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學教案:萬有引力定律

2020-12-06 新東方網

  萬有引力定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在克卜勒第三定律的基礎上,推導得到萬有引力定律,使學生對此定律有初步理解;

  2、使學生了解並掌握萬有引力定律;

  3、使學生能認識到萬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質量的物體之間,不管它們之間是否還有其它作用力).

  能力目標

  1、使學生能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解決實際問題;

  2、使學生能應用萬有引力定律和圓周運動知識解決行星繞恆星和衛星繞行星運動的天體問題.

  情感目標

  1、使學生在學習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中感受到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是經歷了幾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後牛頓總結了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才發現的.讓學生在應用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中應多觀察、多思考.

  教學建議

  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固然重要,讓學生了解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更重要.建議教師在授課時,應提倡學生自學和查閱資料.教師應準備的資料應更廣更全面.通過讓學生閱讀「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過程」,讓學生根據牛頓提出的幾個結果自己去猜測萬有引力與那些量有關.教師在授課時可以讓學生自學,也可由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也可由教師展示出克卜勒三定律和牛頓的一些故事引導學生討論.

  萬有引力定律的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的:

  1、了解萬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過程;

  2、理解萬有引力定律的含義並會推導萬有引力定律;

  3、掌握萬有引力定律,能解決簡單的萬有引力問題;

  教學難點: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

  教學重點:萬有引力定律

  教具: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克卜勒和牛頓等人圖片.

  教學過程

  (一)新課教學(20分鐘)

  1、引言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克卜勒和牛頓等人照片並講述物理學史:

  十七世紀中葉以前的漫長時間中,許多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克卜勒等人),通過了長期的觀察、研究,已為人類揭示了行星的運動規律.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於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規律運動的原因是什麼.卻缺乏了解,更沒有人敢於把天體運動與地面上物體的運動聯繫起來加以研究.

  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克卜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地面上的動力學規律推廣到天體運動中,研究、確立了《萬有引力定律》.從而使人們認識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規律運動的原因,為天體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那麼:

  (1)牛頓是怎樣研究、確立《萬有引力定律》的呢?

  (2)《萬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反映物體間相互作用規律的?

  以上兩個問題就是這節課要研究的重點.

  2、通過舉例分析,引導學生粗略領會牛頓研究、確立《萬有引力定律》的科學推理的思維方法.

  蘋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於受重力的原因):

  月亮繞地球作圓周運動:(由於受地球引力的原因);

  行星繞太陽作圓周運動:(由於受太陽引力的原因),

  (牛頓認為)

  牛頓將上述各運動聯繫起來研究後提出:這些力是屬於同種性質的力,應遵循同一規律;並進一步指出這種力應存在於宇宙中任何具有質量的物體之間.

  3、引入課題.

  板書:第二節、萬有引力定律

  (1)萬有引力:宇宙間任何有質量的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板書)

  (2)萬有引力定律:宇宙間的一切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兩個物體間的引力大小,跟他們之間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板書)

  式中: 為萬有引力恆量 ; 為兩物體的中心距離.引力是相互的(遵循牛頓第三定律).

  (二)應用(例題及課堂練習)

  學生中存在這樣的問題:既然宇宙間的一切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哪為什麼物體沒有被吸引到一起?(請學生帶著這個疑問解題)

  例題1、兩物體質量都是1kg,兩物體相距1m,則兩物體間的萬有引力是多少?

  解:由萬有引力定律得:

  代入數據得:

  通過計算這個力太小,在許多問題的計算中可忽略

  例題2.已知地球質量大約是 ,地球半徑為 km,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

  求:

  (1)地球表面一質量為10kg物體受到的萬有引力?

  (2)地球表面一質量為10kg物體受到的重力?

  (3)比較萬有引力和重力?

  解:(1)由萬有引力定律得:

  代入數據得:

  (2)

  (3)比較結果萬有引力比重力大.原因是在地球表面上的物體所受萬有引力可分解為重力和自轉所需的向心力.

