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抖就一定是帕金森病?專家:可能是特發性震顫
「嘿,我又沒得帕金森!我哪裡在抖嘛?」手抖就是帕金森病嗎?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許志強說,這可不一定。睡眠障礙:如入睡困難、易醒、多夢、白天嗜睡等,有些病人會出現睡眠中打人、打床,大吼大叫等,患者往往認為自己在做「惡夢」,出現這些症狀,應及時到專科就診。許志強說,如果您出現帕金森病一系列症狀,懷疑自己患上帕金森病,建議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基礎上,及時到醫院就診。如果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未進一步發展,應繼續減少出門,防止交叉風險。如果病情進展較快,也建議儘快到醫院進行治療。
-
DBS發展史:帕金森病神經外科手術重要的選擇
在過去的30年裡,隨著神經外科、電生理學和神經影像學的進步,逐漸出現了帕金森病的新療法。 由於技術的改進和對帕金森病病理生理學理解的不斷加深,針對帕金森病患者新的藥物和神經外科治療方法不斷湧現。
-
一招教你鑑別帕金森病和特發性震顫!
要怎麼分辨是得了特發性震顫還是帕金森病?特發性震顫一定會發展成為帕金森病嗎?」 對此王世龍大夫想說:帕金森病多在老年發病,此時期也是特發性震顫的多發年齡,因此許多特發性震顫常被誤診為帕金森病。雖然兩者都有震顫的症狀,但是這是兩種不同的疾病。
-
帕金森病臨床研究熱點
首先描述至今已近200年,上個世紀60年代左旋多巴(L-dopa)應用於PD的治療後,一直是治療帕金森病的「金標準」,但臨床過程中發現,經過3-5年左右「蜜月期」後,50-75%的患者就會出現異動和症狀波動等運動併發症。
-
ER陽性、HER2陰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臨床試驗信息分享
圖片來源:123RF 背景信息 目前多家中心正在進行一項「一項多中心、開放II期臨床研究:評價FCN-437c分別聯合氟維司群、來曲唑+戈舍瑞林在ER+、HER2-的晚期乳腺癌女性患者中的抗腫瘤活性,安全性和藥代動力學特徵」研究。
-
海思科特發性肺纖維化創新藥獲批臨床試驗
原標題:海思科特發性肺纖維化創新藥獲批臨床試驗 12月2日,海思科
-
日批准iPS細胞治療帕金森症臨床試驗
據美國《科學》雜誌官網報導,日本研究人員30日宣布啟動一項臨床試驗,用來自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的神經物質治療帕金森症。iPS是經過化學處理恢復到發育早期階段的成熟細胞,從理論上講,其可分化成人體內任何一種細胞。
-
相關臨床前研究即將開展 帕金森患者或率先獲益
《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金小莫)訊,身體震顫、運動遲緩、肌肉僵硬,這些症狀往往讓人聯想起可怕的帕金森氏病——患者一旦患病後,神經元的退化、死亡將隨時間推移而不斷惡化,且不可逆轉。更可怕的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患者數量日漸增多,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病例10萬人,預計到2030年,全球一半的帕金森病人在中國,達500萬人。怎麼辦?
