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信願持名念佛一法是圓收、圓超一切法門

2020-12-06 念佛居士

這個名號還有「指方立相、住相證果」的特點。這個名號是真實的,是從阿彌陀佛的大平等心、清淨心裏面流現出來的,不是從阿賴耶識心意識裡面出來的,阿彌陀佛因地發四十八大願的時候已經是登地菩薩了。

阿彌陀佛又稱為無量清淨平等覺,漢譯本《無量壽經》就用了這個經名,清淨、平等就是壽的意思,壽就是寂定,就是空,畢竟空無所有。

那麼怎麼做到平等呢?唯有契入到空性才能平等。在現象界、有相的狀態中,是永遠不平等的,有對待就不平等。平等要從清淨的空性當中生發出來,有空才能夠無相,無相才能一相,一相才是平等。

所以,這句名號就能具足無量功德,並含攝所有的法門。我們就能理解祖師,特別是蕅益大師所強調的,信願持名念佛一法是圓收、圓超一切法門,圓收一切法門表明「豎與一切法門渾同」,圓超一切法門是「橫與一切法門迥異」。

它有大不可思議的秘密存在,這句名號就是法界的秘密,因為諸佛如來、阿彌陀佛法身的功德、報身的功德、涅槃的功德是無形無相的,把無形無相的功德傳達給我們眾生,一定要藉助一個有形相、有音聲的中介來傳達,用有相來寄託無相。

修通途法門都講要契入到無念、無相、無住的心體,但這對我們很難,因為我們的心念念都在攀緣,契入無念的心體不是我們凡夫的水平。

所以,念佛法門就以毒攻毒,原來我們是念五欲六塵,越念越輪迴,現在還是有念,但念的是這句名號,這句名號是佛心、是清淨、是般若,所以越念我們就越清醒。

我們住在這個名號的相上,而這個相是清淨的相,這個相當體就是空性,這樣就「住相證果」,證到菩提正果。無相的功德藉助有相的行為來寄寓,以有相的名號把佛果地的功德傳達給我們,念佛法門就有「指方立相、住相證果」的特點。

