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衝突的關鍵技巧》如何抑制本能反應,用理性思考去處理事情

2021-01-11 善書生

今天給大家解讀的這本書叫做《解決衝突的關鍵技巧》,副標題是「如何增加你的有效社交」,這是一本社交類的工具書。

作者叫達納·卡斯帕森,是一位衝突調節的專家,你可能覺得奇怪,怎麼還有專門調節衝突的專家,其實不但有,而且還有這門專業呢。作者是尚普蘭大學人際衝突專業的碩士,尚普蘭大學是美國一座特別有名的大學,有趣的是,她還是一個在舞蹈領域有很高成就的人,拿過的大獎不計其數,三次獲得芭蕾舞國際協會頒發的最佳舞者獎,是一位舞蹈界的高手。

解決衝突和舞蹈這兩個領域我們看起來是跨的有點遠哈,但是在作者看來,一點都不遠,她是從舞蹈中的即興表演方法裡面悟出了一套解決衝突的技巧,靠著這一套技巧,很快就在衝突調節領域冒出頭了,被很多企業和大學院校聘為顧問。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或多或少會和別人發生衝突,出門把別人的車給颳了,談判的時候對方語氣強硬,和對象、同事、父母吵架,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吧。那麼在衝突發生後,通常會有這麼幾種反應,一種是迴避,就是儘量的不和別人產生矛盾,能閃就閃能躲就躲,不惹事。另一種是遷就,就是我犧牲自己的需求去滿足別人,行行行,你說啥都對,我讓著你。還有一種是強迫,就是我一定要說到你服,不管氣勢還是道理都要把你壓下去,跟你死磕到底,最後一種是妥協,雙方各讓一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你可能覺得,前三種不太好,要麼傷人,要麼傷自己,最後一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法是應該被提倡的。但是作者說,上面這些都是無效的社交方式,不要看表面上好像短時間的抑制了衝突或是雙方把情緒發洩了,其實本質上都是在激化它,並不利於雙方的關係朝正向發展。那真正有效地解決衝突的是啥呢,作者說,是協同,通過坦誠的溝通,了解雙方的差異所在,最終找到一個共贏的方案。

協同這個詞我們經常聽到,但是聽歸聽,做起來可不容易,你想,雙方在一個事情上談不攏,本能反應肯定會生氣,就是我們前面說的那些反應,所謂的協同,就是一方得抑制本能反應,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和處理這個事。

雙方要都能做到還好,要是一方能做到,另一方卻表現出明顯的對抗姿態,比如你想和對方心平氣和地好好談一下,對方就是氣呼呼地要和你玩情緒發洩,那你要怎麼辦,所以說協同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容易。下面我們就來聽聽作者的方法,如何引導別人從而化解一段衝突,達成一次有效溝通。總結起來有兩個方面:有效傾聽和高效溝通。

先看有效傾聽。什麼是有效傾聽,我們先舉個例子,假如你的耳機線繞在一塊了,我們平時都遇到過這個情況吧,你是直接拿起耳機的一頭從線團裡面開始拉,還是抓著這個線團先抖一抖,讓它散開一些,我們都有經驗,肯定是先抖一下比較好,因為線繞在一塊的時候,很難看出來到底哪裡最難搞定,等它鬆散開了,就能找到那個頭,解開也就更容易了。

我們遇到衝突以後也是一樣,要先把注意力從衝突中轉移一下,別急著上去就撕,要先找到那個矛盾的源頭,找到那個雙方產生矛盾的節點。那怎麼找到這個節點呢,需要做到有效傾聽。有效傾聽不是說只讓你認真聽,最主要得聽出來對方背後的意思,在對方表達情緒,死守自己觀點的時候,就是你收集信息的最佳時機。

首先得聽出來,對方到底要幹嘛。比如有段臺詞是這麼說的,你無情你無恥你無理取鬧,對方說,你就不無情不無恥不無理取鬧了?旁人根本不知道他倆到底為啥吵架,這段話就是攻擊與反擊的死循環。是衝突的最低級解決方式,首先要避免這種低級錯誤。

