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經過10餘年的技術攻關,吉林大學科研團隊研發出了一種陸域天然氣水合物冷鑽熱採關鍵技術,居於國際領先水平。
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分布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永久凍土中,是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燃燒後僅會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汙染比煤、石油、天然氣小很多,但能量高出十倍。
可燃冰儲量巨大,所含有機碳資源總量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總量的兩倍,被國際公認為石油、天然氣的接替能源。
吉林大學從2004年開始開展陸域可燃冰鑽採項目研發,攻克了高海拔和嚴寒地區施工等多項技術難題,成功研發了國內外首創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水合物冷鑽熱採關鍵技術。
與國際上通用的「被動式保壓保溫取樣」鑽探原理不同,新技術首次提出「主動式降溫冷凍取樣」,發明了鑽井泥漿強化製冷方法、水合物孔底快速冷凍取樣方法和高溫脈衝熱激發開採技術,主要技術指標超過國外同類技術。
在海拔4000米的青海省木裡盆地,科研團隊利用該技術首次鑽獲了我國陸地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並成功實現了陸地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打破了國外水合物鑽探取樣技術的壟斷。
前不久,該技術獲得了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END —
來源:快科技。編輯:明軒
*本文系轉載,如有問題請聯繫我們以便處理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討論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