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凝結心血的一首詩,寫盡50年的滄桑與執念,僅4句流傳千年

2020-12-05 沉醉古詩文

文/顧無

【引觴漫談】

從最初秦王朝建立開始,到漢魏,到隋唐,到宋元明清,2000多年的時間裡,華夏這片土地上人數最多的是農民,可是在歷史上印象最不清晰的,也是這些農民。

「士農工商」,按這個道理,農民在古代社會的地位應該是挺高的。但是事實是這樣嗎?

大概不是,中國自古至今重視農業生產,這是實話。敬天保民的思想,也是從封建社會還沒建立之前就在流傳著。

可是百姓的生活依舊不幸福,當然,這是在用現代的眼光看古代,標準高了些。遇到盛世,倒也還好,可是每逢亂世,倒黴的卻總是這些辛苦,老實的農民們。

統治者們,是否真的在腦中思考過,這些依附著我,我視為子民的農民們,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應該很少想吧,真正關心民間疾苦的,反而是一些位卑人微的地方官,人們管地方官叫父母官,很能說明問題。可是後來地方的政治越來越糟,縣官也分了好壞,好縣官也不一定有能力護得他們周全,農民的日子就更加苦了起來。

歷史這樣演變而來,或許是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是親身經歷過,不會真正的理解,也就不會有「仁政」。

真正關心民間疾苦的人,都在農民身邊。

【臨其詩境】

今天我們來看杜甫的詩,杜甫被後人尊為詩聖,憑什麼?

憑的就是他以自己的漂泊流浪經驗,站在了下層人民的視角上,從他們的視角看世界,講述亂世之中他們所遭受的苦難,所以人們愛戴他,尊崇他。

他是百姓中間的詩人,是一位讀過書的農民,是懷著「再使風俗淳」夢想走入民間的儒生。

下面這首詩,就講述了杜甫眼中下層人民的真正訴求,同時也是杜甫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一起來看看吧。

【經典原文】

蠶谷行唐代:杜甫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盡耕,蠶亦成。不勞烈士淚滂沱,男女絲行復歌。

【條分縷析】

杜甫創作這首詩,大概是在公元766-769年,那時候安史之亂的戰火已經被控制且撲滅,只是各地仍有零星的戰火不曾止歇,在詩中,杜甫希望戰爭早日結束,戰士解甲歸田,恢復男耕女織的正常生活。

後人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認為它是匯聚了杜甫諸多美德的詩篇,是杜甫所經歷的滄桑的總結,是其理想和執念的濃縮,也是杜甫之所以為詩聖最重要的一個理由。

天下的群國大大小小,不下上萬個,沒有一個城池不駐守著甲兵。為什麼不把這些兵器甲冑重新鑄造成耕田的農器,讓耕牛耕開天下每一寸的耕田呢?

這裡杜甫用到了兩個極度加強語氣的手法,第一句兩個「無」字的雙重否定,還有第二句的反問。馬放南山,甲兵歸農,這就是杜甫給出的實現理想社會的路徑。「兵者為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如今叛亂已定,就應該早點的結束掉戰事,讓農民們回歸到正常的幸福的生活當中。

後邊兩句,是杜甫所暢想的理想國。水牛耕田,蠶也吐絲,天下太平,不需要曾經的烈士出生入死,血淚滂沱,而是一幅男耕女織,邊走邊興高採烈唱民歌的場景。

這樣的願景當然很美好,但是在當時來說,也很不現實。戰爭真的有可能結束嗎?即使我們是小農經濟,不主動攻擊,也會有人來襲擾我們,軍事力量是一個政權不可或缺的東西,這裡的鑄甲作農器,還是太過理想化了,不過也能從中看出杜甫的文人氣,他和李白在這一點上是共通的,憑藉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去博取功名仕進,實則其天生的詩人心性並不能適應官場,所以李白被賜金放還,杜甫一輩子鬱郁不得志。