有效傾聽其實就是聽出對方的潛臺詞。比如說父母給自己孩子打電話,說這幾天家裡降溫了,讓他多注意身體,別的也沒多說什麼,孩子立馬就明白了父親的意思了,說明他父母想他了。又比如說孩子總喜歡打人,老師去批評他的時候這孩子還嬉皮笑臉的,其實背後意思就是這孩子想通過這種反常的舉動,讓大家多關注他一下。再比如說情侶吵架,女生說男朋友「你就天天知道玩遊戲,你跟電腦過日子去吧,這麼大個人了,幼不幼稚」,我們過濾掉那幾個攻擊性的詞,可以看出來,這女生就是需要男朋友多關注一下自己罷了。

要聽出對方背後的意思,作者在這裡給我們辨析了3個概念,就是需要區分行動、利益和需求的差別。我們都有一些基本的需求,這些需求演變出不同的利益,然後我們會選擇不同的行動計劃去滿足這些需求和利益。啥意思呢。舉個例子。比如在醫院裡面經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某一家人的親人在醫院裡去世了,按照風俗習慣,這家人想燒一些紙來悼念去世的親人,可是醫院的規定是不準燒,怕一不小心引起火災。這家人要燒紙,醫院不準燒,這時候雙方在行動上就衝突了,要是雙方都在這個層面交流,那肯定沒辦法溝通了,但是他們在利益的層面其實是沒有衝突的。你看,這家人的利益是悼念親人,醫院的利益是保證人身安全,雙方利益明確後這件事就變得可以協商了,患者家屬能不能在保證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悼念親人呢,比如燒紙可以,但是要在衛生間的水池裡燒,這樣雙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滿足。

你看,只要雙方不要老盯著行動,而是去尋找能讓雙方都滿足的利益點,那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協商的。

再舉一些例子。當一個人說我需要一把槍,因為這個地區太不安全了。他的行動是去買一把槍,背後的利益是保證自己人身安全,需求是安全感。當一個人說,「我們以後每天輪流做飯」。他的行動是以後隔一天做一次飯,那這背後的利益是讓自己更清閒一些,需求是他想要更多的自由時間。當一個人說我需要一輛車,行動是去買一輛車,這背後的利益是自己去哪都方便而且開車很帥,需求是他需要自主權。

你可能會說,這樣區分有啥意義呢,這背後的意義可就大了,它能轉化一個衝突,把它上升一個層次,讓解決衝突從不可能變成可能,你看,有時候雙方就是太依賴行動,總是在這個層面上去捍衛自己的立場,你要這麼做,我要那麼做,行動的選擇性是很少的。但是如果雙方轉而去關注利益和需求,去為最後的利益和需求想辦法,那選擇性就多了很多,雙方就有了協商的餘地了。

分清楚這些。如果需求利益一樣,行動計劃不同,那就很好辦,調整一下就行了,比如說我和好朋友都要變瘦,這是我們的共同利益,需求是都要變的好看,我倆的利益和需求是一樣的,但是我倆的行動計劃不一樣,我主張少吃,他主張運動,我倆相互結合一下就可以了,所以我們沒有衝突。

如果兩個人需求不一樣引起了衝突,這個時候就得求同存異了。比如說一對情侶,女方不讓男方抽菸,因為這樣對身體不好,男方覺得抽菸可以放鬆。好像聽起來倆人都沒有什麼大錯誤,但是為啥還是吵起來了。仔細聽聽,他們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女生的需求是健康,男生的需求是放鬆,並且女生說的是客觀事實,男生說的是情緒情感,這倆不是一個層面的東西,所以是沒法溝通的,只能說是相互發洩一下情緒。解決的辦法就是找到居中的方案,比如女方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式讓男生放鬆情緒呢 ?

說到這裡還有一個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需求和利益這個東西往往不是特別明確,就像我們前面為啥要區分行動、利益和需求這3個概念,因為我們平時經常就把它們弄混,再說需求這個東西,別說你了,可能當事人自己也不太清楚自己想要啥,這時候當不太確定對方的真實需求的時候,作者建議,首先就是要大方地去問,去猜,這樣能引導對方思考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東西。當抓住對方一個可能的需求的時候,首先就要確認。確認不代表著同意,我們只需要確認他們的需求點和我們猜測的是不是一致,但並不是說就同意了他的觀點。區分這兩點是把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做法解綁。這樣做對拉近雙方的距離很有好處,因為當感覺自己的話被聽進去時,雙才是在一個頻道上溝通,所以你就算是心裡不贊同,但是也要把他的觀點說出來。

