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衛星傳來預警!中日上空出現紫紅色,警醒中日兩國大事發生!

2021-02-27 奇事談

【圖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除

古往今來,人類文明經歷了無數次交替,可有一點從未改變,那就是人類的探索精神。也正是這種探索精神讓我們的科技水平不斷提高,讓我們對我們的賴以生存的地球有更好的。

而現在人們已經不滿足於對地球的探索,我們對茫茫宇宙的好奇心也越來越強。於是人們像宇宙發射了許多衛星,探索宇宙的同時也對我們的地球進行監測。為什麼要監測地球呢?主要是觀察它的變化,若是有什麼異常,衛星就會傳來預警。

早前歐航局的一顆衛星就給地面傳來了一張圖像,圖像上中國和日本的上空都呈現的一片紫紅色,這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這是歐航局發射的一枚哨兵衛星,專門對大氣層中的二氧化氮進行監測。從哨兵衛星傳回來的圖像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在中國東北地區上方是偏黑的紫紅色,印度和日本的上空也是有著紫紅色的斑點。                            

這些斑點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這些地區大氣層中二氧化氮的含量已經超標了。大家都知道二氧化氮是一種有毒氣體,對人體的呼吸系統有著極大的影響,主要就是我們的工業排放,出現這些紫紅色斑點的國家都是工業比較發達 的多家,這些年人類在大力發展工業的同時可能忽略了工業的環境的影響。

這次的監測報告是給人們提了一個醒,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我們在發展工業的同時也有義務和責任來保護環境,希望這次的監測結果能讓我們的空氣品質有個好的改變。

閱讀 1.6萬

                                                                                                                                                                       

