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唯論文」論,說說生物醫學學術「大泡沫」

2020-09-05 思想先行讀書會


顯微鏡觀察


技術創新要達到「利其然」的地步,往往需要考慮多種因素,要考慮到可實現性,但大眾往往被媒體和科技利益集團誤導,把技術創新想得很簡單,利用大眾和政府的這種心理,過去幾十年,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都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科技噱頭。在這方面,尤其以生物學領域最為突出。

上個世紀 70 年代開始,生物學領域的研發經費急劇增加,超過了其它領域的總和。由於實踐技術遲遲不能突破,一直只能為了論文來發論文,為了經費考慮,生物學界開始有意無意的傳播技術噱頭。比如,現在很多學校都開設了生物工程這個專業,但絕大部分其它帶工程頭銜的專業(如電子工程,動力工程)早就達到了利其然的地步,而生物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和工程根本不佔邊,反而和文科專業很類似。生物學領域連「知其所以然」都沒有達到,卻在大肆渲染「21 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諸如「餓死癌細胞」這樣的大餅隔一陣子就畫一個。

生物科技工作者

在醫療技術方面,可能大部分人感覺進步很大,因為人均壽命大幅延長,但這是兒童死亡率大幅下降帶來的進步,人的生理性壽命(無疾而終)時間並沒有延長的跡象,而兒童死亡率大幅下降的技術半個世紀以前就取得了。很多人對現今醫院的先進設施和豪奢大樓印象深刻,讓人感覺醫療技術很厲害。但在CT、B超和分析儀等耀眼設施的背後,其實是 IT 技術的擴散。人類在疾病治療技術上進展不大。很多疾病的病因仍然是一頭霧水,比如最簡單的口腔潰瘍,至今沒有一個讓人信服的結論。從上世紀 50 年代到現在,癌症的死亡率只降低了 5%。儘管數千億美元花在了研究上,但除去年齡、診斷是否及時等因素外,就癌症的治療方法而言,2020 年和 1974 年並沒有大的區別。不單是癌症,很多疾病的治療效果改進都是慢得令人髮指。事實上,醫學和生物學這些年來的進步,要謝謝 IT 技術的進步和擴散,諸如 CAT 這樣的設備,對於醫療診斷技術的改進,要甚於醫療理論本身的進步。

醫療行業陷入困境的另一個例子是藥物開發,從上世紀 50 年代開始,批准投資 10 億美元研發的新藥數量每隔 9 年就會減半,生物技術領域的這一「倒摩爾定律」深刻揭示了藥物開發面臨的難題。(無數的「新藥」,每次一降價,其實就換了名字而已)在生物學領域,從發現雙螺旋結構開始,無數次的宣稱要進入「生物學」世紀,要像牛頓力學那樣指導工程實踐,結果到現在為止,對 DNA 的動力學原理依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為什麼一個基因的改變會導致高鼻梁和低鼻梁的區別,中間過程是怎樣的,牛頓力學中,可以用微分方程來描述相關質點運動問題,但生物學中,60多年了,還只能觀察表明現象,不能深入揭示內在機理,更不要說利用其中機理,無數次讓人失望,搞生物的都只能拼命的發論文來申請資金。生物工程描繪了不少美好的前景,但比較滑稽的是,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偉大的科學家沃森 2013 年自我宣布:多少年來的研究,想通過基因序列來治療癌症和其他疾病,可以說是沒價值的。


實驗室工作人員


生物醫學類期刊的影響因子很高,秒殺其它學科。原因很簡單,無法產業化,只有多發論文,相互引用多了,影響因子自然高了。為什麼發論文如此積極,因為這是唯一的謀生手段。其它大部分理工科領域也接受政府資金來搞研發,但好歹還有市場提供資助,從業人員可以到社會上去找工作,而生物技術對政府資金的依賴程度遠超其它專業。生物工程主要靠政府養著,自然需要高影響因子的論文來忽悠政府。很多科技工作者,有意無意地在混淆科學和技術。很多所謂的論文,對於技術工作沒有任何指導作用,有的甚至簡單地停留在「知其然」地步,離技術所要求的「利其然」標準差遠了。但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成功地遊說撥款部門,讓他們樹立了一種「研發就是發論文」的印象,畢竟論文容易進行數位化考核。而現在科研界有一個顯著現象,大部分國內外的科學機構,申報課題和拉經費的目的,都是為了維持一個課題的研究並養活一大群人,毫無疑問,幾百萬人靠這個過日子呢。考慮到以上因素,在利益集團的推動下,論文數量的指數式增長就不可避免了。

