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曾經說,哲學是黃昏時起飛的貓頭鷹,但在21世紀的今天,哲學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它不僅僅是對過去的反思,也有對未來的關注。
當前,信息與通信技術已經不再只是一種工具,而是成為一種環境力量,不僅徹底地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境況,重塑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而且帶來了信息過剩、認知超載、真假難辨、注意力分散、隱私洩露等一系列尖銳問題。當我們的生活環境由於技術的發展而變化太快時,原有的概念框架遠遠不足以解決現實變化所帶來的各類觀念挑戰。這迫切需要上升到哲學高度進行跨學科的綜合研究。
信息文明時代的哲學研究該何去何從?近日,「信息文明的哲學挑戰」學術研討會暨《信息文明的哲學研究叢書》新書發布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召開。該套叢書是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信息文明的哲學研究」的最終成果,圍繞虛擬現象的哲學探索、大數據帶來的認知哲學革命、人的信息化與人類的未來發展、信息文明的倫理基礎以及人工智慧的哲學問題五個專題展開研究,每部著作自成體系,綜合起來從不同側面揭示和闡述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本身所存在的哲學問題和所帶來的哲學問題。
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成素梅教授對叢書作了整體介紹。《叢書》認為,信息文明是指以信息與通信技術為核心的技術化的科學為支撐,以信息的傳播、挖掘、利用等為資源,以數位化和智能化發展為趨勢的一種新型文明,是內生於工業文明卻反過來摧毀其支持體系、概念框架、制度安排與思維方式的文明。就像蒸汽機的發明拉開了「工業文明」的帷幕一樣,計算機的發明拉開了「信息文明」的帷幕;未來幾十年內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泛化發展,也會把信息文明推向高峰,並內生出另一種新型文明——智能文明。
「如果說網際網路對人類社會帶來的挑戰,主要集中於如何解決由突破傳統遊戲規則所導致的一系列衝突,那麼,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帶來的挑戰,則是關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問題。人工智慧必定會改變整個世界,關鍵是人類將如何塑造人工智慧?如何引導人工智慧的發展?對此,我們已經不能用工業文明『先發展、後治理』的方式去做,而必須走在前列。未來智能文明的發展將會使得哲學社會科學從邊緣走向核心地位。」成素梅這樣說。
據了解,叢書由五本著作組成,共計一百多萬字。其中,《虛擬現象的哲學探索》主要為信息文明的基本內涵提供基礎理論上的支撐;《大數據時代的認知哲學革命》揭示了技術的信息化、網絡化、數位化和智能化發展對人的認知方式帶來的重大影響,剖析了延展式認知、生成式認知、嵌入式認知以及分布式認知的內涵與本質;《人的信息化與人類未來發展》從技術實踐和哲學理論出發,分析和解難讀對信息文明發展進程中人類自身的信息化進程以及對人類未來發展的影響;《信息技術的倫理構建》為信息文明的倫理反思與實踐提供理論基礎,並對當代信息技術所引發的倫理問題形成了一系列基調性認識;《人工智慧哲學問題研究》對信息文明演進的高級階段即智能化社會進行前瞻性的哲學研究。
成素梅指出,《叢書》具有跨學科性、前沿性、時代性、系統性和前瞻性,其學術價值體現在:拓展了當代哲學研究的廣度,讓哲學研究不再僅僅是文本性的概念反思,而是與現實進行銜接;深化了當代哲學研究的深度,和對人類未來的關注;揭示了信息文明的本質與內涵,確定了共享性和相互性的思維方式,強化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意識,從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上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為整合傳統哲學中的相對立的二分觀念,提供了認識論平臺和方法論啟迪,為哲學學科建設提供了新發展的思路,為重塑現代社會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有助于澄清機器人與人類的本質差異,消除人工智慧威脅論帶來的心理恐慌,使人類文明的演進和人類未來的發展向著確保人類安全的方向發展。
叢書發布會之後,與會學者聚焦「信息文明的哲學挑戰」這一主題,圍繞信息文明的本質與內涵、人工智慧哲學、信息倫理學、大數據的哲學思考、信息技術與人類未來等主題展開了三場精彩深入的學術研討會。
本次會議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宣傳部和上海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共同主辦,哲學研究所科學技術哲學創新團隊承辦。來自全國各地三十餘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作者:陳瑜
編輯:陳瑜
責任編輯:楊逸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