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室裡的人間百態:醫生的診斷有時就是「無罪宣判」

2021-01-13 澎湃新聞

每個周二上午,如果沒有特殊事情,我一定會到東方肝膽醫院嚴以群教授的門診去待上一段時間,看他看病,看他如何對待病人,如何與病人及其家屬對話。除了業務能力出眾之外,他讀書甚多,文字功底了得,這些年,他一貫以我師自居,我也一直默認,所以,每次去都是學習。而且說實話,每次去都有收穫。

昨天,再次到嚴以群教授的門診,見到他處理一個病例後,突然想到「良心」這兩個字。這是10年前,周國平先生在為《吳孟超畫傳》寫序時說過的兩個字: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中國醫療界的良心和光明。嚴以群教授是吳孟超院士的學生,雖然不一定是最出名的學生,但一定是最有良心的學生之一。

「無罪宣判」

剛送走一對歡天喜地的夫妻,就迎來了一對父子。父親70歲,一看就是樸實無華的農村人。我是農村出來的孩子,對農民和農村有天生的親近感。在老人的兒子遞上檢查單的時候,嚴教授問老人有什麼不舒服,為什麼沒有拍片子?得知老人正在上海寶山區一家醫院住院治療,那家醫院說老人肝上長個東西要手術,父子倆商量著還是到東方肝膽醫院來看看,因為他們知道看肝膽毛病這裡最好。但是因為還在住院,所以拍的片子沒有拿出來,只拿了診斷報告和化驗單。

嚴教授和助手黃亮副教授一起認真地看了每一張化驗單和B超報告單、CT報告單。隨後,他抬頭看看我,臉上浮現出非常憤怒而又無奈的神情。小聲說:真他媽的扯淡!之後,他轉向老人,隨即變得和顏悅色:老人家,你這個病其實是肝囊腫,就像人的臉上長了個痣或者雀斑一樣,不礙事的,現在不需要手術。你現在回到那個醫院就可以辦出院手續回家了。老人和他兒子如遇大赦,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因為他們已經準備好向親戚借錢手術了,來這裡求醫也只是抱著試試的心情,哪想到竟然獲得「無罪宣判」,真有點感激涕零的味道。病人走出去時,一個勁地道謝。嚴教授又罵:真不知道哪來這麼多野雞醫院和垃圾醫生,無道無德,不是治病救人,而是謀財害命。

這種情景我很熟悉,在他門診我見過多次。很多完全不需要手術的病人,在外院「被手術」。究其原因,嚴教授認為一是醫德差,二是水平差。還有在外院被診斷為肝癌的,到他這一看,明顯誤診,病人和家屬更是千恩萬謝。

下一個是一位中年女子,之前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沙發上等待,耐心聽嚴和那姐妹倆對話,看上去很有涵養的樣子。她手裡的片袋上印的是北京大學深圳醫院什麼的。我們以為她來自深圳,應該是那裡的知識一族,較早用知識和能力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掙錢的人。遞上片子的時候她說:「這是我弟弟的片子,在我那體檢時發現的。」嚴問:他現在人呢?「在家,連雲港。」他們是連雲港人,姐姐在深圳工作,弟弟去那體檢後發現了狀況,自己並不知道生了肝癌,姐姐和家人是瞞著他的。

嚴把片子插到讀片燈上,凝神注視,並用手指給黃看。我也能看懂,右肝上有一個大的腫瘤,可以確定是肝癌,旁邊還有三四個小的,嚴和黃說這幾個不知道是不是?黃又拿出另外幾張片子,兩個人交流了好幾分鐘。這個姐姐可能是代弟求診心切,來時忘了帶化驗單。嚴一邊指著片子一邊說:從片子上看,基本判定是肝癌。這個大的肯定是,這幾個小的還不能確定。我的意見是先做個介入,既控制一下腫瘤生長,又能鑑定一下這幾個小的是不是肝癌。他接著解釋,我是外科醫生,是開刀的,適合開刀的病人我肯定會主張開刀,但就你弟弟這個情況,我建議先做介入,因為我不能確定除了現在能看到的這個大的和這三個小的之外,其他還有沒有病灶,如果還有,開刀基本沒有意義。而這時做介入,則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介入除了有治療作用,還有鑑別作用。姐姐一直認真地聽。

