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分生組織從頭誘導可實現植物基因編輯

2020-12-05 科學網

通過分生組織從頭誘導可實現植物基因編輯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8 13:24:40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Daniel F. Voytas課題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他們開發出通過出分生組織從頭誘導的植物基因編輯技術。2019年12月16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報告了兩種通過從頭分生組織誘導產生基因編輯的雙子葉植物的方法。發育調節因子和基因編輯試劑被輸送到整個植物的體細胞中。這會誘導分生組織產生具有目標DNA修飾的芽,並將基因編輯傳遞給下一代。從頭誘導基因編輯的分生組織迴避了組織培養的需要,並有望克服植物基因編輯的瓶頸。

據了解,植物基因編輯通常是通過向培養物中的外植體遞送諸如Cas9和單向導RNA的試劑來進行。 然後通過暴露於各種激素來誘導編輯後的細胞分化為完整植物。通過組織培養創造經過編輯的植物通常效率低下、費時,僅適用於有限的物種和基因型,並且會導致基因組和表觀基因組發生意外變化。

附:英文原文

Title: Plant gene editing through de novo induction of meristems

Author: Michael F. Maher, Ryan A. Nasti, Macy Vollbrecht, Colby G. Starker, Matthew D. Clark, Daniel F. Voytas

Issue&Volume: 2019-12-16

Abstract: Plant gene editing is typically performed by delivering reagents such as Cas9 and single guide RNAs to explants in culture. Edited cells are then induced to differentiate into whole plants by exposure to various hormones. The creation of edited plants through tissue culture is often inefficient, time-consuming, works for only limited species and genotypes, and causes unintended changes to the genome and epigenome. Here we report two methods to generate gene-edited dicotyledonous plants through de novo meristem induction. Developmental regulators and gene-editing reagents are delivered to somatic cells of whole plants. This induces meristems that produce shoots with targeted DNA modifications, and gene edits are transmitted to the next generation. The de novo induction of gene-edited meristems sidesteps the need for tissue culture and promises to overcome a bottleneck in plant gene editing.

DOI: 10.1038/s41587-019-0337-2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19-0337-2

