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是不同於品牌的認知符號

2021-01-15 運營之術

品牌是20世紀的認知符號,IP是21世紀的認知符號。品牌是工業文明商業的碩果,IP是信息文明商業的開端。

從品牌到IP,是文明的跨越,是商業生態的演進,是商業認知手段的變化。

媒介,影響營銷的最大變量

「李叫獸」李靖說,媒介是影響營銷的單一最大變量。這是深刻的洞察。我們可以從三句話論證這個判斷。

第一,媒介即信息。

媒介即信息。這是著名媒介專家麥克盧漢的觀點。他的另一個著名觀點是:媒介是人的延伸。人通過媒介向世界延伸,感知世界。前幾年,我有一個判斷,手機是人的「第六器官」,即是這個意思。

不過,麥克盧漢所說的媒介,不僅包括媒體,實際上是人類創造物的總和,如語言、文字、機器、電子產品等。人們正是通過這些媒介感知世界,獲得信息。

第二,信息即認知。

認知怎麼形成?關鍵是信息,即加工信息的過程。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第三,認知即營銷。

營銷(Marketing)非漢語原生詞彙,因此,在營銷交流中經常發生誤解,比如,營銷與銷售、推銷的對比使用。

戰略與管理專家施煒老師在其專著《連接》把營銷分為三個功能:認知、交易、關係。這是我所見至今為止,關於營銷的簡潔、清楚的界定。

三大功能的核心是認知。交易是認知的結果,關係有助於降低認知成本。所以,可以簡化理解為營銷即認知,或認知即營銷。

媒介即信息,信息即認知,認知即營銷。三句話連在一起,媒介成為影響營銷的最大單一變量。

媒介的變遷

按照麥克盧漢的觀點,人類技術進步的創造物均為媒介,延伸了人的存在。語言、文字、道路、數字、服裝、住宅、貨幣、時鐘、印刷術、交通工具、照片、電報、打字機、電話、唱機、電影、電臺、電視、武器等均為媒介。

然而,上述媒介並非都是有效率的商業認知媒介。從商業價值講,人類交流的主流媒介的演變大致如下:

語言→文字→印刷術→電子媒介(電報、電話、廣播、電影、電視)→網際網路媒介(PC電腦、手機、智能終端、自媒體)→物聯網媒介。

歸納起來,文明迭代過程中媒介的變化可以歸納為:

農業社會的媒介:語言、文字、印刷術。

工業社會的媒介:電子媒介,包括電報、電話、廣播、電影、電視等。

信息社會的媒介:網際網路媒體、物聯網媒介,包括PC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其載體包括家庭終端、移動終端(如汽車終端)、手持終端(如智慧型手機)。其表現形式有APP、小程序等。

認知模式的變遷

一個文明時代,一定會有一個媒介成為商業傳播的主流載體。於是,語言、大眾媒體(全國性報紙、電臺、電視)、網際網路分別成為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的主流商業媒介,以此媒介形成的認知模式分別是口碑、品牌和IP。

1.農業社會認知模式:體驗→語言→口碑

語言產生之前,人的認知模式是親身體驗,從體驗中獲得認知信息。

有了語言,體驗+口頭傳播,就構成了口碑。口碑不是基於親身體驗,而是基於人際關係的語言傳播,是基於信任背書獲得的間接信息。

這是一個「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因為口碑會把「好酒」的好名聲傳出來。

2.工業社會認知模式:大眾媒體→廣告→品牌

學營銷之初,教科書就告訴我們:好酒也怕巷子深。這是對農業社會主流認知模式的否定。

工業社會,技術進步與城市化,帶來了大眾媒體的興盛。在商業認知上,報紙、無線電和電視分別代表了三個階段的大眾媒體。

報紙廣泛商業化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但大眾媒體的第一次高潮是20世紀20年代無線電發明後,以寶潔為代表的肥皂企業爭相投放廣告,開啟了「大眾媒體→廣告→品牌」時代,寶潔的象牙肥皂也因此成為第一個大眾媒體廣告託起的品牌,電子媒體黃金時段節目也被因此被稱為「肥皂劇」。

20世紀60年代,電視取代無線電成為受眾面最大的大眾媒體,商業認知的主戰場也隨之轉移到電視。

廣告主在大眾媒體投放持續廣告,並因此形成大眾商業認知。這種認知結果,現在被廣泛稱為品牌。

3.信息社會認知模式:自媒體→內容→IP

移動互聯的普及以及自媒體的出現,使得大眾媒體失勢。商業認知的主戰場轉移到自媒體。

在大眾媒體上,相同的廣告內容持續播放,並因此強化品牌形象。但是,在自媒體上,大眾媒體的廣告內容很難被廣泛傳播。因為自媒體的傳播,接受者也是傳播者,因此,傳播內容有很大差異。由自主傳播的內容形成的商業認知,現在被稱為IP。

