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梅為何香?又為何綻放在寒冬?精細基因組圖譜告訴你

2020-08-20 中國科學報

作者:張晴丹

蠟梅 華中農大供圖


「一花香十裡,更值滿枝開。」凌寒怒放的蠟梅,是萬花凋零的寒冬裡一道亮麗的風景,其香味濃鬱而獨特,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揮筆高歌的對象。蠟梅為何冬季開花?其獨特香味由何而來?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劉秀群、趙凱歌研究組和金雙俠研究組聯合西南林業大學陳龍清研究組,在《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了蠟梅的染色體水平精細基因組圖譜,系統研究了蠟梅花芽周年發育的生物學特性,破解了蠟梅獨特香氣之謎。

為木蘭類進化提供新證據

蠟梅是木蘭類樟目蠟梅科蠟梅屬植物,為我國歷史傳統名花,有上千年的栽培歷史,是稀有的冬季開花的木本花卉。

「作為木蘭類植物的代表,蠟梅在被子植物進化歷史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金雙俠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

「關於木蘭類植物與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相對進化位置一直以來都是被子植物進化研究的熱點問題,但這個問題還是沒能很好地解決。」論文第一作者、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尚均忠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

研究團隊意識到對蠟梅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的重要性。因此,他們利用二代測序和三代測序平臺對蠟梅進行測序,結合相關技術獲得了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該基因組大小為695.36 Mb,99.42%的序列錨定到11條染色體上。

蠟梅系統進化位置 華中農大供圖


「我們利用蠟梅、夏蠟梅以及其他15個具有代表性被子植物的基因組數據,通過生物學信息上的溯祖法和串聯法構建了系統『進化樹』。結果表明,木蘭類植物與雙子葉植物互為姐妹關係。」尚均忠說。

通常情況下,基因組在歷史進化過程中會出現全基因組複製事件,這對於植物適應生存環境和塑造植物的某個性狀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團隊分析發現,蠟梅經歷了兩次全基因組複製事件,其中較古老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發生在樟科和蠟梅科分化之前,近期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發生在樟科和蠟梅科分化之後。蠟梅基因組在歷史進化中經歷了複雜的染色體斷裂、融合及片段重組過程。

夏季「休眠」 冬天抗寒

蠟梅與屬於薔薇科的梅花在植物學上不同科、不同屬,花色、花形、株型等均不相同。只因同是一個「梅」字,香味又略有相似處,因此往往被人誤認為是同種。其實,蠟梅在每年最冷的冬季11月開花,有的花期持續到第二年3月;而梅花一般在2~3月開花。

然而人們卻不知道,其實蠟梅的花芽早在春天就已形成了。為什麼花芽要經歷那麼長的時間,熬到冬天才綻放?

研究團隊結合細胞學和轉錄組學對蠟梅花芽周年發育過程的分子機制進行了研究。「我們對蠟梅花芽進行全年『監視』。從春天到冬天,每隔一周就要給花芽取樣,對花芽內部結構變化做石蠟切片,再進行觀察。根據我們對花芽形態變化過程分析發現,蠟梅在夏天發生了生長停滯現象。」尚均忠介紹。

蠟梅花發育周年變化重要基因挖掘 華中農大供圖

他們進一步發現,溫度是關鍵。「蠟梅花芽內部對高溫敏感的熱激蛋白,在夏季顯著高表達,這是蠟梅響應高溫的一個直接表現。因為夏季氣溫非常高,才導致『休眠』的發生。這也說明溫度對蠟梅花芽的生長和分化具有重要影響。」尚均忠說。

值得一提的是,花本身是一個比較脆弱的器官,而蠟梅花卻不怕冬季惡劣的氣候條件。「這說明蠟梅具有很強的抗寒性。」金雙俠表示。

在尚均忠看來,其抗寒性與花香有一定的關係。「以前有研究表明,揮發性物質如果以糖苷態的形式貯藏起來的話,能夠提高植物抗寒性,而在蠟梅花瓣中檢測到大量花香揮發性物以糖苷態形式存在。這很有可能是蠟梅花抗寒的關鍵因素。」

香氣從何而來

蠟梅因花期特殊、花香濃鬱賦予其獨特的觀賞特性,廣泛應用於盆景栽培、園林綠化、切花生產,具有極高的觀賞應用價值。目前,幾乎所有的中國園林綠地中都栽種有蠟梅。

那麼,蠟梅特殊的香氣是怎麼形成的呢?