嚴接著說:當然,如果你們強烈要求手術,我也會尊重你們的意見。最終的選擇權和決定權,在你們手上。姐姐此時開口:「到你們這做介入可以嗎?」當然可以,你們當地也可以,介入技術現在非常普及,在當地做既可以不用跑來上海這麼遠多花錢,家裡照顧起來也方便些。當然,你們如果覺得要來這裡,我們歡迎。

黃亮拿起桌子上備好的一個小紙條,上面有他們科室的門診時間、地點和電話:你們家裡決定好了,可以按紙條上的地址隨時來找我們,不用掛號了。姐姐問:「要先開些藥嗎?」嚴答:不用,我這裡基本上是一年到頭不開藥的,除非你們特別要求。姐姐說那我明白了,謝謝你們,然後離開。那個時候,我在想她該如何向家人尤其是弟弟解釋他的病情,我知道姐姐都是非常疼愛弟弟的,每一個姐姐都是。

接下來還是一個中年女子,帶著女兒,旁邊一個是他弟弟還是老公或者是女兒的男朋友,看不出來。片子插上去後,嚴表情十分輕鬆。又拿起病曆本,翻到第一頁,上面是2002年在我們醫院的門診,接診醫生是晏建軍,現在也是嚴帶出來的教授。一邊看病歷一邊跟我交流,我提醒他該先給病人講,他並不理睬,繼續跟我評價病歷上的字。我知道,每每這樣,病人的情況都比較樂觀,或者說是良性的較多。果然,他輕鬆地告訴病人:不要緊的,明確是血管瘤,這麼多年並沒有太大變化。你快50歲了是吧?病人點頭。那更不用擔心了,以後變化長大的可能性更小,所以,以後該幹什麼就幹什麼,該吃什麼就吃什麼,該運動就運動,它不會破,不會有危險。說到這他抬頭對我:別人不敢這麼說,我敢說。關於肝臟血管瘤,他一直不主張手術的。對於血管瘤會破裂危及生命什麼的,他也一直嗤之以鼻。專業我並不懂,但我隱約覺得他是對的。

「一切語言都是無力的」

我今天到嚴以群教授門診的時候,他正在接待一雙姐妹。她們來自河北滄州,傳說中的武術之鄉,據說那個地方隨便出來一個人都有幾手像樣的功夫。這姐妹倆倒不像有武功的,說話的分寸語氣和舉手投足反倒透露出知識和修養,這是我反覆打量後得出的結論。

她們是拿著父親的片子來求診的。他們的父親今年70歲,片子上看是較大的肝癌,報告上寫的是膽管細胞癌,伴肝內多發轉移。嚴和黃亮反覆看片子、仔細看報告後,把片子從讀片燈上取下來,順手整理好,連同診斷報告、化驗單一起推向姐妹倆。

他坐坐正,儘量靠近桌子,清了清嗓子說:診斷非常明確,是膽管細胞型肝癌。說話間他隨手拿起一張住院證,在反面勾畫出肝臟的形態,標註出腫瘤的大小和位置後繼續說:肝癌一般分兩種,一是肝細胞癌,二是膽管細胞癌。就治療效果說,肝細胞癌的手術和其他治療效果要遠遠好於膽管細胞癌。我們的臨床經驗和一些科學數據表明,膽管細胞癌的惡性程度高,手術後較容易復發,而且預後不好。

