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S:動力學控制的轉移氫氰化

2021-03-01 CBG資訊

BeanMaskTM口罩現貨發售,點擊文章底部「閱讀原文」購買

可逆的催化反應在化學合成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其中轉移氫氰化反應利用相對無毒的氰化物作為氰基的來源,避免了使用高毒性、易揮發的氫氰酸。然而,這類反應主要生成的是熱力學穩定的產物,即在轉移氫氰化反應中,主要生成的是直鏈型產物。近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Bill Morandi教授課題組報導了利用動力學控制來高選擇性地產生支鏈型氫氰化產物,這一策略還可用於直鏈型和支鏈型異構體的拆分。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 Am. Chem. Soc.上(DOI: 10.1021/jacs.0c03184)。

 

根據之前已經報導的合成直鏈型產物的轉移氫氰化反應和相關研究可知,在合成中採用路易斯酸共催化劑有助於催化過程中碳氰基的氧化加成和還原消除。由此作者推測,如果沒有路易斯酸共催化劑的作用,那麼依靠苄位穩定性效應可以高選擇性地生成支鏈型產物。

 

作者首先以支鏈型腈1a和4-叔丁基苯乙烯2b為底物來測試,成功檢測到了苯乙烯2a和支鏈型氫氰化產物1b,卻沒有發現直鏈型異構體3a3b(圖1A);以3a2b為底物,沒有檢測到2a1b(圖1B);以1a和降冰片烯為底物,同樣沒有檢測到在降冰片烯上發生氫氰化的產物(圖1C)。這些數據表明,在沒有路易斯酸共催化劑的情況下,苄位可以發生氧化加成和還原消除,而非苄位不能發生,進而沒有得到直鏈型產物。

 

圖1:苄位和非苄位底物的轉移氫氰化實驗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接下來作者開始尋找合適的供體氰化物。供體應該滿足在沒有路易斯酸共催化劑的情況下能夠提供氰基,並且在形成烯烴之後難以再發生氫氰化作用。作者認為可以直接由廉價原料製備的丙二腈衍生物符合標準。經過篩選,作者發現二級脂肪烴取代的丙二腈可以高選擇性、高產率地得到支鏈型產物;並且通過同位素實驗證實,這類氰化物在實驗條件下不會發生去氫氰化反應(圖2)。

 

圖2:篩選合適的氰基供體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之後,作者考察了該反應的底物適用性。各種電性取代的苯乙烯都具有很好的選擇性和產率。未保護的醇以及對酸敏感的基團也有很好的兼容性,甚至芳雜環乙烯也可以進行該反應(圖 3)。

 

圖3:底物範圍拓展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最後,為了驗證該反應的實用性,作者利用該方法實現支鏈型和直鏈型氰化物的拆分。作者以2a為底物,按照之前報導的方法合成氰化產物,支鏈型和直鏈型的比例為19:81。隨後支鏈型氰化物與對甲氧基苯乙烯發生轉移氫氰化,最終留下的直鏈型產物與支鏈型產物比例高達50:1。這一結果表明利用該方法可以得到高區域純度的直鏈型氰化產物(圖4)。

 

圖4:拆分區域異構體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總的來說,作者報導了一種轉移氫氰化反應,利用動力學控制來合成熱力學更不穩定的支鏈型氰化物。該反應的關鍵策略是在沒有路易斯酸的存在下,降低苄位的能壘來實現碳氰基的氧化加成和還原消除步驟,這種策略在有機合成中具有很好的應用潛質。