口碑、品牌與IP

口碑是基於人際關係的傳播,品牌是基於大眾媒體的傳播,IP是口碑藉助網際網路自媒體,基於人際關係的傳播。這似乎是一個輪迴,螺旋式上升,否定之否定。

三種傳播媒介,都是當時環境下傳播效率最高的媒介,分別是語言、大眾媒體和自媒體。

無論哪種認知模式,發揮商業價值,必須滿足一個條件:傳播達到足夠的密度。

對於口碑而言,傳播密度就是眾口鑠金;對於廣告而言,傳播密度就是「地毯式轟炸」;對於內容裂變而言,傳播密度就是「集體圍觀,瞬間擊穿」。

傳播密度從哪裡來?口碑是消費體驗的滿意度;品牌是廣告費堆積的傳播覆蓋率;IP是人設和內容的裂變能力。

傳播達到多大的密度才有商業價值?有點類似荷花定律。第29天還只開一半,但第30天一到,荷花滿塘。

傳播密度只要超過某個臨界點,就會從量變到質變。達到臨界點之前是淨投入,達到臨界點後是淨產出。

臨界點在哪裡?可以試出來,也可以參照其它企業的樣本。但一定要注意,臨界點是不斷變化。

認知強度與認知效率

認知強度與認知效率是一對矛盾。體驗的認知強度高,但認知效率低。廣告的認知強度低,但認知效率高。體驗、口碑、廣告、內容傳播,四種認知模式,認知強度和認知效率的排列順序如下:

認知強度:體驗>口碑>內容>廣告;認知效率:體驗<口碑<內容<廣告。

品牌傳播,優先選擇了認知效率,認知強度通過不斷重複強化。這是效率優先。

內容傳播,只要引爆,認知效率非常高,認知強度又優於廣告,而且只要內容有調性,投放費用還比較少,因而成為現在的首選。

媒介組合

大眾媒體出現後,廣告雖然成為主要商業媒介,但體驗、口碑仍在。

網際網路自媒體出現後,自媒體雖然成為主要商業媒介,但廣告仍在。

更有趣的是,過去傳播效率很低的媒介,如體驗、口碑,與網際網路媒介結合,形成媒介組合後,如體驗+自媒體,不僅認知強度高,而且認知效率也很高。

媒介組合,除了體驗、口碑、大眾媒體、自媒體(社會化媒體)外,我還把現代組織(如渠道)、電商平臺(如阿里、京東)、虛擬組織視為商業傳播媒介。這些媒介的兩兩組合,就形成了多種組合認知模式。列表如下:

在上述媒介組合中,我特別介紹三種:

1.種草,又稱安利。有分享、推薦的意思。

怎麼理解種草這種認知行為?我認為是網上口碑。以前,口碑是藉助人際關係鏈傳播,雖然認知強度高,但認知效率低,所以,工業社會沒有成為主流認知模式。但是,當口碑遇到自媒體時,當口碑遇到虛擬組織時,口碑的認知效率大大提高了。

我一直認為,社群是線下關係在線上的放大和延伸。個人的消費偏好在社交媒體上展示、推薦,既有認知強度,又有認知效率。

2.KOC體驗+自媒體。

體驗是最強的認知模式,但效率也最低,單位費用也非常高。但是,對於高價值或高附加值產品,無論廣告還是內容,都難以傳遞高端產品更豐富的內涵,而體驗恰恰能夠做得到,更不要說現在的體驗已經進化到沉浸式體驗了。

當體驗的強認知,遇到KOC的強關係,以及自媒體的強傳播,三者結合,就形成了「KOC+ 體驗+自媒體」的組合認知模式。如果上述組合再匹配雲店,交易便利化,那麼,就成為高端產品完美的認知、交易和關係模式。

3.渠道組織力+直播。

很長時間以來,線下(渠道)一直站在線上(網際網路)的對立面。但是,依託人鏈的直播系統,可以把整個渠道系統動員起來,通過直播的方式聚集在直播屏。這種方式所產生的渠道流量,遠比電商購買的流量有價值。

慕思床墊3月份的渠道直播首秀,董明珠「6·18」的102億渠道直播業績,吳曉波第2場直播與TATA木門的「渠道拉練」,都展示了場景直播+渠道引流+老闆(網紅)變現組合認知模式的威力。