-
多巴胺能提高帕金森患者「運動能量」
科技日報訊 (記者馬愛平)「帕金森病並不像它最初起病時那麼簡單,涉及多個神經遞質網絡的多系統變性,小腦網絡的異常改變可能也參與某些運動症狀的發生。幸運的是,多巴胺能提高運動能量,足以改善運動控制,但最終其他的退行性改變更加重要。」
-
患者的福音!幹細胞成為治療帕金森的關鍵
目前,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帕金森病在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多處於Ⅰ/Ⅱ期臨床試驗階段。2013年,我國學者在納入30例帕金森病患者的臨床試驗中,將製作的神經幹細胞混懸液植入受試者體內,移植前後分別對帕金森病患者進行評分。結果表明神經幹細胞在體外進行了穩定的擴增,並且具有分化為星形膠質細胞、神經元和少突膠質細胞的能力。
-
Brain:MRI的發展讓早期診斷帕金森病成為可能
作為神經科常用的影像學檢查,MRI具有其獨特優勢,而隨著技術的發展,使用影像學手段診斷帕金森病前驅期也逐漸成為了可能。醫脈通編譯,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黑質小體-1區域在SWI上的正常表現為高信號,而研究已經表明,該區域的信號減弱可以可靠地區分黑質變性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由於進行性核上性麻痺和多系統萎縮患者的掃描結果也是異常的,這種徵象不能用於帕金森病的鑑別診斷,但對於診斷帕金森病前驅期而言,這種檢查是很有前景的。
-
山東省首家帕金森病一站式診療專病中心成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曉麗 通訊員 謝靜1月8日,由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神經內科牽頭、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指導成立的帕金森病一站式診療專病中心暨中國帕金森診療培訓基地建成啟動。據悉,這是我國北方地區第一家帕金森病一站式診療專病中心,也是全國第五家高級中心。
-
一次治療,3年後仍持續改善患者症狀,帕金森病基因療法長期臨床結果...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9月11日,Neurocrine Biosciences和Voyager Therapeutics公司聯合宣布,雙方共同開發的在研基因療法NBIb-1817(VY-AADC),在治療帕金森病患者的1b期臨床試驗中顯示出積極的長期療效。
-
九院神經內科入選全國首批帕金森病標準中心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65歲以上帕金森病的患病率達1.7%,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加劇,預計到2030年我國的帕金森病患者將達到500多萬。該病的致殘率較高,嚴重危害人民的健康水平,社會負擔和經濟負擔沉重。目前約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就診於綜合醫院神經科, 但部分神經科醫生對帕金森病早期識別率較低,誤診率較高,同時治療中也存在諸多的不規範之處,影響本病的治療效果。
-
一文搞定PD與不典型帕金森症候群的鑑別診斷
導讀:與特發性帕金森病(PD)不同,不典型帕金森症候群包括路易體痴呆(DLB)、多系統萎縮
-
中國開展全球首個人類受精胚胎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臨床試驗
據悉,這是世界首批基於配型開展的多能幹細胞分化細胞臨床移植研究項目,其中的帕金森病項目是全球首個基於配型使用的人胚胎幹細胞分化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研究。簡而言之,這兩個項目是分別用人胚胎幹細胞分化出的神經前體細胞、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來治療帕金森病和乾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
-
化療中使用的強效藥物可減輕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幻覺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一項世界首例雙盲臨床試驗將調查一種用於治療化療患者噁心的強效藥物是否能緩解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幻覺。 帕金森氏症英國公司是歐洲最大的帕金森氏症研究慈善機構,該公司正與倫敦大學學院合作,投資100萬英鎊進行一期開創性的二期臨床試驗,以探索昂丹西酮(ondansetron)藥物對幻覺是否安全有效。 目前,英國有14.5萬帕金森病患者,其中75%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會出現視覺幻覺。
-
中國原創阿爾茨海默病新藥啟動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患者入組
,中國原研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甘露特鈉膠囊)已經正式啟動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以下簡稱「國際臨床試驗」)的患者入組工作,目前順利完成國際臨床試驗全球第一例患者篩選,這意味著九期一已正式踏上國際化之路,國外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將有望用上來自中國的原研新藥。
-
科學家研發或能阻止帕金森病進展的藥物 人體臨床試驗從明年開始
據外媒SlashGear報導,一項新發表的研究詳細介紹了一種能夠阻止帕金森病進展的實驗性藥物。
-
合適孩子的藥物太少了,7個臨床試驗項目需要您的支持!
醫生說:「也許可以關注一下藥物臨床試驗。很多新藥上市前都要經過藥物臨床試驗,參加臨床試驗可以讓你更早用上新藥。」在接下來的尋醫問診中,他們一次次了解有關臨床試驗的知識:什麼是臨床試驗,為什麼要做臨床試驗,為什麼要做兒童臨床試驗……他們學會了從網站中查詢臨床試驗公示信息,也更堅定了自己不放棄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