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相對論與黎曼幾何系列之五:相對性原理

2021-01-21 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牛頓和愛因斯坦,是物理學史上的兩座豐碑。物理學終究不同於數學,在數學中,歐幾裡德可以根據五條公理建立歐幾裡德幾何。數學家們將其中的平行公設作些許改變,又建立了包括雙曲幾何和球面幾何的非歐幾何。物理理論的建立卻需要以實驗觀察為基礎。實驗觀察都是在一定的「參考系」下面進行的。改變參考系,或者換個參考系時,觀察到的物理規律會變化嗎?哪些會變化?哪些不會變化?牛頓和愛因斯坦都是在這一類問題上思考和做文章,才發展出來各種物理理論。


回顧物理學史,科學家為了科學而戰鬥、甚至獻身的例子有不少。哥白尼在垂危之際才敢於發表和承認他的日心說理論;伽利略晚年時也因為堅持科學而受到羅馬天主教會的迫害,被教會關押過;最為令人驚心動魄的莫過於布魯諾為了反對地心說而被教會活活燒死。這幾個物理學家所堅持和捍衛的是什麼?從物理的角度看,實質上也都與物理觀察所依賴的參考系有關。


人類自有了文化、會思考之後,便認定自己所在的世界——

地球,應該是宇宙的中心。這似乎是順理成章、理所當然的,這種以人為本的原始觀念,也與當時粗略的天文觀測結果相符合。太陽、星星和月亮等,每天周而復始地東升西落,很容易使人得出「一切都圍著地球這個宇宙中心而旋轉」的結論。當然,人們對天象的這點直觀認識還建立不了科學,地心說是在公元二世紀時希臘著名天文學家託勒密( Claudius Ptolemacus )根據觀察資料而建立和完善的數學物理模型。換言之,從物理「參考系」的角度看,地心說認為地球是一個堅實、穩定、絕對靜止的參考系。


中國古時候對宇宙也有類似的認知,以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為代表的「渾天說」所描述的「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便是一個地球居於世界中心的「雞蛋宇宙」圖景。追溯歷史,幾乎在每一項科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人都能洋洋得意地找出古人的某種說法,這樣說過或那樣說過,清晰表達或是模模糊糊,總之,往往是在遠遠早於西方發現的歷史時間,中國就有某某古人預測或發現了某個科學理論(之萌芽),正如有些人說的:易經中蘊含了二進位,烏龜背上馱著現代數學;更有甚者要將佛教與現代物理扯上關係,還有人斷言算命卜卦的法則裡面也包涵了很大的科學道理。筆者並不想與持這些觀點的人辯論,但實在不希望看到「科學」這個名字被隨意玷汙。事實上,中國古代也的確有過幾位傑出的科學家,但令人深思的是,西方古人的原始想法,往往能發展成某種學說,並由後人繼續研究而終成正果,進而使科學成為了西方文化中的一部分。但科學卻並不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恰恰相反,中國貌似「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充斥著大量不科學、偽科學、反科學的成分。這種風氣延續至今,在「信仰自由」等外衣的掩蓋下,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與其對我們祖先的智慧津津樂道,不如致力於學習和宣傳真正的科學,摒棄偽科學,讓科學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真正融入到中國文化中。


託勒密的地心說統治歐洲長達一千多年之久,直到十六世紀初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提出日心說為止。哥白尼將宇宙的中心從地球移到了太陽,這個理論並不是他故意要與教廷的宗教思想作對,而是從物理學的角度出發得到的科學結論。因為地心說解釋不了越來越精確的天文觀測結果。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最初的地心說認為所有的星球都以地球為中心、按照「正圓」轉圈。那麼,每顆行星在圓周運動的過程中,與地球的距離應該是一個常數,這樣的話,從地球上看起來的每顆行星應該總保持相同的亮度。但這點顯然不符合觀測到的事實,大多數星星的亮度都是不斷變化的。因此,託勒密地心說理論的主要架構是,認為行星以偏心點為圓心繞本輪和均輪兩個正圓轉動。如圖1 所示,每個行星除了繞地球的「均輪」大圈之外,還有自己的「本輪」小圈。但隨著天文觀測資料越來越多,測量越來越精確,加在地心說模型上的本輪和均輪也越來越多,宇宙的託勒密圖景變得非常複雜。再則,地心說也解釋不了某些行星在運行中突然「倒行逆轉」的現象。



