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線及相關的數學發展---不存在平行線:黎曼幾何

2020-12-04 STEAM新數學自媒體

黎曼幾何

現在,假定我們可知的空間範圍是無限的,但是有界的。這個命題似乎是令人費解的,可是想到地球表面就可以理解了:一個人只要能爬得了山涉得了水,他就可以在地球表面無限制地走下去,但是地球的大小是有限的。這個命題又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它是構成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幾何空間的思想基礎。

可以想像,在這樣的幾何中定義直線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連接球面上任意兩點的線都是曲線,而不是我們傳統觀念中的歐幾裡得幾何意義下的直線。如果決心用這樣的曲線來定義直線,那麼,這樣的曲線有無限多,用哪條曲線合適呢?回想歐幾裡得幾何,我們抽象出歐幾裡得直線的一個最為本質的性質:

兩點間直線距離最短。

現在,我們就用這個性質作為定義直線的出發點:

稱兩點間最短的曲線為直線。

很顯然,這個定義與歐幾裡得最初的定義是不悖的,因為《原理》中第4個定義就認為直線是一種特殊的曲線。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人們關於「距離最短」這個概念是有經驗的,遠在歐幾裡得之前,因為航海和天文學的需要,人們就開始對球面的問題,特別是球面三角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其先驅是古希臘學者希帕恰斯(約公元前180-前125)。我們曾經提到的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學者們也在這方面做出了傑出的工作,梅內勞斯(約70-130)在那裡寫出了球面三角的第一部著作《球面學》,使得三角學脫離天文學而成為獨立的學科。這部著作開宗明義給出了球面三角形的定義:「在球面上大圓弧所包圍的部分」,這是連接兩點的最短弧線,古希臘的學者稱之為大圓。但關於天體(包括地球表面)研究集大成的還是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後期學者託勒密,他的巨著《天文學大全》共13卷,其中第1卷的附錄給出了至今發現最早的三角函數表,第2卷討論的是球面上的三角。我們曾經說過,這部巨著深深地影響了中世紀的歐洲。

球面是二維的,人們發明了經度和維度來表示地球表面的地理位置,但是維度並不表明最短距離。北京大約位於北緯40度東經116度,紐約大約位於北緯40度西經74度,因為維度相同,從北京沿著北緯40度一直向東行就可以到達紐約,行程大約為14411千米,那麼,這就是從北京到紐約的最短距離嗎?

對於球面上任意表明的兩個點,我們都能像切西瓜那樣,經過這兩個點把這個球切開,切出的軌跡正好能夠構成一個圓。我們能夠切出許多這樣的圓,並且,切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圓的大小也不一樣,其中經過球心的那個圓是最大的,這便是古希臘學者所說的大圓。容易驗證:

球面上兩點間距離最短的曲線是連接這兩點的大圓上較短的弧。

地理學稱這樣的弧為劣弧。這樣,就可以在我們假設的空間中利用劣弧定義直線了,1850年法國數學家柳維爾(1809-1882)稱這樣的直線為測地線,這個名詞一直延續使用至今。如上例所示,北京和紐約兩點間測地線長大約為11005千米,這比沿著緯度測量距離大約縮短3306千米。

黎曼

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定義出來的直線是一條封閉的曲線,並且任意兩條不同的直線必然有兩個交點,於是平行線就不存在了。但是,保留歐幾裡得的其他公理和公設,我們仍然可以構建一個無矛盾的幾何體系。1851年,高斯的學生,德國數學家黎曼(1826-1866)在哥廷根大學的就職演講中,把這種幾何推廣到更為一般的曲面,並且論證了體系的相容性,從而確立了這種幾何的數學基礎。現在人們車這種幾何為黎曼幾何,或者按照F.克萊因的分類為橢圓幾何。

關於曲面三角形,黎曼幾何繼承了古希臘人的定義,即由測地線圍成的,在這種情況下,三角形內角和大於180度,如圖(1)所示

圖(1) 黎曼幾何中的三角形

在黎曼幾何中,三角形內角和的大小是與三角形的面積有關的,在高斯曲率一定的條件下,三角形的面積越大則三角形的內角和也越大。關於這個問題的精確表達,高斯在1827年的論文中給出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結果,如果用K表示一個曲面的高斯曲率,A表示三角形所圍成的區域,α,β和γ分別表示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那麼可以得到公式