書裡作者舉了個例子,一個說「我不希望這些小孩到我的地盤上來」,你可能這麼問他:「你不喜歡孩子?他們沒有破壞任何東西,這就是塊草地」,這是沒有確認過的問題,有確認的回應是這樣子的,你可以說:「好吧,你不喜歡孩子穿過這裡。是他們經過時做了什麼,還是你只是單純地不想讓他們在你的地盤上」。 你可別小看了這兩種回應,第二個說法就代表著你已經知道了他的立場是討厭孩子,對方會覺得你是聽懂了他的話,不是和他站在對立面,但是,了解了他的立場不代表贊同。這時候你就可以把這個點當作突破口,找到他的需求或者是利益,就能更準確地進行下一步溝通。

那我們確認了他的觀點,接下來還要接納他的情緒。這就需要共情能力了。我們在回應對方的時候,共情代表著我們接納了對方的情緒,具體要怎麼做呢?作者的建議是,可以原地不動、注視、微笑,也可以引導對方,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聽的過程中,最好不要給出自己的意見,因為一給意見,傾聽就到此為之了。你就開始輸出觀點了,這樣不利於安撫對方的情緒,正確的做法是控制住給意見的衝動,可能他本來想找你大吵一架的,後來發現,好像你人還挺懂我的,還關照我的情緒,好像還不錯,這樣吵架的欲望也就悄悄地沒了。

如果我們傾聽了問題,也嘗試溝通了,但還是出現衝突了呢。就比如說和同事為了一個方案在爭論,眼看著兩個人的情緒就要上來了。這時候可以在心裡問自己三個問題。1.我的行為和目標一致嗎?我是為了吵贏這一場,獲得情緒上的快感,還是為了解決問題。2.這種情況下,什麼對我才是最重要的,是保住面子,還是表達出來我真正的觀點。3.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感覺,是我立場不堅定,還是我被情緒左右了。就問自己這三個問題,讓自己冷靜下來。其實這個就是一個心理學模型,讓我們能清楚自己的行動計劃和需求之間的關係。

關於傾聽最後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情緒可以理解,有問題可以解決,但是不要上升到人身攻擊,對方做得不對就直接說,但是,不要直接去評價。比如說有個同事拖延症特別嚴重,你可以告訴他你的進度會影響整體,但是不能說他能力不行、沒有團隊意識、不負責任。你要說的是,他所做的事情讓你生氣,影響進度,需要他改正。但是控訴、貼標籤,會直接上升到人身攻擊層面,這會讓很多人接受不了,也容易開啟攻擊或者是反擊模式。

上面這些是怎樣在衝突裡聽出對方的真正意思,獲取到能真正解決問題的信息。如果做到這些,有效傾聽就算做得很好了,那接下來看看怎樣通過說話,把衝突給化解掉。這就要做到高效溝通。

可以說,從我們學會說話之後,就開始了溝通,家長逗小孩子也是一種溝通,孩子哭鬧發脾氣也是一種溝通。男女朋友吵架也是溝通,工作裡大家表達觀點商量那就更是溝通了。只不過有的溝通是高效的,一拍即合,幾個人說完後特別高興,覺得事情有了新進展,有的溝通是低效的,感覺話也說了,好像沒啥改變,還有的溝通是無效的或者說是有負面效果的,就比如說本來只是商量個問題,最後發展到吵架、打架、人身攻擊,倆人翻出來舊帳撕破臉,這種溝通還不如沒有。

作者在這裡說,想要持續地溝通,首先得有好奇心。可以確定的一點是,當對方反對自己觀點的時候,一定也有他的道理,那他的道理是什麼呢?很多時候我們出現了衝突,就覺得惹不起我躲得起,反正也沒法溝通,乾脆不說話算了,浪費時間。有時候吵架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收尾,「好了好了,跟你沒話說,你閉嘴吧,都閉嘴吧」。看起來是不再爭吵了,但是這樣也把衝突的原因給忽略掉了。甚至會讓我們受到情緒的影響直接判斷這個人就是個壞人。書裡作者給出了一個練習的方法。先回想一次讓自己真正發火的衝突,然後問自己5個問題,為啥這個人覺得自己有道理?為啥會做這些事情?他需要什麼?我是不是對他也有責任?應該怎麼做才能夠讓我倆有效對話?當你覺的對方不可理喻,不想對話的時候,腦子中過一遍這幾個問題,就可以慢慢找到思路了。

