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11 星期五
科研進展1、西北研究院凍土中未凍水成因研究獲進展 2、上海天文臺等發布最新HI 21cm吸收觀測結果 3、蘇州醫工所在腫瘤診斷靶點鑑定研究中取得進展 5、心理所發現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患者大腦結構異常6、營養與健康所等在鞘脂生物標記物與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研究中獲進展
-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研究進展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研究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 來源:環境工程 作者:洪亞軍 馮承蓮 徐祖信等 2019/12/18 9:01:22 我要投稿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由於水體重金屬對水生生物及人類的危害極大,眾多專家學者已經開展了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方面的研究,尤其是Hg、Cd、Pb、Cr、As等非必需元素對生物造成的急性、亞急性以及慢性中毒等毒性效應研究[9,10]。此外,也有研究人員做了重金屬對人體和動物毒性或致癌方面的研究。
-
你知道細菌對重金屬吸附和解毒機制的作用嗎?
目前,用來去除環境中重金屬的微生物主要有真菌、藻類、放線菌及細菌等...微生物修復法之細菌?細菌對重金屬的微生物吸附和解毒機制研究較為廣泛。Huang 等研究表明細菌 B.cereus RC-1 對 Cd2+ 的吸附由細胞表面吸附和內部積累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表面吸附是被動,快速且不消耗能量 ;內部積累則是主動緩慢,需要能量且依賴於細菌的代謝調控系統。細菌對重金屬的吸附解毒過程和機制是非常複雜的,往往是通過多種機制來共同對抗重金屬的毒害作用。
-
生物炭影響土壤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研究進展
據報導,在全球範圍內,由人類活動向環境投放的重金屬約有2441.5萬t,而在我國受重金屬汙染的耕地面積約有2.0×107 hm2,其中廣西、四川、遼寧、雲南等地區的鉛(Pb)含量是背景值的2.5 倍,大部分省(區)的鎘(Cd)含量是土壤背景值的2 倍以上,某些省(區)甚至是背景值的10 倍,Pb、鉻(Cr)、銅(Cu)、鋅(Zn)在部分省(區)超標也極為嚴重。
-
環境工程 |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
1)重金屬的生物累積作用。水體中的重金屬一旦進入生物體內,不易被代謝、分解、排除體外,非常容易在動物肝腎等器官內富集。Olivares等證實,通過與機體內金屬結合蛋白如金屬硫蛋白相結合,是重金屬在生物體內富集的主要機制。Rainbow等研究發現,生物體攝入重金屬的過程無需消耗能量,且不易被排出體外,進而呈現出毒性的累積效應。
-
微生物處理含銻重金屬廢水的研究進展
本研究對國內外有關微生物吸附除銻的特性、微生物吸附劑改性方法、吸附機理及抗性機制等進行綜述,以期為微生物吸附處理含銻廢水提供技術與理論支撐,也為其他重金屬廢水處理提供參考。1 微生物吸附除銻的特性微生物吸附法是一種利用活性微生物或非活性微生物等材料作為吸附劑來吸附廢水中重金屬離子的汙水處理方法,適合用來處理中低濃度的重金屬廢水。
-
酵母菌高糖耐受機制的研究進展
隨著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技術的發展,也可以從綜合和整體的角度來研究酵母菌的耐受性機制。彭素琴等以一株產醬香地衣芽孢桿菌CGMCC3963和不產醬香的模式菌株ATCC14580為研究對象,測定其耐高滲、耐酸和耐乙醇的特徵,利用轉錄組學研究分析菌株CGMCC3963的耐受機制。轉錄組比較分析表明,二者的一系列與耐受相關的基因表達有差異。
-
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和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的碳轉化過程決定農田土壤碳循環特徵及肥力功能,但對該過程中微生物參與策略和代謝周轉驅動機制對碳截獲的控制作用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採用13C標記葡萄糖為底物進行土壤模擬培養並定期取樣,利用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DNA-SIP)和高通量測序技術,探討真菌和細菌利用葡萄糖來源碳的動態特徵。研究發現,從細菌向真菌演替的r-k策略決定微生物群落對葡萄糖的動態利用特徵。
-
「真菌王國科普系列之三」「小」菌根的「大」作用
Van Der Heijden et al. (2015)外生菌根菌(Ectomycorrhiza fungi,EMF),菌絲在根的表面形成菌絲網(稱為哈氏網,Hatig’s net),同時在根表蔓延形成菌絲套,幫助植物吸收營養元素、水分和碳水化合物,同時有助於植物抵抗病原菌的侵染。
-
海綿共附生毛球腔屬真菌活性代謝產物及降脂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劉永宏團隊長期從事海洋微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研究,對採自徐聞的美麗屬海綿來源毛球腔屬真菌進行了次級代謝產物研究,近期在呋喃酮類化合物降脂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利用系統進化基因組學(phylogenomics)、分子鐘理論(molecular clock)和生物進化模型(macro-evolutionary model),估算了目前報導的所有微生物砷解毒基因的起源時間,重構了大氧化事件前後微生物抗砷系統的演變,並結合地球化學證據闡述了砷在環境中的變化與生命耐砷分子機制進化的關係。