「我們在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基礎上,解析了蠟梅花香主成分形成的分子機制。」尚均忠介紹,蠟梅花香的主要成分是單萜化合物芳樟醇,佔花香總成分近50%。基因的串聯複製以及在花中選擇性表達帶來了芳樟醇合成酶劑量上的變化,進而導致蠟梅特徵香氣芳樟醇的形成。

研究團隊還發現,苯環類化合物乙酸苄酯也是蠟梅的特徵香氣成分。乙酸苄酯合成通路關鍵酶多數是通過全基因組複製和串聯複製事件產生的,對蠟梅濃鬱而獨特香味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以糖苷態貯藏的揮發性物質中也檢測到乙酸苄酯和芳樟醇的存在。

「做基因組測序為挖掘控制植物觀賞性狀的相關基因提供基礎性遺傳資源,只有『吃透』這些,才可以人為改變這些性狀。這對今後遺傳改良很有用,為分子育種奠定了重要基礎。」金雙俠強調。

尚均忠表示,花香具有很大的產業價值,掌握了蠟梅花香奧秘的「鑰匙」,將來可以「創造」獨特的芳香成分,開發出很多產品,形成大產業。「我們的基礎性工作對以後的應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鑑和指導意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86/s13059-020-02088-y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表蠟梅精細基因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 【科技日報】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完成
    【科技日報】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完成 2018-05-11 科技日報 趙漢斌 【字體: 語音播報   來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消息,該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遺傳發育所基因組分析平臺與中國科學院種子創新研究院等合作,最新完成了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
  • 鯉魚全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繪製完成
    原標題:鯉魚全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繪製完成   本報記者 馬愛平   日前,鯉魚全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已繪製完成,該基因組覆蓋約為16.9億鹼基,包含52610個功能基因,功能基因數目是大多數硬骨魚類基因數目的兩倍。
  • 中國啟動十萬人基因組計劃:繪製國人精細基因組圖譜
    中國啟動十萬人基因組計劃:繪製國人精細基因組圖譜 今天(12月28日),我國啟動「中國十萬人基因組計劃」,這是我國在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實施的首個重大國家計劃,也是目前世界最大規模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 中國傳統名花蠟梅染色體水平精細基因組圖譜
    chromosome-level wintersweet (Chimonanthus praecox)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floral scent biosynthesis and flowering in winter」研究論文,公布了國傳統名花蠟梅(Chimonanthus praecox)的染色體水平精細基因組圖譜
  • 中國熱科院發布芒果精細基因組圖譜,揭示芒果進化和馴化機制
    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品資所聯合中科院微生物所等十家機構,繪製了芒果精細基因組圖譜,並在基因組水平上揭示了芒果物種進化機制和栽培品種馴化歷史。解析基因組,將為芒果種質資源研究和芒果分子設計育種打開一個全新的窗口。2014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品資所陳業淵、王鵬團隊聯合胡松年團隊,啟動了芒果基因組解析項目。經過近五年的努力,圓滿地完成了項目計劃,獲得了大小為393M的芒果精細基因組圖譜,評估結果表明,ContigN50達到了3.5M。
  • 麵包小麥精細表觀組圖譜繪製及全基因組順式作用元件鑑定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和南京農業大學團隊合作生成並繪製麵包小麥精細的表觀組圖譜,以此為基礎針對性開發整合計算流程對全基因組順式調控元件進行了系統的挖掘與鑑定,並初步探索了其作用機制,為小麥基因調控機制解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源。
  • 水生所完成模式硅藻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
    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葛峰學科組對三角褐指藻的基因組進行了深度解析並構建了蛋白質組精細圖譜。通過以上工作的完成,實現了三角褐指藻基因組的深度注釋,並構建了蛋白質組精細圖譜。  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該研究還建立了完整的構建真核模式生物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的實驗技術和分析流程,可適用於各種已經測序的真核生物,成為解讀真核生物基因組及其功能分析的重要工具。
  • 繪製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
    中國水科院黃海水產所等