安全復工 安心生活
BeanMaskTM口罩現貨發售,點擊文章底部「閱讀原文」購買

相關焦點

  • 納米晶三線態能量轉移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化所
  • 萬立駿/曹安民JACS:生長動力學控制實現取向可調的球形介孔金屬氧化物
    然而,與廣泛研究的二氧化矽相比,直接構建這些材料並精確控制其關鍵形狀特徵,特別是孔隙結構,仍然是一個巨大挑戰。有鑑於此,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萬立駿院士,曹安民研究員報導了一條簡單而高效的合成路線,可以很好地控制各種SMMOs的孔取向。以Al2O3為例,揭示了溶液中的沉積動力學在構建不同SMMOs中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 理性設計2-取代DMAP-N-氧化物作為醯基轉移催化劑
    理性設計2-取代DMAP-N-氧化物作為醯基轉移催化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 16:38:07 近日,河南師範大學Hai-Ming Guo及其研究組理性設計2-取代DMAP-N-氧化物作為醯基轉移催化劑
  • 中國科大揭示光激發反向空穴轉移動力學行為機制
    ,揭示出甲醇分子(光催化研究中最常用的空穴犧牲劑之一)吸附於模型半導體材料(g-C3N4)表面所發生的光激發反向空穴轉移動力學行為機制。  鑑於此,研究人員聚焦具有代表性的CH3OH/g-C3N4界面體系中的光激發空穴動力學,採用飛秒時間分辨的超快光譜與動力學測量技術,開展了一套精心設計的比較和控制實驗。首先,通過比照分析不同溶劑條件下的超快特徵譜及其演化,不僅給出了反向空穴轉移過程(由空穴犧牲劑分子到半導體材料表面)的首例實驗指認,而且量化了該過程的時間尺度(幾百皮秒)。
  • JACS:烯烴加氫膦化,Rh基催化劑H配體的關鍵作用
    此外發現Rh-H…C能夠穩定中間體物種、過渡態,從而改善Rh向C的氫轉移反應生成H-C鍵過程。要點2. 作者在[Rh(Tp)Cl(PMe3)(PPh2)]配合物中發現了比較弱的反應性,通過化學計量比結果、動力學研究進行驗證。
  • 鎳催化的條件下,具有區域選擇性和立體選擇性的丙二烯及其衍生物的氫氰化
    氫氰化是形成C-C鍵的一類重要反應,而烯烴的不對稱氫氰化反應,在藥物和農藥的合成中具有重要意義。
  • JACS|分子動力學揭示綠色螢光蛋白mEos4b的發光機制
    然而,綜合結晶動力學、分子動力學模擬和拉曼光譜的結果,作者發現綠色mEos4b中的暗態比關閉綠色IrisFP(一種雙光色PCFP)中的暗態更為動態。數據表明,綠色PCFPs和RSFPs中的發色團在它們的亮/暗態狀態下保持的氫鍵模式共同控制著光開關量子產率。因此,與IrisFP相比,綠色mEos4b中動態暗生色團維持的H鍵數目的減少,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其較低的開關對比度。
  • NIH陳小元JACS:過氧化銅納米點實現過氧化氫自給型化學動力學治療
    共同第一作者:林立森,黃濤;通訊作者:陳小元,王生; 通訊單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論文DOI:10.1021/jacs.9b03457 全文速覽
  • 電位調控等離激元熱電子誘導脫溴的光電協同反應動力學研究
    Soc. 2020, DOI: 10.1021/jacs.0c07027)。  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中,等離激元弛豫產生的高能量的熱載流子往往伴隨著非常短的壽命而降低反應效率。為了提高 PMCR 過程中熱電子的利用效率,該工作設計光電化學界面,利用光電協同作用調控與熱載流子有關的反應動力學,為研究PMCR反應提供了新的思路。
  • 錳離子摻雜鈣鈦礦單晶螢光動力學調控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金盛燁研究員團隊在正二價錳離子摻雜的單一鈣鈦礦微晶中,通過改變激發條件,成功實現了連續、可逆、寬範圍、高穩定性的發光顏色調控,發現錳離子摻雜鈣鈦礦單晶螢光動力學調控機理
  • 熱力學控制和動力學控制的區別
    ,其主要產物稱動力學控制產物。若達成平衡後才分離產物,反應受熱力控制— C產物為主要產物。在後一種情況下,兩直線有一交點,設其對應溫度為T,反應在低於T的溫度範圍內進行時,生成B的速率大於生成C產物的速率,仍然是反應受動力學控制時,B 產物為主要產物,而反應受熱力學控制時,C 產物為主要產物。
  • 這篇JACS,又是Ni催化!
    通過動力學方法對反應機理進行研究,通過1H、19F NMR核磁譜進行表徵。觀測到較小的動力學同位素效應(1.35±0.03),說明該反應存在對映性的H原子抓取過渡態,動力學測試顯示反應速率和催化劑/底物之間分別呈1級/0級反應。
