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羊圈找靈感,把雞蛋當模型,浙大這個團隊靠這寫的論文上了《科學》

2020-12-05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

通訊員 柯溢能 吳雅蘭 攝影 盧紹慶

甲烷是天然氣、頁巖氣等的主要成分,儲備量相對豐富、價格低廉。甲醇是生成基礎化學品的重要平臺分子,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應用價值。這兩個「姓甲的兄弟」,一個具有產量優勢,一個極具產品優勢,科學家一直想為兩兄弟牽牽線搭搭橋,但甲醇過於活潑的「性格」卻讓其選擇性活化和定向轉化成為世界性難題。

經過3年多的集中攻關,浙江大學肖豐收教授和王亮研究員團隊,構築起了一系列「分子圍欄」多相催化劑體系,在70℃的溫和條件中將甲烷高效率轉化為甲醇,轉化率為17.3%,甲醇選擇性達到92%,是當前的最高水平。

這項研究於北京時間1月10日,被國際頂級雜誌《科學》在線刊登。浙江大學2016級博士生金竹為論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學肖豐收教授和王亮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浙江大學是本論文的唯一通訊單位。

請輸入圖片描述

從羊圈裡找到靈感

氫氣與氧氣反應生成俗稱為雙氧水的過氧化氫,雙氧水再通過催化劑與甲烷反應生成甲醇。這是擺在教科書中的一個化學式,但要在實驗中置備卻非常難。該課題組經過多年研究,在此之前甲烷的轉化率很難突破3%。這是因為,「頑皮」的雙氧水一旦生成,會很快跑走被稀釋而不與甲烷充分反應。另外「活潑」的甲醇也會與甲烷競爭跟雙氧水發生反應。

通常,工業生產甲醇是從煤化工中製備,並可用於烯烴和芳烴的合成。作為一個重要的平臺分子,甲醇是基本有機原料之一,在化工領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比如可以用作清洗去油劑、生長促進劑,還可以作為農藥、醫藥的原料,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甲醇可以製備有著「化工之母」之稱的乙烯、丙烯。

說回甲烷變甲醇反應,那個反應低效率問題就擺在那幾十年,科學家們想著各種方法要把效率提升上去,就是拿這對兄弟毫無辦法。

強扭的瓜不甜,怎麼辦呢?

肖豐收和王亮團隊,從如何讓鎖住頑皮的雙氧水角度出發開展研究。他們想到農村中的羊圈,通過圍欄讓羊群無法跑走。「何不試試在反應中也加一個圍欄,圈住雙氧水。」肖豐收說就是這麼靈光一現的想法,他們就便著手實驗,很快就成功了。

他們做的分子圍欄非常非常小,厚度只有分子尺度,圈住的範圍只有幾百納米,是在沸石晶體表面刷了一層疏水長鏈烷烴。「我們用長鏈烷烴來做『分子圍欄』,這樣親水的過氧化氫被圍在了催化劑裡,無法擴散出去。」王亮介紹,而氫氣、氧氣和甲烷卻依然能夠進入反應區,同時甲醇生成後能很快跑出來,不會和甲烷競爭反應。

就是這麼一層「分子圍欄」,在實驗中將雙氧水的富集濃度達到一萬倍,讓甲烷氧化反應加快進行。王亮給記者打了個比方,這就好像敷面膜牢牢鎖住了水分,只不過這裡鎖的是 「雙氧水」 。

以雞蛋為設計模型

《科學》雜誌的匿名評審表示,這項工作針對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催化反應,巧妙地設計了與反應步驟相匹配的「分子圍欄」的催化劑。

這個結構妙在哪?在分子篩晶體幾百納米的反應區,科研團隊還在「螺螄殼裡做道場」。用肖豐收的話說,整個結構就像是一個雞蛋:「金屬催化劑是蛋黃,沸石分子篩是蛋清,分子圍欄是蛋殼。」

A-C:分子圍欄催化劑的示意圖及TEM照片;外層藍色部分代表疏水層,內部紅球代表金屬納米顆粒,灰色部分是沸石骨架。D-F:普通負載催化劑的示意圖及TEM照片

在催化劑的設計上,肖豐收、王亮團隊可謂用足了心思。他們用沸石分子篩緊緊地裹住金屬納米顆粒催化中心,就像蛋清裹住蛋黃一樣,也就把金屬催化中心穩固了在當中,不會再跑來跑去聚集在一起了。而這個沸石分子篩,是煉油催化劑非常重要的成員,它能像篩子一樣讓需要反應的分子「通行」而擋住不需要的其他物質。

在過去十多年的工作裡,肖豐收一直致力於如何將「蛋黃」更高效、綠色地鑲嵌到「蛋清」中。通過特殊工藝,科研人員將催化活性納米顆粒嵌入沸石分子篩,就能讓催化劑更加穩定,從而可以將效率發揮到最大。除了高效外,這個催化劑在製備中更綠色,「因為我們是通過無溶劑的方式來合成,不會產生汙染,而傳統的水熱方式合成,有些分子篩每合成一噸甚至會產生一百噸廢水。」

