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非課題組在PNAS上發文揭示利他行為緩解生理性疼痛

2020-12-05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20/01/02 信息來源: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編輯:凌薇 |

2019年12月30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在線刊發了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謝曉非教授課題組的論文「Altruistic Behaviors Relieve Physical Pain」。該研究發現利他行為能夠緩解助人者的生理疼痛,並初步揭示了這一效應的神經機制。

幫助他人往往伴隨著自我資源的消耗,但卻可以提升助人者的健康與幸福感。這一看似矛盾的現象何以發生呢?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在生死攸關的情境下變得愈發重要。直觀而言,利他並不是一個具有適應性的選擇,個體通過貯藏和保留資源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然而,事實卻表明,危機爆發時也常常是利他行為大量湧現的時候。付出成本做利他行為對助人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過程有何影響呢?本研究提出利他行為可能影響助人者對不愉快刺激(如生理疼痛)的感受。一種可能性是利他行為會加強疼痛體驗,這是因為利他行為意味著時間、精力、金錢等資源的單向付出,有形的損失令人痛苦和厭惡;然而,另一種可能則是,利他行為通過增強心理過程帶來無形的收益,對助人者的生理疼痛起到緩衝作用。本研究支持了後一種假設。

研究者在雅安地震的現場研究中觀察到了獻血志願者中利他行為緩解疼痛的現象,獻血者主觀感知到的抽血疼痛程度顯著低於體檢者。隨後,研究者發現,自願利他(為打工子弟無償修訂一份閱讀材料)的被試相比於選擇不利他或不知道修訂閱讀材料是出於助人目的的被試在冷壓疼痛範式中報告的疼痛水平更低,在冰水中堅持的時間也更長。接下來的一個實驗研究採用止血帶範式模擬由缺血造成的疼痛,被試共完成兩次止血帶測試,中途休息時被要求填寫一份調查問卷。一半隨機分配的被試得知通過填問卷他們為地震災區贏得了10元的捐贈,並親手將錢放入捐贈箱裡(利他組);另一半被試則得知他們為自己掙得了10元額外獎勵(控制組)。也就是說,所有被試的行為完全一樣,區別只在於行為的含義。結果發現,利他組被試在第二次止血帶測試中感受到的疼痛水平顯著低於控制組,表明為災區捐錢對疼痛有緩解作用(圖1)。

圖1.利他組和控制組被試在止血帶任務中的疼痛評分隨時間的變化

本研究進一步探索了利他緩解疼痛的神經機制。被試得知在磁共振成像儀中進行兩個不相關的實驗。每個試次中,首先做一次利他或控制選擇,隨後在右手背上接受一次強度不等的電擊,通過按鍵來報告自己的疼痛程度。利他選擇為決定是否通過自己付出一些成本來為孤兒贏得較高的捐款,控制選擇為判斷兩行圖形的性質是否一致。結果發現,相比於控制選擇,當做利他選擇時,被試腹內側前額葉(vmPFC)的神經活動顯著增強,而與疼痛加工相關的腦區活動(如前扣帶皮層和雙側腦島)則顯著減弱了,從神經活動層面證實了疼痛的降低。vmPFC與意義感的體驗密切相關,vmPFC激活程度在利他行為與疼痛腦區激活程度的關係中起到中介作用,這表明被試從利他行為中所獲得的意義感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圖2—4)。

圖2.fMRI實驗流程

圖3.fMRI結果

圖4.vmpfc激活程度在利他行為與疼痛腦區激活程度的關係中起到中介作用

研究者在河北某醫院選取了肺癌4期以上的病人進行為期一周的幹預:實驗組的癌症病人每天為病友打掃公共區域,並參加了一次膳食營養分享會、為病友精心準備食譜;控制組的病人則每天為自己打掃衛生,並參加一次膳食營養的主題講座。儘管利他組和控制組的病人初始的疼痛水平沒有差異,但隨著個人和團體活動的進行,利他組病人疼痛下降的程度顯著大於控制組病人。

該研究增進了對人類利他行為的理解,揭示了利他行為能使助人者獲得即刻的收益,有助於個體應對受威脅情境,並為疼痛管理提供了一種低成本無副作用的思路。課題組的博士生王逸璐、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葛鑑橋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謝曉非為本文通訊作者,課題組畢業生張漢其博士、王海俠博士作為合作作者為該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完成。