作者在書裡還說了一點,如果溝通進行不下去,就要在雙方情緒變糟糕前及時止損,在衝突沒有真正起來之前就控制住。書裡的一個例子,一個母親和她的孩子因為早上起床上學的問題發生衝突了,母親每次喊他好幾次,才會磨磨蹭蹭地起床。孩子早上剛起床也會有情緒,覺得媽媽同時嘮嘮叨叨,於是就對著幹,故意不起來,或者是起床了磨磨唧唧半天才收拾好出門,還丟三落四的,總需要再拐回家裡拿點東西。讓這個母親很崩潰,她越批評孩子,孩子越反感,於是就每天早上都在較勁。

其實這個情況,就是因為這個母親的方式是具有攻擊性的,一直也沒收到好點的效果,那到底應該怎麼做呢,首先是停止這種方法,因為很明顯,這方法一點效果都沒有。然後就是分清楚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是需求、利益還是行動計劃,可以看出來孩子的需求和利益是多睡一會,母親的需求是讓孩子早點起床。那有沒有辦法可以協調一下呢,比如母親和孩子約定一下,多睡一會可以,但是得自己做早餐。

在很多時候,人們還經常會犯一個錯誤,就是去討論當下的誰對誰錯。就是出事了先想這事跟我有沒有關係,是不是我的責任,然後再考慮到底應該怎麼做。其實這個是低效率的處理方法,衝突出現後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解決,其次才是責任分擔。

作者就為我們支了一招來避免掉進這個陷阱裡。就是交流時多用「我」開頭,少用你開頭。比如對方如果說了一句很沒禮貌的話,你有點生氣,通常我們會這麼指責對方:「你這樣太沒禮貌了」,這就是在明確地指責對方,如果換一種表達方式,把它換成「你用這樣的方式對我說話,我很生氣」,這就會讓對方關注自己的情緒,從而讓對方思考自己的做法。當然這種表達看起來有點怪,其實覺得怪就是因為它並不常見,我們平時用指責型的口吻說話說習慣了,突然變換會覺得很不適應,其實這種方式會讓雙方的交流更加圓潤可接受。再比如你給別人交代完事情之後,通常的做法你可能會問這樣問,「剛才的話你聽明白了沒」,這裡或多或少還是有點強迫的味道,如何換一種說法,變成「我說清楚了沒」,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不是把責任直接甩給對方,這樣就能給有效溝通提供保證。

最後也是特別重要的一點,在衝突解決以後,核實每個人都達成的意見,這點特別重要。這個規律其實已經被大家經常運用了,比如說吃飯點菜的時候,最後服務員都會把菜單再給你報一遍,向你確認一下,你會點點頭,這就是個簡單的確認過程。再比如在網上買火車票、飛機票,付款前,都會彈出來你的信息,反覆提醒你再看一下訂單信息,這樣就提醒你,我們已經達成一致了,如果再出現什麼問題,我已經告知了,就可以避免之後的一些麻煩。

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解決衝突的工具書。想要化解衝突,主要是從怎樣有效傾聽開始,透過情緒找到衝突的原因到底在哪裡,還要跟衝突對象共情,確定他的情緒,分清楚行動、需求和利益的區別,找到真正的重要的事情,為我們下一步有效溝通提供條件,在溝通時保持好奇心,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衝突,不論衝突多激烈,都要嘗試繼續溝通,在衝突解決以後,還要和對方確認一下意見,把責任都區分清楚。

