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美國情報機構聲名狼藉,麻煩不斷,其實很久以前臭名昭著的前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曾經在他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裡主持對二十世紀最著名最讓人尊敬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調查,從愛因斯坦1933年來美到1955年逝世,1950年升級為全面調查。他統治下的調查局在另外七個聯邦機構的合作下進行了一個意圖毀傷愛氏名聲和影響力的計劃,收集證明愛因斯坦是「親共分子」「第五縱隊」「共產黨同路人」「蘇俄間諜」「顛覆分子」,「反動」材料一籮筐。他們調查愛因斯坦的政治主張和活動,監控、建檔、醜化,包括利用線人、放話重傷,以及郵件檢查,所獲「碩果」累累,建立的長期以來不為人知的愛因斯坦檔案,長達一千八百頁。隨時準備公布,將愛因斯坦「繩之以法」,驅逐出境。然而,他們耗費了巨大財力物力(誰說美國政府部門不濫用納稅人的錢?),也只能證明愛因斯坦積極參加各種社會事務,進一步證實了他是一個為科學與和平奮鬥一生的人。
1905年愛因斯坦26歲(下文將有另外兩位當代華人巨星也是這個年齡命運轉折),當年,他有六篇劃時代的著名論文問世,奠定了當代科學技術的基礎,這一年後來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不過當時並沒有引起轟動,也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只有極少數的科學家關注,一兩個人提出了疑問,他的這些偉大理論在以後的幾年裡才逐漸被人認識、理解,若干年以後才一個個的被證實。不過,現實生活中的愛因斯坦已經取得了成功,當年他的博士論文通過了,翌年一月被正式授予博士學位,馬上從專利局的三級工程師晉升為二級技術專家,年薪漲到了4500瑞士法郎,而之前他在1903年結婚,妻子志同道合,1904年長子出生......
西方人對愛因斯坦的研究和華人對《紅樓夢》的研究有一拼。據說《紅樓夢》是座寶庫,金礦,語言文字自不用說,嚴肅的學問,比如中醫(現在好像開始叫傳統醫學)、古代服飾、社會制度都能在裡面找到可靠的資料,通俗的學問,比如焦大所說的「扒灰」指誰,扒的是誰,誰「養小叔子」,養的是哪個,這些都不能忽略,可以牽出一系列的事件,另著成書。中華文化淵源流長,紅學自成一脈,長期積澱、突破,蔚為大觀,幾個清代上流社會未成年少男少女,沒落貴族子弟的故事,演變成一門學問,其影響不單單局限於華人,而是不斷擴大的整個漢語言文化世界,真真讓人嘆為觀止。
而現代人(當然包括中國人,但主要是西方人)關於愛因斯坦的傳記據不完全統計有兩百多個版本,他幼年的語言障礙,隻身從德國赴義大利與親人團聚,期初被大學拒之門外,違背母命私訂終身,尷尬的求職經歷,支持猶太復國主義,反法西斯鬥爭,移民美國,上書羅斯福鼓勵美國儘快儘早製造出核彈,都是重點著墨的地方,兩次婚姻,婚內婚外的風流韻事,都被還原、演繹,上文所述美國情報機構對他的調查和還沒有來得及的指控,在冷戰後期也被發掘了出來。最讓東方人佩服或匪夷所思,讓紅學研究者們自嘆弗如或不屑一顧的,當屬於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了,科學家們在愛氏死後,把他的大腦取出研究,看看和常人到底有什麼不同。在我們東方人看來更不可思議、駭人聽聞的是後來取出的大腦後來右邊切成了二百多片,再後來這些切片被分到許多不同國家的科學研究工作者的手中,並得出了一些列的報告。有人據此得出他生前有老年痴呆的跡象,更多的人想通過研究得出他的確與常人不同的結論,研究報告似乎也證實了這一點。而這種先入為主的研究,哪裡是在質疑權威啊?難道相信並通過所謂的研究證實天才的存在,不是和科學、科學的精神背道而馳嗎?