我們前面講到了阿彌陀佛光明的功德,阿彌陀佛又叫十二光如來,這句名號當中就有光明的功德,光明和名號同源,是阿彌陀佛普度一切眾生的兩個重要手段。

所以,念佛法門操作很簡單,原理卻是非常深邃。這就像編程序,一位八地菩薩思惟了五大劫才編出四十八大願這個軟體程序,它是用來普度一切眾生的,所以要編好啊。

程序編好了,在果地上它就自然地無作妙用了,只要我們一接通,四十八大願的所有功能就顯現出來了。——大安法師《淨土資糧信願行》

相關焦點

  •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一定要看,這把往生的條件說透了!
    印光法師:1、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淺深,皆得往生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淺深,皆得往生。無信願,即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地步,亦難往生。以真證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實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則不必論。
  •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宗與淨土宗的區別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宗與淨土宗的區別【印光大師開示】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淨土,則具信願行三,便可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悟證者頓登補處,未悟者亦證阿鞞。所以華藏海眾,悉願往生。宗、教知識,同生淨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懇心。故得感應道交,由是速成正覺。為今之計,宜屏除禪錄,專修淨業。於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
  • 讀經誦經和念佛有什麼關係,淨空法師開示
    讀經與念佛,事實上是淨業行者每天都要修持的功課。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教導淨業行者要修五種正行,其中讀經與念佛,都包括在五種正行之中。五種正行就是第一讀誦正行,第二觀察正行,第三禮拜正行,第四持名正行,第五讚嘆供養正行。所以五種正行的第一讀誦正行就是讀經,讀經一定要讀自己所修學法門,根據的經典,如此才是修相應教。
  • 娑婆世界修持藥師法門,以「悲智」為弘願,證得圓滿
    修持藥師法門,可以滿足希求現世福報的眾生的願望,任何人都可以念的藥師佛名號,以如此易行、百無禁忌的方式,得到藥師佛本願的加持。因為藥師佛的十二大願,都能對治末法時代薄福惡業眾生的痛苦與煩惱。藥師法門就是要眾生在現實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已經得到滿足的基礎上,發大乘心來修菩薩行,像藥師佛那樣,發願利益眾生。
  • 一句佛號成佛有餘,念佛方法很多哪種方法最適合,印光大師開示
    實相念佛又名法身觀佛,乃觀自身及一切萬法的真實自性的念佛觀。一切法本無自性,故此觀超越生、滅、空、有、能、所等觀念,並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等相,而專念真實自性本淨的真佛。此不以眼見色身,也不以心觀相好,而是觀佛身自無所有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念佛法,即為實相念佛。所以實相念佛,是最難的。
  • 佛教:念佛也是有講究的,如何念佛才是最穩當的,印光大師開示
    實相念佛,就是離相念佛。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就是心不執著五欲六塵,一心念佛。就是念佛時,不起分別妄想。就是《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中的淨念相繼,《阿彌陀經》所說的一心不亂。實相念佛又名法身觀佛,乃觀自身及一切萬法的真實自性的念佛觀。一切法本無自性,故此觀超越生、滅、空、有、能、所等觀念,並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等相,而專念真實自性本淨的真佛。
  • 印光大師:淨土法門以往生為主,隨緣隨分,專精其志,佛決不欺人
    印光大師:淨土法門以往生為主,隨緣隨分,專精其志,佛決不欺人【印光大師開示】人之處世,一一須按當人本分,不可於分外妄生計慮。所謂「君子思不出其位」。又曰「君子素其位而行」。汝雖於淨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務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居。
  • 淨土宗:和阿彌陀佛最親近的人是誰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善導大師《法事贊》法藏菩薩為了拯救苦難中的眾生,辭國捐王,跟隨世間自在王佛行作沙門,苦行學道。經過五大劫的思維,兆載永劫的修行,終於找到了解救眾生最殊勝的方法——名號度眾生。
  • 香港理工大學原校長潘宗光:淨土法門不是念佛等死
    來自52個國家和地區的千餘名佛教界人士、專家學者和其他社會知名人士出席了本屆論壇。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參加了本次論壇並提交論文《淨土法門是念佛等死?》。潘宗光教授表示,雖然淨土法門容易給人一種念佛等死的消極感覺。但根據他的理解,修淨土法門除了要不斷做好「信、願、念佛」等「正行」來保持與阿彌陀佛的緊密聯繫外,亦要努力完成個人在世間的責任,及發菩提心、修淨業三福、自度度他等「助行」。
  • 「念佛法門」的原理是什麼?
    心念若與佛名相應,即念佛法界。念佛從念頭入手,是反本歸元第一妙法。心作心是,繫念佛界,是念佛法門的根本理念。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大勢至念佛圓通從根修證,以一攝六根,不令六根緣六塵,所謂六用不行而六根都攝。在具體的念佛行持中,都攝六根的意思是:念佛時,心專注在佛號,這是攝意根;口念得清清楚楚,攝舌根;耳聽得清清楚楚,攝耳根。這三根攝於佛號。
  • 大安法師講解《蕅益大師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一)【2534期】
    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古來註疏,代不乏人,世遠就湮,所存無幾。雲棲和尚著為《疏鈔》,廣大精微。幽溪師伯述《圓中鈔》,高深洪博。
  • 「古今佛門高僧大德」淨宗八祖蓮池大師:《淨土聖賢錄》
    【高僧大德】淨宗八祖蓮池大師:《淨土聖賢錄》袾宏。字佛慧,號蓮池,杭州仁和沈氏的子弟。年十七歲,中秀才,以學問德行著稱。鄰居有一位老婦人,每日念佛號數千,袾宏問她是何緣故,老婦人說:『我的先生持佛名號,臨命終毫無病苦,與人拱手作別而往生,因此知道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
  • 如果你感覺修行還很苦,是你的功夫不得力,你的信願行一定有問題
    這個法門從初發心到成佛一生就解決了,真正是不可思議。無量壽經玄義  (第十集)  1994/10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102.一遇到事,就把阿彌陀佛拋到九霄雲外去了,這不是真信信堅願切,一生真幹。
  • 近代淨土祖師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於淨土法門,可謂讚譽有加:「如來說法,求其凡聖共修,大小一致;即淺即深,下手易而成功高;至圓至頓,用力少而得效速;等覺菩薩,依之以圓成佛道;逆惡眾生,仗之以出離輪迴者,無如淨土一法之殊勝超絕也」。
  • 佛教:持名念佛又稱為香光莊嚴
    茲因阿彌陀佛以光明作為大願的載體,故對信願念佛的眾生,如磁吸針,攝取不舍。這是阿彌陀佛因地施設的名號與光明的同源性。阿彌陀佛拯救眾生的願力光明就靠這句名號傳達給十方一切眾生。是故,釋尊以及十方諸佛都在讚嘆執持名號的功德。歷代蓮宗祖師亦作如來使,代佛弘化,讚嘆持名念佛為徑中之又徑。
  •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
    我知道佛陀的佛法有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釋迦佛是在第九減劫中人壽百歲時降世的,到現在差不多已近三千年了,所以現在人,活到八九十歲的已為上壽。再過一千多年至兩千年人,人活五十一二歲即為上壽,末法時節將會產生的種種亂象,那時《楞嚴經》和《般舟三昧經》即已先行毀滅離世,其他十二部經,在此後三四千年中,也逐漸毀滅。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白話文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 香港中文大學舉行「人間淨土與彌陀淨土」研討會
    香港民政事務局許曉輝副局長及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及四眾弟子等500多人匯聚一堂,共同見證了這次佛教界的盛會。今年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延續過往三屆的「和諧」精神,主題是「同願同行,交流互鑑」;我們希望彼此真正能做到「同願同行」,而「同願同行」必須從我們的心開始;我相信這是「人間佛教」的一個新的思維方向。 在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目地就是更好地互相交流、互鑑。此次研討會邀請了12個國家地區,近60位的專家、學者,一起來共同探討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