正是通過對沸石分子篩大量的實驗,課題組一步步摸準了催化劑的「脾氣」。記者在實驗室看到,檯面上擺著一個個直筒型的反應釜。肖豐收對記者說:「我們實驗室有3000個反應釜,我們以群狼戰術,在單位時間內儘可能做更多實驗,快速找到有效路徑。」

當前隨著頁巖氣、海底可燃冰的進一步開發,甲烷在整個能源體系尤其是碳資源中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於未來的應用,肖豐收說,從基礎原理到規模化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隨著甲烷變甲醇中附加值的提升,未來將有很多可能。」

本研究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點項目、優青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殼牌石油公司國際合作項目等資助。部分實驗得到了山西大學楊恆權教授課題組的幫助。

科研圖片由團隊提供

相關焦點

  • 浙大「分子圍欄」解決甲烷高效率變甲醇難題,成果登《科學》
    這項研究於北京時間1月10日,被國際頂級雜誌《科學》在線刊登。浙江大學2016級博士生金竹為論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學肖豐收教授和王亮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浙江大學是本論文的唯一通訊單位。 從羊圈裡找到靈感氫氣與氧氣反應生成俗稱為雙氧水的過氧化氫,雙氧水再通過催化劑與甲烷反應生成甲醇。這是擺在教科書中的一個化學式,但要在實驗中置備卻非常難。該課題組經過多年研究,在此之前甲烷的轉化率很難突破3%。
  • 浙大新年第一篇Science:構築分子圍欄多相催化劑體系,將甲烷高效率...
    這項研究於北京時間1月10日,被國際頂級雜誌《科學》在線刊登。浙江大學2016級博士生金竹為論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學肖豐收教授和王亮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浙江大學是本論文的唯一通訊單位。DOI: 10.1126/science.aaw1108  跳轉閱讀→
  • 浙大教授建議學生不必寫論文 稱造假丟導師面子
    教育部擬出新規:論文造假者,學位撤銷且3年不能再申請  浙大有教授建議:本科生不必寫論文  「申請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所提交的學位論文,如果出現購買、他人代寫,或者抄襲、剽竊等作假情形的,取消其學位申請資格。
  • 浙大團隊在同期《自然》刊發兩文:抑鬱症研究獲重大突破
    此外,《自然》雜誌評審人也對這一系列重大突破給予了高度評價,稱:「關於外側韁核NMDA受體參與介導簇狀放電和氯胺酮的抗抑鬱作用的發現非常重要、創新,並且具有廣泛的意義」「這篇迷人的論文發現了一種不同尋常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的相互作用。」據相關人士透露,《自然》雜誌和另一頂級期刊《科學》將為這兩項工作配發評論文章。
  • 起「死」回生,浙大團隊發現挽救心肌死亡新策略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王福俤教授和閔軍霞教授團隊發現,調控鐵死亡可抑制心臟疾病發生,這一研究成果為治療鐵死亡導致的心臟疾病提供了重要潛在靶點,已在線發表於心血管領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
  • 又到了論文月 大四學生找人寫論文差點不能畢業
    隨著畢業時間的悄悄臨近,每年的3、4月份成了應屆大學生的「論文月」。不少學生因考公及考研失利,會在這個時間段選擇實習單位便於就業,沒時間寫論文;有的平時不好好學習,到了該交論文的時候臨時抱佛腳,肚子裡卻沒有料。於是,他們打算「走捷徑」:找「槍手」代寫論文。
  • 繼3篇《科學》後 浙大團隊今年又添1篇《自然》
    唯有在無序效應的作用下,鐵磁量子臨界點才有可能出現,但這是非本徵的。另一方面,在簡單鐵磁體系中,由於自旋取向單一,不能形成量子糾纏態,因此有人認為鐵磁體中不會出現奇異金屬行為。研究至此似乎可以劃上句號了。但浙大袁輝球團隊不願意放過任何一種可能性。從之前多年的研究經驗出發,袁輝球認為鐵磁體還是有可能存在量子臨界點的,但是怎麼證明呢?
  • 浙大董亞波團隊:莫高窟的「養顏」人
    這些能時刻記錄洞窟內部環境「生命體徵」的數據,正是來自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人工智慧研究所副所長董亞波副教授為莫高窟量身定製的環境監測系統。有了這套系統,文物保護專家就可以對洞窟文物「對症下藥」了。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說:「浙大團隊做了一件敦煌立刻就需要的工作」。
  • PCR發明過程中的科學靈感與科學思維
    他繼續在腦海裡模擬實驗:設計兩條引物,分別結合在DNA的正義鏈和反義鏈上,且這兩條引物的3』端均位於待測鹼基的上遊1個鹼基的位置。就這樣,PCR的基本模型就在穆利斯腦海中浮現了!可以說穆利斯從公路兩旁的路燈獲得靈感,幫助他完善了PCR做法,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科學思維——類比推理。
  • 諾獎得主本庶佑:不要相信論文裡寫的東西,《自然》《科學》這些...
    如果你不按現有的定論來寫論文,你的論文就很難獲得肯定,你也會吃到不少苦頭,但能夠載入史冊的研究都是這種研究。(2013年) 我認為,發表在《細胞》《自然》和《科學》上的工作未必就是好研究,倒是被《細胞》《自然》和《科學》拒絕的時候,你的研究或許才是真正一流的工作。