和大部分中國的父母一樣,愛因斯坦的父母對兒子的降生欣喜不已,對他的未來寄予厚望。不同之處在於大部分的中國父母希望自己的兒子出人頭地,飛黃騰達,雖然很多人嘴上說不求富貴,但求賢達,但賢達除了做官可有他途?中國人對財富的追求什麼時候停止過?(做官不丟人,賺錢更不丟人,虛偽讓人嘔吐。)但猶太人的血統,在德國作為少數族裔的他們,對於仕途可能沒有什麼不切實際的想法。
嬰幼兒時期的愛因斯坦沒有表現出有什麼過其他孩子之處,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開口說話比正常的孩子晚一些,在語言方面他的發育比人家慢了至少半拍。沒有證據證明開口晚的孩子更容易成為科學家,也沒有證據證明開口正常或者開口早的孩子不會成為科學家,不過愛因斯坦的例子用來鼓勵開口晚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還是非常棒的。之後,很長的時間裡他都不能流利地表達,中學畢業考試法語成績也很糟糕,不過他沒有給偏科的特別是不愛學外語學的不好的孩子們帶來太多的喜訊:他的拉丁語非常好,五十多歲移民美國後開始用英語生活工作,雖然不能得心應手的用英文寫作,但顯然他聽力沒有問題,後來講的也很流利。文字表達能力更不用說,十幾歲就讀哲學大部頭,二十幾歲就發表影響世界的論文,能差嗎?
五歲時父親送給他一個磁羅盤,這個始終指向一個方向的東西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不過這也是一個正常孩子應有的反應。但是不同的是,只要有任何東西引起他的興趣,他就會持久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他的妹妹回憶,哥哥看到別人用卡片搭高樓,他看了一會也動手幹了起來,一次又一次,終於搭成14層樓的房子,而別的孩子最好的成績是四層。也就是說,他更專注,堅持。即使在亂鬨鬨的教室裡,來了客人的客廳裡,他照樣拿著紙筆思考他的問題,視別人不存在。
和當代很多中國孩子一樣,愛因斯坦在六歲左右學習音樂,學拉小提琴和彈鋼琴,不過他對此好像沒有太大的興趣,可能是覺得太機械枯燥,即便如此他也達到了業餘中的高水平。不過這種情況若干年以後得到徹底改變,當他聽到莫扎特的協奏曲之後,便愛上了小提琴。很難說中國的孩子們被強制學習演奏樂器和愛因斯坦有多大的關係,但愛因斯坦肯定是一個例子,一個正面的教材,被用來詮釋音樂和學習,音樂和成功,音樂和名人的關係。另外一個例子是蘇聯的科學家都會演奏樂器,被美國情報機構用來解釋蘇聯當年在宇宙飛船方面的領先。
除了有一個溫和的父親,相信他聰明,並對他寄予厚望的母親,他的做工程師的叔叔雅各布,年輕的醫學院學生麥克斯·泰米爾,還有看好他的幾位老師,都是他通往成功路上的要感謝的人。還有?怎麼能沒有他的女朋友瑪麗,和成為他第一任妻子的米列娃呢?雅各布和泰米爾不斷鼓勵並滿足愛因斯坦的求知慾。作為房東女兒的瑪麗和她的家人給了孤身一人在瑞士讀中學的愛因斯坦溫暖和歡樂,大學同學(也是學物理的)米列娃給他的是全方位的,愛情、事業、家庭,支持、理解、寬容。
愛因斯坦十幾歲就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這在我國,絕大部分大學生也沒有讀過。而我們現在的小孩很多被要求讀,背《三字經》這樣的催眠曲。(拉小提琴是和國際接軌,讀四書五經是中國特色吧?中國人總是可以為自己的行為找到理由。)
由於祖國德國一戰二戰都處在漩渦之中,愛因斯坦厭惡痛恨戰爭,是個和平主義者。他不但善於利用自己的名聲來推廣科學,成名之後更加利用科學家的身份和名望散布和平的種子,作為猶太人當然也支持猶太復國運動。這樣才有了胡佛對他的調查。雖然他也曾一度被十月革命的發生倍受鼓舞,但他不是盲目的追隨時代潮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前瞻性的判斷,而被證明大都是對的。一戰時,當大部分人鼓吹戰爭,戰爭將給德國帶來好處時,他和其他的和平主義者奔走呼號;當看到納粹窮兇極惡時,他不得不放棄和平主義的立場,主張戰鬥,以暴制暴,花甲之年還參與了美國海軍的工作;當看到魏瑪共和國導致的混亂,他對社會主義提出了深深的質疑;當大批的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他憂慮怎樣和當地人和平共處。當戰爭結束,他又憂慮並反對軍備競賽,核武威脅,又回到了他作為一個和平主義者的本色。這一系列的變化順理成章,一點不能說明他的自我矛盾,更扯不上中途變節。
他被人詬病的是輕視婦女的觀點,和沒有對家庭盡應盡的義務,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雖然他離婚後把每月收入的大半給前妻(子女有其撫養),最終把獲得的諾貝爾獎金全部給她和兒女支配。如果要為他辯護的話,可以這樣說:他的一生都獻給了科學和人類和平事業。
我們不一樣
這才是對土地愛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