作者: 劉春雄 鄭州大學教授、清華大學MBA、北京大學EMBA、中國人民大學MBA特聘教授;曾任雙匯發展副總、《銷售與市場》副總;《銷售與市場》、《企業觀察家》高級研究員;《新營銷》、《中國式營銷》、《讓增長改變命運》、《診斷一線營銷》等著作者。

相關焦點

  • 打造品牌的超級符號,讓用戶對你的品牌「上癮」!
    符號是品牌識別的起源,也是歸宿,品牌必須擁有一套被受眾所認知的獨特的商業符號,才能讓品牌「活著」。而簡單易懂的品牌符號,恰好迎合了消費者的認知,讓消費者自動開啟情景式代入感,賦予品牌想像空間。 當品牌的「超級符號」真正植入到消費者的生活和行為中,並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認知、態度、行為後,不但會為品牌節省將近10倍的營銷傳播成本,而且也會讓消費者在一眾品牌中快速認出並記住,當有需求產生時,你的品牌也會立刻浮現出來,從而大大降低了選擇成本。
  • 楊石頭:品牌符號是什麼?
    說起品牌符號,大家第一個反應可能就是認為是logo設計,認為品牌就是一個logo。 其實品牌的符號意義不僅僅只是logo,logo只是一個可見的、具象的圖形符號,用來傳達品牌信息,讓品牌可以被識別,並且與其它品牌有所區分。
  • 文化符號的魔力:從送你一朵小紅花到品牌IP
    編輯導語:品牌IP打造,是品牌通過產出優質內容形成人格化吸引力,實現在多個平臺自由暢行、獲取流量的特權,再通過品牌魅力來聚攏粉絲,最後實現品牌信任和品牌溢價的過程。在市場中,具體的品牌IP形式豐富多元,本文為我們分析了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中的品牌IP。
  • 文化符號的魔力:從送你一朵小紅花到品牌IP……
    從商業的角度看,我認為這朵小紅花已經能成為品牌和眾多商品,去長期經營了……當然,這種經營不是普通的內容授權,而是以「小紅花」符號為中心而不是電影為中心,進行長期主義的品牌運營,認真去選品和做產品,做成一個IP化品牌。
  • IP化品牌|《送你一朵小紅花》觀後感——論文化符號的魔力
    文化符號能夠成為傳播和溝通的符號,能代表某種文化、情感、價值觀,能夠俘獲消費者心智,它既能彰顯自己,又能找到同類,並成為社交貨幣。顯然,從商業角度出發,「小紅花」這個文化符號已經能夠做成一個IP化品牌,進行長期主義的品牌運營了。
  • 品牌最高境界:認知大於事實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品牌的世界中,沒有真實,只有消費者認知。認知和事實是有距離的。有三種類型的公司:一是認知等於事實;二是認知小於事實,也就是業務、品質做得很好,但消費者並沒有充分的認同,這就是在品牌上吃虧了;三是好品牌的最高境界,認知大於事實。品牌要實現一種認同和偏好,這個偏好就反映出公司營銷中的溢價成分。
  • 原創案例|對標麥當勞,超級餐飲品牌U-burger的超級符號之路
    符號化的品牌設計可以降低顧客的認知成本,從而更容易入侵顧客心智,成為比較容易被喚醒的品牌。而U-burger的品牌名稱具有先天優勢,麥當勞的大M早已深入人心,因為先入為主,並且註冊較早,加上運營時間長,是知名品牌,因此早已入侵了顧客心智。但是U-burger是一個全新的品牌。
  • 華與華超級符號與歐賽斯超級記憶系統有啥區別?
    【範圍區別:華與華的超級符號更加專注符號的研究,歐賽斯的超級記憶系統更加系統的做品牌記憶印象管理】超級符號是人人都熟悉,並且按它的指令行動的符號。將品牌嫁接超級符號,能在一夜之間讓一個新品牌成為消費者熟悉的老朋友,建立品牌偏好,打動購買決策。
  • 超級符號的精華版,深度讀懂品牌的鍊金術
    這一點對於企業品牌管理還是個人品牌管理都有參考價值。「正如企業管理的理論始於軍隊的管理,品牌傳播理論首先始於政治宣傳,政治宣傳的最高境界,還是戰爭動員。」做營銷的戰略規劃,還是需要認真參考研究《孫子兵法》和《戰爭論》等經典戰略論著。「商品與符號的關係是什麼呢?
  • 快看漫畫探索國漫IP跨界營銷3.0新時代