姐妹倆認真聽著,並不隨便插話,這是嚴所喜歡的。於是,他的語態更為輕鬆和親切。結合老人家的年齡和有高血壓、心臟病的實際情況,作為一個外科醫生,我不主張、也不建議手術。除了效果不好,老人也可能承受不了這麼大的手術。姐妹倆顯然之前看過其他醫生,所以對這個結果並不意外,神色也沒太大改變。

姐姐問:「嚴教授您說有什麼好辦法嗎?」嚴習慣性地搖頭:非常抱歉。姐姐接著問:「介入治療可以嗎?」嚴隨即把臉轉向我,和我對了個眼神後又快速轉向姐姐:對於這麼大的腫瘤,血供又不好,我個人認為介入治療不會有明顯效果。你們是不是在哪看過介入醫生的門診?姐妹倆同時點頭。他又回頭,得意地看我一眼。我知道,他的意思是他的判斷準確。他經常判斷這麼準確,我也已經習慣了。

他再次正色道:我既不主張開刀,也不主張介入,現在最好的治療就是不治療、不折騰,這樣老人不受罪,生活質量也不受影響。我不是消極,我是實事求是。這時妹妹問:「那有什麼藥嗎?」這個問題我聽過上千遍了,很多家屬都期望我們這裡有神藥。但是沒有,目前哪裡都沒有。嚴再次搖頭。姐妹倆完全聽懂,不再追問。這也是嚴喜歡的。

嚴主動說:如果以後出現了疼痛,對症治療就可以,也就是止痛就可以了,不要做過多的其他治療。姐姐再次問:「中藥可以嗎?」嚴堅決地說:不可以,會加重肝臟負擔。姐妹倆不約而同站起,向我們三個致謝。我很慚愧,經常被當作醫生。我插嘴說:聽嚴教授的,不要做無用的、讓老人受罪的治療。嚴又說:如果有條件,就帶老人出去旅旅遊、散散心。姐妹倆離開時爭相說:您是我們看過這麼醫生中最好的醫生,謝謝您,嚴教授。

接下來這個病人,讓我的心情更加沉重。

這是一對夫妻,來自四川瀘州,我一個好兄弟的家鄉。瀘州隔壁的宜賓有我很多好朋友。我對那個地方的人素懷好感。

病人是丈夫,今年42歲,比我還小1歲,看上去非常沉穩而淡定。妻子是一個挺漂亮溫柔的四川妹子,目光中全是對丈夫的關切。他們帶了很多檢查資料,嚴教授先看了一眼片子,然後看病人做的PETCT檢查報告。這時的他,神情凝重。我雖不學醫,但見的病人多了,也能看出些問題來。而且,PETCT報告寫得很清楚:肝癌,伴肝內多處轉移,伴淋巴轉移。嚴教授拿著PETCT報告的照片,指給我看。我悄聲說骨頭已經有了,他「嗯」了一聲。

我們的交流,病人和家屬都沒有聽見。嚴反覆看片子、看報告、看化驗單。病人本人和他妻子都了解病情,無須隱瞞。嚴教授問正在做什麼治療?他妻子答剛做了一次介入。又拿出醫生開的幾種藥。嚴教授說作為一個外科醫生,對這個階段的病沒有辦法。如果有條件,可以考慮做免疫治療。然後他說自己的一個同學在美國做的免疫治療,效果很好。病人和他妻子都沉默。他們應該是不具備這個條件。

病人問:「有什麼管用的藥嗎?「嚴搖頭。」治療呢?「嚴說恐怕效果都不會太好。丈夫讓妻子把資料收拾起來,到門外等他。我分明看到,妻子的眼圈紅了起來。他們之前肯定看了很多地方,這裡是他們最後的希望。但是,沒有他們期待的奇蹟。妻子收拾好資料,丈夫不忘交待一聲:到門外等我一哈,我馬上來。丈夫確認妻子走出診室後,回頭輕聲問:」是不是沒有辦法了?「嚴點頭。那一刻,我覺得極其殘忍。他又問:」還有多久?「嚴說,一個月左右。病人自己倒是很輕鬆:我自己沒有什麼,只是擔心家屬接受不了。聽到這裡,我有點感動。問他孩子幾歲了,他說10歲。我心裡再次一震,與我兒子同歲。當他起身時,還不忘向嚴說謝謝。嚴說非常抱歉。當我安慰他時,覺得一切語言都是無力的。但他,還是向我表示了感謝。看他輕鬆而又疲憊的背景,我的眼淚差一點掉下來。