相關焦點

  • Nature Biotechnology 無需組培實現植物基因編輯
    摘要:植物基因編輯通常是通過向培養物中的外植體遞送諸如Cas9和單向導RNA的試劑來進行的。然後通過暴露於各種激素來誘導編輯後的細胞分化為完整植物。通過組織培養創建經過編輯的植物通常效率低下,費時,僅適用於有限的物種和基因型,並且會導致基因組和表觀基因組發生意外變化。在這裡,本研究報告兩種通過從頭分生組織誘導產生基因編輯的雙子葉植物的方法。發育調節劑和基因編輯劑被輸送到整個植物的體細胞中。這會誘導分生組織產生具有目標DNA修飾的芽,並將基因編輯傳遞給下一代。植物組織培養一直是植物擴繁的重要技術手段。
  • 【科學普及】植物再生過程中的器官從頭再生
    器官從頭再生代表著植物體可以再生為完整的個體,這種再生方式在農業和生物技術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扦插技術屬於直接型的器官從頭發生,而組織培養技術則屬於間接型的通過激素誘導的根從頭發生。目前的研究發現,植物進行器官從頭再生的過程大概分為三個步驟,即激活初始細胞、獲得再生能力和重新建立分生組織。
  • 植物結構之分生組織
    而本人主要講解植物組織五大基本組織(保護組織、輸導組織、營養組織、機械組織、分生組織)。二、分生組織(meristem)分生組織存在於高等植物體內的特定部位,是一類可連續性或周期性分裂產生新細胞的組織。
  • 光周期信號和植物激素協同調控莖尖分生組織的形態變化
    #責編 | 王一植物的地上組織都來自莖尖分生組織(shoot apical meristem, SAM)。在擬南芥中,葉片原基形成於營養生長階段,但在成花轉變(Floral transition)時,SAM的發育特性轉變為花序分生組織,從而啟動了花原基的形成。成花誘導(floral induction)是植物生殖生長的開始,涉及SAM的形狀和特性的變化,並受到環境因素和植物發育階段的嚴格調控,包括光周期(photoperiod)和植物激素(phytohormone)。
  • 植物細胞全能性和再生( Science雜誌公布的最重要的25個科學問題之一)
    植物體細胞的命運如何在激素作用下進行重編程, 通過細胞分裂和分化發育成為一個獨立的植株或器官是建立植物高效再生方法的理論基礎. 植物再生技術的發展和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應用將引領作物分子育種技術的變革, 培育出更多高產、多抗、環境友好的未來作物, 助推世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 繞開組培的高效基因編輯方法
    基因編輯技術的不斷優化使得通過基因編輯改良作物性狀的限速步驟轉移到組培轉化階段上。
  • 植物組織培養的技術原理
    觀賞植物因病毒病大大影響其觀賞價值,表現在康乃馨、菊花、百合、風信子等的鱗莖、球莖與宿根類花卉及蘭科植物等嚴重退化,花少且小,花朵畸形、變色,大大影響觀賞價值,嚴重者甚至導致某些品種的滅絕,嚴重製約觀賞植物生產的發展,這也是我國切花品種跨不出國門的原因之一。組培快繁技術已應用到蝴蝶蘭的栽培中非洲菊也可以通過組培快繁技術進行繁殖  植物組織培養脫毒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莖尖分生組織不帶毒或少帶毒。
  • 植物組織離體培養出來的植物和種子種出來的植物有什麼區別?
    植物組織離體培養和種子繁育是植物繁殖常用的兩種擴繁技術,從表現來看雖然我們都可以通過這些途徑獲取一個單獨完整的植株,但是從本質上來看,兩種繁育方式卻存在著根源基因遺傳上的區別。今天就簡單和大家講解一下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
  • 高彩霞組綜述CRISPR/Cas在農業和植物生物技術中的應用
    CRISPR-Cas介導的其他基因編輯,包括O. sativa PIN5b(調節穗大小),O.sativa GS3(調節穗粒大小)和普通小麥GW2,O.sativa GW2和O. sativa GW5(調節粒重),也導致作物的產量增加。除穀物外,研究人員還通過編輯控制分生組織大小的CLV 40和ENO 41,提高了水果作物的產量。
  • 在植物抗逆、表觀遺傳和基因編輯領域新進展
    Hap1主要存在於野生番茄中,其SlSOS1啟動子上存在一個CRT/DRE順式作用元件的核心序列CCGAC,在鹽脅迫下,誘導型轉錄因子DREB (dehydration-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可結合SlSOS1的啟動子而啟動基因的表達,從而提高SOS1的表達水平促進植物對鹽脅迫的耐受能力。
  • Plant Journal | 水稻花序結構和分生組織發育調節的分子機制
    被子植物(水稻、玉米等)的花序結構主要由分枝和花的排列(葉序)決定的。
