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如何回應信息文明的觀念挑戰?這套100多萬字的叢書給出解答

2020-11-23 騰訊網

黑格爾曾經說,哲學是黃昏時起飛的貓頭鷹,但在21世紀的今天,哲學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它不僅僅是對過去的反思,也有對未來的關注。

當前,信息與通信技術已經不再只是一種工具,而是成為一種環境力量,不僅徹底地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境況,重塑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而且帶來了信息過剩、認知超載、真假難辨、注意力分散、隱私洩露等一系列尖銳問題。當我們的生活環境由於技術的發展而變化太快時,原有的概念框架遠遠不足以解決現實變化所帶來的各類觀念挑戰。這迫切需要上升到哲學高度進行跨學科的綜合研究。

信息文明時代的哲學研究該何去何從?近日,「信息文明的哲學挑戰」學術研討會暨《信息文明的哲學研究叢書》新書發布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召開。該套叢書是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信息文明的哲學研究」的最終成果,圍繞虛擬現象的哲學探索、大數據帶來的認知哲學革命、人的信息化與人類的未來發展、信息文明的倫理基礎以及人工智慧的哲學問題五個專題展開研究,每部著作自成體系,綜合起來從不同側面揭示和闡述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本身所存在的哲學問題和所帶來的哲學問題。

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成素梅教授對叢書作了整體介紹。《叢書》認為,信息文明是指以信息與通信技術為核心的技術化的科學為支撐,以信息的傳播、挖掘、利用等為資源,以數位化和智能化發展為趨勢的一種新型文明,是內生於工業文明卻反過來摧毀其支持體系、概念框架、制度安排與思維方式的文明。就像蒸汽機的發明拉開了「工業文明」的帷幕一樣,計算機的發明拉開了「信息文明」的帷幕;未來幾十年內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泛化發展,也會把信息文明推向高峰,並內生出另一種新型文明——智能文明。

「如果說網際網路對人類社會帶來的挑戰,主要集中於如何解決由突破傳統遊戲規則所導致的一系列衝突,那麼,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帶來的挑戰,則是關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問題。人工智慧必定會改變整個世界,關鍵是人類將如何塑造人工智慧?如何引導人工智慧的發展?對此,我們已經不能用工業文明『先發展、後治理』的方式去做,而必須走在前列。未來智能文明的發展將會使得哲學社會科學從邊緣走向核心地位。」成素梅這樣說。

據了解,叢書由五本著作組成,共計一百多萬字。其中,《虛擬現象的哲學探索》主要為信息文明的基本內涵提供基礎理論上的支撐;《大數據時代的認知哲學革命》揭示了技術的信息化、網絡化、數位化和智能化發展對人的認知方式帶來的重大影響,剖析了延展式認知、生成式認知、嵌入式認知以及分布式認知的內涵與本質;《人的信息化與人類未來發展》從技術實踐和哲學理論出發,分析和解難讀對信息文明發展進程中人類自身的信息化進程以及對人類未來發展的影響;《信息技術的倫理構建》為信息文明的倫理反思與實踐提供理論基礎,並對當代信息技術所引發的倫理問題形成了一系列基調性認識;《人工智慧哲學問題研究》對信息文明演進的高級階段即智能化社會進行前瞻性的哲學研究。

成素梅指出,《叢書》具有跨學科性、前沿性、時代性、系統性和前瞻性,其學術價值體現在:拓展了當代哲學研究的廣度,讓哲學研究不再僅僅是文本性的概念反思,而是與現實進行銜接;深化了當代哲學研究的深度,和對人類未來的關注;揭示了信息文明的本質與內涵,確定了共享性和相互性的思維方式,強化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意識,從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上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為整合傳統哲學中的相對立的二分觀念,提供了認識論平臺和方法論啟迪,為哲學學科建設提供了新發展的思路,為重塑現代社會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有助于澄清機器人與人類的本質差異,消除人工智慧威脅論帶來的心理恐慌,使人類文明的演進和人類未來的發展向著確保人類安全的方向發展。