診室裡的「回頭客」

一個中年男子,在四五個親戚朋友的簇擁下坐在診臺對面的椅子上,嚴以群和黃亮正在認真看片子。兩個人精力集中,神情凝重,他們面前放了一堆檢查報告和化驗單。

嚴低聲罵了一句髒話,然後回頭向我,用手指著腫瘤說,最近怎麼了,瘤子都長在這個地方。不久前我南京一個戰友的親戚患肝癌來找他,大概也是這個地方,他給我科普後我知道:瘤子靠近中肝靜脈,對外科醫生來說是比較難受的地方,切除未必能切得很乾淨,又有不好控制出血的風險。他當時說的話我記得很清楚:瘤子不大,但是長的不是地方,手術難度高、風險大,難度可以克服,但風險不能小看。

他整理片子和化驗單時候,也很認真,而且沉靜。經驗告訴我這個病人的情況不樂觀。待完全整理好,他才開口:這是一個必須手術的瘤子,但由於長的位置不好,太靠近血管,手術有一定風險,所以具體手術方案要等住進來以後再定。但是一般不外乎三種情況:一是你們家裡商量好,我們全力以赴做全肝血流阻斷,手術切。二是先打開腹腔,如果不能切乾淨再做術中消融,這樣效果也是很好的。三是做放療。他說的第一種方案就是手術要病人家屬決定,他們必須能夠承受手術失敗、病人撂在手術臺上的風險。上次我介紹那個病人家屬始終沒有說這個話,所以採取的是第二種方案,也就是術中微創消融,效果也不錯。他的另外一個病人也是這個地方的腫瘤,術中消融到現在5年了,瘤子已經完全消失了。

一行人道謝離開診室後,一位陪同者返回診室,悄聲問:「嚴教授,剛才那個病人情況怎麼樣?」嚴把剛才的話挑重點的重複一遍。這個人等嚴說完,非常誠懇地說:「反正我們進來後都聽您的,您說怎麼辦就怎麼辦。」

我在邊上打趣道:你們這麼相信嚴教授?嚴的臉色顯然「得意」起來。那人接著說:「嚴教授可能不記得了,我陪我媽媽來找過您,那是2002年,您做的手術,當時除了您和黃醫生,還有一個叫建軍的醫生。」嚴馬上說:是晏建軍醫生。你媽媽當時做的什麼手術?現在怎麼樣了?「肝癌啊,她今年72歲了,好得很,跟正常人一樣,我們全家人都感謝您,感謝你們。所以一聽說朋友生肝癌了,馬上就帶他們來找您了。」嚴又問了他媽媽的名字後說,好像是有這麼個病人,以前還來複查過。那人連連點頭,然後伴著一連聲「謝謝」退出診室。

嚴非常「得意」:這就是回頭客。

無巧不成書。接下來就診的還是一位回頭客。一位來自江西的中年女子,2005年肝癌手術,嚴教授帶黃亮做的。手術後定期體檢,12年間沒有復發,一切正常。她說是很久沒看嚴教授了,特意帶著複查資料從江西趕來。嚴面帶難掩的幸福和驕傲,特意轉頭向我:我還是有很多老病人的,一二十年、二十多年的肝癌病人多的是。我立馬回他:見過吹牛的,沒見過這麼能吹牛的。就診者、候診者和我們都笑了,診室充滿難得的片刻歡樂。

