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中各朝代佛像背光圖案原來藏有「密碼」

2020-12-08 騰訊網

什麼是佛像背光?

佛像背光是指佛教諸佛像背後的光圈式裝飾圖案,一般在佛和菩薩的頭部和身後,背光包括頭光和身光,又稱為佛光、圓光、光相等。背光是佛「三十二相」中「眉間白毫」和「長光一丈相」的體現,「背光」的其意在表示佛光普射四方,所以它是佛本體的一部分,從不單獨出現。

「頭光」,顧名思義,就是佛像頭頂發出的光圈,也稱圓光和項光。

「身光」,就是佛像身上發出的光芒,也稱舉身光。

佛背光圖案是畫在佛龕內佛塑像身後壁上的裝飾。背光包括頭光和身光,頭光亦稱圓光、項光。壁畫上的佛像也繪有背光,與像背光相同。

依佛經說,佛是聖人,身有「三十二好相」,或稱「八十種好相」,其中有「身金色相」、「常光相」,身體經常放射著金色光芒。

敦煌北朝佛背光紋樣是一種近似真實的火焰形態,並且有濃厚的圖案意趣。

背光上的火焰紋樣可歸納為:單頭火焰紋、三頭火焰紋、多頭火焰紋、單頭套聯火焰紋、三頭套聯火焰、忍冬形火焰紋、齒條形火焰紋、波狀火焰紋。

敦煌莫高窟第272窟 北涼 西壁龕內 天人千佛火焰紋佛背光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 北魏 中心柱東向龕內 天人化身火焰紋佛背光

佛背光由多種火焰紋組成,身光中的波狀單線火焰紋環層面較寬,頭光中的波狀四色火焰紋在敦煌石窟中極少見。

在佛背光中繪新式火焰紋和千佛,特別突出了背光尖端的蓮花摩尼寶,這是北周時期佛背光的一個重要特徵。白色集中塗飾在佛頭兩側在肩的上部,強調了背光中心的亮度。

佛像背光什麼時候有的呢?

據史料記載,佛像後面有背光其實是來源於古印度,我們國家的佛像藝術受此影響。最早出現「背光」大概是在漢明帝時期:

《後漢書》記載:「初,帝夢見金人丈大,項有日月光,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其形丈大,陛下所夢得無是乎。於是遣使天竺,而問其道術,遂於中國而其形象焉。」

這段話應該是我國最早關於佛像背光的記載,它說的是漢明帝夢見了一個項有日月光的金人,後來有大臣告訴他說這個是西方的神——佛陀。

敦煌莫高窟第296窟 北周 西壁龕內 千佛火焰紋佛背光

隋代佛背光與北朝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北朝佛背光無論頭光還是身光,全畫火焰紋,雖然有少數背光中夾畫有千佛、天人,但均為單一的火焰紋圖案。隋代佛頭光和身光中的內環層帶全畫忍冬紋,外環層畫火焰紋,火焰紋層甚寬,在紋樣布局上形成忍冬紋與火焰紋內外兩區。

敦煌莫高窟第407窟 隋 西壁龕頂 葡萄卷藤忍冬火焰紋背光

初唐佛背光裝飾,已由北朝以來的火焰紋轉向華麗的卷草紋、團花紋。一般只畫以多色光環,中期以後繪飾紋樣日漸華麗,紋樣與同期邊飾相同。

佛像背光的分類

佛像背光外形眾多從外形來分有圓形、長圓形、橢圓形?還有方形、菱形、扇形等。主要以圓形為主。佛教背光為圓或者近似於圓形有其宗教的象徵意義。」圓「在佛教中有許多種說法?佛陀對眾生說法的聲音叫圓音?佛法的圓滿至秒成圓妙?融會貫通是圓通?覺悟之道?平等周滿?毫無缺漏謂圓覺?此外還有圓成、圓潤、圓明、圓好、圓悟、圓鑑、圓道、圓教、圓佛、圓果、圓戒、圓應、圓光等。佛教背光圖像的紋飾主要有火焰紋、蓮花紋、飛天紋、植物紋,也有唐草光,飛天光,雲頭光,千佛光,五佛光,七佛光,火焰光,五龍二鳳光,七龍二鳳光等,這些裝飾紋樣不僅是佛教造像藝術的重要元素?而且它們也是中國文化的表徵。

敦煌莫高窟第180窟 盛唐 西龕內蓮花火焰紋背光

盛唐偏重龕內塑像背光、頭光裝飾,壁畫中的背光、頭光裝飾比較簡略,或只畫一光環。背光、頭光裝飾重點轉向了壁畫。背光、頭光裝飾紋樣除卷草紋、茶花紋之外,同時還繪出了回紋和前所未有過的波折紋、弧形折帶紋、齒形紋、三角紋、連續勾雲紋。這些紋樣在盛唐末期已經出現,中唐發展成為背光、頭光的裝飾紋校,並影響到晚唐和五代。(慧海)