K在A上的積分=α+β+γ-π

顯然,如果在上式中高斯曲率等於0,就得到了歐幾裡得幾何的結果,即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因為高斯曲率等於0就意味著曲面是平坦的,這種情況在小範圍內是可以實現的,比如,地球的表面是一個球面,但在很小的範圍內我們可以認為地球的表面是平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認為,人們通常考慮歐幾裡得幾何是小範圍時的黎曼幾何。因為曲率的表達要借用導數和微分,人們又稱這樣的幾何為微分幾何。著名數學家,美籍華人陳省身(1911-2004)在這個研究鄰域做了許多重要的工作,被授予沃爾夫獎,這個獎項用於表彰對數學的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數學家,類似數學領域的終生獎。

引力場

1916年,現代物理的開創者愛因斯坦(1879-1955)在狹義相對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他的廣義相對論。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設想引力場是一個彎曲的時空,光線在通過引力場時會出現彎曲,因為黎曼幾何恰好描述了這種彎曲了的空間,於是愛因斯坦就藉助黎曼幾何構建了他的廣義相對論的空間模型,在這個意義上,沒有黎曼幾何就不會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這個時候,我們應當回想經典物理的開創者牛頓,如果說牛頓經典力學的時空是以歐幾裡得為基礎的話,那麼,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時空就是以黎曼幾何為基礎。順便說一句,愛因斯坦使用張量分析就像牛頓使用微積分那樣熟練,而張量分析是一種與黎曼幾何有關的計算方法。物理學是描述現實世界的,而數學則為物理學描述現實世界提供了語言。

幾何學是科學研究的典範,也是邏輯論證的典範,從這一講對平行線的討論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幾何學的發展脈絡。幾何學研究的基礎是概念和公理,而概念和公理的基礎是人們的經驗和直覺,是人們憑藉直覺從經驗中抽象出來的。可以想像,這個階段的抽象往往會體現出很強的物理背景,比如關於點線面的定義,關於平行線的公理。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會發現先輩們最初的直覺可能是片面的或者是局部的,於是致力於改造,改造不成功就致力於改變,無論是改造還是改變都必須從概念和公理開始。

長時間的,反覆的經驗使人們意識到,只要新的體系是獨立的,相容的和完備的,那麼,無論是改造還是改變都是合理的。當然,新體系存在的意義還要尋求現實的檢驗。存在的東西可能是合理的,但絕對不是一成不變的,科學的結論必然會隨著條件的改變而改變,總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一般,因而也越來越抽象。

