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首創:浙大團隊用AI研發定製運「動」圖標

2020-11-23 浙江大學

旋轉、跳躍、投籃……每一屆奧運會都會設計獨具文化特色的靜態運動圖標,表現運動之美,那麼,你見過動起來的運動圖標嗎?


今日的杭州智博會上,曾經研發出「修復《富春山居圖》」的浙江大學墨染團隊新成果——AI動態運動圖標首次亮相。在現場,你可以對著攝像機做出任意一個動作,比如投籃,拍攝下的小視頻經過一系列智能計算與創意設計後,就會形成專屬於你的動態圖標。

「只要有一個運動的小視頻,就可以形成充滿設計感的動態圖標。」團隊主要研發人員、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17級博士生李薇介紹,智能系統會自動剝離掉個人的外貌特徵,但保留個人的運動姿態和行為特徵,這些個性化的姿態行為進一步與不同設計風格的運動圖標相融合,從而形成個人專屬的動態圖標。

靈感來源於東京奧運會,現有4種設計形式

談到靈感的來源,李薇笑談這是一個創意激發的成果。

2020年2月,東京奧運會發布了動態運動圖標,這是世界首次在奧運會上使用動態圖標。巧合的是,靜態運動圖標也是東京奧運會首創的,1964年東京奧運會首次使用靜態運動圖標,從此運動圖標的設計和發布成為每屆奧運會籌辦過程中的重要活動,運動圖標成為奧運文化的重要載體。

「當時大家看到這個新聞覺得很有趣,我們看到小視頻介紹說東京奧運會動態圖標的設計周期大概是2-3年,我們的指導老師湯永川教授立即提出,我們可不可以也做一下,用人工智慧的方式來做。」

這個項目很快於2020年7月開展起來,項目組只有4個人,他們首先選定了四個運動形式——籃球、拳擊、舉重、棒球以及四種設計風格——2000年雪梨奧運會風格、2008年北京奧運會風格、2020年東京奧運會風格和2022年杭州亞運會風格,來生成動態圖標。後來這個項目被命名為AI創意運動會。

「最開始是希望全部用最前沿的人工智慧生成對抗技術,但是發現在實現上還是有困難,所以最後選擇了AI人體姿態估計技術和目標檢測等技術的結合。」李薇在現場為記者演示了動態運動圖標的形成。在電腦上打開程序後,可以選擇現場拍攝視頻或者使用已有視頻,然後對視頻進行剪輯,剪到你需要的長度或者說你想要的動作。剪輯完成後,在四種風格中任選一種,就可以生成專屬的AI動態圖標了。

「不同人來做同樣的動作真的差別很大。」李薇說,比如拳擊,小朋友做起來軟綿綿的,形成圖標後也是感覺手沒有伸出去,儘管沒有力量感,但動態化的圖標卻別有創意。若是專業運動員來做這些動作,由於動作迅捷有力,生成的動態圖標也特別有衝擊力和運動之美。

國際首創,或將助力杭州亞運會

李薇介紹,用AI完成動態圖標自動設計生成是國際首創的技術應用,之前並沒有出現過(日本是人工設計人工製作),杭州智博會也是這個新應用的首次亮相。

「其實還是有挺多人感興趣的,智博會那天有很多人過來試玩。」智博會之後,團隊接到了很多企業機構的合作邀請。但最驚喜的,還是得到了杭州亞組委的認可。

「亞組委那邊希望我們這個應用能集成到智能亞運一站通,用戶可以直接在手機上體驗,生成動態運動圖標,傳播亞運文化。」亞組委希望在未來的兩年時間裡有更多的人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了解杭州亞運會的運動項目,提高全民參與亞運會的熱情。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項目正在完善體育運動視頻大數據,致力於設計出更多種的運動形式。

「未來發展方向的話,一個是拓寬運動項目,從目前的四項運動項目拓寬到涵蓋亞運會所有運動項目;另一方面是創新技術方法,提升人工智慧技術的識別能力和動態圖標的智能生成能力。」李薇坦言現在的程序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比如複雜背景過濾和多人運動圖標生成等,這些都是技術未來的挑戰和進步方向。

「對我來說,這個項目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把我們的科研工作以及相關的前沿技術和生活和設計結合了起來,不再是冷冰冰的公式和代碼。這個項目做出成果能夠展出的時候,還是很有成就感的。」李薇說,這也許就是技術賦能生活的一種方式。

據了解,「AI創意運動會」項目由浙江省設計智能與數字創意研究重點實驗室和阿里巴巴-浙江大學前沿技術聯合研究中心(AZFT)合作研發。團隊由湯永川教授與孫凌雲教授指導,致力於探索設計和人工智慧的結合點,運用大數據、跨媒體、群體智能等支持設計創新的人工智慧技術,提升數字創意產業的內容與實體生產能力。