片子插到讀片燈上,他看了不到半分鐘就把片子取了下來:一點事也沒有,放心吧,回去該幹啥幹啥,該吃啥吃啥。病人問:「那我是不是就好了?」我們再一次都笑了。嚴笑意盈盈,他今天應該很快樂、很幸福、很有成就感:不用太擔心,但定期體檢還是要做的,可以半年或者一年檢查一次。說著拿過她的掛號單,寫上「退號」後籤上「嚴以群」三個字後遞給她,跑這麼遠不容易,去把號退掉,以後來也不用掛號了。

病人有點意外:「這怎麼行,您這麼忙!」「沒事沒事,我希望所有病人都能像你這樣康復,這樣我就可以不出門診了。」病人站起來,有點害羞地朝他鞠了一個躬,收拾好資料,再次道謝,然後離開。

下一撥候診的是我們第二軍醫大學一位內科前輩的孩子,之前曾給他們的鄰居、我們肝膽外科的一位前輩看過片子,也到其他醫院看過,今天又掛了嚴教授的號。

患者是內科前輩62歲的兒子,一年多前肝上長了幾個大的囊腫,最近檢查時發現有個新的病灶,拍片檢查的報告不能確定性質,所以來請嚴診斷。檢查資料很多,片子一摞,報告一堆。嚴帶著黃按時間順序把片子插到讀片燈上、取下來,再插上、取下來。他們用專業術語交流,什麼信號很強,很亮,T2也很亮。我基本聽不懂。然後,看化驗單,用手指指著,從上往下劃,他還不忘說一句:這招是跟吳老學的。我知道,吳老一直都是這麼看化驗單的,這樣看得仔細,不會漏項,也讓病人心裡很受用。

看完後,他把片子和化驗單推到桌子對面:我判斷是良性病灶,而且位置不好,所以不主張手術,定期複查就是。因為如果是良性的東西,完全沒有必要手術,何況位置這麼不好,手術風險非常大。我們每一個手術都是要評估的,你的這種情況,我覺得手術風險大而收益低,如果手術臺上發生意外,而打開肚子切掉瘤子發現是良性的,你們家屬不能接受,我們醫生也不能接受。病人問:「有個腫瘤指標是高的呀!」嚴又把幾次的化驗單拿過來對比後說:你看,這個指標是上下波動而不是一直上升的,我還是覺得不是問題,可以不去管它。