相關焦點

  • 黎曼幾何丨平行線相交在這裡,黑洞誕生也在這裡
    過直線外一點,可作其幾條平行線?歐氏幾何說,只能作一條;羅氏幾何說,至少可以作兩條(包括一組和無數)。黎曼慢悠悠地反問:誰知道平行線相交還是不相交呢?「平行線公理」的世紀之爭,最終終結於黎曼。黎曼提出:過直線外一點,一條平行線也作不出來。(這是人話嗎?)可基於黎曼幾何得出的「無平行線」結論,最終成了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幫手。
  • 平行線也能相交?淺談非歐體系的幾何發展歷程
    平行線永不相交是大家一直熟知的定理,但你知道嗎?這只在歐式幾何中成立,在不同的體系下,平行線有可能相交。首先講一下最傳統的歐式幾何,即平面幾何。這就是幾何歷史上最著名,爭論了長達2000多年的對「平行線理論」的討論。此時俄國教授羅巴切夫斯基想到了反證法,歐幾裡得的第5條公理認為「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僅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羅巴切夫斯基將其改為「過直線外一點,至少有兩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他認為改掉這條公理之後,將會得出自相矛盾的說法,以此證明歐式幾何的正確性。
  • 讓我們來談談歐氏幾何是如何發展成非歐幾何的
    在數學上,歐幾裡得幾何是平面和三維空間中常見的幾何,他基於五個一般公理和五個幾何公理。有五條公理五個幾何公理:一條直線可以從任何一點畫到另一點(也稱為直線公理);一條有限線可以延伸;圓可以以任意點為中心,在任何距離(半徑)處畫圓(圓公理);所有直角彼此相等(垂直公理);在外點只有一個平行線(平行公理)線路。
  • 數學天才羅巴切夫斯基:提出平行線能相交遭質疑,死後12年被證實
    在Euclideanspace之中,在同一個平面上面的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交。我們經過了九年義務教育的人應該也都學過平行線的定義——就是在平面之內兩條不相交的直線。而我們自己在紙上畫一畫,也能很明顯的看出來,兩條平行線是不可能相交呢?那麼,我們能想像到平行線若是相交的情況嗎?
  • 天才數學家認為平行線都會相交,因此被唾罵一生,結果發現是真理
    學習過初中數學的人都知道,兩條平行線是不可能相交的,首先平行線的定義就是同一平面內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我們的思維一直是如此,如果有人告訴你,兩條平行線其實是可以相交的,只怕所有人都會大呼不可能。平行線不可能相交,這似乎已經是毫無疑問的公理了,大家的認知當中向來如此,要說兩條平行線相交,大家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人們驚呆了,冷漠地看著羅巴切夫斯基發表他的看法。會議結束時,大家紛紛否定他的理論,但是要給出書面意見時,大家又感覺到無從反駁,就這樣,一個重要的學術會議結束了,連文稿都沒能保存下來。羅巴切夫斯基的想法是從何而來的呢?
  • 俄國數學奇才:認為平行線可以相交,遭質疑鬱鬱而終12年後被證實
    這是古希臘人歐幾裡得寫的一本數學書,後來被許多地方用作最基礎的數學教材。我們現在學的平面幾何的只是,基本上都是歐幾裡得幾何的框架。我歐氏幾何裡有五條公設,其中第五條公設非常複雜,很多數學家都想通過前四條公設證出第五條來,結果都沒有做到。羅巴切夫斯基也想這麼做,他用了好多方法都沒有證明出來,後來他想到了一個方法:歸謬法。歸謬法是什麼意思呢?
  • 此人稱「平行線可以相交」,卻被當成瘋子,結果死後12年被證實
    它來源於「歐幾裡得幾何」,歐幾裡得是數學界的神父,古希臘人,大約生活在公元前330年至前275年,因為有了他才有了我們現在學的平面幾何。幾何,形的數學。(也稱羅巴切夫斯基幾何)」,在歐幾裡得幾何外,雙曲幾何與黎曼「橢圓幾何」共同構成了非歐幾何。
  • 兩條平行線必相交——非歐幾何的創立
    細心的學者發現,在《幾何原本》中,歐幾裡得直到第二十九條命題才使用第五公設,也就是說,不依靠第五公設就已經能推出前二十八個命題了。而且二十九命題之後也沒使用過第五公設。如此看來,將其置於公設的位置未免有些浪費,能不能降個檔次,作為定理使用呢?這就是幾何史上著名的「平行線理論」,這一爭議持續了很久,長達兩千多年,並引出了非歐幾何學這一門分支。
  • 閒聊黎曼幾何
    這就是說,最初平行的直線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大。這些現象都超出了歐幾裡德幾何的範圍,需要黎曼幾何來解釋。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所著的《幾何原本》中有五條公理。這五條公裡中有一條公理與眾不同,遠比其他的公理複雜,這就是著名的平行公理。正是數學家們對這一公理的懷疑,產生了著名的黎曼幾何。
  • 平行線可以相交嗎?數學家給出證明結果,卻被當成了「異類」
    在歐幾裡得去世後,他的著作《幾何原本》流傳於世,其中「平行線不會相交」的理論就是出自該書中的平面幾何五大公設。歐幾裡得的幾何學思想影響了後世近千年,但在19世紀,他的「平行線不會相交」理論卻被證明是存在漏洞的。
  • 平行線可以相交嗎?數學家給出證明結果,卻被當成了異類