衝突解決以後,不是說就高枕無憂了,因為我們很有可能會為了相似的主題繼續爭吵,所以每一次彼此對衝突的交談、傾聽、探究越多,就越可能讓以後的衝突變少。

撰稿:張凱

相關焦點

  • 說說本能反應與理性行為
    聯想最近網絡上沸沸揚揚的範跑跑行為,腦子跳出個命題:理性與本能狀態下哪個更真實?  我體內本能的應急機制特別差,有時汽車突然衝過來,我會驚呆在馬路當中,不知所措,也許在地動山搖的那一刻,我的腦子是一陣空白。小時家裡的庭院有一棵無花果樹,只比瓦頂高一些,姐姐爬上去摘無花果時,我站在下面嚇得直哭。過小河木橋,望著縫隙中橋下的水,同學前一個,後一個拉著我的手,才敢過橋。
  • 你需要知道思考這幾點
    人在困難或者是危險面前,本能會凸顯出來佔據主要的位置,而焦慮、恐慌、情緒化,這些都是人的本能。要克服這些,真正看到問題背後的固有思維,就要升級自己的深度思考咯,從而做到理性面對問題本質。那麼如何才能升級自己的深度思考力避免情緒化呢?
  • 《掌控自我》,找到內心的原始人,解決心理衝突,重新掌控自我
    在30多年的心理諮詢過程中,他不斷反思,總結出了一套適用於解決問題的萬物方法論 — — 找到自己內心的原始人,解決心理衝突,來掌控自我。本書的目的在於幫你掌控自我,為什麼你明明想學習卻刷了一個下午手機?為什麼你明明計劃好了早晨去跑步卻在被窩賴床?
  • 人一定要活得非常理性嗎?
    來源:LinkedIn領英我在很多文章裡,都強調「思考」的重要性。於是經常會有讀者問:人活著難道一定要這麼理性嗎?比如:做什麼事情一定要非常理性地去計算利害得失嗎?這樣會不會太功利了呢?讀書、學習一定追求「有所收穫」嗎?難道不能單純地消遣和審美嗎?生活中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一定要費腦子去思考嗎?
  • 【技巧】為何期貨交易時絕大多數人無法保持理性?這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導讀:   可能會大賺或者大虧時,我們大多數人會本能地做出反應,貪婪地想大賺一筆成為巨富恐懼地想迅速賣出迴避大虧,這正是讓我們變成窮人的根源,因為這時我們的情感往往完全壓倒了理性,很容易就出現決策錯誤。正如巴菲特所說的:「投資必須是理性的;如果你不理解,就不要去投資。」
  • 鮑曼《通過社會學去思考》讀書筆記
    圖片網絡文字齊爾格特鮑曼《通過社會學去思考》《通過社會學去思考》是傑出的社會學家齊爾格特鮑曼撰寫的闡述了社會學思想的巨著。該書通過對於構成了我們的世界觀的不可言說的假設和希望的檢驗,闡述了從個人主義和社區到文明和現代性。在通過勾畫了社會學主要關心問題的過程中,他也提供給讀者一系列的通過社會學去思考的典型的例子。
  • 有意識的思考不過是一種幻覺?理性救不了我們
    原創: BURTON 神經現實我們不是擁有獨特自我意識的理性生物,理性也解決不了關乎人類存亡的大問題。他的變速球處理得怎麼這麼爛!我們怨聲載道,發出陣陣噓聲,打心底無法理解擊球手和自己看到的有何區別。(下次當你舒服地坐在扶手椅裡觀看總統競選辯論的時候,請提醒自己這一差異的存在。我們作為旁人的所見所聞,必然與懷有緊迫感的候選人不同。)我們真的依賴理智思考嗎?觀看球賽時,有些許不理性的狂熱也無妨。
  • 科學研究表明,經常詢問自己2個問題,是改善夫妻衝突的關鍵
    科學表明,時不時地問自己兩個問題,是改善夫妻關係和更有效解決夫妻之間衝突的關鍵。那麼能夠讓感情更牢固的兩個問題是什麼呢?這兩個問題來自《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滑鐵盧大學的亞歷克斯·休恩、伊戈爾·格羅斯曼博士以及耶魯大學的丹尼爾·楊博士,試圖研究當夫妻之間發生衝突時,保持對未來的期待是否能夠解決問題。
  • 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人類兩大「軟實力」,如何從小培養?
    ,我們也去好不好?」原因不只是攀比那麼簡單 南非總統曼德拉就提到過:「盲目跟風的傷害可能是致命的,它沒有理性和方向。盲從只會抑制個性發展,對於人的思維、創造力都會變的沒有主見和默守陳規。」
  • 孩子的負面情緒如何處理?7個核心技巧,和「壞」情緒說拜拜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說過:「人的心理可分為兩半,一半像一頭桀驁不馴的大象,另一半則是理性的騎象人 。內心的大象對遇到壞事比遇到好事的反應更強烈,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更有生存優勢,但它的副作用是會放大負面情緒反應,讓人類感到不幸福。如果騎象人能夠正確引導大象的話,人就有可能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
  • 如何提高一個人的深度思考能力?