前幾年,某些海歸生命科學大牛嚷嚷,說科研經費分配不合理,實質是這幫論文牛人在搶奪政府蛋糕時處於不利位置。人多了,就會出一些奇怪的事。前面說過科技利益集團想盡一切辦法來維護自己利益,而生物方面的科技利益集團更是其中翹楚,因為絕大部分生物方面的科研資金來自於政府,政府只要稍微減少資金,生物科研就很難搞下。整個生物醫學科研系統是建立在科研基金會永遠不斷增長的這個泡沫上。在這個泡沫裡,博士生、博士後被無節制地培養,遠遠超過社會能容得下的數量,很多生物專業的研究生都就業困難。相當多醫學校及其科研人員全部建立在被認為永不枯竭科研經費上,現在這個泡沫得破了。

相關焦點

  • 教育部答紅星新聞:破除唯論文、唯SCI論,對學術不端堅決零容忍
    現實裡,部分高校仍存在學術不端等現象,而唯論文、唯SCI論等風氣也同樣在高校中有跡可循,如何扭轉科研學風也成了備受關注的話題。就此,雷朝滋在會上回應紅星新聞表示,要堅決破除高校唯論文、唯SCI、唯影響因子論的思想,並堅決要求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 代表委員建言:破除唯論文導向,破除「SCI至上」
    「破除『唯論文』,並不是說讓大家不要寫論文了,而是要破除『以論文論英雄』的人才評價機制,營造正確嚴謹的學術環境,反之則容易滋生諸如買賣論文的不正之風,讓學術不端人員有機可乘。」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兩會期間,多名科學界和學界的代表委員都提到了破除「唯論文」的不良導向,建立正確科學評價體系。
  • 科技部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 建立學術期刊「黑名單」
    原標題:中國官方多管齊下破除科技評價「唯論文」不良導向(記者 孫自法)「基礎研究類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技術研發類、社會公益性研究類機構,科技創新創業人才,不把論文作為主要的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標」「完善學術期刊預警機制
  • 教育部、科技部重磅發文:破除「唯論文」、「SCI至上」不良...
    教育部辦公廳2020年2月20日印發2月23日,科技部也正式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唯論文」不良導向,按照分類評價、注重實效的原則,科技部會同財政部研究制訂了《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
  • 兩部委發文破除論文「SCI至上」 專家:需警惕關係、人情影響學術評價
    ▲教育部網站截圖2月17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按照分類評價、注重實效的原則提出27條措施,旨在破除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唯論文」不良導向。
  • 中國又有121篇醫學論文被曝學術造假!實驗圖像高度相似,被疑出自「論文作坊」
    繼今年2月,中國400多篇醫學論文被曝造假後,近日《華爾街日報》又報導,中國至少有121篇發表在經同行評審的國際期刊上的醫學論文涉嫌造假。據悉,這些有問題的論文發表時間超過四年,涉及不同的主題,作者來自中國多所大學。而且這些論文中出現的實驗圖像均與其他至少一篇論文中的雷同。
  • 缺醫生、「唯論文論」……這些痼疾能否被破解?
    原標題:缺醫生、「唯論文論」……這些痼疾能否被破解?——透視《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記者屈婷、林苗苗)培養優秀的醫學人才是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根基工作。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優化醫學學科專業結構、推進醫學與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和醫學科研創新能力等方面做出全面部署。 在諸多改革新舉措下,缺醫生、「唯論文論」……這些長期困擾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痼疾能否被破解?
  • 在2020,揭露不端、反思「唯論文論」|年終學術事件盤點
    這一年,在豆瓣、微博、知乎等平臺上,一如既往有對「學術不端」的揭露,有的得到處理,有的不了了之;學術評價體系發生轉型,尤其是開始改變「唯論文論」,而學術評價體系將何去何從仍是需要繼續思考的問題;「不升即走」「不發表就淘汰」還是青年教師面臨的挑戰,而「發表論文追熱點」則成為新的話題,學術發表的性別差異也得到關注。
  • 破除「SCI至上」「唯論文」痼疾!鼓勵發表"三高論文",這份期刊目錄...
    近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直指科研評價體系「SCI至上」「唯論文」痼疾,並提出了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措施。