還好是這樣的不得志,讓他們發出了真正的光芒。

相關焦點

  • 趙翼最經典的一首詩,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清代一位詩人有一首最經典的詩,曾經讓無數人感動!題遺山詩清代:趙翼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趙翼是清代文學家,字雲崧,號甌北,乾隆年間進士。他長於史學,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
  • 杜甫風格詭異的一首詩,僅4句,起句俗得「雷人」,末句美得醉人
    後來,偶遇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七》,再次被「雷」到了。詩,竟然可以這樣開頭!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七唐 · 杜甫不是愛花即肯死,只恐花盡老相催。《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寫的組詩。我們孩童時學的是第六首:「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如今再背誦,依然覺得置身於浪漫花海,背完唇齒留香,心曠神怡。原本以為第七首亦是如此美好,哪知第一句就給了我當頭一棒。
  • 將思念凝結成一首詩
    老年思鄉的詩詞,除了「白髮」似乎想不出其他,於是我請學生們晚上回家每人搜集一首有關晚年時思鄉的詩詞。第二天語文課上,答案很快出現在黑板上。老年時,故鄉是「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無奈;是「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的苦楚;是「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鬢明朝又一年」的思念……想起昨晚我剛剛背誦杜甫《秋興》中的兩句「從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便緩緩地、深情地將全詩背誦給學生們聽。由於搜集到的許多詩都是新面孔,學生們便在分享的同時介紹了作者和詩背後的故事。
  • 李商隱的一首冷門詩作,只有短短4句,卻寫盡人生的不易與心酸!
    物不平則鳴,不幸的李商隱唯有將他敏感多情的內心掩藏在一首隱晦、迷離、悽美的詩作之中。在晚唐文壇,李商隱的詩總是那麼美,又那麼難懂,讓人嘆息。可是,詩人的內心並不總是這樣幽深複雜。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一首李商隱的冷門詩作《東下三旬苦於風土馬上戲作》,只有短短4句,卻寫盡人生的不易與心酸!在李商隱的所有詩作中,這首詩最好懂,卻也最悲傷。
  • 哪種詩,杜甫寫不過王維?
    岑參和詩稱揚上司又展示才華賈至不僅自己作詩頌聖,還呈給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僚友,以求形成一種群體效應,可見賈至是懂政治的。僚友們自然紛紛賡和,但這些續寫唱和的詩作中,只有岑參、杜甫和王維的流傳了下來。岑參的和詩《奉和中書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云:雞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
  • 李白特別唯美一首詩,短短4句,讓人陶醉其中,結尾更是流傳千年
    縱觀李白所留下的經典名篇,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用來抒發內心的種種感想以及描寫山水之美,所以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李白的一篇山水詩。這首詩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的暮春,是他前往廣陵遊歷時所做的一首五言絕句。整首詩的風格非常輕快明朗,用極為優美的文筆為我們描繪了他這一路上所見到的廣陵一帶的美景,從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對祖國這片土地的那種深厚的愛。
  • 三首流傳千古的小詩,四個膾炙人口的成語,孟郊憑此成就名傳千古
    孟郊一生寫詩500餘首,其中《遊子吟》和《烈女操》兩首被選入了《唐詩三百首》,還有一首雖未進入《唐詩三百首》,但知名度卻絲毫不低於這兩首,那就是著名的《登科後》。這三首詩加在一起一共十六句,但卻創造了四個膾炙人口的成語,以此見出孟郊真可謂創造成語的高手。我們一一來看一下。
  • 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這首詩犯了個致命錯誤,為何還能千年流傳?
    一直覺得唐朝名垂千古的一流大詩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像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佳作頻出,留下幾百上千首詩歌的大佬,還有一種是作品不多,但卻影響力極大的隱形高手。 例如張若虛,只留下了兩首作品,但是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卻被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 杜甫一首特別的自嘲詩,將自己比作動物,很搞笑,讀懂卻受用一生
    杜甫一首特別的自嘲詩,將自己比作動物,很搞笑,讀懂卻受用一生在公眾的印象中,杜甫是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詩,不是帶著「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地寒士俱歡顏」的萬丈豪情,就是具有「士卒何草草, 築城潼關道」的悲憫。
  • 李賀:只活了27歲,寫下一首詩,短短4句卻火了千年
