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貼錢」給消費者!Nature報告揭秘基因檢測最新商業模式

2020-11-23 生物谷

編者按


1月11日,Nature Biotechnology(

影響因子

:43.1)揭秘了基因檢測的最新商業模式,這種模式的核心不是檢測,也不是出售數據,而是為

遺傳

信息的分享提供中介服務,公司通過經濟補償的方式來鼓勵消費者分享數據。在這種模式下,公司付錢,消費者收錢。同時這篇文章還概述了新商業模式潛在的好處和挑戰。



隨著越來越多的個人健康數據具有了可用性,商業界也正在探索基於個人健康產品的新市場。

遺傳

和基因組信息是企業渴求進行商業化的醫療數據。然而,大多數均終結於人們對營利性企業的不信任以及對數據共享持保留態度。為了鼓勵消費者的參與,一些基因檢測公司開始考慮通過經濟補償的方式來鼓勵消費者分享數據,希望能通過經濟鼓勵的方式來擴大市場以及增加基因數據的可用性。


但一個人是否應該從自身基因組上獲利?如果公司為分享數據的人提供經濟補償,他們怎麼保證補償的公平性和透明度。1月11日,Nature Biotechnology揭秘了基因檢測的最新商業模式,概述了其帶來的好處和即將面臨的挑戰。


1、最新商業模式:公司為數據共享者提供經濟補償



在過去,

遺傳

和基因組檢測公司主要通過檢測來獲利。然而一些人已經意識到銷售客戶的基因組信息能帶來更大的利潤。基因檢測公司有兩種潛在客戶:購買檢測的客戶和購買數據的客戶。當然,銷售客戶信息資料庫的使用權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模式。去年,23andMe就是這樣做的。當今最新的商業模式就是為消費者提供經濟支持,從而在數據銷售行業中獲得競爭優勢。


一家新的消費者

基因組學

公司Genos就提供了這種新的服務,他們為將基因組數據授權給生物技術以及製藥公司的消費者提供補償。Genos為客戶提供價格為399美元的外顯子測序,但他們不提供數據解釋的服務。當消費者獲得這些數據時,他們可以選擇分享並獲得Genos的補償。這種新商業模式的核心不是銷售399美元的檢測,而在於為

遺傳

信息的分享提供中介服務。Genos的執行主席Cliff Reid表示,我們的業務不是通過測序來賺錢,而是通過連接研究人員和消費者來賺錢。


美國舊金山的另外一家測序公司 Invitae也在考慮這種新模式。Invitae目前正在出售「基因組管理」服務,包括客戶

遺傳

信息的終身存儲和分析。一旦公司獲得可觀的消費者資料庫,他們計劃將這些數據出售給第三方,並且與願意分享個人信息的消費者分享利潤。


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公司將如何把成本投入到新的商業模式中,或者新興的模式將如何持續發展。雖然公司可能會提供長期的基因組管理,但相當數量的生物技術公司將永遠不會獲利,因而最終可能被收購、合併。


2、企業付錢,消費者收錢,利與弊共存


對於消費者在基因數據中獲利,作者普遍看好這其中潛在的優勢,但是作者也意識到這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挑戰。作者認為採用這種模式的公司必須保持公平性和透明性,以確保這種戰略能增加個人的自主性以及鼓勵研究人員的參與,保證不會適得其反。因此如果一家公司為數據交換提供補償,我們提倡一種能保障企業和貢獻者利益相平衡的模式。與為研究參與者提供補償相同,還要考慮提供共享數據許可費。企業與數據貢獻者共享利潤的模式也是作者所建議的模式。


這種商業模式會存在數據估值的問題。有些消費者的遺傳數據可能特別理想,研究人員願意支付較高的許可費,因而擁有理想

遺傳

數據的消費者可能會得到更多的利潤。然而,等到研究完成並走向市場,數據的實際商業價值仍然是未知的。因而最公平的補償模式是為每個分享數據的消費者提供相同的補償。如果公司希望分享利潤,可以預約利潤百分比以保證所有數據分享者之間的公平性。本文並不是為了探索新商業模式的具體規則,而是呼籲更多的研究來衡量企業和數據貢獻者利益的平衡問題。


3、是否應該用個人基因組數據來「掙錢」?這5個理由能徵服你嗎?



