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克服雷射傳播臨界塌縮現象

2020-11-27 科學網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雷射誕生不久,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Townes在其奠基性理論文章中指出「雷射在二維自聚焦非線性介質中難以實現穩定傳播,會發生臨界塌縮」,此現象被稱為「Townes孤子」之後,克服雷射傳播的臨界塌縮現象是物理以及其它領域科學家孜孜以求的目標。

當前非線性光學領域通常採用的方法是引入線性周期勢和競爭自聚焦三階—自散焦五階非線性,但是通過調節光場的衍射和三五階競爭非線性來克服塌縮現象仍然處於研究萌芽階段。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曾健華團隊在《通信物理學》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他們在以往非線性調控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結合線性周期勢和競爭三五階非線性特性,從理論研究了雷射在分數衍射介質中的傳播特性,發現了三類局域於能帶中且能穩定傳播的二維局域孤子解,包括基模、帶隙渦旋和類截斷非線性布洛赫波(孤子簇),從而克服了二維自聚焦介質中的臨界塌縮現象。(來源:中國科學報 張行勇)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2005-020-0291-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探索人生的真諦——「塌縮」的命運與人生
    我們生命的過去,已經塌縮成身後一條唯一的軌跡,而我們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則如薛丁格的貓,正在隨著一個個「此刻」的到來,隨著「此刻」的時間維度被抽走,而不斷塌縮為一個個「確定的唯一」。我們的未來和餘生,是多種狀態的可能性並存,就如量子糾纏,但在我們命運終結時,當個體的生命終止時,當屬於生命的時間維度全部抽走,人生終究將塌縮成為一條唯一的、確定的、獨特的命運軌跡。生命的塌縮,只在我們「當下的此刻」發生。
  • 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臨界冰核」存在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並給出了「臨界冰核」的尺寸和過冷溫度的關係,從而證實了「經典成核理論」的預言。研究成果19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低溫下水結冰的現象再常見不過,但微觀層面上「水變冰」的具體過程卻不為人所知。近百年前,科學家吉布斯等人基於熱力學原理,提出相變的「經典成核理論」,認為如水結冰這類相變需經過一個成核過程,水過冷形成小冰核,僅當形成的冰核偶然超過臨界尺寸(即「臨界冰核」)時,相變才能自發發生。
  • 引力假說可能無法解釋量子態塌縮
    量子理論認為,一個粒子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但我們只能在這裡或那裡觀察到它,因為觀察會導致塌縮,粒子會隨機出現在兩個位置中的一個。但問題是是什麼導致了量子態塌縮?物理學家對此有爭論,他們提出的一種解釋是引力假說。
  • 內家拳最獨特的內功~渦輪塌縮
    渦輪塌縮內家動力的根本,是塌縮。但動態的根本是渦輪。動力與動態組合,就是拳。所以練拳必須要知道兩點,第一,動力是什麼。第二,動態是什麼。比如吃飯就要做飯,火怎麼取,其次是怎麼燒火,再次是飯怎麼做。連綿不斷就叫快,一口氣掄出上百拳,自然知道了什麼是圓力行駛,只有圓,水潑不進。拳打一個點,掌做一條線,圓轉一大片。
  • 引力假說可能無法解釋量子態塌縮
    量子理論認為,一個粒子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但我們只能在這裡或那裡觀察到它,因為觀察會導致塌縮但問題是是什麼導致了量子態塌縮?物理學家對此有爭論,他們提出的一種解釋是引力假說。其基本思想認為引力場會抗拒粒子的疊加態,當一個粒子既處於這裡又處於那裡,其引力場也會嘗試同時在兩地,但這個場不能長時間忍受這一張力,它塌縮了,而粒子也隨之而去。
  • 圖說古玉塌縮不可仿(原創)
    現就第三個《古玉的塌縮不可仿》舉例如下:1、因氣候變化或其它因素,玉皮殼上會表現出膨脹或萎縮。膨脹的結果是出現桔皮紋、象皮紋、皮疹紋,而萎縮的結果是出現縮斑、縮紋。縮斑又稱爛班,爛班嚴重的是為古玉的老化萎縮現象。
  • 紫金山天文臺毫米波望遠鏡發現初始塌縮階段的纖維狀分子雲
    科研人員利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青海觀測站13.7米毫米波望遠鏡觀測發現巨蛇座纖維狀分子雲(The Serpens filament)正處在初始塌縮階段
  • 2018這個波函數的塌縮,已經開始了
    在這個波函數完全塌縮之前,我們不知道會有什麼結果。所以願意過新年的人,在年終有感慨要發的人,甚至於到年底只發牢騷的人,心中總還是對未來有期待的。沒有對未來失去信心,至少對自己沒有完全失去信心。新年在人們心中,多少帶點宗教意味,有點信仰的色彩。信則有,不信則無。有人相信新年和舊年其實沒什麼不同,宇宙運行的規律不會改變。
  • 它們不是引力塌縮形成
    目前關於黑洞的形成,最廣為認同的觀點是來自於超大質量的恆星,在發生超新星爆發時,發生塌縮,達到了史瓦西半徑,並發生不可逆的進一步塌縮時形成。其實關於黑洞,在天文學中,還有一種非常比較特殊的黑洞,名叫原生黑洞,它們和普通黑洞有什麼不同呢?
