隋唐時期的妖貓傳說,附體在貓鬼身上,以人心肺為食

2020-12-05 符號帝國

本文為《假如妖精會說話》系列,第135篇文章

獨家原創作品,禁止轉載

作者/希夷

去年年底,陳凱歌導演拍了一部國產魔幻大片《妖貓傳》。唐安史之亂,在眾臣的威壓之下,太高宗不得不處死自己最心愛的女人——楊貴妃。巫師為了救她,給她服下一種毒藥,瞞天過海。結果陰差陽錯,最終真的將這個絕世美人給害死了。

白鶴少年悔恨萬分,就偷偷將貴妃的殘靈寄托在楊玉環最喜愛的一隻貓身上,這也就是本片的主角妖貓。按說憑藉特殊的法術,藉助這隻貓鬼,事後可以讓楊貴妃再次復活。不過最終因為計劃遭到破壞,願望落空。

影片的劇本是根據日本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改編的,因為那隻貓能夠口吐真言,迷惑人心,最終牽動出一個驚天疑案,各種勢力也紛紛登場,揭開了楊玉環之死的真相。

關於妖貓和貓鬼的說法,在中國古而有之,屬於蠱術的一種,早年在苗族等西南少數民族中非常盛行。貓鬼也就是日本所說的「式神」,是指除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死後所化的精靈。

《金谷園記》載,隋文帝開皇十八年,於五月明令禁止宮廷和民間畜養貓鬼、蠱毒和野道。如有違令者,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漢武帝時期,有人在宮中施行蠱術,被漢武帝發覺之後,牽連其中包括太子和公主在內的數萬人被誅殺,史稱「巫蠱之禍」,是世界歷史上因為巫術而涉案以及被殺人數最多的事件。

隋文帝之所以要下禁令,說明當時利用貓鬼等妖邪蠱術害人的現象已經成了一種影響首都治安和自身統治的大事,不得不出手。

《朝野僉載》記載,隋朝大業年間,貓鬼之事轟動一時。有人在家中畜養老貓,用以施展厭勝之術,威力巨大,非常靈驗。結果民間相互以貓鬼相互報復,相互誣告,最終導致城鄉因此事被誅連的達到上千家,就連巴蜀之王劉秀也牽涉其中

《邵真人青囊雜纂》中記錄,貓鬼、成百上千年的狐狸或者其他東西能夠變成鬼蜮,附體在人身上。有人畜養它們用來謀財害命。具體的症狀就是被害之人心肺劇痛,剖開肚腹之後才發現,他們的心肺已經被妖貓吃掉了

唐代著名醫典《千金方》中記載,貓鬼這樣的妖術,需把相思子、蓖麻子,巴豆誅砂等藥材搗碎服下,然後用把死貓燒成灰,用這種灰圍在病人的面前,將水燒到沸騰,在火上寫一個「十字」,貓鬼就會當場而死,患者即可痊癒。

《外臺秘要》云:「貓鬼、野道,歌哭不自由,五月五日自死赤蛇,燒灰,井華水服」。貓鬼野道能讓人身不由己,一會哭一會笑。採集端午的赤蛇一條,將其燒成灰,用井水服下即可治癒。

————————————————————

妖精怪獸,鬼話連篇,持續更新中……

參考文獻

[1]劉滴川.山海經校詮[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

[2]袁珂.中國神話傳說[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6.

[3]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3.