圖1 地心說的太陽系模型:均輪和本輪


哥白尼並非要反對宗教,但宗教卻容不了他的科學。經過長期(近40年)的觀測、研究和計算,哥白尼發展了日心說,但迫於教會的壓力,他陷於猶豫和彷徨,直到在生命垂危之際,才終於發表了自己的理論。


一個站在地上的人,和另一個坐在一輛向前行駛的火車上的人,如果進行測量的話,可能有些測量結果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他們選擇的參考系不同,一個是以地面為參考系,另一個以火車為參考系。科學家們認為某些參考系優於另一些參考系,那是指哪些方面更優越呢?比如說,在某些參考系中,時間均勻流逝,空間各向同性,描述運動的方程有著最簡單的形式,這樣的參考系被稱為慣性參考系。從這個視角來看,託勒密的地心說是以地球作為慣性系,而哥白尼的日心說則認為,太陽是一個比地球更好的慣性參考系。然而,兩者都仍然承認存在一個絕對的、靜止的慣性參照系。布魯諾在這方面則更進了一步,他不僅僅宣傳日心說,而且發展了哥白尼的宇宙學說,他以其天才的直覺提出了宇宙無限的思想。布魯諾認為地球和太陽都不是宇宙的中心,無限的宇宙根本沒有中心。布魯諾這種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和成果,永遠為後人所景仰。


1609年,一位荷蘭眼鏡工人發明瞭望遠鏡,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 —1642)用望遠鏡巡視夜空,觀察日月星辰,發現了許多新結果。這些新結果啟發伽利略思考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原理,著名的相對性原理便是他的成果之一。


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是說,物理定律在相對作勻速直線運動的參考系中應該具有相同的形式。伽利略在其1632 年出版的Dialogue Concerningthe Two Chief World Systems一書(簡稱《對話》)中的一段話描述了這個原理,其中的大意是:

把你關在一條大船艙裡,其中有幾隻蒼蠅、蝴蝶、小飛蟲、金魚等,再掛上一個水瓶,讓水一滴一滴地滴下來。船停著不動時,你留神觀察它們的運動:小蟲自由飛行,魚兒擺尾遊動,水滴直線降落……,你還可以雙腳齊跳,向哪個方向跳過的距離都幾乎相等。然後,你再使船以任何速度前進,只要運動是均勻的,沒有擺動,你仍然躲在船艙裡,感覺不到船在行駛時,你將發現,所有上述現象都沒有絲毫變化,小蟲飛,魚兒遊,水滴直落……,你無法從任何一個現象來確定—— 船是在運動還是停著不動。即使船運動得相當快也是如此。


伽利略描述的這種現象,中國古書《尚書緯·考靈曜》上也有類似的記載:「地恆動而人不知,譬如閉舟而行不覺舟之運也。」中國古籍上的這段文字可追溯到魏晉時代,即公元220年—589年,要早於伽利略一千多年。但中國人僅僅到此為止便沒有了下文。伽利略卻由此而廣開思路,大膽提出相對性的假設:「物理定律在一切慣性參考系中具有相同的形式,任何力學實驗都不能區分靜止的和作勻速運動的慣性參考系」。這個假設繼而發展成為經典力學的基本原理,稱之為伽利略相對性原理。