分享數據為何應該得到補償?以下為作者給出的幾個理由。


首先,它體現了對有價值的東西表示尊重。生物醫學研究對促進公眾健康至關重要,對於企業來說也是非常有利可圖的。正如新強調的「公民科學」和「集體參與研究」,個人不再被動地參與研究,他們將成為積極的研究貢獻者。


為數據貢獻者提供補償也體現出了對信息獨特性的尊重。一些個人特徵寫在了基因組成裡,基因也被視作個性的生物基礎。從自己的基因數據中獲利,使個體能夠分享具有高度價值的信息,也使他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獨特性能夠對科學研究有貢獻。


從歷史角度來看,如23andMe這樣的基因檢測公司除了不給客戶提供任何補償之外,在買賣客戶

遺傳

數據時也未諮詢當事人。然而,新商業模式給消費者提供了選擇數據如何被使用的權利。考慮到沒有任何的信息系統是100%安全的,並且DNA是唯一可識別的,因而消費者應該自行確定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承擔信息分享存在的風險,而不是單方面地由公司來做決定。為消費者提供經濟補償,這些公司正在創造一種交易,他們需要平衡消費者對隱私問題的擔憂,最終使願意分享數據的消費者越來越多。


允許個人從基因組中獲益,也促進了公平和平等。研究人員和公司享受了資料庫和

遺傳

技術

智慧財產權

。然而,目前貢獻DNA的消費者在

遺傳

材料及其衍生的產品中未得到合法的產權。法律上的不對稱性,使得一些未得到補充的消費者在發現自己的數據被商業化後會感覺到被剝削。Genetic Alliance的CEO指出,這些數據圍繞著經濟......為何消費者不應該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呢?


最後,個人從基因組數據中獲利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好處。這些商業補償鼓勵個

人參

與到研究中並分享他們的信息,這反過來又會帶來更大的科學進步。有些學者曾描述了尊重醫療數據共享可能帶來「網絡效應」:擁有更多的醫療數據,這些數據潛在的價值就更大。然而,目前我們無法提取醫療數據的全部價值。由於網絡效應,增加數據共享實際上是提高了信息價值的共享,最終會產生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4、挑戰重重,前途未僕



儘管新的商業模式具有潛在的好處,但是它也不是沒有挑戰。雖然公司希望金錢刺激能夠鼓勵消費者將基因組數據貢獻給研究,但這種戰略實際上會減少消費者的分享意願。研究表明,如果某種行為的動機是無私的(例如獻血或貢獻基因組數據以支持疾病的研究),尤其是不需要個人作出很多努力的任務,實際上可能會降低參與的意願。


心理學家建議引入財政獎勵來排除利他主義者的動機。如果金錢不足以激勵參與者,那麼個人可以選擇不貢獻自己的數據。為數據貢獻者提供補償的公司需要找到正確的補償方式來激勵參與者,否則他們會降低消費者數據分享的積極性。


提供經濟補償會鼓勵或是不利數據共享,仍需要仔細研究。它可能對不同群體有不同的影響。例如,受

遺傳

病或家族史影響的個體與健康志願者對補償的反應會有所不同。


還有一種風險則是財政的刺激會帶來不適當的影響,從而破壞個人的自主性,尤其是對於財政收入不高的個體,他們容易被誘導分享數據。雖然不應該被迫接受某種利益,但任何幹擾個人獨立決定的因素都被認為是不必要的誘因。然而,一些生物倫理學家曾爭論,研究參與者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來獲取金錢利益(例如獲得一份職業)。但也有研究表明較大的誘因不會導致參與者冒險,因此企業驅動的商品化可能不一定破壞自治。不過應該告知消費者分享數據所存在的風險,並確保消費者自願參與。當個人將數據分享給研究時,這種決定或多或少是不可逆的。當個人在分享數據後又想退出研究時,補償模式會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評估個人基因組數據的相對價值會帶來額外的挑戰。因為有些人的數據可能被認為比其他人的數據更有價值。例如使用受罕見病影響的個人數據的研究可能產生更加有利可圖的結果。由於公司提供的新商業模式與每個貢獻者所帶來的價值相關,但並未保證經濟補償反映了真正的價值。如果數據貢獻者獲得的補償金額只是公司利潤的一小部分,消費者會與未得到任何補償一樣認為受到了剝削。這些估值很難開啟公正的大門,這還可能減少參與者的信任和參與。正如上面所討論的,公司的利潤分享模式應該是公平且透明的。


5、總結


總之,不斷增長的基因組數據市場使越來越多的公司考慮數據共享補償的商業模式。這種策略不僅是一種良好的模式,還會給消費者帶來利潤。然而,對個人遺傳信息進行經濟補償也可能會適得其反,破壞利他主義。此外,公司和個人同樣必須決定如何尊重

遺傳

數據的商業化。確定最佳的方式來激勵個人分享基因組數據對

大數據

和精準醫療至關重要。考慮到人類基因組的價值越來越大,個人通過共享數據來獲取利益似乎是一個合乎邏輯的解決方案。


可以肯定的是,許多問題仍然沒有答案。讓消費者從基因組數據中獲利,是否會增加個人對研究的參與性?如果在這種商業模式下,更多的人決定檢測並分享數據,這是否會增加基因檢測對醫療的影響?對數據共享者進行補償是否會給其他研究(為提供補償)產生影響?在廣泛採用新的商業模式之前應該認真考慮這些問題。


備註:本文根據Nature Biotechnology綜述編譯,綜述連結為Should you profit from your genome?