  (三)課堂練習:

  教師請學生作課本中的練習,教師引導學生審題,並提示使用萬有引力定律公式解題時,應注意因單位制不同, 值也不同,強調用國際單位制解題.請學生同時到前面,在黑板上分別作1、2、3題.其它學生在座位上逐題解答.此時教師巡迴指導學生練習隨時注意黑板上演算的情況.

  (四)小結:

  1、萬有引力存在於宇宙中任何物體之間(天體間、地面物體間、微觀粒子間).天體間萬有引力很大,為什麼?留學生去想(它是支配天體運動的原因).地面物體間,微觀粒子間:萬有引力很小,為什麼?它不足以影響物體的運動,故常常可忽略不計.

  2、應用萬有引力定律公式解題, 值選 ,式中所涉其它各量必須取國際單位制.

  (五)布置作業(3分鐘):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情況布置作業.

  探究活動

  組織學生編寫相關小論文,通過對資料的收集,了解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過程,了解科學家們對知識的探究精神,下面就是相關的題目.

  1、萬有引力定律發現的歷史過程.

  2、第谷在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上的貢獻.

相關焦點

  • 《萬有引力定律》教學設計
    《萬有引力定律》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思路和過程;知道什麼是萬有引力定律;知道萬有引力常量以及它的測量方法。【過程與方法】通過逐步建立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提高演繹思維能力與歸納概括能力,學習物理規律「提出猜想--理論推導--實驗檢驗」的科學研究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物理學的科學魅力,形成嚴謹的思維方式。二、教學重難點【重點】月--地檢驗,萬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
  • 滬教版高一年級物理教案:洛倫茲力作用下的圓周運動問題
    點擊下載全部滬教版高一物理教案:洛倫茲力作用下的圓周運動問題朽推薦:(上教版)高三物理教案:電磁感應定律的綜合應用(上教版)高三物理教案:自由落體運動和豎直上拋運動(上教版)高三物理教案:驗證牛頓第二
  • 高一物理教學教案:位移和時間的關係
    高一物理教學教案:位移和時間的關係 2013-01-17 16:41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高一化學教案:《硫酸》教學設計
    高一化學教案:《硫酸》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硫酸是硫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是一種典型的含氧酸,所以掌握硫酸的性質本節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學習過初中的《常見的酸一一硫酸》基礎之上的,對其物理性質和硫酸的吸水性和脫水性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是在學習過電離理論及氧化還原知識的基礎之上來進一步認識濃硫酸的性質。
  • 【物理必修第二冊】7.2 萬有引力定律
    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高一年級物理-萬有引力定律
  • 高一物理教學教案:動能和勢能
    動能和勢能教案示例之三   動能和勢能教案示例之三   教學目的   1.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麼是彈性勢能。   3.理解機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 高一物理教案:《自由落體運動》教案二
    高一物理教案:《自由落體運動》教案二  一.教學設計思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教學方式多樣化,根據學習內容和目標的不同,採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總之,在整個教學設計中,突出有效的學習方式,讓我們的學生在獲取物理知識的同時,掌握科學方法,提高科學素養,成為一個有創造力的人。  二.前期分析  「自由落體運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1》(必修)第二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中第五節的內容。
  • 高三物理教學教案:分子動理論、能量守恆定律
    高三物理教學教案:分子動理論、能量守恆定律 高考微信   高中物理公式大總結
  •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甲烷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甲烷 2013-01-13 23:51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1.2庫侖定律
    1.2庫侖定律教案
  • 高一物理教學教案:勻速圓周運動的實例分析
    2、培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明確提出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任何一個力或幾個力的合力只要它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產生向心加速度,它就是物體所受的向心力,接著詳細介紹了火車轉彎和汽車過拱橋兩個常見的實際問題.後面又附有思考與討論,開拓學生的思維.
  • 【物理】萬有引力 | 克卜勒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知識點總結