叢書發布會之後,與會學者聚焦「信息文明的哲學挑戰」這一主題,圍繞信息文明的本質與內涵、人工智慧哲學、信息倫理學、大數據的哲學思考、信息技術與人類未來等主題展開了三場精彩深入的學術研討會。

本次會議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宣傳部和上海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共同主辦,哲學研究所科學技術哲學創新團隊承辦。來自全國各地三十餘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作者:陳瑜

編輯:陳瑜

責任編輯:楊逸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中國道路的哲學觀念
    代表作有《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開創權力監督新路》《中國為何有堅定的制度自信》《中國道路的哲學觀念》《現代性與近代以來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危機及重構》《試析實踐活動運行機制》等。策劃出版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叢書》《理解中國》《中國制度》《當代中國學術思想史》等大型叢書。在海內外產生較大影響力。榮獲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授予的「2016年度推動版權輸出引進典型人物」獎項。
  • 人類文明應如何應對「計算主義的世界觀」
    2020年11月11日,「信息文明的哲學挑戰」學術研討會暨新書發布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召開上海市社聯主席王戰研究員在致辭中簡要地回顧了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認為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型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將長期並存,而新型全球化與我們的信息文明、信息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成素梅教授對《信息文明的哲學研究叢書》作了整體介紹。
  • 人類文明應如何應對「計算主義的世界觀」--上觀
    2020年11月11日,「信息文明的哲學挑戰」學術研討會暨新書發布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召開。上海市社聯主席王戰研究員在致辭中簡要地回顧了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認為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型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將長期並存,而新型全球化與我們的信息文明、信息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
  • 《中國高等植物彩色圖鑑》叢書,今日限量100套!
    中國的先人們創造了古老而輝煌的農業文明,選育出水稻、大豆、茶、棗、桃、杮等重要作物,其中水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七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河姆渡文 化,如今稻米已成為世界上近一半人口的糧食。豐富的植物資源和燦爛的歷史文化,使中國成為「花園之母」和世界農作物七大 起源中心之一。
  • 《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供圖「以傳統漢字為標誌的觀念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結晶體』,漢字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中國歷史生命與文化生命的獨創性價值。」《漢字中國》主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22日在《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首發式暨學術研討會上表示。
  • 《北京大學科技史與科技哲學叢書》媒體發布會暨紀念庫恩《科學...
    11月9日,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與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哲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北京大學科技史與科技哲學叢書》媒體發布會暨紀念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五十周年學術會議於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第8會議室召開。
  • 十八張活頁卡片記錄的知識信息數據內容挑戰所有人認知能力的極限
    (試圖窺探神的超級智慧),近現代測智商的學問即科學(試圖探尋人的心理智力),當代數學、邏輯學和計算機科學(直接嘗試計算機人工智慧功能),由此引出人類認知兩次大飛躍:第一次發生在智慧與智力遭遇的近現代(以古希臘哲學的理性反思至近現代科學的經驗預測體現的)科學革命時代,第二次發生在現當代尤其是大數據激發出人工智慧潛力及其蘊含的語言、信息、智能、數據等等一系列交叉科學內在建制統統都遭遇數理悖論而難以逾越的融智學革命時代