相關會議推薦


2017(第四屆)基因編輯與臨床應用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7.6.9 -6.10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7GeneEditing/

相關焦點

  • 商業化基因檢測是什麼?基因檢測產品並非都靠譜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近一兩年,五花八門的商業基因檢測產品層出不窮。「只需一點兒唾液樣本,就能知道自己孩子未來是否具備成為博爾特的運動天賦基因」;甚至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拿到一本專屬於自己的「生命說明書」。然而,所謂的商業基因檢測產品並非都那麼靠譜,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面上的商業基因檢測,存在資質混亂、虛假宣傳、無收費標準等一系列問題。
  • 「揭秘天賦基因檢測」後續:天賦基因檢測亂象曝光,市監部門上門查處
    財經生活頻道《1919創財經》戳 ↓↓ △天賦基因檢測亂象曝光,市監部門上門查處3月16日,我們欄目推出了《揭秘天賦基因檢測》系列報導,在採訪報導中,記者發現,很多基因檢測公司收取幾千乃至上萬元,就宣稱可以檢測孩子具備哪些天賦。
  • 談「癌」色變下,一家基因檢測公司走出了條「防」癌之路
    就拿肺癌來說,根據最新的美國癌症統計報告顯示,幾乎有57%的患者在發現患有癌症時已是晚期,其5年的生存率僅為8%,遠遠低於早期或者中期的生存率。由此,難發現、低存活率等特性讓癌症成為懸在每個患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過,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出現和發展,逐漸將這把達摩克裡斯之劍收入了「劍鞘」中。
  • 價格戰「停火」 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將迎轉機?
    報告也可以根據最新研究成果實現更新,為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提供了更多可能。   對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對於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公司獲得融資後可能會短期內讓利消費者,換取更多用戶數量,但在目前商業模式不清晰的情況下,
  • 300元的基因檢測,靠不靠譜?
    除了全基因組測序,更適合大眾消費者、針對某些重點項目的基因檢測服務也陸續出現。2006年,當時還是Google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妻子的安妮·沃西基,在矽谷創立了網際網路基因測試公司23andMe,主要為大眾消費者提供99美元的個人DNA檢測服務。
  • 測疾病風險測癌症,商業基因檢測真的靠譜嗎?
    商業基因檢測坑你沒商量國內商業基因檢測公司,除了祖源分析外,大部分還提供了營養和代謝相關、運動相關、疾病風險預測、藥物相關等其他項目的檢測……這已經不僅僅是回答一個「我從哪裡來」這樣簡單直接的問題了,堪稱打開了上帝視角。
  • 基因寶:用商業閉環升級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價格混戰
    2017年,國內頭部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將原價999元「祖源+遺傳健康」的基因檢測產品降至499元。隨後,其競爭對手微基因應聲而動,腰斬原本999元的基因檢測產品價格至499元。一年後,23魔方再次發布降價公告,從499元降至299元,產品定價已經無限接近製造成本。
  • 23andMe將提供面向消費者的2型糖尿病基因檢測報告
    圖片來源:23andMe官網3月11日,DNA檢測公司23andMe宣布,其正在升級售價99美元的家庭DNA檢測,著手開發第一個直接面向消費者的2型糖尿病基因檢測,並解釋可能患上糖尿病的基因和生活方式因素。
  • 為什麼說基因檢測公司會倒下一大批?
    「據我了解,市面上一些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盈利狀況堪憂。」一位基因行業資深人對GPLP君坦言,現在很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商業模式讓他看不懂。為何他會有如此判斷?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到底怎麼了?或許是受網際網路+的啟發,GPLP君了解到,現在很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也開始講故事——基因+,只要能和基因扯上關係,都成了這些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商業模式。比如,保健、美容、醫療,甚至是社交、旅遊、教育等等,讓「傳統產業」藉助基因檢測進行升級換代,仿佛一加上基因檢測就是高科技。
  • WeGene 陳鋼:消費級基因檢測技術和模式