  • 引力假說可能成為量子物理學的最大悖論之一,重力才是量子塌縮的...
    引力曾經一直是量子理論界認為導致量子塌縮的原因,然後這一假說遭到了質疑,最近有科學加提出,引力假說可能是量子物理學的最大悖論之一,重力才可能是導致量子塌縮的原因。
  • 如何理解量子糾纏,量子疊加和量子塌縮
    量子力學苦澀難懂,很多人都避而不談,今天我就冒天下之大不韙聊一下量子糾纏,量子疊加及量子塌縮。大家對量子力學最熟悉的可能是愛因斯坦和波爾的一段對話,愛因斯坦說:「上帝是不擲色子的"。波爾又駁道:"別去管上帝能做什麼"。愛因斯坦和波爾是上個世紀的兩位科學巨人,他們爭論的就是量子力學。
  • 黑洞穩定性和「臨界質量」問題
    不同質量大小的老年恆星在生命周期的最後階段停止了輕元素向重元素的核聚變反應,恆星的外殼物質從主體脫落,主要部分的核心物質在自身重力的單邊作用下迅速產生了塌縮,巨烈的塌陷過程相當於死亡恆星發生了大爆性。像太陽一樣的中等質量恆星通過紅巨星的爆炸方式轉變為白矮星,大質量和超大質量恆星通過超新星的爆炸方式轉變為中子星和黑洞。
  • 意識糾纏與量子糾纏,明心見性與量子塌縮
    所謂「量子塌縮」,其實是你自己意識的塌陷。無它,只是你塌陷在自我自製的意識遊戲中不能自己、不能自拔、不能自省罷了!(本文內容多為轉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 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臨界冰核的存在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9日電 (記者陸成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然界中水結冰等相變現象非常普遍。19日,《自然》發表了一項關於自然界中相變成核現象的研究成果。來自中科院化學所和國科大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並給出了臨界冰核的尺寸和過冷溫度的關係,這一成果與經典成核理論預言高度契合。 美國物理化學家吉布斯等人100多年前基於熱力學原理,提出的相變「經典成核理論」認為,水結冰這類相變需要經過一個成核過程。例如,水過冷形成小冰核,只有當形成的冰核偶然超過臨界尺寸,形成臨界核時,相變才能自發發生。
  • 無限塌縮,欲望的黑洞 | 漫漫看
    當一個星體質量大到自身的內壓力支撐不了自身引力而產生無限塌縮的一個星體,它就成了黑洞。短小的影片中,主角沒有說過一句話,但其行動卻簡單粗暴的傳達了它的意義。
  • 超新星爆炸,核塌縮還是熱失控?銀河系的下一個超新星
    圖源:Forbes 在宇宙中,有很多種現象可以造成超新星的誕生,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就是質量非常大的恆星燃料耗盡導致內部塌縮從而引發劇烈的超新星爆炸。造成超新星爆炸的天體被稱作祖恆星,或是塌縮成中子星或黑洞,或者完全被毀滅。超新星爆炸極其明亮,過程中所發射的電磁輻射經常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並可能持續幾周至幾個月甚至幾年才會逐漸衰減。
  • 《Nature》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臨界冰核」存在
    近百年前,美國物理學家吉布斯基於簡單假設,給出了 「臨界冰核」這一答案。然而,「臨界冰核」的真實面目卻始終沒人見過。12月19日凌晨,新一期《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及河北工業大學研究人員的成果。他們證實了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並給出了臨界冰核的尺寸和過冷溫度的相互關係。
  • 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題:「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量子力學是與相對論比肩的20世紀偉大的科學發現,催生了諸如雷射、半導體、核能等高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