相關焦點

  • 【盤點】2019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而日本則進入令和新時代,同時2019年還是中日青少年交流促進年,這一年中日兩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交流都非常頻繁。讓我們通過以下熱點新聞盤點,一同回顧2019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 【盤點】2018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2018年即將接近尾聲,今年是中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在這一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時隔7年正式訪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於任內首次訪日,中國叫車軟體進軍日本市場,旅日遊客增加推動手機支付在日本鋪開……讓我們通過以下熱點新聞盤點,一同回顧今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 中日相互認識的未來走向
    目前,中日兩國第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彼此以較為平和的心態試圖平等地看待對方。 從輿論調查看中日相互認識的變化作為「北京—東京」論壇的一環,自2005年起,中國日報、日本言論NPO每年一次在中日兩國同步進行「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目前已進行到第6次。
  • 治良匡成:日政要訪華能讓中日關係回暖嗎
    山口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主張釣魚島問題應當擱置,並儘快恢復兩國領導人對話。對於近期中國公務船和飛機在釣魚島附近的巡視,山口提議「中日雙方軍機都不要出現在釣魚島上空」。眾所周知,中日關係最大癥結有兩點:一為日本政府不肯道歉,首相等高官參拜靖國神社,中華民族對日本政府的死硬態度表示極端厭惡。二則是更為實際的東海劃界問題。而東海劃界及島嶼爭端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則是海域及海下的資源分配問題。
  • 中日智庫學者:需從全球變局背景下理解研判中日關係轉圜
    中新網北京5月13日電 (記者 肖欣)中日兩國智庫專家學者12日在北京以「全球變局下的中日關係:務實合作與前景展望」為主題,就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政治安全關係、社會文化民間交流、在國際地區事務中的溝通協調等議題,深入探討中日實現全方位務實合作的路徑方式,對兩國關係未來發展作出展望與預判。  兩國學者共同指出,目前應從全球變局的時代背景下理解中日關係。
  • 五位專家談中日關係現狀及發展
    蔣立峰(中華日本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關係研究中心主任):中日關係是我國對外關係的重要方面。與28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時相比,中日關係已經獲得巨大發展,中日雙方並且確立了在21世紀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目標。當然,兩國間圍繞政治安全方面和歷史認識方面的問題時有發生,但這並沒有改變中日友好關係發展的大趨勢。
  • ...第十六屆「北京-東京論壇」聚焦疫情後國際秩序與中日兩國作用
    本屆論壇主題為「疫情後的國際秩序與中日兩國的作用」。百餘位來自中日兩國政界、經濟界、學術界、傳媒界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嘉賓,就政治互信、經貿合作、安全保障、媒體責任、數字經濟與疫情防控等重要議題展開討論。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開幕式視頻致辭中指出,中日之間既有廣泛共同利益,也存在一些矛盾分歧,需要妥善把握和處理。
  • 馮昭奎:中國對日方針與中日關係演變
    今後中日關係發展可能出現兩種前景:一是中日關係「退大於進」,兩國關係持續緊張;二是中日關係「進大於退」,中日關係保持緩和趨勢。從中長期看,中日關係「進大於退」的可能性將與日俱增。另一方面,「中國對外政策、特別是對美政策卻正是在這種革命高調中,在不被人注意的潛流下,逐漸發生著重大變化。表面強硬、實質『務實』構成了當時中國外交,特別是對美外交的顯著特徵」。 與中美調整關係同步,1972年中日實現了邦交正常化,1978年又締結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使中日關係前進了一大步。
  • 中日學者歷時三年研究成功《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出版
    2006年10月8日,中日兩國領導人就年內啟動中日學者之間的共同歷史研究達成了共識。同年11月26日,中日兩國外長在舉行會談之時就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的實施框架達成協議,確定基於中日聯合聲明等三個政治文件的原則及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開展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在這一共識與實施框架的基礎上,中日雙方各10名學者組成共同歷史研究委員會,分為古代與中世紀史、近現代史兩個組,開展了共同研究。
  • 淺談中日關係的現狀和趨勢 中日關係真的解凍了嗎?
    至誠網(www.zhicheng.com)2月19日訊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月16日發表文章稱,中日關係中的不信任和信任始終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雖然私人資本通過貿易和投資主導著中日之間的信任,但由於內部和外部政治結構關係,不信任情緒依然盛行。
  • 中日能否走出「囚徒困境」
    參考消息網5月5日報導2019年是中日關係發展的關鍵年份,無論是兩國高層政治往來,還是兩國經濟合作的對接,都顯示出繼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的2017年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訂40周年的2018年之後,兩國關係在克服障礙中持續、平穩地向前走是大勢所趨。
  • 復旦大學年度中日關係戰略報告書發布
    雖然中日間許多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來自美國的壓力增大,但兩國關係繼續改善的願景依然可期。 該報告書由中日兩國學者共同研究並撰寫,以報告書為媒介打造中日兩國學者、智庫長期合作交流的機制化平臺,既注重建言獻策的政策性效果,同時主要從中長期、戰略性視角考察研究對象,其間並注意國際體系、國際關係理論變遷變化的觀照,體現出大學智庫的研究特色。
  • 中日甲午海戰
    日本伺機而動,決定出兵朝鮮趁 機挑起中日衝突以發動侵略戰爭。 朝鮮東學黨起義被鎮壓後,清政府照會日本,建議中日兩國同時撤兵。 日本拒不撤兵,蓄意擴大事態。面對日本的挑釁,清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主戰和主和兩派意見。 以光緒帝為首的帝派力主加強戰備,以武力遏制日本的擴張,但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和李鴻章手上,他們對日避戰求和。
  • 中日應避免一怒之下為敵 尤其要防止飛機相撞
    中日領導人APEC見不見意義被誇大據日媒報導,日中經濟協會派出200多人的「史上最大規模」代表團,於22日至27日訪問中國,「為實現中日兩國首腦會談鋪路」。由於APEC將於11月在北京舉行,安倍把會議期間實現他同習近平主席會晤作為當下突出的外交目標。日方宣揚兩國峰會是中日關係緩和的關鍵,並試圖讓世人相信,現在球在中方一邊。
  • 「後日美同盟時代」的中日關係展望
    鳩山政權對美外交的關鍵詞就是「對等」二字,其用意與其說是要加強兩國的同盟關係,倒不如說是要告誡美國:「從此以後請尊重日本獨立自主的關切!」日美關係直接影響到中日關係的發展走向,日美兩國不僅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實力大國,又是結盟關係,這對鄰國的威脅確實很大。不過。美國總統歐巴馬上臺後,努力調整美國的亞太戰略。在最近訪問日本期間他表示要做「太平洋大總統」,訪問中國期間他重申「不遏制中國」。
  • 日本式的風俗畫:中日甲午戰爭
    清日三國交涉的情景中日戰爭對中日兩國以及東亞地區的國際形勢具有重要的意義,中日兩國今日國運的淵藪都是如此。這個系列的風俗畫是當時日本畫家對戰爭的寫照。此圖為1894年6月至7月的三方談判。在朝鮮政府與東學軍就全州和議達成後,朝鮮政府要求中日撤兵,日本公使大鳥圭介開始與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商談撤兵問題,但在日本政府干預下,不但沒有撤軍,而且不斷增兵,不久,日軍在朝鮮的駐軍就大大超過了清軍。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也是清廷的決策者,他希望中日兩國聯合撤兵,既不向朝鮮增兵,也不按袁世凱、聶士成等人的建議先由清軍撤兵,最終給了日本人一個可以乘機。
  • 笪志剛:「三大滯後」致中日民眾感情現反差
    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近日在第16屆「北京-東京論壇」開幕式上發表的視頻致辭中指出,民間友好始終是中日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石,但目前兩國民眾感情出現反差,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為什麼中日地理距離一衣帶水如此之近,但民眾的心理距離卻隔山隔水越來越遠?縱觀中日邦交正常化48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民間友好是支撐中日關係曲折前行的壓艙石。試想,在中國對外關係的發展歷史中,像中日那樣動輒萬人在人民大會堂慶祝邦交的能有幾個?
  • 新聞分析:日本首相時隔7年再訪華 中日關係步入「協調合作」時期
    在中日關係重回正軌後,雙方這一重要政治互動備受外界矚目。  這次訪問是在怎樣的背景下促成的?兩國乃至世界對此有何預期?中日能否確保雙邊關係繼續沿正確軌道行穩致遠?  高層引領,民眾期待  今年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分析人士指出,安倍此時應邀訪華,是高層引領下中日關係走出低谷、步入正軌後水到渠成的結果。  「此前中日間出現過一些複雜的矛盾局面。」
  • 專家:中日軍事話語權之爭是正義與邪惡之爭
    近年來,隨著日本右翼政權在釣魚島問題上對我國的公然挑釁日漸升級,中日軍事話語權的交鋒異常激烈。兩國軍事話語權的交鋒,是兩國軍事交鋒的重要戰線。在非戰爭狀態下,誰擁有軍事話語權,誰就擁有軍事主動權和主導權。就我軍而言,掌控對日軍事交鋒的話語權,既具有客觀必要,又具有現實可能。首先,日本是一個不具有完全軍事話語權的國家。
  • 復旦-衛材高端學術講座「中日關係的現狀與未來趨勢」順利舉行
    從歷史的過程來看,長期是友好的,這一段對立對抗,應該說使中日兩國人民都受到了損害。他指出,中日兩國應該做夥伴而非對手,中國快速發展對日本應該是機遇而非威脅。中日兩國應該共同走和平發展之路,以「四個政治文件」和「四點原則共識」為基石,謹言慎行,不要越線。要用發展的眼光,客觀地看待和處理兩國間存在的矛盾與分歧;用政治家的智慧解決兩國在地區和全球的位置變化中存在的各種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