    是因為它們對我來說,已經足夠熟悉,已經內化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本能,成為我生活軌跡的一部分。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無需耗費我的腦力。所以,我就可以基於這些已經內化的流程和模式,把腦力花在對新方法、新事物的探索上面,專注於思考如何去優化它。我之前說過:大腦的本質是什麼?是一臺貝葉斯機器。我們每天生活裡的一切行為,都是在訓練它。
  • 認知心理學:情緒化決策是可怕的,如何才能作出理性決策
    意識與理性以上的這些用智方式 ,就是我們人類的主要用智方式,我們把這類用智方式統稱為意識,也有叫系統一的,我們平時所說的情緒,主要就是指這一部分。意識是我們在叢林中當猴子的時候形成的,它歷時200-300萬年以上,在基因突變與自然選擇的共同打磨下,意識被進化成一個個快速反應的慣性模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本能反應,這種本能反應是不經過我們系統二的理性邏輯的,也就是是不經過思考的,他的調動是瞬間完成的,他是被內置到我們基因層面的,我們不自覺就會這樣調動。
  • |研究:你認為對的事情,其實大都是「錯覺」
    用一個限定的詞語或者規定引導人們的行為,從而達成行為效應的心理效應,稱之為「沉錨效應」。所以,思考什麼樣的事情是輸入,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是輸出。只有一個正向的輸入才能讓我們產生正向的努力。從大腦的構造來看,我們會認為,成功者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做出了理性的選擇,事實並非如此。因為腦幹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對必須要做的事情做出本能的反應。
  • 人生不是自己決定的,98%決策是本能意識決定的,自由意志是假象
    人要真正搞明白人生,要真正得到人生的答案,真正看明白這個世界,你首先得發自內心的,完完全全的放下對人生的執著,這裡的核心,就是放下對本能欲望的執著,也就是放下我們的動物性!然而,這卻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相當於讓你不要吃飯了,但這正是它的妙處及難度。
  • 如何運用「滾雪球效應」把一件事情堅持做好?
    今天,我們繼續從《深度思維》這本書中去尋找答案。1.精準施策作者蕭亮說:「思考和正確決策之間,有時就隔著一層薄紗,但有時卻比牛郎和織女之間的距離還要遠。」人們對決策常常有誤解,以為自己思考過的,就一定是正確的決策。人們做決策時,也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本能」控制。那麼,該如何避免這些問題呢?舉個例子來說吧。
  • 你所認為正確的事情,其實99%以上都是錯覺
    大腦皮質層發育最晚,它是掌管知性的,又被稱為理性腦,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區域。皮質層又分為左右腦,左腦掌管理性思維,右腦掌管感性思維。 大腦邊緣層控制著人類的本能欲望和情緒,比如食慾、性慾,以及喜怒哀懼等情緒,邊緣層處於搖擺不定的狀態,遇到開心和喜歡的事情就愉快,遇到痛苦和討厭的事情就不愉快。
  • 芒格的忠告:人生的關鍵是理性!
    芒格認為人是品性更重要,人生的關鍵是理性,理性的內涵就是戰勝自己的非理性。但這非常難。「在與理性永恆的衝突中,感情從未失過手。」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裡說:群體有著自動放大非理性衝動的能力,暗示的作用對於群體的每一個人都會起到相同的作用。這種作用隨著群體的情緒鏈條的傳遞會越來越強大,直到突破人的思想想像,仍然不會停止下來。
  • 公務員考試面試技巧:靠這三個「關鍵」,答好人際題
    人際題其主要是通過處理未來日常工作中和領導、同事、下屬之間的關係和工作上的問題,從而便於考官來判斷大家的意識和未來處理問題的相關技巧。那麼,該如何答好人際題目呢?跟著中公教育專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鍵之一:審清楚題幹是基礎 面對人際題目
  • 專訪天文營營員劉卓楷 思考星空是人類的本能
    劉卓楷對天文的興趣從小學時就開始了,不過真正開始系統的學習是初二升初三的暑假,得益於匯文中學天文社老師的指導,他正式走上了天文學習的道路。「但也是以自學為主,老師主要是解答疑惑,告訴我該去看什麼書」,憑著較好的基礎和強烈的興趣,不到一年劉卓楷的學習就已見成效,一舉奪得了全國中學生天文奧賽低年組的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