    國內嘛,要不就是樣本量是人家的零頭,要不就是數據量是人家的零頭,在學術期刊刷論文的DTC基因檢測公司也沒看見。從最早的,不帶引號的直(chuan)銷(xiao)基因檢測公司聯合基因,到最近幾年在網際網路上發展的360基因,Hi基因,比特基因,一脈基因,23魔方等等,還有WeGene(利益相關:我是WeGene的,知乎體),大部分已經倒下了,少部分還在堅持,極個別拿了融資,完全看不到獨角獸的跡象。
  • 消費級基因檢測低價攬客
    業內人士認為,在當前消費級基因檢測不具有醫學診斷價值,也沒有出現清晰盈利模式的背景下,企業希望通過產品降價快速佔領市場,在獲得大量數據的情況下進行相關醫學項目研究,證明自身產品有一定醫學價值,從而向醫院推廣商業化檢測產品尋求盈利模式。價格降七成伴隨著23魔方降價消息的發布,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費用從此進入「2字頭」時代。
  • 被美國FDA叫停兩年後,這家公司又重啟了基因檢測服務
    個人基因檢測領域最受關注的創業公司23andme,幾經周折後終於重啟針對個人消費者的基因檢測服務。總部在加州的23andme公司,一直是個體化醫療領域中最活躍的公司,以直接面對普通消費者的基因測序為亮點,得名於人體的23對染色體。
  • 簡化NGS流程自動生成報告,鵾遠基因讓檢測在醫院完成
    目前市場中的基因檢測公司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面向大眾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如WeGene微基因、HI基因、基因貓、萬醫等,一種是服務於科研與醫療的基因檢測企業,如燃石醫學、南京世和、諾禾致源。 按上述歸類,今年8月份剛剛獲得由禮來投資領投2000萬美元A輪融資的鵾遠基因屬於後者,公司專注於高通量無創基因檢測產品開發和推廣,發展精準醫療,為病人提供早期、精準的診療信息。
  • 人民日報:基因檢測水分大 成本幾百元消費者花上萬
    花上幾百元,收到一個基因試劑盒,採集一點唾液或血液,再寄回基因檢測公司進行檢測。目前,最新的目標是100美元。所以可以說,基因檢測的時代到來了。」柴映爽說。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教授張宏冰介紹,臨床上一般是通過檢查基因的序列,並與健康人的參數進行對比,判斷這些序列是否改變,進而找出可引起疾病的變異基因。「目前,基因檢測在遺傳性疾病篩查、腫瘤治療、尋找傳染病致病原、指導個體化用藥等方面有顯著的效果。」
  • WeGene陳鋼:在中國,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價值被嚴重低估
    有人為了做23andMe檢測費勁周折,在海淘買檢測的產品,再找淘寶的商家人肉把樣本送到美國。不僅折騰,還有違規風險。陳鋼覺得在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大有機會,這也是他的興趣點所在。華大一直是做的是B端生意,如果要做面對消費者的基因檢測,在這個體系裡恐難為繼,創業成了他必走的一條路。
  • 腫瘤基因檢測公司扎堆上市:中國腫瘤NGS檢測第一股燃石醫學領跑
    以美國腫瘤基因檢測公司Guardant Health為例,市值78億美元,國內腫瘤基因檢測企業亦有可能達到此規模。如何在保證技術領先的同時,找到持續的盈利點,取得商業上的成功?這是擺在國內企業面前的重要挑戰。
  • 一紙報告驗血統,高大上的基因檢測為何被批太坑爹?
    當然,比弄錯某人的遺傳基因或頭髮顏色更麻煩的是,利用這些信息來為這個人的提供對未來決策的信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將他們的DNA提交給基因檢測公司,越來越多的執法機構和政府機構找到了使用這種高度個人化基因信息的方法,這些可能會被用來對付我們。更令人擔憂的是,對於從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基因測試收集中的數據,幾乎都沒有得到法律保障。
  • 好達屋入戶直飲水最新檢測報告——好水無懼考驗
    好達屋最新水質檢測報告新鮮出爐  作為家庭入戶直飲水的運營商,水質無疑是連結與滿足用戶最基本的支撐點。與市面上的淨水產品不同的是,好達屋入戶直飲水要從制水、運輸、出水、回流再淨化等多維度穩定與保障水品的安全、優質,這就意味著每一個細節都必須嚴格把關,步步為營。
  • 國外裁員頻發國內花式求生 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錢燒完了?
    Ancestry的CEO兼總裁Margo Georgiadis發布博客稱,裁員6%是為了應對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需求下降。並強調目前市場正處於拐點,公司要實現未來增長,需要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信任關係,並開發具有更大價值的新產品。據了解,Ancestry的核心業務是祖源檢測,如今,他們也將大力拓展其健康領域業務,比如向消費者進行健康風險提示。
  • 2018基因技術商業價值實現報告:10年催熟了NIPT,腫瘤檢測與微生物...
    本報告通過跟蹤基因技術演化路徑,梳理基因行業商業化進程,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評估體系,探討基因商業化價值。 在第五屆NGS創新開發者大會上,動脈網蛋殼研究院做了《NGS商業價值探討》為主題的演講,本文是這份報告的部分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