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個人置身群體之中才能激活住在他內心深處的成長欲望

2021-01-21 騰訊網

育鄰夢

俗話說:「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跳假神。」孩子所結交的同伴將大概離註定TA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孩子學習成長路上最重要的同伴包括——

孩子是家長的影印件

積極上進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學習成長曆程中的第一任老師和唯一的終身導師,父母對孩子人生性格、生活習性、學習習慣具有「築牢基石」的作用。所以,人們常說「一位好家長勝過一百個好老師 」。

《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

「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是每個人最大的人生意願,也有且僅有父母能夠從頭到腳系統的對孩子施加影響教導,孩子所講第一語言隨父母、孩子的飲食習慣隨父母、孩子的人生性格在父母教導下鑄成。世界發明大王愛迪生因為愛提問只上過三個月小學就被老師判為智力有缺陷而被驅逐出校門,其後他在母親的潛心教育下成為世界發明之王;女科學家居裡夫人雖然實驗工作繁忙,但她仍就擠出時間嚴格教育兩個女兒,助力她們一個成為和母親一樣偉大的科學家、一個成為音樂家和傳記作家。

常言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家是每個人生命誕生之地,每個人也必定在父母的幫助和教導下成長為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必將深深影響子女人生的未來。CCTV那則感人的公益廣告「媽媽,洗腳!」媽媽給奶奶洗腳,小小的兒子就能學著打盆水要給媽媽洗腳!這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影響,父母是孩子成長生活中最好的老師!父母是當今社會中唯一沒有機構頒發職業資格證的職業,但它確實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職業,自從生命誕生的那一刻就開始了。作為父母,好壞並不以學歷的高低、擁有財富的多寡來界定,界定父母好壞的唯一標準就是他們通過自己的言行示範培養的孩子是否能夠超越他們自身、成為為社會建設作出積極貢獻的人。

老人言:「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觀察三歲孩子的生活行為就能大致預測到其長大後的心理、性格......孩子七歲所具有的行為習慣,就基本決定著這個孩子一生的發展狀況。現實生活中,孩子在七歲左右時大腦就已基本發育完整,也就是說個人腦細胞的活躍基數在七歲左右就已基本確定,該有的思維架構已搭建完成,對待生活的態度也已基本確立。孩子在家庭中學到的東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內容,後續的學習成長就是在此基礎上添加血肉。所以,父母期待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為他們樹立怎樣的榜樣。

孩子的成長習慣源自家庭

勤奮好學的同窗

成長是自然生命體系中永不落幕的「馬拉松」,同種生命體與不同種生命體之間時刻都在為生存而競爭。人類是自然生命體系中最高等級的存在形態,人類的成長同樣離不開競爭,包括與自然競爭和與同伴競爭。

競爭環境更有助於學習成長,競選班幹部、學習成績排名、日常表現點評、升學擇優......有同伴一起彼此競爭著的學習環境更有助於激活孩子內心的成長欲望,而哪些沒有競爭意識、遠離競爭的人則最先被淘汰。但是,有且僅有差距不大的競爭才更利於共同促進,而那種有代際差別的競爭則起不到促進共同提升的作用,比如一個孩子和成年人無論比體力還是智力孩子都會處於下風而自感卑怯。所以,真實的學習生活同學之間相互較勁應該發生在每日功課之中,而不應該只看中最後的考試得分。

小學一年級課文:

《日月明》

日月明,田力男。

小大尖,小土塵。

二人從,三人眾。

雙木林,三木森。

一人不成眾,獨木不成林。

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花多香更濃、苗多林更茂、水多成江河......個人對知識智慧的學習同樣存在「人多飯菜自然香」。生命就是一粒種子,必經歷發芽、幼苗並逐步長成林中參天大樹的漫長過程。人類生命歷程之中最害怕的不是貧窮、疾病、危險,其實人類真正害怕的是孤獨,孤獨會讓人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溫暖、喜悅和悲傷皆無處傾訴......所以,我們看到孩子總是喜歡熱鬧、總想去到更大的世界,而今社會中問題孩子越來越多根本就是孩子缺少了兒時「青梅竹馬」的童伴。

《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生活中每個孩子都天生聰明好學,他們在成長曆程中都希望有機會能夠展示自己、能夠多向與自己「平等」的同伴兒請教。但是,今天絕大多數孩子除了學校的同學,就別無其他童年夥伴兒了。試想,一個人周圍之人都是你的直管領導,而且還事事處處管控著你,你該如何施展自己的想法和抱負呢?