  • 破除「SCI至上」是學術評價改革的突破口
    近日,科技部會同財政部研究制定《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力圖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論文「SCI至上」的不良導向。
  • 科技部長:不唯論文,不是講不要論文!鄭強:不唯不等於不講論文
    要寫有價值、高水平的論文,不唯論文不是講不要論文。  科技部在疫情防控中專門組織了中華醫學會的95種期刊交流研究成果,讓國內期刊發揮主導作用。要鼓勵從無到有和非共識研究,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在內的有組織科研,把符合科研規律的方法論和人的科研理念、科研行為、科研方法有機結合。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他認為這份《徵求意見稿》的核心是「不唯」,即從根本上扭轉單一的學術評價方式。「過去我們沒有對科學和學術評價進行實時調整,而是完全依賴於一種標準,所以關鍵的問題不在於論文評價本身。」不唯不等於不講學術論文。論文本身是有其積極的意義和價值,我們不能全盤否定論文評價體系。「大學如果不以學術來教學,那麼它就是高中的延續,是培養不出一流學生的。」
  • 職稱不再「唯論文」 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 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他認為這份《徵求意見稿》的核心是「不唯」,即從根本上扭轉單一的學術評價方式。「過去我們沒有對科學和學術評價進行實時調整,而是完全依賴於一種標準,所以關鍵的問題不在於論文評價本身。」不唯不等於不講學術論文。論文本身是有其積極的意義和價值,我們不能全盤否定論文評價體系。
  • 教育部出招整治「唯論文」亂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5日電 拿學位要先發論文、招聘晉升評職稱要看論文數、學術高低評價要看SSCI收錄數……這樣的「唯論文」亂象你是否也遭遇過?
  • 破除「唯論文」後,倡導大家刊發的國產SCI期刊好中嗎?
    來源 | 募格學術編輯 | 學術君近一段時間,國家科技部正式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通知,明確要求破除「唯論文」論不良導向,打造中國高質量科技期刊。通知明確:基礎研究類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其中,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鼓勵發表「三類高質量論文」。
  • 疫情尚未控制搶發論文?缺乏科學精神!兩部委出手:破除「SCI崇拜」
    多名學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認為,降低SCI論文的權重是為了避免唯文章論,避免一刀切。但是新的評價機制還是需要儘快建立,以免實際管理中遇到困難。SCI論文評價體系之爭的背後,折射出科研資源的分配難題,但所謂「不破不立」,更重要的還是在立。
  • 青島大學4篇學術論文被撤,校方:已做相關取證
    但論文署名作者均未給出個人回應。Life Sciences 官網截圖嚴重的學術不端,腫瘤研究學術論文被撤今年以來,青島大學已有4篇腫瘤研究學術論文陸續被撤回。高校應加大學術造假追責和處理力度健康時報記者通過查詢發現,青島大學四篇被撤稿件涉及的四個學術期刊均為SCI收錄期刊,發表的論文被SCI和SCIE以及其他資料庫收錄,且接收速度相當快,平均2-4周可接收。
  • 破除「SCI至上」 評價更科學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高校以破除論文「SCI至上」為突破口,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文件還列出「負面清單」,引導學科評估、職稱評聘等活動合理使用相關指標,對不同類型科研工作,評價不搞「一刀切」。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20餘篇SCI的「網紅教授」鄭強有話說
    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 重磅:破「五唯」,不得把SCI、出國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醫學論文造假再被通報!醫生評職稱要改了
    青島大學對相關責任人員作出處理,取消張堅申報科技計劃項目、獎勵資格5年,終止或撤銷其依託論文獲得的科研項目、學術獎勵、榮譽稱號等;對張建立給予警告處分,並追回已發放的科研獎勵。四、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院蔡麗生購買論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