  • 科學家完成模式硅藻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海洋硅藻的模式生物,其基因組序列於2008年公布,但目前基因組的注釋仍很不完善。蛋白基因組學(Proteogenomics)是利用蛋白質組學數據,尤其是高精度的串聯質譜數據,結合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對基因組進行深度注釋。
  • 模式硅藻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完成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海洋硅藻的模式生物,其基因組序列於2008年公布,但目前基因組的注釋仍很不完善。蛋白基因組學(Proteogenomics)是利用蛋白質組學數據,尤其是高精度的串聯質譜數據,結合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對基因組進行深度注釋。
  • 我國率先繪出石斑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林浩然表示,這是我國完成的第三個魚類基因組測序項目和全基因組序列圖譜,也是世界上首個鱸形目鮨科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 石斑魚類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石斑魚亞科(Epinephelinae),石斑魚屬(Epinephelus),為暖水性礁棲魚類,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
  • 中國科學家首次構建高效節水穀物糜子全基因組精細圖譜—新聞...
    讀懂糜子的「初心」
  • 跨越1.8億年構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 Nature發表論文...
    鴨嘴獸和針鼴為何通過分泌乳汁來哺育幼崽,但卻是靠產卵來繁殖後代?人類和鴨嘴獸有著共同祖先,為何獨立演化出了不同的性染色體系統?記者今日獲悉,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近日聯合中外多國科學家,繪製出鴨嘴獸和針鼴的高質量基因組,並據此與人、有袋類動物、鳥類和爬行類等多種動物基因組進行比較追溯,最終跨越1.8億年,首次成功構建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已於北京時間1月7日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
  • 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成功繪製
    日前,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團隊、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
  • 剛解鎖石斑魚基因精細圖譜,島城科學家又破譯大毛蛤「基因天書」
    半島記者 韓小偉7月20日半島記者獲悉,黃海水產研究所完成國際首個蚶科基因組參考圖譜。在不久之前,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完成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解鎖」體型最大石斑魚基因精細圖譜本月初消息,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完成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石斑魚是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巖礁魚類,也是我國重要的海水養殖經濟魚類。
  • 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完成
    日前,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漁業科學與食物產出過程功能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漁業功能實驗室」)陳松林研究員團隊、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
    原標題: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   為何鳥類沒有牙齒;顏色鮮豔的羽毛如何演化;鱷魚怎麼會跟鳥類攀上親戚;鸚鵡為何能「說」人話?   一項歷時四年之久、雄心勃勃的國際合作研究,通過全面解析現代鳥類基因組圖譜,使約6600萬年前地球上龐大動物類群恐龍覆滅之後出現的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浮出水面,並深入解答了很多疑問。
  • 今日關注:我國科學家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今日關注:我國科學家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中國花木園林快訊 記者柏斌報導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劉秀群(副教授)、趙凱歌(副教授)研究組和金雙俠(教授)研究組,聯合西南林業大學陳龍清(教授)研究組在開放獲取期刊Genome Biology 上,以「The chromosome-level wintersweet (Chimonanthus praecox) genome provides
  • 「蠟梅」,還是「臘梅」?它是梅花嗎?最新杭州尋「梅」地圖出爐
    寒冬裡,杭州的蠟梅漸次開了,有小夥伴會問,蠟梅是不是就是梅花的一種呢?今天聽杭小微來給你科普。蠟梅和梅花,究竟有什麼區別?先來瞧瞧它們的模樣:近日,杭州臨安大明山景區,幾株紅梅迎雪綻放為寒冷的冬日添了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