相關焦點

  • 妖貓與貓鬼:古代世界對「喵星人」的靈異想像
    幾天後,這人喉部也開始難受,大呼貓在咬他的喉嚨,接著「口舌塞」,食不下咽而死。武則天差點成為歷史上被貓復仇的最知名人物。她曾在宮中禁止養貓,就與懼怕貓來復仇有關。事實上,與《妖貓傳》中所謂的宮內平素無貓不同,皇宮內經常養貓。
  • 隋朝「貓鬼」殺人案,被正史記載!
    日本也好,西方也好,在古代傳說中,貓都比較有「靈性」,很詭異。所以很多故事裡面,都把貓描繪成妖怪啊、女巫啊之類變的。中國也有關於貓的忌諱,比如某人剛剛去世,放進棺材,這個時候就一定不能讓貓靠近遺體,據說容易詐屍。
  • 趣說擼貓:千年前是人人害怕的「貓鬼」,現在成了「貓主子」!
    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古人祭祀迎貓迎虎,一是報答,也是希望來年田裡的農作物不被田鼠啃光。《詩經·韓奕》裡也有一句魴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羆,有貓有虎。這一時期,貓既兇猛,又充滿神秘感。隋唐,被妖鬼化的貓說來也奇怪,在兩漢魏晉幾百年裡,貓的身影在史書上幾乎絕跡,既不出現在山野,也沒被人馴服成家養的痕跡。而到了南北朝與隋朝之際,人類與貓的關係,漸漸向巫蠱化轉變。
  • 真相——《妖貓傳》影評
    《妖貓傳》是陳凱歌導演的一部奇幻題材的電影,但被很多人看作是一部歷史類影片,主要原因在於,其中的人物都是後世可以通過史書、傳說、詩歌等有跡可循的。因為執著,所以足夠認真,導演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努力,為的就是讓大唐盛世在電影裡有真正的魂,為此他專門在湖北襄陽建立了一所唐王宮,按真實比例還原了長安城。劇組的唐王宮選址本是襄陽的一處藕荷沼澤,佔地550畝,為了營造歷史厚重感,團隊耗時5年,耗費17億元,按長安城記載的規制進行還原,還原後,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全都宛若盛唐景象的渾然天成。
  • 夢斷馬嵬——妖貓傳
    導演陳凱歌用一貫的「昏暗」表現手法為整部影片定下了懸疑的基調,故事開始朝著「偵探破案」的方向發展。宮中留下的線索讓焦點集中在「不存在」的御貓身上,從而引出貓和人之間的矛盾,故事開始向中心靠攏,情節開始集中在幾個主要人物上,矛盾和紛爭就此展開,高潮即將來臨,妖貓行兇殺人的緣由漸漸浮出水面。
  • 《妖貓傳》細思極恐!前後呼應!這樣的上下闋關係你看懂了嗎?
    他首先蠱惑其妻子春琴,為的是要讓他與其妻子全部殞命,但第一晚並沒有動手,因為缺乏妖貓所要的「儀式感」,而且這一切只是妖貓復仇的計劃開始,他讓陳雲樵發了一筆橫財。這段時期,是自從隋文帝統一中國以來,中國國民收入最高的時期(資料來源:《資治通鑑》)。也就是說,大唐國力萬邦來朝,百姓安居樂業,幸福指數爆棚,全因唐玄宗的為政舉措,他創立了一個盛世。而更重要的是,電影中的楊貴妃,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卻只愛唐玄宗一個人。再這樣的條件下,也形成了唐玄宗的人設,一個異常理想化的高傲君王。
  • 妖貓九條命,八條救了人,最後一條......最意想不到的結果發生了!
    據傳,早年間,昆童山上有一隻妖貓,夜拜蒼月,朝食晨露,已修煉了數百年,頗有幾分道行。昆童山下,有個小鎮叫白堡,鎮民甚是敬重妖貓,專門為其立了貓仙廟。逢年過節,上供叩拜,祈求護佑。也許就有人問了,一隻尚未修得正果的妖貓,能有啥能耐?能耐大著呢。別忘了,貓有九命。且說這日,妖貓正化身人形,於山中修習,忽聽建在半山腰的貓仙廟裡,傳來幾聲急迫鐘鳴。
  • 山海經:上古時期有一種動物,以夢為食,專吃噩夢
    說這個貘長得像豹子,並且叫聲也和豹子的叫聲相似,相傳這食夢貘專門以夢為食,其實它們可不是真的只吃夢,而是吃人的腦子,等人睡著之後貘就會攻擊人。至於食夢貘只是整個貘族中的一個品種,其實食夢貘很可能就是傲因。
  • 神秘洞穴裡驚現白骨,傳說中的妖貓真的會存在麼?恐怖事件的背後究竟藏著什麼秘密?