  • 前沿研究丨植物愈傷組織培養的生物技術應用
    植物通過驚人的可塑性重塑自身,並通過自身產生的誘導子來激活防禦反應,釋放出次生代謝產物,從而適應非生物和生物脅迫。次生代謝產生的化合物可由外部應激信號(如病原菌誘導子、氧化應激、損傷等)誘導,這些信號由茉莉酮酸、水楊酸及其衍生物作為信號轉導因子在體內介導。
  • 從植物單細胞基因組到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
    Trends in Plant Science嚴建兵團隊於Trends in Plant Science發表植物單細胞基因組學的綜述文章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單細胞測序技術實現了在單個細胞水平闡述重要生命現象,大大拓展了生命科學研究的精度和深度。然而在植物中,單細胞測序研究卻面臨挑戰。
  • 中國農大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研究團隊通過對基因序列比對分析,發現玉米單倍體誘導基因ZmDMP在雙子葉植物中的保守性較高。為驗證其在雙子葉植物上的功能,研究團隊對擬南芥中的ZmDMP同源基因進行敲除,成功獲得了擬南芥的單倍體。該研究首次將玉米孤雌生殖單倍體的誘導方法拓展至雙子葉植物擬南芥中,並建立了基於螢光的擬南芥單倍體籽粒鑑別方法,為建立雙子葉作物單倍體育種技術體系奠定了基礎。
  • 人才強校 | 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研究團隊通過對基因序列比對分析,發現玉米單倍體誘導基因ZmDMP在雙子葉植物中的保守性較高。為驗證其在雙子葉植物上的功能,研究團隊對擬南芥中的ZmDMP同源基因進行敲除,成功獲得了擬南芥的單倍體。該研究首次將玉米孤雌生殖單倍體的誘導方法拓展至雙子葉植物擬南芥中,並建立了基於螢光的擬南芥單倍體籽粒鑑別方法,為建立雙子葉作物單倍體育種技術體系奠定了基礎。
  • CRISPR系統+腺病毒載體實現體內基因編輯
    儘管CRISPR工具箱能夠實現從DNA到RNA、從編輯到基因表達調控的多種操作,遞送始終是一個問題。目前,腺相關病毒載體是體內基因治療遞送的主要平臺。AAV安全、便捷,能夠將單鏈DNA載體基因組遞送至各種組織和細胞類型,並且在多種給藥方式中僅具有弱免疫原性。儘管載體基因組在宿主細胞內基本上保持游離狀態,但通過多聯體和環化可以穩定基因組以介導分裂後細胞中的長期轉基因表達,從而產生持久的治療效果。
  • 科學網—植物幹細胞:從實驗室走向產業
    楊宇攝 近十幾年來,張憲省團隊圍繞激素對植物幹細胞的調控機理開展了深入研究,已經發現了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調控幹細胞的機理。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的響應信號在莖端分生組織重塑呈現出十分有規律的變化過程,逐漸從相互重疊的均勻分布變成相互拮抗的分布模式,最終細胞分裂素分布在原分生組織的中心,生長素在細胞分裂素的上方周圍區域呈環狀分布。
  • 基因編輯幹細胞基因編輯技術-源井生物
    為了生成健康的患者源細胞,一種基於短回文重複序列(CRISPR)/Cas9的細菌系統(簇狀分布)的基因編輯技術可用於修復突變,從而產生不需要患者免疫抑制的新型植物。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CRISPR / Cas9基因編輯系統,該系統將Cas9核糖核蛋白和腺相關病毒載體同源供體結合在一起,以移植人造血幹細胞,該造血幹細胞可以在患者來源的造血幹細胞中進行體外基因校正,然後進行自體移植。在造血幹細胞的HBB基因上實現了同源重組。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富集模型,以超過90%的靶向整合率純化造血幹細胞和祖細胞。
  • 學術動態 | 農學院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單倍體育種技術可加速純系選育進程,且與基因編輯技術結合可實現對自交系的快速定向改良,能夠極大地提高育種效率,是作物育種中的共性關鍵技術。目前,單倍體育種技術已在玉米育種中得到了大規模應用,且控制玉米單倍體誘導的關鍵基因已被克隆,這為以雜交誘導為基礎的單倍體育種技術體系在其他作物中的構建提供了可鑑路徑。目前,磷脂酶基因ZmPLA1已在水稻、小麥上成功獲得了單倍體。
  • 通過RNA修復模板實現植物CRISPR精準編輯
    雖然已有多個研究成功實現了基因組的精準編輯(如單鹼基替換),然而效率依然很低。以往的修復模板主要以DNA的方式提供,若在植物中將RNA轉錄本作為DNA修復模板,則可通過利用合適的啟動子,通過體內轉錄,產生足夠多的修復模板,有望解決修復模板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