-
地下水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地下水汙染尤其是重金屬汙染的問題已經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但目前重金屬汙染評價及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地表水與沉積物,關於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較少。地下水關乎人民健康,重金屬汙染事件一旦出現,其造成的危害無法估量,因此研究出針對地下水重金屬汙染治理的技術迫在眉睫。本文將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修復技術分為異位修復技術和原位修復技術2大類。
-
免疫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4-1BB(基因為:CD137)就是一種重要的激活型免疫檢查點分子,目前已經有多種4-1BB激活型抗體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包括百時美施貴寶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的urelumab 抗體和輝瑞公司(Pfizer)的utomilumab 抗體,這些抗體單獨或與其它腫瘤治療方法聯合使用,能夠顯著提高腫瘤治療效率(圖)。
-
鎢晶界合金元素強化界面機理研究獲進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及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合作,在鎢晶界合金元素強化界面作用機理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cta Materialia (2016,120,315-326)上。因此,改善鎢基材料的力學性能和抗輻照性能是聚變材料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微合金化和晶界優化設計是提高材料力學性能的重要途徑,通過添加一些有益的合金元素來強化界面,可有效提高材料的強度與韌性。然而,目前合金元素強化鎢晶界的作用規律與機制尚未清楚。例如,哪些元素易強化/脆化晶界?合金元素強化晶界能力與晶界的結構與類型是否存在關係?
-
黑土區大豆連作障礙中微生物作用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大豆連作障礙的發生因素十分複雜,如土壤性狀惡化、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病原微生物的富集和化感自毒作用等,這些因素既單獨起作用也可能多個因素交織在一起,互相交聯在一起共同起作用。而以往基於連作土壤滅菌實驗證實,生物因素是導致連作障礙發生的主要制約因素。
-
華中農業大學在矽和硒協同減輕水稻鎘毒性的作用機制方面研究取得...
,報導了矽和硒協同減輕水稻鎘毒性的作用機制方面的研究進展。 鎘(Cd)是環境中分布最廣、毒性最強的重金屬之一,阻控Cd在植物中的運輸和積累,減輕Cd的毒害對於作物的正常生長及人類健康尤為重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環保材料被用於控制Cd汙染,其中矽(Si)和硒(Se)受到廣泛關注。Si是土壤中第二豐富的礦質元素,對植物生長和抗逆性有益。
-
內生真菌與植物防禦機制的關係
植物內生真菌可以通過多樣化途徑來增強植物體的營養生理和抗性機能,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肖佳雷、來永才等人對內生真菌與植物的防禦機制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深入地探討。那些生活史中的某一階段生活在植物組織內,但對植物組織沒有引起明顯病害症狀的真菌,包括那些在其生活史中的某一階段營表面生的腐生菌,對宿主暫時沒有傷害的潛伏性病原菌和菌根菌,就是指植物內生真菌。
-
調控微生物-昆蟲共生關係動態變化信號分子研究獲進展
調控微生物-昆蟲共生關係動態變化信號分子研究獲進展 2017-12-01 動物研究所 【字體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孫江華研究組通過對紅脂大小蠹-共生微生物體系的系統研究,揭示了紅脂大小蠹及其伴生真菌的共生入侵假說(New Phytologist 2010);提出了伴生真菌獨特單倍型促進蟲菌的「返入侵
-
新疆生地所在乾旱區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和重金屬抗性基因研究中獲進展
水體微生物在湖泊元素地球化學循環和汙染物的消除轉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文娟分別以博斯騰湖和艾比湖為研究對象,系統地研究了乾旱區湖泊水、沉積物、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結構、生物膜中重要的功能基因(重金屬抗性基因)的豐度和分布、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結構與金屬含量的相關性。 研究發現:變形菌門是湖泊環境不同載體中主要的微生物群落。
-
海綿共附生毛球腔屬真菌活性代謝產物及降脂機製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劉永宏學科組長期從事海洋微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研究,學科組龐小豔博士對採自徐聞的美麗屬海綿來源毛球腔屬真菌進行了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近期在呋喃酮類化合物降脂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