    近年來,國漫IP已經從垂直內容升級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國產漫畫風生水起,表現搶眼,備受觀眾追捧,"國漫崛起"的話題一再被提及。藉助國漫IP強大的影響力來吸引年輕客群,成為品牌營銷越來越頻繁使用的方式,品牌致力於將喜愛國漫文化的年輕群體拉攏進來,為品牌累積更多潛在用戶,實現品牌聲量與銷量的雙向提升。
  • 如何在知乎快速啟動一個帶貨IP?
    為什麼要做帶貨ip?1.帶貨ip與個人ip的區別近幾年來,個人IP的概念不斷被大眾所熟知。個人ip,網絡用語,指個人對某種成果的佔有權,在網際網路時代,它可以指一個符號、一種價值觀、一個共同特徵的群體、一部自帶流量的內容。
  • 為什麼你產品需要進行包裝升級,因為缺少一個讓消費者記住的符號
    記憶符號分為:「品牌記憶符號」和「產品記憶符號」,品牌記憶符號和產品記憶符號其實是不相同的,而品牌記憶符號包含了產品記憶符號。而產品記憶符號不一定是品牌記憶符號,他可能是針對於個體產品的。「品牌記憶符號」則是覆蓋整個品牌體系。產品記憶符號解決的是消費者對於你產品記憶難的痛點,同時把您的產品形象及品牌文化流傳多年。
  • Javascript去除字符串中的點或其他符號
    今天在寫一個前端頁面的時候遇到了一個ip參數問題,我想把ip值中的點替換成 - 的形式。在前端上使用javascript進行操作的。測試了兩次沒有好用,程序直接把整個字符串都進行了替換,在考慮這個是為什麼呢?
  • 【品牌】這個時代,萬物皆是品牌
    對於蒙牛或者伊利這種大品牌,幾十年的廣告不斷灌輸,使得消費者對這個產品認知程度還是較為深刻的。但很有一個意思的現象,蒙牛的產品竟然在大城市逐漸賣不動,甚至商超也很難見到此產品的身影,而伊利的很多新的產品,如安慕希,植選這樣的年輕品牌卻可以搶佔商超這樣的零售渠道,難道是消費的對產品認知程度不一定是越深越好?
  • TME和它的M:一個優秀品牌超級符號的誕生
    這就是超級符號的能力和魅力。 它仿佛一個開關,只要出現,便能直接啟動消費者有關品牌的聯想。在這個IP時代,一個超級符號,是品牌溝通最大範圍受眾時最直接、有力的方式之一。
  • 「」和「」,突破人類認知極限的兩個符號
    ""和"",突破人類認知極限的兩個符號本來想寫複合函數的一些具體案例,但是發現在《微積分從入門到精通的十大關卡》中已經寫了「中間變量」的內容,已經把複合函數說得很清楚了,這裡就不再多說了。這裡就說微積分語言體系中兩個基本的符號和,這兩個符號代表著「任意性」和「存在性」,其中任意性對應著無窮多,算是有助於人類有限的時間對無限事物的理解;而存在性則對應著事實,意味著判斷的可靠性。關於和我們在極限的定義中見到過很多次,常常無法正確使用這兩個符號。其實我們最早見到的和這兩個符號是在函數的有界性和無界性中。
  • 品牌建設入門指南:重塑「生物鐘營銷」,做好IP價值延伸
    宣傳是一種符號,它不僅表現在logo,還有文字,音樂,手勢,紀念章,圖案,IP等多個方面。 品牌建設第一步應該是「挖掘符號」」完善符號」,符號的挖掘是基於基石層面的舊資產,有的老闆可能認為,我的LOGO都用了5年了,覺得很好看為什麼要把他換掉呢?
  • 從「餓了麼竹蜻蜓、美團袋鼠耳朵」,論符號營銷的魅力
    據餓了麼官微消息,餓了麼藍騎士將開啟全面換裝行動,同時根據配送物品的不同而印上不同的字樣,諸如:「買菜了麼」、「訂花了麼」、「冷了麼」等等。其意圖很明顯,以進一步傳遞出品牌態度:「餓了麼不再只是一個送餐平臺,它想要滿足用戶的更多需求,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生活服務平臺。」說到「品牌升級」,這讓我想到此前餓了麼竹蜻蜓IP符號的打造。
  • 以「正向符號」矯正消費認知偏差,有益於實現美好生活的願景
    這些新經濟模式被稱為「符號經濟」。符號經濟的首創者法國學者讓·鮑德裡亞認為,消費不僅僅是物品和服務的消費,更重要的是一種符號的消費。這種理論其實是說,人們消費的不是物品,而是附著在物品上的某種符號。比如曾經流行的魚翅,有人宣稱魚翅富含膠原蛋白,有營養且很稀缺,所以,有些人趨之若鶩。但問題在於,魚翅這種食品的生產本身就違背了倫理道德,受到廣泛的抵制;更何況魚翅根本不具備所宣稱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