每個在學習成長曆程中都希望榮耀之時能夠被認同、遇困難之時能得到無私的幫助、有才藝之時可與大家分享,而實現這些願望最好的平臺就是在同窗之間。所以,我們看到幾乎每個孩子都是社交專家,將他們置身群體之中他們便很快能夠找尋到與自己志趣相投的夥伴兒。

和同伴一起學更有勁

機智勇敢的夥伴兒

諺語:「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人類社會生活中能夠成就大業者幾乎都離不開親人、朋友的「鼎力相助」。歷史上大凡取得不世功勳之人都離不開「死黨好友」傾力幫襯,比如秦始皇、漢武帝、成吉思汗陵......

孩子課後舞蹈班、鋼琴班、繪畫班、棋藝班、作業託管班......當今,孩子幾乎走出校園班級即刻又進入另一個培訓班級,幾乎所有在班級之中學習的孩子都被要求必須在特定範圍內行事之後老師根據孩子的表現給予他們學分、學歷或者證書。然而,這一切教育培訓幾乎與孩子自身的想像、創造、實踐無關。所以,高才生「紙上談兵」者眾,而能夠學以致用者則屬「鳳毛麟角」。

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承賢啟智」,它不僅僅要傳授被社會所共知的知識傳授給下一代,更要在生活中引領孩子們「學以致用」將知識用於實踐。然而,城鎮化之後很多設施受限不利於孩子們實踐所學知識。因此,讓孩子們在一起分享他們各自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就成為最佳方式。因為,每個孩子在將自有知識技能分享給同伴之時將提升他們的綜合成長能力,比如展示自我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自我完善所學知識體系的能力。

群體遊戲是檢驗學習成效的重要方式

人類是群居性高等級生命體,每個人都有成長向上的急切期盼,但是任何一個人都不會獨自奮發圖強。因為,沒有對比誰也不清楚自己是身居高位還是處在社會的最底層。所以,將個人置身群體之中才能激活住在他內心深處的成長欲望。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