    早幾年,上演了一部電影《妖貓傳》。說是的在盛唐時期,長安城內接連發生了妖邪靈異事件,就連當今聖上,真龍天子也難逃厄運離奇身亡。一番調查才知道一切竟然與一隻神出鬼沒的妖貓有關。電影當中,這隻貓妖氣十足,不僅會說人話,還能攝人魂魄,善使各種妖術,怪嚇人的。節目一開始,為什麼要提到這部電影呢?因為咱們今天的故事就和「妖貓」有關。
  •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某些人過於貪婪、貪心不足,強烈的欲望會導致災禍降臨到自己身上,並把自身毀滅。這句俗語原從成詞「巴蛇吞象」演變而來的,「巴蛇吞象」出自《山海經》,其文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 張國才:隋唐歷史氣象恢弘 涼州文化豐富多彩
    反映了隋唐時期武威是維繫隋唐王朝經營河西、西域的重要基地,同時,以涼州為核心的河西地區,也是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與重要貿易節點,是連接中原與西域的橋梁,中西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河西文化。
  • 以夢為食的上古神獸——食夢貘
    別看今天的他長得「四不像」,但在中國和日本的民間傳說裡,貘卻是一種有著夢幻「技能」的上古神獸。貘,在傳說裡又名夢獏,或食夢貘,誠如其名,相傳他們以人類的夢為食,並有將被吃掉的夢重現的能力。「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於南方山谷中。寢其皮闢瘟,圖其形闢邪。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適遇畫工,偶令寫之。按山海經,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因有所惑。」
  • 考古學者:隋唐洛陽城設計「法天象地」是當時世界性大都市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0月25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考古隊隊長石自社副研究員25日說,隋唐東都洛陽城的設計採用「法天象地」理念,通過與洛陽盆地的山水融合,成為中國古代都城建設史上的典範。隋唐洛陽城面積約47平方公裡,人口逾百萬,是當時世界性的大都市。
  • 中國十大神話傳說:一個「傳說」,一句話
    每一個人,都有童年,每一個童年,都有故事;故事,在童年中蕩漾,童年,在故事中成長……我們的童年,五彩繽紛,就像遠古的神話傳說一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中國的「十大神話傳說」吧,一個「傳說」,一句話,讓你重溫兒時的「夢」。
  • 另一個角度看明朝城牆倒塌:全球變暖,西安氣候或回歸隋唐時代?
    在這種「寒冷期」內,溫度較低只是一個方面,北方降水量要比隋唐時期少得多,所以明清時代的中國北方普遍乾燥少雨。 舉例來說,由於氣候乾燥變冷,中國北方的農業經濟在明清時期開始逐漸落後於南方,而且植被大量減少,沙漠化也越來越嚴重。著名的毛烏素沙漠在明代不斷擴張,沙漠邊緣已經衝到了長城外側,沙丘幾乎與城牆等高。
  • 克蘇魯神話生物——食屍鬼
    食屍鬼(Ghoul)是美國小說家霍華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所創造的克蘇魯神話中的一類生物,初登場於《皮克曼的模特》。它們是邪穢的人型生物,長有犬類般的臉和利爪。它們以腐爛的屍體為食,禁忌的傳說中稱人類可以經過一段長時間的過程轉變為食屍鬼。
  •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指這個「相」,發生在古代的故事
    自古就有句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現在人們所看到的演變之後的俗語,最開始的時候在《山海經》裡看到的「巴蛇吞象」,是說人貪心不被滿足就會被自己的欲望害死。這個故事發生在古代,當然這也是人們聽到的一個傳說。不過這很現實,人們往往會因為自己那貪婪地欲望害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