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魯迅《秋夜》,就被文章開頭「雷」到了。「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樣寫也可以?!後來,偶遇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七》,再次被「雷」到了。詩,竟然可以這樣開頭!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七
唐 · 杜甫
不是愛花即肯死,只恐花盡老相催。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寫的組詩。我們孩童時學的是第六首:「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如今再背誦,依然覺得置身於浪漫花海,背完唇齒留香,心曠神怡。原本以為第七首亦是如此美好,哪知第一句就給了我當頭一棒。
「不是愛花即肯死」,不是說愛花愛得要死,「死」字登堂入室毫不隱晦,這大白話也是生硬到極點了。讀起來什麼感覺呢?就像食客滿懷期待地走向酒樓,本以為門口是溫柔可人秀色可餐的迎賓小姐,結果卻看到一位五大三粗鬍子拉碴的粗鄙漢子。雖然失望,但是又讓人不免好奇,這酒樓有何不同尋常之處呢?
既來之則安之,不妨一探。「只恐花盡老相催」,詩人愛花惜花,原來是害怕花謝春去,他怕的是歲月流逝,時光不復。韶華易逝,這不正是我們內心共同的創痛嗎?劉禹錫傷「春去也……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浥露似沾巾」,杜甫言「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李煜嘆「林花兒謝了春紅,太匆匆」。歲月的腳步,我們擋不住,留不下。
面對無法挽留的春光,我們還能做些什麼?杜甫道:「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花發多風雨」,越是繁茂的花朵,越是容易遭到風雨的侵襲,越是美麗的生命,越是容易遭到命運的摧殘。今天愛得越深,意味著明天會傷得越重。
「風裡落花誰是主?」花謝花落是自然規律,我不忍看到,卻無法阻止,如今還是嬌嫩花蕊的你們啊,請商量著慢慢開放吧!讓我再多欣賞你們的美麗。「紛紛」、「細細」疊音詞的運用,增加了柔和感,猶如溫柔細語,情真意切。詩人入微的觀察、對自然的銳感、感情的細膩躍然紙上。
寫這首詩時,杜甫已經50歲了。此時的他經歷了安史之亂,飽經生活折磨,暫時在成都草堂有了棲身之處。他沒有抱怨,沒有頹喪,依舊滿懷熱情與期待。一個垂垂老者,佇立花叢,輕聲細語地和花兒商量著花期。可能他對話的不僅是花,還有現在的生活,雖然暫時安定還依然困窘,雖然不知道前方還有怎樣的困難和挑戰,如今這樣便已滿足,希望這「小幸福」能夠再久一些。
只有真性情的詩人,才能寫出真情感的作品。這首詩僅僅四句,第一句粗俗、直白得嚇人,詩人「不肯承認」愛花,「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卻「供出」了他的真心:愛花、愛生活。一花一葉皆是有情,一字一句儘是情語,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你被這首詩「雷」到了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