相關焦點

  • 置身群體之中的人類個體才能找準成長方向和生命旅程的價值和意義
    漫長的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尚無人能夠以一己之力成功存活至今,當今人類世界之中任何一個民族無一不是依靠群體智慧才能繁衍生息至今。「團結就是力量,人多力量大。」人類之所以能夠以不及大象強壯、不比獅/虎兇猛、不如猴群靈敏...的血肉之軀解析、重構自然物質,依靠的基本能量就是群體智慧。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任何弱小的動物絕對不能單獨存活。
  • 你離成功就差一步 挖掘內心深處的欲望
    總結一下還是雞湯喝太少,今天帶來《思考致富》的第二篇筆記——挖掘內心深處的欲望。我覺得我是一個欲望很強烈的人,但依然擋不住開倒店。所以我懷疑自己沒有開店的能力,然後就關門大吉了。這就是典型的內心欲望不強烈,秦末項羽為救趙國,"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最後大勝,並在軍中立威揚名。破釜沉舟,要麼決一死戰,要麼凱旋生還。《三十六計》中,其中一計「上屋抽梯」與「破釜沉舟」有異曲同工之處,就是死盯一個點,要麼被幹掉,要麼幹掉眼中這個點。
  • 揭開《羊脂球》為眾人獻身的外衣,才能看到羊脂球內心的「欲望」
    羊脂球也是有欲望的,但她的欲望唯獨跟情慾與金錢無關。說來也可笑,羊脂球本就靠肉體交易為生,接觸最多的就是金錢與情慾。但在莫泊桑筆下,她內心純淨得就像一張白紙,這巨大的反差,讓《羊脂球》成為了經典。純淨與善良,是羊脂球的優良品性,但不是她的需求與欲望。彼得·布魯斯在《為了情節而讀書》中提到:沒有欲望的故事就是一個死胎。
  • 被人稱為「留下的天堂」,置身於三座神山之中,與世隔絕富有詩意
    莫斯卡村位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丹巴縣領土,該村離縣100餘公裡, 村子建在海拔4300米的高原上,置身於三座神山之中, 這裡擁有自然景觀,雪山、草原、森林、冰川融為一體,仿佛生活在天堂,放眼望去,自然之美, 莫斯卡的村民遵循祖先最自然、最古老的生活方式,與人和諧相處,受金龍寺的活佛指引,與世隔絕,過著詩意的生活。
  • INTP的個人成長
    通過認知你的特殊天賦以及鼓勵它們成長和發展,你將更容易地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對你扮演的角色更加滿意。幾乎所有的intp人群都認可以下這些他們的特徵,他們應該信奉和增強這些力量:1.當解決一個難題時他們有種天生的能力去專注並深入這個領域,他們的意識能完全被某種論點所吸引,精確而迅速的得到結論。這種能力使他們成為出色的解決棘手問題的能手。因為他們的邏輯能力依賴於他們的經歷,他們的能力將隨著時間而增長。
  • 心理學:有2個方法,可以幫你走進男人的內心深處
    而走進一個人內心深處又談何容易?那是心靈裡最柔軟的地方,那不僅是一種接納,更是一種信任,因為把最真實的一面展露無遺。人習慣掩藏,我們掩藏情緒,掩藏想法,掩藏過去。 在心理學中有2個方法,可以幫你走進男人的內心深處。
  • 教育的核心價值:激活蟄伏在人類基因密碼之中的智慧潛能
    教育解答成長疑問教育激活大腦神經迴路「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生活體驗,生活體驗讓孩子將語言文字符號、讀音、寓意與具體生活場景聯繫到了一起,大腦中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智能迴路。有人說:「人類智慧形成過程如同素描,見第一面時輕輕描繪一下、第二面再描一下、第三遍......經歷無數遍斷續描繪之後終成一幅完美的畫作。」人類大腦容量居動物世界之首,而且具有高可塑性,大腦神經跟隨個人生產勞動與生活實踐在不停的強化、重組或改變。
  • 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看見你的內在小孩,修復成長的創傷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每個人都需要明白,一個人如果想要激活自我的潛能,最重要是學會看見自己的內在小孩,修復成長的創傷。一個人的潛能受限,往往來自我們內在小孩的成長創傷。如果我們內在成長創傷沒有得到修復,我們內在就會受阻,這份成長的受阻往往影響我們自身的探索。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恢復自我的具足,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深入內心深處看見內在小孩,我們越能深處看見,我們越能收穫豐盛的自我。
  • 滿足員工需要 激活內心熱情
    我受工商管理學者之家邀請,4月6日晚20:00-21:00,做了「復工後激勵:滿足員工需要,激活內心熱情」的公益直播。4月21日工商管理學者之家公眾號把直播內容用上述題目發布了公眾號文章。5月18日下午14:00——15:30,我受邀在第三屆貿大古籍保護論壇上做了「復工後激勵:滿足員工需要激活內心熱情」的公益直播。以下是三次直播的內容。復工後激勵——滿足員工需要,激活內心熱情郝旭光大家好!很榮幸有機會與各位朋友分享「復工後激勵——滿足員工需要,激活內心熱情」,這個專題。
  • 知行合一,才能讓自己提升一個新的層次,實現個人成長