作者: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題目編者所加

敦煌文化網編輯

相關焦點

  • 敦煌石窟中各朝代佛像背光圖案密碼
    佛背光圖案是畫在佛龕內佛塑像身後壁上的裝飾。背光包括頭光和身光,頭光亦稱圓光、項光。壁畫上的佛像也繪有背光,與像背光相同。依佛經說,佛是聖人,身有「三十二好相」,或稱「八十種好相」,其中有「身金色相」、「常光相」,身體經常放射著金色光芒。
  • 敦煌壁畫到底有多美?(高清圖集)
    領略敦煌壁畫獨到的藝術之美,深入了解敦煌石窟的歷史文化與藝術成就,體驗敦煌石窟藝術創作者高超的技藝與匠心,傳播與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寶藏。菩薩身居蓮花座上,負頭光及鋸齒形背光,左側菩薩兩手持如意,上方畫樓閣曲廊,旁有眾菩薩和供養菩薩環繞,各持花合掌聆聽說法。
  • 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比中國敦煌的莫高窟還古老,唐僧曾經來過
    阿旃陀石窟,英文名為Ajanta Caves,位於印度中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境內,是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之一,阿旃陀石窟開鑿於公元前2世紀,一直延續到7世紀中葉。阿旃陀石窟現存30窟,全部開鑿在離地面10米到30米不等的崖面之上,場面非常壯觀。
  • 【地理】天梯山,隱藏在歷史塵煙中的石窟密碼
    天梯山,隱藏在歷史塵煙中的石窟密碼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李成俠站在天梯山,往南往西眺望,就能看見烏鞘嶺和冷龍嶺,那裡黛青色的莽莽森林沉默不語。近處則是哈溪水庫,水庫水位低的時候,就能看見水底上湧的清泉。由天梯山出左手,翻過東邊山梁,不遠處即是312國道,沿國道西行幾十公裡,就是武威城了。
  • 【貴比黃金】敦煌壁畫所用的藍色顏料青金石有多稀少
    敦煌壁畫是一顆明珠,鑲嵌在西北大漠的石窟上。據統計,莫高窟、千佛洞、榆林石窟在內的大約522個洞窟中留有共計約五萬多平方米的壁畫。【美輪美奐的敦煌壁畫】它最早出現於五代十六國,後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被畫師們創作,歷經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展現了我國繪畫的發展脈絡。敦煌壁畫大量使用了青金顏料敦煌壁畫是我國最為珍貴的國寶之一,同時也是一部中國重彩藝術的「二十四史」。
  • 我國神秘的地下洞穴,不知是哪朝代建造?至今還藏著很多未解之謎
    我國的城市中,不僅只有當地的城市文化旅遊值得開放,還有當地的自然景點同樣是可以發開利用,開發出了不少的歷史文化景點。我國神秘的地下洞穴,不知哪朝代建造?至今還藏著很多未解之謎。現在的許多文化古蹟已經成為了當地的一處旅遊文化景點,供遊客觀賞。當地的旅遊業本就十分的熱鬧,加上當地的文化古蹟作為當地旅遊的特色之一。
  • 李約瑟在中國的探險活動:非去敦煌石窟不可
    李約瑟非去敦煌石窟不可  他進行的第一次探險始於1943年8月,這是一次獲益匪淺的旅行。此次探險是迄今為止最曲折、最困難的一次,後來證明也是最有啟發意義、收穫最豐的一次活動。  在這次旅行中,他的目的地是新疆沙漠內的一處特別的地方。那裡有一個不大的巖洞,西方學者將其命名為17號洞窟,是人工開鑿的莫高石窟之一。敦煌莫高窟位於偏遠的西部沙漠城市敦煌附近,在一片綠洲外圍的峭壁上,呈一線排開。敦煌,是著名的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驛站,那裡的旅館供應用當地驢肉做成的肉排。  對李約瑟來說,17號巖洞的重要性與他的公務沒有一絲聯繫。
  • 敦煌石窟壁畫密碼:慈悲獨到的畫筆如何繪出捨身飼虎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被譽為人類文化藝術的寶庫,這裡保存了從北涼到元代綿延一千餘年的石窟藝術。每一年數百萬遊客在此參觀遊覽,在幽暗洞窟中,人們為鋪天蓋地的壁畫環繞,然而除了飛天等少數幾幅名作,大部分壁畫都沉默地模糊於藝術和歷史的層層面紗背後。它們為何人所作?描繪了怎樣的故事?想傳達什麼樣的信息?如一道道古老的謎題,聲響遙遠,引人好奇。
  • 為何120年之後,還要再去敦煌?
    這裡的每一尊雕塑,壁畫以及每一個佛像都有自己的表情性格,他們真實且豐富 ,足以穿越時間。王后有一天在夢到美麗的神鹿,就懸賞派人找到絕美的鹿蹤影。 九色鹿隱居在森林中,幾乎無人知曉,但曾有一次救過一溺水者,溺水者答應保密神鹿的位置,但因為貪戀錢財,就帶著國王去尋找九色鹿。見到神鹿時,九色鹿講出了溺水者恩將仇報的故事,國王放過了九色鹿,處罰了告密者。原來九色鹿是釋迦牟尼的前世,默默隱居,造福百姓。