物理定律不應該隨參考系而改變,基於這點的相對性原理聽起來似乎不難理解。伽利略在《對話》一書中所描述的現象,也是我們每個人在坐火車或飛機旅行時,都曾經有過的經驗。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中,時間仍然被認為是絕對的,空間位置則根據所選取參考系的不同而不同。兩個在x方向上相對作勻速運動u的坐標參考系中,分別測量出來的時空坐標(t,x,y,z)和(t ',x',y',z' )將有不同的數值,這兩套數值之間可以通過「伽利略變換」互相轉換(見圖2)。




圖2 伽利略變換和洛倫茲變換


從伽利略時代過了兩百七十多年之後,愛因斯坦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又重新思考這條「相對性原理」。當時,啟發愛因斯坦思考的動力是來自於經典物理宏偉大廈明朗天空背景下的一片烏雲。經典物理的宏偉大廈主要由經典力學和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組成,兩者各自都已經被大量實驗事實所證實,正確性似乎毋庸置疑,但兩者之間卻有那麼一點矛盾之處。


如上所述,經典力學的規律滿足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在伽利略變換下保持不變,但經典電磁理論的麥克斯韋方程在伽利略變換下卻並不具有這種協變性。也就是說,對於經典力學現象所有相對作勻速直線運動的慣性參考系都是等價的,但對電磁現象而言卻不是這樣,因為相對性原理不成立了。因而,對經典電磁理論來說,物理學家就只好假設存在一個特別的、絕對的慣性參考系,只有在這個特定的參考系中,麥克斯韋方程才能成立,這就是被稱之為「以太」的參考系。


以太是被假設為「靜止不動」的,因此地球相對於這個不動的慣性參考系的運動應該被觀測到,但物理學家們在這方面並未發現任何蛛絲馬跡。這就是本文前面所談到的「經典物理宏偉大廈明朗天空背景下的一片烏雲」 ,即探索「以太風」的麥可孫—莫雷實驗得到的「零結果」。之後,愛因斯坦將相對性原理從經典力學推廣到經典電磁學,重新審視時間和空間的深層含義,建立了狹義相對論,解決了這個問題。再後來,愛因斯坦又把相對性原理從慣性參考系推廣到非慣性參考系,將萬有引力與時空的幾何聯繫在一起,建立發展了引力的彎曲幾何論,即廣義相對論。


參考文獻:

[1] Finocchiaro M A. Retrying Galileo,1633—199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7