相關焦點

  • 「頭暈」人群偏愛自己查找病因 實際與醫生專業診斷吻合率不到三成
    在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眩暈門診,經常有頭暈患者進入診室就信心滿滿地說出自我「診斷」,結果卻與真正的疾病相去甚遠,甚至南轅北轍。 女子長期頭暈,以為是「腦供血不足」「醫生,你看我的頸椎病……」幾天前,50多歲的張大姐(化名)一踏進診室就對醫生說。
  • 腦醫生AI影像平臺再發力 精準診斷技術造福群眾
    72歲的王老太在醫院寬敞明亮的診室裡,正在接受康復治療,一個月前她剛被確診為阿爾茲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對於旁人來說,老人患有如此病症顯然是不幸的,但王老太卻表示自己算是不幸中的萬幸。究其原因,還要追溯到老人一年前因為記憶力衰退、行動遲緩等原因數次去縣人民醫院就診,由於當地醫院對此病缺乏診斷手段,王老太只好轉往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進行診治。
  • 「孟晚舟無罪釋放」謠言出爐及傳播路徑分析
    根據聞海大數據顯示,孟晚舟在網絡上的知名度遠不及只會「摳圖+瞪眼」的」小花「、」小鮮肉「,一條」無罪釋放「的新聞為何會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孟晚舟何許人也?「無罪釋放」前所涉何罪?在「釋放」新聞刷屏的同時,為解開這些疑問的搜索量迅速躥升。
  • 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的區別有哪些
    我們到醫院看醫生,一般坐在診室裡面給患者看病的基本上都是內科醫生,大部分外科醫生都在做手術。從表面上看,內科是診斷和治療身體內部疾病的科室,外科是診斷和治療身體外部疾病的科室,但是也不完全正確,比如闌尾手術,雖然長在肚子裡面但也是外科手術。也有人說打針吃藥的就是內科,動刀手術的就是外科,還是不是準確。
  • 我身邊的好醫生——田娜
    回到家裡,年幼孩子熟睡後,她仍舊回憶病人的病情並思索自己的診斷是否正確。為了解決一些疑難雜症,她還會翻閱名家醫案、反覆的研讀各科書籍,尋找答案,力求診斷準確,開出最有效的處方,在最短的時間內解除病人的痛苦。因而,多年以來,她養成了每晚研讀醫案的習慣,遇到疑難病症時苦苦思索,翻遍醫案只為尋找最正確的方案解除病人的痛苦。
  • 最高法改判聶樹斌無罪:原判決證據不足,21年前已執行死刑
    新華社瀋陽12月2日電(記者羅沙、白陽)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迴法庭對原審被告人聶樹斌故意殺人、強姦婦女再審案公開宣判,宣告撤銷原審判決,改判聶樹斌無罪
  • 高雲翔被判無罪,他能否再度衝雲飛翔?
    高雲翔被判無罪,他能否再度衝雲飛翔?據今日《今日澳洲》報導,該案件於今天宣判,法官當庭宣判,高雲翔、王晶所有罪名不成立。報導稱,聽到結果後,高雲翔雙手合十,放在胸前,王晶瞬間淚目,二人深深向陪審團鞠了一躬。(3月19日紅星新聞)兩年多的官司纏身,兩年多的人身自由被限,對一個當紅的影星意味著什麼,高雲翔應該深有體會。雖然澳洲法官還了高雲翔自由之身,但曾經的如日中天還能找回來嗎?
  • 南京副教授馬堯海等22人聚眾淫亂案宣判
    | 來源:中新網 | 作者:唐娟 朱曉穎   南京某大學副教授馬堯海等22人「聚眾淫亂案」,20日上午,在南京秦淮區法院進行了公開宣判
  • 發生頭暈別輕易自我診斷,這家醫院統計發現「自我診斷」準確率不足...
    在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眩暈門診,經常有頭暈患者進入診室就信心滿滿地說出自我「診斷」,結果南轅北轍。對號入座卻與最終確診大相逕庭「醫生,你看我的頸椎病……」幾天前,50多歲的張女士一踏進診室就對著醫生說,對於這樣先入為主的患者,神經內科眩暈門診的主治醫師施天明見怪不怪了。
  • 血壓高就是高血壓嗎?別先著急吃藥,要警惕這3種特殊情況
    這也就是在我們國家和歐洲地區,高壓≥140mmHg和(或)低壓≥90mmHg就需要考慮診斷為高血壓了。二、怎麼明確診斷高血壓?有些人測量一次出現了血壓高的情況,就認為自己是高血壓了,這是不對的。那麼怎麼診斷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衣天使在人間