    「詩鬼」是對他文學成就的肯定,也是扼腕其英年早逝,在中唐時期,李賀詭譎豔麗的詩風在詩壇引起新的熱議和模仿。與太白、摩詰的詩風不同,李賀開創了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擅長以極冷的筆調描繪事物,加以雕琢,再用冷豔的顏色進行潤色,李賀的詩一直充滿一種詭譎巧思的自我風格。
  • 李賀「鬼詩」中最陰森料峭,鬼魅飄飄的一首詩,通篇寫得很悽美!
    李賀,字長吉,唐朝著名的詩人,也可以說是天才詩人,他一生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六歲,但是卻同樣的創造出了奇蹟,特別是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鬼詩」,讀來更是令人讚嘆不已,而且很多的作品裡,自有一種鬼魅飄飄的感覺,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人們往往把他的這一類詩稱為「鬼詩」,然而他本人,也是被後世稱為「詩鬼」。
  • 老和尚摔了一跤悟出首詩,小和尚看見蒼蠅也寫一首,都流傳至今
    老和尚摔了一跤悟出首詩,小和尚看見蒼蠅也寫一首,都流傳至今宋代有一位老和尚,一天,老和尚騎著驢子穿過橋,但是不小心掉下來掉進了水裡。碰巧的是,就是這一跌讓他明白了佛教的真正含義,隨後寫了寫了一首著名的禪詩,全文如下:《啟蒙詩》我有一顆珍珠,被困在塵土中很久了;目前,塵土充滿了光線,穿過山脈和河流。全篇只有24個字,卻流傳了近千年。首句中的「明珠」指的是一個人的佛性,後人也經常將其引申為才華。次句「久被塵勞關鎖」是指這個佛性被世界耗盡,眾生無法擺脫,所以珍珠被覆蓋。
  • 杜甫記錄幸福的一首詩,環境優美,自然溫馨,讀完讓人陶醉不已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大家尊稱為"詩聖"。杜甫的一生都處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這也導致詩人的仕途不順,公元759年杜甫放棄官職回到家鄉,雖然這樣的做法使他躲避了戰亂,生活上安定了許多,但是詩人依然心繫百姓,想著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在他之後創作的詩篇中包含了民生憂國之情。
  • 李白極具想像力的一首詩,用筆如風檣陣馬,頷聯更是氣象壯闊
    中間的二聯寫荊門周圍之景,頷聯是千古流傳的名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船過荊門,眼前是一片開闊的平原,視域頓然開闊。楚蜀山脈氣象壯觀,至荊州始斷;大江自萬山中來,至此千裡平原,江流初縱。第四句雖寫江行常見之景,而壯健與上句相埒,後顧則群山漸遠,前望則一片混茫。
  • 辛棄疾最神的一首詞,堪稱詞中瑰寶,4句就有兩句流傳千古
    就像杜甫一生都想要在唐朝由盛轉衰之際做點什麼,但是最終卻是一生的漂泊,發出「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慨嘆。而在宋朝也有陸遊一生致力於收復中原,至死還告誡後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對於這些讀書人來說,這就是他們的堅持和抱負,他們想要憑藉自己一身所學,為國家和百姓謀福祉,當然讀書人大都有自己的風骨,所以很多詩人總是仕途多坎坷。
  • 李白和杜甫各寫了一首詠月名詩,千百年來難分高下,蘇軾力捧杜甫
    眾所周知,李白和杜甫是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兩座高峰。一個是浪漫主義流派的扛把子,一個是現實主義流派的掌門人。千百年來兩人在詩壇的地位究竟誰高誰低,人們爭論不休。但是我們看文學史家給兩人的歷史定位,介紹李白的時候,不忘說一句與杜甫並稱為「李杜」,介紹杜甫的時候,也少不了來一句,與李白合稱「李杜」。可見,在文學史家的眼裡,兩人是「千載難分伯仲間」的存在。
  • 蘇軾這首千古奇詩,一般人僅讀懂3句,能讀懂4句者堪稱高手!
    有的詩則特別在內涵意蘊方面,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一首。詩的作者大家都比較熟悉,他就是蘇軾,號東坡。蘇軾的生平大部分人都很了解,但我們還是簡單介紹下這首詩創作的背景:蘇軾先後娶了王弗、王閏之為妻,生下4個兒子,小兒子早夭,另外三個分別是蘇邁、蘇迨、蘇過。其中,蘇過出生於1072年,當時他父親蘇軾35歲,中年得子,本來應該開心。
  • 李商隱的一首詩,以麗句寫荒涼,以綺語寓感慨,尾聯更是水到渠成
    杜甫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更是對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使得李商隱的詩歌情採深得杜詩神韻。李商隱有時感懷時事,並以無題詩的形式悲嘆自己不堪的境遇;有時又借古喻今,表明對歷史和現實的態度。下面這首詩就是借曲江的描寫,抒發心中的無限感慨。
  • 吃下杜甫的詩(河洛拾珠)
    古人寫過無數望月詩,這一首家喻戶曉。唐朝號稱「詩國」,而洛陽乃唐之東都,稱其為「詩都」實非過譽。李白是「詩都」最耀眼的明星,擁有不少粉絲。古人寫過無數望月詩,這一首家喻戶曉。唐朝號稱「詩國」,而洛陽乃唐之東都,稱其為「詩都」實非過譽。李白是「詩都」最耀眼的明星,擁有不少粉絲。  杜甫也是李白的粉絲之一,有詩歌為證。據不完全統計,杜甫先後給李白寫過十多首詩。  後人將杜甫稱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當時沒有人把杜甫當偶像嗎?有!中唐詩人張籍可謂杜甫的「迷弟」。
  • 孟浩然流傳最廣的一首詩,堪稱描寫自然的千古絕唱!
    他一生著詩二百餘首,其中流傳最廣的一首,便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春曉》。全詩如下: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據記載,孟浩然早年間隱居鹿門山,《春曉》便是他隱居鹿門山時所作。這首隻有短短二十個字的詩,它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人人去傳誦它,探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