文字編輯:浙江大學人民號 姜力暄

圖片來源:受訪者

今日編輯:浙江大學融媒體中心學生記者團 葉靜

責任編輯:周亦穎

相關焦點

  • 國際首創!哈工程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三合一」 海底探測「神器」
    想要「看看海底有什麼」進行海底資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為海底繪製地圖更好地經略海洋就要探明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近日哈工程水聲學院李海森教授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國際首創的「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讓神奇莫測的海底變得更加「透明」哈工程水聲學院李海森教授團隊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726研究所歷經12年的共同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國際上首款可同時探測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集三種功能於一身的探海「神器」——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
  • 國際首創!哈工程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
    近日哈工程水聲學院李海森教授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國際首創的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726研究所歷經12年的共同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國際上
  • 浙大AI要為杭州亞運會寫歌?AI+藝術,潛力無窮
    從2015年開始,研究團隊就開始積累民族音樂素材,包括古箏、二胡、琵琶等民樂數據,到現在已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民族音樂庫」。後續,「餘音」將學習歷屆亞運會的歌曲,結合體育、流行樂、民族音樂等音樂素材,進行綜合學習並創作。張克俊表示,人工智慧所生成的音樂,最終還是需要人為完善,讓它變得更加完整和出彩。
  • 哈爾濱工程大學科研團隊國際首創「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曹曦 通訊員 霍萍)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學院李海森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國際首創的「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讓神奇莫測的海底變得更加「透明」。
  • 浙大董亞波團隊:莫高窟的「養顏」人
    這些能時刻記錄洞窟內部環境「生命體徵」的數據,正是來自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人工智慧研究所副所長董亞波副教授為莫高窟量身定製的環境監測系統。有了這套系統,文物保護專家就可以對洞窟文物「對症下藥」了。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說:「浙大團隊做了一件敦煌立刻就需要的工作」。
  • 填補國際空白!哈工程團隊成功研發「三合一」探海「神器」
    央廣網哈爾濱10月13日消息(記者遲嵩 通訊員霍萍)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學院李海森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國際首創的「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讓神奇莫測的海底變得更加「透明」。    哈工程水聲學院李海森科研團隊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
  • 浙大科研團隊用3D列印幫你修復大白牙
    浙江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一種神奇仿生藥水嗎?只需在牙齒上滴兩滴,48小時內缺損的牙齒就能「長」出牙釉質。近日,該成果開始從實驗室走向3D列印技術,將實現對各種牙齒疾病的精準修復。浙大的研究團隊,將這種神奇的藥水滴在人工齲齒表面,然後放入模擬的口腔唾液環境中。
  • AI唱歌不僅中英文無壓力,還會粵語!微軟聯手浙大研發出DeepSinger
    從整首歌的歌詞、卡點、節奏來看,這首《智聯家園》演唱得不亞於專業音樂團隊。如果只聽音樂,恐怕很難分辨出這是AI生成的歌聲。我們知道,歌聲不同於正常人的語音,高低音轉換,BGM的配合,有著更複雜的模式和節奏,這對於AI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不過,最近一個研究團隊,卻此基礎上挑戰了更高階的AI技術——生成多種語言風格的AI系統。
  • 起「死」回生,浙大團隊發現挽救心肌死亡新策略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王福俤教授和閔軍霞教授團隊發現,調控鐵死亡可抑制心臟疾病發生,這一研究成果為治療鐵死亡導致的心臟疾病提供了重要潛在靶點,已在線發表於心血管領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
  • 浙大皮衛星研發20年:填補中國空白 明年再發射20顆
    浙大提供2010年9月22日,「皮星一號A」星發射成功後在太空拍攝的地球畫面。浙大提供中新網杭州8月11日電 題:浙大皮衛星研發20年:填補中國空白 明年再發射20顆作者:謝盼盼 童笑雨「想像一下,將來颱風軌跡以分秒的速度更新,打開APP,就能調遣皮衛星為你服務。無論山村還是更偏遠的地區,流暢通信不再是夢。」
  • 天馬鰻乳素,業內首創無抗動保模式解決鰻魚腸炎、呵護肝膽健康!