  • 千佛朝頌,萬佛生輝,古代人造的奇蹟,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洛陽最值得一遊的景點。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於洛陽時期,在經過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總共達400餘年之久。我們現在已經無法想像當年的古人們是如何憑藉著一顆虔誠的心,在石壁上面用簡陋的工具雕刻出的那多達96000尊的佛像。
  • 三大石窟被風化如"酥餅" 大佛瀕臨毀滅
    它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左右,洞窟內塑有佛像5.1萬餘尊,最高的17米,最小的僅有幾釐米,各類造像形象生動活潑,姿態飄逸俊秀。2001年12月,雲岡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在人為破壞和煤塵威脅後,風化成為目前困擾雲岡石窟的主要病害。」苑靜虎介紹,「通常洞窟北壁風化較重,其次是頂部。風化程度也各不相同,深度從2毫米到2釐米不等。」
  • 一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
    當時王道士的助手在16窟吸旱菸,完了往牆上磕菸袋時發現壁畫中有回音,於是告訴王道士。二人趁著月黑風高夜扒開了壁畫。從這一刻起,敦煌開始了它歷時百年的死亡。沒錯,不僅敦煌學在國外,最好的敦煌文物也在國外。世上最早有紀年的雕版《金剛經》,生於中國,活在英國。
  • 一北魏石窟,和雲岡石窟相媲美,僅售0元門票
    石窟的藝術本身是一種佛教的藝術,佛的各種故事都是通過具體人的生活形象而創造出來的故事。它不像某些藝術形式那樣直接地反映社會現狀,但它卻曲折地反映了不同的歷史背景下、不同階層的人們的生活,是石窟藝術的一個特點。「陽摩寺山」又名靈嵩山,地處於晉中市壽陽縣解愁鄉最北端與陽曲縣交界。
  • 敦煌第一次將壁畫與遺書結合!
    世人皆知敦煌有壁畫,同樣發現於莫高窟藏經洞中的「敦煌遺書」卻鮮有人知。這套敦煌拾遺,有留存千年的文字、佛像、壁畫。收藏它,是收藏歷史,更是收藏敦煌記憶。它足以是一次精明的投資,時間越久,越能彰顯價值。他每天不知疲倦地在成千上萬卷文獻中挑選,並以寫卷中是否有新信息或語言學價值來選擇是否帶走。「我不單接觸了每一份文稿,而且還翻閱了每一張紙片。」伯希和說。最終,他用 500 兩銀子換取了 6000 多卷寫本和一些畫卷。
  • 先生們與《敦煌藝術大辭典》
    敦煌藝術研究的新時代來臨了。首先,在壁畫臨摹的基礎上展開了石窟歷史與藝術的研究。在北京大學宿白先生的指導下,開始了系統的石窟考古研究。與此同時,對壁畫圖像內容的考證研究也全面展開。1981年,中日合作的《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1—5卷)出版,集納了敦煌研究院的學者們對石窟年代的考古分期研究、各時期石窟藝術風格的研究以及部分壁畫圖像的研究成果。
  • 誰為敦煌上了把鎖:解密敦煌藏經洞
    有學者認為,如果藏經洞封存於西夏人佔領敦煌之後,在敦煌一定有寫著西夏文字的文獻。可是,藏經洞中沒有出現西夏文本,最晚的文獻是在1002年。在這種情況下,敦煌的僧人們為了以防萬一,於1006年對各寺院的佛經文書及佛教藝術品進行了有計劃地封存。藏經洞洞口的甬道牆壁上繪著西夏風格的壁畫。有的學者認為藏經洞封閉時,敦煌已經被西夏佔領。公元11世紀末,為了防備黑韓王朝進攻,摧毀沙洲的佛教文物,西夏派駐當地的軍、政、僧屆官員封閉了藏經洞。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郝春文:歷史學方面,首先是依據對敦煌文獻中保存的漢文、吐蕃文、回鶻文、于闐文、粟特文等公私文書的研究,改寫了9世紀中葉至11世紀初敦煌乃至西北地區的歷史,使我們對這一時段我國西北地區歷史變遷、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狀況與相互間交往有了全新認知;其次,對文獻中有關唐代均田資料的深入研究,為「均田制實施與否」的爭論畫上了圓滿句號,並對均田制的實質形成了新認識;最後,對敦煌、吐魯番文獻中勾檢資料的研究
  • 敦煌:一部具象的時間簡史
    四維空間的時間:莫高窟的摺疊莫高窟第220窟是整個敦煌保存最完好的初唐石窟:石窟左壁是根據《佛說阿彌陀經》畫成的西方極樂世界圖,碧波蕩漾的七寶池水平臺上,阿彌陀佛端坐蓮臺。中部的舞樂場面,樂工奏樂,歌伎起舞是一派歌舞昇平的盛唐景象。
  • 他用75兩銀子,從敦煌「買」到了哈佛大學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外國人對於中華文物有覬覦之心的,不在少數。這其中湧現出太多的盜賊,打著文化交流的旗號,奪走寶物。其中有一位,簡直就是真正的強盜。因為他的目的就是來中國盜取文物。這個人名字叫蘭登·華爾納,是一位美國人,畢業院校是哈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