本文選自《物理》2015年第9期

關注請加微信號: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

相關焦點

  • 黎曼幾何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廣義相對論會選擇它
    愛因斯坦想為他的廣義相對論尋找數學工具,於是他去請教了他的同學格羅斯曼。他告訴格羅斯曼,這個理論的時空是彎曲的並且還要符合廣義相對性原理。三天後,格羅斯曼建議愛因斯坦看一下黎曼幾何和張量分析。愛因斯坦希望他的理論的所有量都是張量,這樣的話在進行坐標變換時只需進行張量關係的變換就可以保持方程形式的不變,這非常適合廣義相對性原理。由於張量不是今天的主題,我們就此打住。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相對論發表後,愛因斯坦高度評價馬赫對自己的影響。愛因斯坦表示,自己堅持「相對性原理」是比較容易的事情。因為相對性原理存在已久,雖然洛倫茲等人主張放棄這一原理,但還是有不少學者(例如馬赫與龐加萊)一直在堅持「 相對性原理」。在他看來,真正困難的是提出「光速不變原理」。
  • 愛因斯坦是如何將狹義相對性原理,拓展到廣義相對性原理的!
    愛因斯坦是如何將狹義相對性原理,拓展到廣義相對性原理的!此文說的明白。狹義相對論建立在狹義相對性原理【即在所有慣性系中,物理定律有相同的表達形式。這是力學相對性原理的推廣,它適用於一切物理定律,其本質是所有慣性系平權。】和光速不變原理【任何光線在「靜止的」坐標系中都是以確定的速度c運動著,與光源和觀測者運動無關。】之上。
  • 如何自學廣義相對論,這裡有一份秘籍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是這樣總結廣義相對論的:「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前半句概括了愛因斯坦場方程,而後半句則概括了運動方程。它還有個獨特之處,利用場方程能推導出運動方程,這在其它場都是沒有的。
  • 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廣義相對性原理,什麼特點?
    相對性原理,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廣義相對性原理。各有什麼特點?我們說相對性原理是力學的基本原理。比如,運動的相對性,首先要有一個參考物,如果沒有參考物,那麼你對其運動就無法判斷。下面分別說一下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廣義相對性原理。各有什麼特點?一.伽利略相對性原理什麼是伽利略相對性原理呢?
  • 每日一練|基礎知識:科技熱點「廣義相對論」
    此照片再次驗證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極端條件下仍具有正確性。人們驚呼,「愛因斯坦又對了!」。公職類考試的科技類題目偏向於結合科技時政熱點進行考核,本次黑洞照片的公布再次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可能成為近期考試的一個熱點,現對廣義相對論關常識性知識作相關總結:發展過程:1905年,愛因斯坦針對光線在狹義相對論中,重力和加速度對其影響發表了一篇論文,廣義相對論開始萌芽。
  • 廣義相對論中的「時空彎曲」為什麼特別難理解?
    上一篇文章中我詳細談到了廣義相對論中的「時空彎曲」概念,大家應該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不過大家肯定也有疑問,對「時空彎曲」概念依然有點蒙圈。別急,這一講我將進一步給大家剖析時空彎曲概念。這是因為根據前面狹義相對論的結論:時間本身具有相對性,會因參考系變化而變化。而空間本身也是具有相對性的,所以具有相對性的空間+具有相對性的時間,組成的「時空」這個物質就變得特別有「可塑性」了。平直的時空,當空間增加X,時間就會相應增加T,而且處處都是這樣。
  • 「黎曼幾何」與「狹義相對論」的相遇,驚豔了整個人類的現代文明
    在該書的影響下,牛頓仿照《幾何原本》的邏輯體系,寫下了人類史上的另一部史詩級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拉開了人類近代文明的序幕。如果說打動牛頓的是《幾何原本》的第一至第四公設所構成的嚴密的「公理化體系」。那麼另外兩位數學家則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幾何原本》的第五公設上。這兩位數學家分別是羅巴切夫斯基和黎曼。
  • 為什麼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適用於包括非慣性系的一切參考系?
    相對性原理成功適用於了電磁領域,適用範圍得到了進一步擴大,這個原理被稱為狹義相對性原理。應該指出,不管是麥克斯韋的電磁學還是狹義相對論,它們和伽利略牛頓力學一樣仍然屬於經典物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和伽利略相對性原理一樣只適用於慣性系,也即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參考系,它是個理想的平直時空的相對性原理,慣性原理貫穿始終。
  • 黎曼幾何丨平行線相交在這裡,黑洞誕生也在這裡
    歐氏幾何說,只能作一條;羅氏幾何說,至少可以作兩條(包括一組和無數)。黎曼慢悠悠地反問:誰知道平行線相交還是不相交呢?「平行線公理」的世紀之爭,最終終結於黎曼。黎曼提出:過直線外一點,一條平行線也作不出來。(這是人話嗎?)
  • 【相對論介紹三】相對性原理講的是什麼?