    ,無抗呵護鰻魚腸胃 是天馬科技集團創新創造性的將中草藥製劑提取物與乳酸菌通過高科技工藝完美融合發酵而成的純中藥無抗、替抗動保產品。 減少腸炎,簡單好用,效果持久 動保產品就要使用簡單,效果持久。市面上不少動保產品使用流程複雜,效果也不明顯。 鰻乳素與天馬鰻料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拌餵內服,搭配天馬百家姓多維產品,簡單好用,操作簡便。純中藥提取,與乳酸菌共同作用於腸道,效果持久。
  • 天大團隊構建微生物定製合成細胞工廠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趙廣榮團隊歷時6年,通過合成生物學研究,開發出丹參素的高效生物生產方法,使用工程細菌,如工業大腸桿菌,進行發酵生產丹參素,實現了丹參素的從頭生物合成。目前,該團隊已構建了定製合成的微生物細胞工廠,發酵生產的丹參素產量達7g/L以上。該成果屬於國際領先水平,發表於生物技術類高水刊物《代謝工程》、《微生物細胞工廠》上,且擁有國家授權發明專利。
  • 填補國際空白 哈工程團隊成功研發「三合一」探海「神器」
    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實物(央廣網發 哈爾濱工程大學供圖)央廣網哈爾濱10月13日消息(記者遲嵩 通訊員霍萍)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學院李海森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國際首創的哈工程水聲學院李海森科研團隊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726研究所歷經12年的共同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功研發了國際上首款可同時探測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集三種功能於一身的探海「神器」——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並得到廣泛應用。
  • 637千瓦,浙大自主研發的海流能發電機組創國內海流發電裝備最大...
    近日,由浙江大學自主研發的大長徑比半直驅高效水平軸650千瓦海流能發電機組,日前恢復併網發電,「復工發電」後最大發電功率達到637千瓦,創國內最大發電功率紀錄。浙大海洋研究院副院長、機械裝備與海洋工程交叉創新團隊首席教授李偉說,單機組發電功率越大,意味著裝備產業化能力越強,越有利於開拓海洋能市場。海流發電裝備主要有水平軸、垂直軸和振動式3種基本形式,該交叉創新團隊的林勇剛教授說,和另兩種相比,水平軸形式能稱為一種「高效」結構——海水流過,近一半的能量可以提取出來。
  • 浙大女教授獲腦研究國際大獎
    7月15日,浙江大學醫學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執行主任胡海嵐教授獲得第12屆IBRO-Kemali國際獎。該獎旨在全世界範圍內表彰,在基礎與臨床神經科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45歲以下的科學家,每兩年評選一位。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她是亞洲第一人!
  • 浙大一院腎臟病中心血管通路團隊入駐之江 配備60多臺透析機一天能...
    女兒小張(化名)在浙大一院之江院區腎臟病中心血透室門口來回踱步、不知所措,「醫生,求求您救救我媽吧。」小張的母親陳阿姨(化名),富陽人,今年62歲,六年前在富陽當地醫院確診為尿毒症,並開始血透治療,一周三次。今年5月初的一天,小張像往常一樣把母親送到富陽當地醫院進行血透治療,自己回家準備中飯。
  • 浙大最美教授胡海嵐,研發的藥物可能改變三億人命運,卻落選院士
    今年的兩院院士增選已經落下帷幕,已經89歲高齡的諾獎得主屠呦呦教授和年輕女科學家顏寧作為備受矚目的優秀科研工作者,雙雙未能成功入列;除此之外,剛剛獲得國際腦研究組織頒發的IBRO-Kemali國際獎、被稱為「世界抑鬱症救星」、身為國際神經領域頂尖科研人才、被寄予高期望的浙大最美女神教授胡海嵐也遺憾落選,更是令人深感遺憾。
  • 中國科大團隊首創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
    中國科大團隊首創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 2020-02-26 13:46:02 中國科大供圖   中國科大團隊首創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 2秒內報震源參數  中新網合肥2月26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經過六年的努力,該校多個課題組與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趙翠萍研究員團隊合作推出世界首個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
  • 浙大研發出「仿北極熊毛」材料,保暖性能完爆歐美大牌羽絨服!
    幾天前,一隻可愛的小兔子,就因為也披上了一件神奇的「聖衣」,竟然登上了《先進材料》《自然》《新科學家》這樣的國際頂級的科學雜誌上,成功走上了兔生巔峰。那麼問題來了,這是一件什麼樣的馬甲,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這還得歸功於我們的幕後大英雄,他們就是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柏浩教授團隊。
  • 浙大團隊在同期《自然》刊發兩文:抑鬱症研究獲重大突破
    2月15日,著名期刊《自然》雜誌同期刊發該團隊的兩篇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鬱分子的作用機制,推進了人類關於抑鬱症發病機理的認知,並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 「據了解,國際上很多知名的研究團隊都在研究『抗抑鬱領域的新貴』氯胺酮的抗病機理。經過近4年的研究,胡海嵐團隊終於攻破了這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