    宅在家裡的我們,或許可以從近年來拍攝的醫療劇中了解醫護人員的艱辛和不易。  醫者仁心 人間大愛  醫療題材影視劇最早成型於美國。作為職業劇中的明珠,醫療劇一直是美劇中經久不衰的焦點。新世紀以來,我國醫療題材影視劇也如雨後春筍般多了起來。《醫者仁心》《心術》《產科醫生》《急診科醫生》等都曾引發觀眾熱議。這些影視劇中有人生百態,有醫者仁心,更有人間大愛。
  • 「九鼎八簋」被砸 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被判無罪
    「九鼎八簋」被砸 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被判無罪
  • 患兒家屬給醫生送上計算器:醫生心疼我的孩子 我心疼醫生的眼睛
    (4月3日上午10點,株洲的劉先生(化名)來到賀湘玲的診室裡,把一個嶄新的電子計算器送給了她。上午10點,株洲的劉先生(化名)來到賀湘玲的診室裡,把一個嶄新的電子計算器送給了她。「賀醫生,用手機上的計算器太傷眼睛,以後算藥量就用這個算。」  計算兒童化療藥物劑量是一門精細活  兒童常常被稱作「小大人」,但在用藥上絕不能簡單視為微縮版的成人。
  • 富二代將美國總統打成重傷,法庭上他說出原因後,被無罪釋放
    裡根當選不久,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遇刺案」。當時,一位小青年連開六槍將他打成重傷。事情是這樣的。1981年3月30日中午兩點,裡根在華盛頓的希爾頓酒店和工會團體代表一起吃飯並發表演說。裡根講完話走出飯店,同在飯館的門口的眾多記者揮手致意後,準備進防彈轎車。就在這時,突然,圍觀人群中的一個小青年掏出了手槍,連開六槍。
  • 「慣犯」居然獲判無罪,24個比利,今天你是誰?
    嫌疑犯先用手銬銬住她,然後將她推進車裡,帶到野外強姦。第二位受害者說嫌疑犯拿著手槍,指甲縫裡有某種油漬,但不是油汙或髒東西。嫌疑犯說他叫菲爾,滿口髒話,戴一副棕色變色墨鏡。一個描述嫌疑犯留著整齊的八字鬍,而另一個描述嫌犯的鬍子大概三天沒刮,但並不是八字鬍....幾個描述的嫌犯的口音都不一樣.........
  • 臺灣"太陽花"攻佔"行政院"案總指揮魏揚等宣判無罪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4月10日訊 綜合臺媒報導,3年前發生的「太陽花學運」之「323攻佔行政院」案,臺北地方法院今天(10日)審結,有關活動總指揮、臺灣「黑色島國青年陣線」魏揚等8人被控煽惑犯罪部分無罪;有關妨害公務部分,法官則輕判許順治等10人3到5月。可上訴。
  • 向日葵加強遠程醫療及時性,實現早診斷早治療
    通過向日葵遠程功能嵌入到廠商自有的系統平臺中,實現遠程功能與平臺一體化,支持遠程診斷、遠程攝像頭、雙向語音對講、遠程文件功能,為醫療行業提供更方便的遠程診斷方案。  眼科遠程診斷系統分為被控端和主控端,眼科診室/基層醫院為被控端,上級醫院的眼科專家為控制端。
  • 醫生感嘆…
    2020年12月18日,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喉科診室醫生看完忍不住感嘆:症狀描述簡單準確,一目了然。  患者帶著手繪「CT」去就診  候診室外,一名男子拿著的「片子」,首先引起其他患者的好奇。與患者通常攜帶的CT影像不同,這是一張自己畫的「片子」,上面不僅有鼻、喉、氣管、肺等部位,還有牙齒、骨骼,甚至大腦等「影像」,活脫脫一幅人體呼吸道器官解剖圖。
  • 杭州無人證物證姦殺案平反 叔侄坐牢十年後被無罪釋放
    當日上午,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依法對安徽省歙縣張高平、張輝叔侄倆強姦再審案公開宣判,撤銷原審判決,宣告張高平、張輝無罪。2003年杭州發生一起「強姦致死案」,嫌疑人張輝、張高平二審分別被判死緩和15年徒刑,服刑已近10年。昨天的公開宣判認為,有新的證據證明,本案不能排除系他人作案的可能,原一、二審判決據以認定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能作為定案依據。
  • 心血管醫生來分析
    大家都知道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是140/90mmHg,也就是說收縮壓超過140mmHg,或者舒張壓超過90mmHg,就可以診斷為高血壓,並且這個血壓是診室、醫院裡面測量的血壓,為什麼會特別說明是診室血壓呢,是因為如果家庭自測血壓的標準就不是這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