    前兩期我們已經簡單介紹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內容,在介紹狹義相對論內容的時候,筆者曾經說了一句:「狹義相對論是建立在兩個基礎原理之上: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相對性原理還好,大家都沒什麼問題,但是光速不變原理就遭殃了。」
  • 【主編講堂】現代自然科學重要概念連載五——黎曼幾何
    如在物理學領域,當數學發展水平處於歐幾裡得幾何學時期,科學研究只能建立在靜止力學的基礎上,對應的科學體系是託勒玫的「地心說」;牛頓發明了微積分,科學研究才可能在動態力學的基礎上進行,逐步建立了哥白尼—牛頓的科學體系;當數學發展到非歐幾裡德幾何學階段,愛因斯坦以發展演變的動態宇宙觀,用黎曼幾何推演,才發明了廣義相對論,建立了當今的愛因斯坦—霍金的科學體系。
  • 段一士先生的講義:《廣義相對論與引力規範理論》
    為了紀念段先生並傳承段先生的教學之道和治學精神, 以葛墨林院士為代表的段一士先生的學生們、孫昌璞院士及段先生生前同事等倡議出版段先生的系列講義和筆記手稿.《廣義相對論與引力規範理論》(段一士著.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石之一, 是現代宇宙學的基礎, 在相對論天體物理等領域也有廣泛應用. 本書簡要介紹廣義相對論和引力規範理論的基礎內容.第1 章主要介紹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基礎——黎曼幾何.
  • 引力波得諾獎,小議相對論的歷史
    最終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這個繼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於1905年6月的最後一天,發表了《論動體的電動力學》,提出了狹義相對性原理。這個理論基於兩個假設:(1)相對性原理:所有慣性系統等價,一切物理規律的表現形式在慣性系統中一樣。(2):光速在所有慣性系統的真空中恆定,與光速和觀察者的運動狀態無關。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是什麼?
    要了解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這兩個理論大概說了什麼?狹義相對論我們先從狹義相對論說起,其實狹義相對論解決了一個物理學的重大矛盾。後來,26歲的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有人說他高舉了奧卡姆剃刀原理才成功的,這個奧卡姆剃刀原理大意是:如無必須勿增實體。翻譯過來就是,咋簡單咋來。既然光速是不變的,那為啥還要假設「以太」?於是,愛因斯坦就以「光速不變原理」和「相對性原理」為基礎假設,推導出了狹義相對論。
  •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起源
    導語:2015年11月是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百年紀念。本文介紹了廣義相對論的起源,從牛頓物理學與電磁學的矛盾到洛倫茲變換,從只適用於慣性系的狹義相對論到可適用於非慣性系的廣義相對論。
  • 相對論為什麼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說起愛因斯坦,都知道他提出了著名的相對論。但是你可知道,相對論為什麼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呢?了解「相對論」對於研究現代物理學的人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據說,相對論的創始人阿耳伯特?愛因斯坦從小就思考這樣兩個問題:(1)如果有人跟著光線跑,並努力趕上它,那麼,這個人將看到些什麼現象呢?
  • 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廣義相對論1
    歡迎廣大宇宙愛好者持續關注我們微信平臺!宇宙解碼公眾平臺即將推出科幻故事連載活動,將會在每周六或周日發布一篇精選科幻故事,覺得好看就分享給朋友吧!但是除K以外,參照所有參考物體K』表述的自然界定律也應該是最簡單的,而且,只要這些參考物體相對於K是處於勻速直線無轉動運動狀態。這些參考物體對於表述自然界定律應該與K完全等效;所有這些參考物體都應認為是伽利略參考物體,以往我們假定相對性原理只是對於這些參考物體才是有效的,而對於其他參考物體(例如具有另一種運動狀態的參考物體)則是無效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它是狹義相對性原理或狹義相對論。
  • 平行線及相關的數學發展---不存在平行線:黎曼幾何
    黎曼幾何現在,假定我們可知的空間範圍是無限的,但是有界的。這個命題似乎是令人費解的,可是想到地球表面就可以理解了:一個人只要能爬得了山涉得了水,他就可以在地球表面無限制地走下去,但是地球的大小是有限的。這個命題又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它是構成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幾何空間的思想基礎。
  • 科普: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導出
    當然,如果說的更科普一些,哲學的觀點在廣義相對論的創立上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一點與狹義相對論截然不同,狹義相對論的數學公式有著標準、嚴格且完全自洽的推導過程。改天,我們也寫一篇科普的文章來討論一下狹義相對論的推導過程,今天我們專注於愛因斯坦場方程的推導過程,從而去稍微的感受一下:哲學或者數學是如何影響並加速物理進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