  • 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事業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應對新形勢、新變化帶來的挑戰,迫切需要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從理論上深入研究和解答。在新的歷史起點、新的歷史時期,建設好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高等學校最有資格、最有義務,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實現這一光榮而偉大的歷史任務,不僅要依靠科研工作者的努力,還需要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全社會的積極配合。
  • 孫周興《人類世的哲學》: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
    這些包含著對未來思考的問題,顯然無法單純通過科學技術本身來解決,而是與觀念和價值相交織,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面。 「現代技術的進展呈現出不斷加速之態,特別是通過基因工程和智能技術,自然人類文明正在過渡和轉變為技術的文明新形態,今天人們表現出史無前例的莫名期待與深度工具的交織。
  • 復旦成立全國首個科邏系:嘗試從專業研究到「哲學+」的轉變
    南京大學數學系丁德成教授回顧了邏輯學、哲學和數學在二十世紀初的共事:正是由於多學科對於可計算性這一概念的共同討論,才促進了圖靈機的提出,最終導向計算機的發明,對當代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科學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劉曉力教授指出,當今世界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題與挑戰。
  • 雅典對話錄:中國和希臘:哲學觀念相互參照中的巨大理解空間
    華輿訊 據中希時報報導,希臘和中國在雅思貝爾斯所說的「軸心時代」開啟的思考方式,以及相伴隨的觀念, 給每一個傳統都開闢出了更大的理解空間,有鑑於此,中國和希臘在哲學觀念上的相互比較和參照,意義重大。陳嘉映,出生於上海,後隨父母遷居北京。1977年恢復高考後,進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讀德語。
  • 硬核科普:院士編著,漫畫網絡信息新技術科普叢書
    讀書節啟動儀式上,舉行了「漫畫網絡信息新技術科普叢書」的新書首發儀式,本套叢書是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推薦叢書以卡通人物形象為主人公,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串接內容,以多格漫畫進行展現,這確實是信息新技術出版領域一次創新的探索和嘗試。
  • 「世界思想寶庫鑰匙叢書」出版,以批判性思維解讀經典著作
    「世界思想寶庫鑰匙叢書」涵蓋11個學科門類,首批推出100種,解析的著作有哲學領域的伊曼努爾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心理學領域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社會學領域的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經濟學領域的亞當斯密《國富論》、人類學領域的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以及對現代女性運動產生了很大影響的貝蒂弗裡丹的《女性的奧秘》和維吉尼亞伍爾芙的《一間自己的房間
  • 學哲學到底有什麼好處?沒好處!那還要不要學?必須要
    這些很哲學的話,無疑都是講人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所以如果非要用兩個字來解釋哲學對應的是什麼,那麼這兩個字無疑是「生命」。這個生命不是我們所想的那個生命,而是作為生命本身的生命。哲學界有一個說法,說學哲學就是學習如何去死?
  • 接收不到外星文明信息是因為數學體系不一樣?
    這是大部分人耳熟能詳的費米悖論。科學家一直都在思考這一系列問題。他們試圖理解這種失聯背後的原因。或許,外星人根本不會說話?又或許,他們交流的方式與我們完全不同?如果外星人真的發出了聯絡信號,是出於好奇、自豪還是孤獨?在解答費米悖論時,有些觀點認為外星文明應該有保持自身獨立的觀念,而這種觀念是對外星生物動機的一種假設。
  • 新時代需要怎樣的「未來哲學」?也許我們可以從這本書裡窺見一二
    日前,來自北京、上海、杭州、重慶等地的近三十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在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就近來越來越成為學界熱點的「未來哲學」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圖說:《人類世的哲學》孫周興近些年來關注「未來哲學」命題,主編有《未來哲學叢書》,並於2016年出版《未來哲學序曲——尼採與後形上學》。
  • 哲學,真的無用嗎?
    在地球上,無論哪個大陸,哪種文明,都大致經歷了這樣的演化臺階。在這四個臺階中,越往後演化時間就越短,演化的進程就越劇烈。這來自人類的切身感受。人類在演化中依據不同的生存環境區分為不同的文明群體,不同的文明群體大都可以按照這四個臺階的形態逐漸提高演化的層次。
  • 天人合一是哲學表達宇宙的最形象生動的語言
    文學表達有文學的語言,數學表達有數學的語言,物理化學表達有物理化學的特殊語言,哲學表達也有哲學的語言,天文學的表達也有天文學的語言……總之這個社會上360行,那是行行出狀元的,同時行行都有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
  • - 接收不到外星文明信息 是因為數學體系不一樣?
    在解答費米悖論時,有些觀點認為外星文明應該有保持自身獨立的觀念,而這種觀念是對外星生物動機的一種假設。如果真的存在這樣的生物,他們很可能是億萬年來在種種極端環境中進化而成的,因而有著不同於我們地球人的感官、動力和情感。他們可能是一種人工智慧,已經超越了創造他們的原有生物,還可能是一種我們無法想像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