    萬有引力定律一、萬有引力定律1.③G的測定證實了萬有引力的存在,從而使萬有引力能夠進行定量計算,同時標誌著力學實驗精密程度的提高,開創了測量弱相互作用力的新時代。1、關於萬有引力和萬有引力定律理解正確的有(   )A.不可能看作質點的兩物體之間不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B.可看作質點的兩物體間的引力可用F=
  • 高一物理教學教案:重力
    教學建議   一、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重點是:重力的實質(萬有引力).   2、本章的難點是:重心的確定.   教法建議   一、有關重力大小講解的教法建議   在介紹重力時,除了明確指出: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教學中還需要補充實驗測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測力計測得,可以向學生們展示幾種測力計,如彈簧測力計、牽引測力計、壓力測力計等等.   另外讓學生區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 知識總結丨高考物理萬有引力定律
    (2)克卜勒第三定律不僅適用於行星,也適用於衛星,只不過此時 a3/T2 =k′,比值k′是由行星的質量所決定的另一常量,與衛星無關.二、萬有引力定律(1)內容:宇宙間的一切物體都是互相吸引的,兩個物體間的引力大小,跟它們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 新高一物理教學中加速度的教學設計
    伴隨著高考改革和新高一新教材的使用,高中教學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發生了很多變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點筆者認為是教學理念的改變。在具體的新高一物理教學過程中,筆者逐課逐知識點反思教學行為,轉變教學方法,力爭課堂教學完成物理思維教學,物理課堂成為一個思辨的、有思想的課堂。烏申斯基說過:「只有個性才能作用於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在高一物理近階段的教學實際中,加速度相關知識的學習成為了很多學生學習的攔路虎。
  • 滬教版高二年級物理教案:動量定理
    一、教學目的:1。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和表達式,知道動量定理適用於變力。2。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動量表達式。3。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物理現象,並能掌握一維情況下的計算問題。二、教學重點: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和表達式,知道動量定理適用於變力。
  • 高一歷史教案:《兩極格局的形成》教學設計
    高一歷史教案:《兩極格局的形成》教學設計 課標 要求 1.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的基本過程和具體表現 教學 重點 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經濟互助委員會;《華沙條約》   教學 難點
  • 萬有引力 | 克卜勒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知識點總結
    -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獲取海量資料 -今天開始帶來的是萬有引力與航天章節的知識點總結哦~今天先說克卜勒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6-1 克卜勒定律一、兩種對立學說(了解)萬有引力定律一、萬有引力定律1.)A.總結出關於行星運動三條定律的科學家是克卜勒B.總結出萬有引力定律的物理學家是伽俐略C.總結出萬有引力定律的物理學家是牛頓D.第一次精確測量出萬有引力常量的物理學家是卡文迪許7.
  • 高三物理教案:《牛頓第二定律教案》教學設計
    學生已經學過力和加速度,本節課的內容牛頓第二定律就是在此基礎上的發展。教學的重點是會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解決重點的關鍵是注意解題的要領,明確研究對象,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然後進行正交分解。  二、【教學目標與解析】  1.教學目標  (1).理解牛頓第二定律,能夠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力學問題  (2).理解力與運動的關係,會進行相關的判斷  (3).掌握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2.目標解析  (1)理解牛頓第二定律就是指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
  • 知識點總結 | 萬有引力定律章節知識點總結,很詳細!
    2.萬有引力定律及其應用(1)內容:宇宙間的一切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兩個物體間的引力大小跟它們的質量成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平方成反比,引力方向沿兩個物體的連線方向。定律的適用條件:嚴格地說公式只適用於質點間的相互作用,當兩個物體間的距離遠遠大於物體本身的大小時,公式也可近似使用,但此時r應為兩物體重心間的距離.對於均勻的球體,r是兩球心間的距離.當兩個物體間的距離無限靠近時,不能再視為質點,萬有引力定律不再適用,不能依公式算出F近為無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