  • 浙大團隊研製基於深度學習的「隱身衣」
    審稿專家認為,「這是一項激動人心的、及時而傑出的工作,它連接了變換光學、電磁超材料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為智能光子材料和器件這個新興領域樹立了很好的標杆,也將大大促進其他智能電磁器件的發展。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陳紅勝研究團隊組在充分研究隱身領域關鍵技術瓶頸的基礎上,在微波段成功實現了智能自適應隱身器件。研究團隊提出了新一代智能隱身系統框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時域電磁仿真模型,通過揭示隱身的瞬態響應機制,用於驗證想法的可行性;搭建電磁環境探測器和實驗控制系統,設計智能電磁隱身材料,實驗採集數據進行深度學習訓練。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2019年度中國石油科學十佳論文發布
    該模型考慮了基質中流體的非線性滲流以及基質和壓裂縫滲透率的應力敏感性,分析優化模型與整體優化相比,可以在不降低優化結果準確性的基礎上,提高尋優效率。作者簡介馮其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主要從事緻密(頁巖)油氣開發和老油田改善水驅開發等方面的研究方向。
  • 諾獎得主:不要相信論文裡寫的東西,頂級期刊上的觀點九成不正確
    首先,不要相信論文裡寫的東西。對於研究,要一直鑽研到眼見為實、讓自己確信為止。這是我對科學採取的基本做法。也就是說,用自己的大腦思考,一直做到自己完全想通、完全認可為止。在學術的世界裡,論文非常重要。只靠口頭髮表,是不能獲得國際的認定。也就是說,僅憑口頭髮表是不能擁有某個科學發現的優先權,人們不會因此認定這項工作是由你最早做出來的。
  • 寫論文如何查找論文資料
    寫論文的時候論文資源有哪些,怎麼樣查找論文資料?寫論文並不是靠自己閉門造車就可以得的,想寫好一篇論文是需要很多資料的,而論文又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那麼論文資源通常有哪些呢?查找論文資料是不是很麻煩,該如何查找論文資料呢?
  • Nature分享:如何寫好綜述論文?
    綜述類論文是科學家的重要資源。它們可以提供一個領域的歷史背景,以及關於該領域未來發展的個人看法。同時,撰寫這類文章可以為自己的研究提供靈感,還可以做一些寫作練習。不過,很少有科學家接受過如何寫綜述類論文的訓練,或者不知道一篇優秀的綜述文章是怎樣構成的。
  • 一年7篇SCI論文,參與8項專利,他是奮鬥著的浙大追夢人!
    在大二時,吳聲豪懷揣著保護綠水青山的美好願望,下定決心選擇了這個當時在浙大剛剛成立的新專業,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希望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石墨烯的光熱轉換過程,以及相關的能源環境應用。
  • 別再說寫小說找不到素材了,這篇文章告訴你
    對於經常寫短篇小說的人來說,要日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你能不能想到一個好的idea來完成這個故事,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靈感這個話題。很多小說寫作分享者們,經常會用比如夢境之類的說法來讓人們找靈感,然而我們會發現,夢境並不能100%的幫我嗎找到靈感,那麼打開靈感之門的正確方式是什麼呢?就讓最接地氣的柒叔來給各位分享一下吧!
  • 沒有統計知識怎麼寫統計論文?(通俗易懂篇)
    統計類論文的優點:寫作到完成相對比較快(較之於定性論文),只要按照科學的研究方法,回顧現行研究,整理相關過往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提出自己論文的模型,運用統計軟體,通過資料庫或者問卷調查,就能得出相對科學的結論;這裡區別於定性類的文獻研究,往往定性類的研究需要大量的理論積累,論文新手如果稍有不慎可能會寫成類似的報告書而非學術論文)
  • 6年20多篇重磅論文,27歲浙大女博導太颯了~
    今年,劉琬璐回到母校,從學生變成了博導,並且成為浙大最年輕的PI(獨立研究員)之一——曾經覺得當老師費時費力的她,已經適應並愛上了這個新身份。   這期間,她在Science(《科學》)、Cell(《細胞》)、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細胞生物學》)、Cell Stem Cell(《細胞&幹細胞》)、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等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共20餘篇,論文被引用量多達500餘次。
  • 浙大高水平基礎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馬志鵬,通訊作者為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軍教授和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彭金榮教授。03北京時間10月10日,一篇以浙江大學為第一單位的論文在線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