  • 中國科大在激發態載流子動力學與能量轉換過程的微觀機理研究方面...
    ,然而對於激發態性質的描述,尤其是激發態載流子動力學,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戰。 針對凝聚態體系中激發態動力學問題,趙瑾研究小組開發了原創性的非絕熱分子動力學計算軟體程序包Hefei-NAMD,能夠同時從時間、空間、動量與能量等多個尺度對激發態載流子的動力學進行描述,同時可以用來研究激發態載流子與聲子、極化子、缺陷、邊界等的相互作用。
  • JACS | 分子動力學揭示綠色螢光蛋白mEos4b的發光機制
    然而,綜合結晶動力學、分子動力學模擬和拉曼光譜的結果,作者發現綠色mEos4b中的暗態比關閉綠色IrisFP(一種雙光色PCFP)中的暗態更為動態。數據表明,綠色PCFPs和RSFPs中的發色團在它們的亮/暗態狀態下保持的氫鍵模式共同控制著光開關量子產率。因此,與IrisFP相比,綠色mEos4b中動態暗生色團維持的H鍵數目的減少,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其較低的開關對比度。
  • 長江師範學院黃輝勝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JACS發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這項研究工作採用CI-NEB和AIMD方法,深入研究了全氮陰離子鹽(N5)6(H3O)3(NH4)4Cl的質子轉移機理及其動力學行為,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解決了學術界關於(N5)6(H3O)3(NH4)4Cl晶體中是否存在HN5的科學爭論,相關研究結果以「Reconciling the Debate on the Existence of Pentazole HN5
  • 大連化物所揭示無機/有機界面三線態能量轉移動力學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通過合理構建無機納米晶-多環芳烴分子模型體系的能級結構,結合超快時間分辨光譜技術,揭示了電荷轉移態介導的三線態能量轉移(CT-mediated TET)模型,在無機/有機界面三線態能量轉移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JACS」福建物構所MOFs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取得進展
    目前已報導的用於光催化CO2還原的穩定MOFs多數由高價態金屬離子(如Zr4+)與羧酸基配體構成,抬高了金屬節點的活化能壘,阻礙了配體至節點的電荷轉移,相比之下,由活性金屬組分(如Co2+, Ni2+, Cu2+等)與羧酸配體構成MOFs卻無法保持結構穩定。另一方面,當前多數體系使用不經濟的空穴犧牲劑CO2還原半反應的產率,同時反應多限於液相,無法利用MOFs氣體吸附方面的優勢。
  • 福建物構所JACS:MOFs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研究獲進展
    目前已報導的用於光催化CO2還原的穩定MOFs多由含Zr、Al等的金屬氧簇與羧酸配體構成,抬高金屬節點的活化能壘,阻礙配體/節點界面的電荷轉移,相比之下,由催化活性較高的金屬元素(如Co、Ni、Cu等)與羧酸配體構成MOFs卻無法保持結構穩定。此外,當前多數體系使用不經濟的空穴犧牲劑,以單方面提高CO2還原半反應的產率,同時反應多限於液相,難以利用MOFs氣體吸附量高的優勢。
  • 福建物構所《JACS》:MOFs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研究獲進展
    目前已報導的用於光催化CO2還原的穩定MOFs多由含Zr、Al等的金屬氧簇與羧酸配體構成,抬高金屬節點的活化能壘,阻礙配體/節點界面的電荷轉移,相比之下,由催化活性較高的金屬元素(如Co、Ni、Cu等)與羧酸配體構成MOFs卻無法保持結構穩定。此外,當前多數體系使用不經濟的空穴犧牲劑,以單方面提高CO2還原半反應的產率,同時反應多限於液相,難以利用MOFs氣體吸附量高的優勢。
  • 美國馬凱特大學JACS:三種光譜揭示2D導電MOFs中的電荷傳輸機制
    二維Cu-THQ和Cu/Zn-THQ(Cu/Zn=44:56)MOF(方案1)按照先前報導的文獻通過動力學控制合成步驟合成的。與THQ配體的光譜相比,在M-THQ光譜的近紅外區(> 900 nm)觀察到一個額外的廣泛吸收,作者將這種吸收歸因於分子內電荷轉移帶或Cu d-d躍遷,這與之前的Cu-THQ數據非常吻合。 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