    每一個人從生命的開始到結束,都要受到所處環境的制約。特別是當我們幼小無力需要從外在的環境中獲取生存的能量時,我們向這個環境做出本能的舉動,這些覺得引起外在環境的反應,最後這些反應在映射到我們的大腦中,逐步形成對這個環境和這個社會的認知。一個成年人始終是會帶著對最初環境的認知走到成年人的社會中,這一點可能是絕大多數人不會認識到的問題。
  • 是什麼讓他愛上了潛水?一位「藍毒患者」的內心獨白
    浩瀚無垠的大海廣闊深邃,在絢麗的深海裡,可愛的魚兒、驚豔的珊瑚、色彩鮮明的海洋生物,你會欣喜地感覺到自己置身於一個美妙的新奇世界就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深深地愛上了潛水一起看看他眼中的海底世界傾聽他內心深處的聲音是什麼讓他愛上了潛水?
  • 徵服火星,12星座的前方就是星辰大海:如何激活你的最大潛能?
    畢卡索的火星落入巨蟹座,他充分利用火星帶來的創造力,將自己充沛的直覺、溫柔的激情表現在藝術上,成為現代藝術的創始人,其藝術生涯幾乎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 作為個人行星,火星在星盤上也是內在驅動力、激情和欲望的象徵。那麼,我們要如何這份火星的原始能量為我所用?又可以通過什麼方法,將無意識的火星能量變為成內在的驅動力? 03 如何激活你的火星?
  • 內心強大心法: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會激發一個人內心最大的潛能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一個人想要內心強大,有一個重要的心法就是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的力量很大,相信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從內心深處激發一個人最大的潛能相信是一種未見事實的預見,相信也是我們對成長的規劃和渴望,相信更是我們知道自己要去的方向和路就在那裡。一個人敢於相信,才會全身心調動自己的信念去實現自己目標,一個人敢於相信,才會看到自我身上巨大的潛能,越相信的人,越能實現內心夢想和憧憬。
  • 研究表明夢不能揭示內心深處秘密
    考慮到所有這些可能性,夢境真的能揭示我們內心深處的秘密嗎?   夢可能讓我們獲得有關生活的有益洞見。不過,儘管好萊塢或你最喜歡的小說可能使你相信,夢境能揭示我們內心深處的活動,但沒有任何研究能證明這一點。   哈佛大學醫學院心理學家、夢研究人員戴爾德麗·巴雷特說:「實際上沒有任何研究支持這種觀點。」夢不包含象徵符號。
  • 心理學:如果一個人特別愛笑,說明他內心深處特別的「悲傷」
    喜歡笑的人,內心深處往往是悲傷的!在生活中,我們能夠碰到的,絕大多數都是正常人,他們愛哭、愛笑,但是在陌生人面前,都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一副完美的樣子,只有在熟悉的人面前,暴露出自己真實的情緒,這種人往往有很多朋友,在難過的時候有人陪,在遇到難處的時候有人幫你,但是,往往是那些特別愛笑之人——內心深處一定特別悲傷。這樣的人,往往有幾大特徵。
  • 你好12月 | 怎樣才能得到快樂?
    作家席勒由此可見,一個人能否確切了解和定位自己的才能的界限至關重要。如果你能確知自己最適合做什麼,確知自己經過努力能夠做成的事和即使怎麼努力也做不成的事,你才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才能避免墜入痛苦的境地,才能進而得到快樂。其次,只投入能夠使自己快樂的人際關係,擺脫痛苦的關係。
  • 《最藍的眼睛》|「鏡像世界」和「欲望缺失」製造的佩科拉悲劇
    《最藍的眼睛》便是一部走進人們內心深處的小說。它發表於1970年,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黑人女作家莫裡森的處女作。小說講述了11歲的黑人小姑娘佩科拉,她長相平平,經常受到社區人們的奚落,同學們的嘲笑,父母的打罵。佩科拉認為自己不被人們喜歡的根源都在於自己沒有白人姑娘那樣美麗的藍眼睛。於是,她日夜祈禱,希望擁有一雙藍色的眼睛。
  • 生命的意義-內心的鏡子
    而且對這個生命為什麼會出現,為什麼會消失,他的存在有沒有意義等這些問題。孜孜以求,不能釋懷。無數哲思,無數冥想,無數修行都不能真正為生命賦予意義。因為從宏觀看,從生命在宇宙間的位置來看。人無論如何都找不到生命的意義,這讓人感到無力,無奈。人唯一自我安慰的辦法就是為自己的存在自賦意義。人的存在在於探尋自我,尋找內心的情感,找一些自己喜歡的價值去追求,去享受將這些價值賦予自己的生命。
  • 詹妮弗·穆迪:《欲望的字母》(2001)(上)
    超現實主義者從弗洛伊德那裡得到證實,人的心靈深處存在著一個不為人知,也很少被開發的精力積蓄場所。他們在繪畫和寫作中設法減少有意識的控制,耐心把夢和想像記錄下來,這些現象越來越受到這一流派理論家的看重,他們認為這是試圖表達內心世界無方向、無約束的想法,這也正是弗洛伊德所描述過的。
  • 一封信消失在內心深處:彩虹的肖戰、周深、王一博,嗯
    以後,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我們將通過各種方式,留下昔日偶像的痕跡,我希望全世界都知道你愛的人的形象,有人點評肖戰,有人介紹周深,有人對安利王一博表示愛意,有人表示對楊紫的人說……一封信消失在內心深處首先,讓我們解釋一下標題中的幾個字「一封消失在內心深處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