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從最初秦王朝建立開始,到漢魏,到隋唐,到宋元明清,2000多年的時間裡,華夏這片土地上人數最多的是農民,可是在歷史上印象最不清晰的,也是這些農民。
「士農工商」,按這個道理,農民在古代社會的地位應該是挺高的。但是事實是這樣嗎?
大概不是,中國自古至今重視農業生產,這是實話。敬天保民的思想,也是從封建社會還沒建立之前就在流傳著。
可是百姓的生活依舊不幸福,當然,這是在用現代的眼光看古代,標準高了些。遇到盛世,倒也還好,可是每逢亂世,倒黴的卻總是這些辛苦,老實的農民們。
統治者們,是否真的在腦中思考過,這些依附著我,我視為子民的農民們,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應該很少想吧,真正關心民間疾苦的,反而是一些位卑人微的地方官,人們管地方官叫父母官,很能說明問題。可是後來地方的政治越來越糟,縣官也分了好壞,好縣官也不一定有能力護得他們周全,農民的日子就更加苦了起來。
歷史這樣演變而來,或許是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是親身經歷過,不會真正的理解,也就不會有「仁政」。
真正關心民間疾苦的人,都在農民身邊。
【臨其詩境】
今天我們來看杜甫的詩,杜甫被後人尊為詩聖,憑什麼?
憑的就是他以自己的漂泊流浪經驗,站在了下層人民的視角上,從他們的視角看世界,講述亂世之中他們所遭受的苦難,所以人們愛戴他,尊崇他。
他是百姓中間的詩人,是一位讀過書的農民,是懷著「再使風俗淳」夢想走入民間的儒生。
下面這首詩,就講述了杜甫眼中下層人民的真正訴求,同時也是杜甫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一起來看看吧。
【經典原文】
蠶谷行唐代:杜甫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盡耕,蠶亦成。不勞烈士淚滂沱,男女絲行復歌。
【條分縷析】
杜甫創作這首詩,大概是在公元766-769年,那時候安史之亂的戰火已經被控制且撲滅,只是各地仍有零星的戰火不曾止歇,在詩中,杜甫希望戰爭早日結束,戰士解甲歸田,恢復男耕女織的正常生活。
後人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認為它是匯聚了杜甫諸多美德的詩篇,是杜甫所經歷的滄桑的總結,是其理想和執念的濃縮,也是杜甫之所以為詩聖最重要的一個理由。
天下的群國大大小小,不下上萬個,沒有一個城池不駐守著甲兵。為什麼不把這些兵器甲冑重新鑄造成耕田的農器,讓耕牛耕開天下每一寸的耕田呢?
這裡杜甫用到了兩個極度加強語氣的手法,第一句兩個「無」字的雙重否定,還有第二句的反問。馬放南山,甲兵歸農,這就是杜甫給出的實現理想社會的路徑。「兵者為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如今叛亂已定,就應該早點的結束掉戰事,讓農民們回歸到正常的幸福的生活當中。
後邊兩句,是杜甫所暢想的理想國。水牛耕田,蠶也吐絲,天下太平,不需要曾經的烈士出生入死,血淚滂沱,而是一幅男耕女織,邊走邊興高採烈唱民歌的場景。
這樣的願景當然很美好,但是在當時來說,也很不現實。戰爭真的有可能結束嗎?即使我們是小農經濟,不主動攻擊,也會有人來襲擾我們,軍事力量是一個政權不可或缺的東西,這裡的鑄甲作農器,還是太過理想化了,不過也能從中看出杜甫的文人氣,他和李白在這一點上是共通的,憑藉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去博取功名仕進,實則其天生的詩人心性並不能適應官場,所以李白被賜金放還,杜甫一輩子鬱郁不得志。
還好是這樣的不得志,讓他們發出了真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