    在歐幾裡得去世後,他的著作《幾何原本》流傳於世,其中「平行線不會相交」的理論就是出自該書中的平面幾何五大公設。歐幾裡得的幾何學思想影響了後世近千年,但在19世紀,他的「平行線不會相交」理論卻被證明是存在漏洞的。都知道那個時候人們的思想是相當禁錮的,誰最先得出了什麼證明,便會成為真理一直傳於後世,沒有人會去質疑他的正確性,就像「地球是方的」這句話,愚弄了人類多少年?
  • 俄國數學天才稱平行線可以相交,遭嘲諷鬱鬱而終,12年後被證實
    俄國數學天才稱平行線可以相交,遭嘲諷鬱鬱而終,12年後被證實人所共知,兩條平行的直線是絕對不可能相交的,而第五公設的存在讓其成為可能。那還非要去討論這兩條線在什麼所謂的雙曲平面,以及其他情況下是否相交,有意義?定義裡寫的就是不相交,如果你最終論證它相交了那就已經不屬於平行線的定義範疇了,還要稱之為平行線?在這裡我捋一捋,首先,平行定理的前前身是平行公設(平行公理),是來源於歐幾裡的第五公設,是數學大師歐幾裡得在他的著作《幾何原本》裡提出的五條公式中的第五條。
  • 人教版七下數學——平行線概念、平行公理及其推論
    1、平行線的概念還記得本章我們要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嗎?課本在本章開篇導入圖中就提到:本章將研究平面內不重合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相交與平行。根據上圖右側小框內的文字,我們這樣歸納:在同一平面內,既不重合也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但是在大部分參考書、習題中都把「不重合」這個條件去掉了,也就是現階段我們遇到的所有習題都默認添加了一個隱含條件:兩條直線默認不重合。(類似的情況小學中也有,比如在學習質數合數時,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的數是1,不考慮0.)這樣我們就得到了平行的概念。
  • 他是數學天才,提出平行線可以相交遭質疑,死後12年得到世界認可
    「兩條平行線不可能相交」是許多痴男怨女在愛而不得時說出的話,在數學幾何中,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而平行線的性質來源於歐氏幾何的平行公理。羅巴切夫斯基出生於1792年12月,14歲就考入了喀山大學,18歲拿到了物理數學碩士學位,無疑是個數學天才,但他也沒有證明出平行公理,不過在研究過程中,他發現以前所有證明都沒有逃過循環論證。
  • 談一下歐氏幾何到非歐幾何是如何發展的,我們從中有哪些收穫?
    公理和定理不同,一個公理(除非有冗餘的)不能由其他公理推導出來,否則它就不是起點本身,所以公理都是不證自明的,或者說無法證明的。對於幾何學前四條公理,數學家們都沒有異議,唯獨對第五條平行公理,也就是「過直線外的一個點,可以做一條,而且僅可以做一條該直線的平行線,至於平行線,就是平面上永不相交的兩條線。
  • 平行線可相交被證實!原提出這個幾何理論的數學家,「含冤而死」
    ——笛福通過數學課本的學習,我們從小就知道同一平面內的兩條平行線不會相交。然而鮮少有人知道在幾何學裡還存在著和歐式幾何相矛盾的非歐幾何。俄國的數學天才羅巴切夫斯基發現了非歐幾裡的幾何學,稱平行線可相交。這一數學理論的提出在當時嚴重衝擊了數學界權威,羅巴切夫斯基也遭受了哪些思想守舊的正統數學家的冷漠反對甚至嘲諷,最後只能鬱鬱而終。
  • 俄羅斯牛人數學家,提出「平行線可以相交」的理論,改變世界
    這是古希臘人歐幾裡得寫的一本數學書,後來被許多地方用作最基礎的數學教材。我們現在學的平面幾何的只是,基本上都是歐幾裡得幾何的框架。我歐氏幾何裡有五條公設,其中第五條公設非常複雜,很多數學家都想通過前四條公設證出第五條來,結果都沒有做到。羅巴切夫斯基也想這麼做,他用了好多方法都沒有證明出來,後來他想到了一個方法:歸謬法。
  • 前蘇聯數學家,證明「平行線可以相交」被群嘲,12年後才被證實
    但是《幾何原本》這本書確實是一本非常優秀的數學書,而且就是因為它裡面的理論非常的精確,因此可以說現代數學是在幾何原本上發展起來的。正因為這是一本十分權威的書,所以全國各地的數學家們都把它當作像《聖經》一樣的存在,對裡面所有的理論都深信不疑,從來都沒有人想過挑戰裡面的結論,就這樣《幾何原本》成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書。
  • 平行線可以相交嗎?他創造新理論不被世人所認可,死後終得到證實
    歐幾裡得的平行線理論是以公理的形式存在,因此他沒有給出什麼系統化的證明。別出心裁的羅巴切夫斯基,在前人的基礎上,想用反證法來證明歐幾裡得這個平行公理的問題。經過他的一番研究,他推導出平行線竟然是可以相交的。
  • 平行線可以相交嗎?他創造新理論不被世人所認可,死後終得到證實
    歐幾裡得曾經在《幾何原本》當中提出過五條公理,其中有一條公理就是平行線在正常的情況下無法相交。這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歐幾裡得並沒有證明,只是將其作為公理寫入了自己的書中。在數學當中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反證法。歐幾裡得的平行線理論是以公理的形式存在,因此他沒有給出什麼系統化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