相關焦點

  • 光壽紅課題組在《PNAS》上揭示反義核糖體小幹擾RNA新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光壽紅教授課題組首次揭示了反義核糖體小幹擾RNA(risiRNA)參與核糖體RNA代謝調控和穩態維持:即細胞內錯誤加工的核糖體RNA片段除了被代謝降解之外,還可以激活細胞內的RNA幹擾通路,合成risiRNA,並通過細胞核RNA幹擾通路對核糖體RNA在轉錄水平進行調控。
  • 倪晉仁課題組在PNAS上發文揭示中國水土流失引發的CO2通量效應
    關於水土流失引發的CO2通量研究,過去至多可以在幾百平方公裡的小流域尺度上開展,缺乏合理的方法來估算區域和國家尺度上水土流失的碳通量效應。北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倪晉仁課題組引入最小圖斑作為基本單元,將適用於小區域的方法推廣到大尺度評估,利用近20年來的全國土壤侵蝕普查資料、土壤有機碳普查資料、十大主要陸地碳循環模型的碳庫周轉速率和初級生產力資料,對中國1990s和2010s兩個時期中由於水土流失引發的碳匯進行了評估。
  • 曹鵬課題組揭示本能行為抉擇的神經環路基礎
    在面臨生存威脅時,動物可表現出「逃跑(Escape)」和「靜止不動(Freeze)」的「避害型」本能行為。大腦如何對不同的「避害型」本能行為進行抉擇?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重要科學問題。受研究手段的限制,啟動和調控「趨利-避害」本能行為的神經環路機制長期懸而未決。結合光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等新的研究手段,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曹鵬課題組在這個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 清華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發文報導果蠅機械力信號轉導新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發文報導果蠅機械力信號轉導新機制清華新聞網3月29日電 3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果蠅機械力感受器中NompC的超微結構」(Ultra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NompC in the Mechanoreceptive Organelle
  • PNAS | 清華大學黃善金課題組揭示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
    該研究綜合生物化學、遺傳學和活體成像技術揭示了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adenylyl cyclase associated protein 1; CAP1)通過產生可聚合的單體肌動蛋白(G-actin)控制花粉管頂端從質膜上產生的微絲聚合。
  • ...Human Behaviour發文揭示人類面孔種族分類加工的神經機理及其...
    把不同的個體歸類為同一個種族,以此為基礎在態度和行為上區別對待他族和本族成員10月7日,韓世輝課題組在學術期刊 Nature Human Behaviour 發表了題為「Neural dynamics of racial categorization predicts racial bias in face recognition and altruism」的長篇論文,報告了該課題組最新多模態腦成像(腦電、腦磁及功能磁共振)研究結果,揭示了人類面孔種族分類加工的神經機理及其與面孔再認和利他意向的關係
  • 工學院能源與資源工程系吳曉磊課題組在PNAS發文 揭示微生物耐鹽鹼...
    其中,通過改變膜轉運通量適應環境的策略是:微生物利用其細胞膜上的鈉泵系統及ATP合酶等,泵出鹽離子、泵入質子來保證細胞內Na+和H+處於相對穩定狀態,維持細胞正常的生命活動。多年來,北京大學工學院能源與資源工程系吳曉磊教授課題組以迪茨氏屬菌為模式菌株,比較系統地研究了其降解烷烴和適應環境的分子機制。
  • 劉中華/劉靜宇課題組鈉離子通道與疼痛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通過Nav1.7,Nav1.8,Nav1.9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聯合運用膜片鉗、行為學技術進行分析發現,蜘蛛毒HpTx1抑制Nav1.7、激活 Nav1.9,但不影響 Nav1.8,進而可以恢復Nav1.7基因敲除小鼠痛覺。
  • 薛雷課題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PNAS,揭示RNA結合蛋白Rox8調控Hippo...
    薛雷課題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為相關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策略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20-11-23
  • 清華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發文報導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發文報導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清華新聞網5月28日電 5月23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介導的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機制」(Mechanism of CAP1-mediated Apical Actin Polymerization
  •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胡敏課題組在PNAS上發文揭示北京霾...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胡敏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德州A&M大學張人一教授合作研究揭示北京霾形成的機制。成果於11月24日發表在美國著名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縮寫PNAS)上。霾是空氣中高濃度的細顆粒物(PM2.5)對太陽光的消光作用而導致的能見度下降的現象。
  • 【前沿】PNAS:南京師範大學黃曉華課題組破解稀土元素(REEs)如何激活植物胞吞作用
    百餘年來,因缺乏REEs細胞行為直接可視化及學科交叉探究技術及策略,REEs生物(尤其動、植物)效應的細胞學機制揭示,被公認是化學、生物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的共性難題。其中,植物存在細胞壁及細胞質膜外較強酸性環境,更難實現REEs細胞行為可視化與機制揭示。
  • 裴豔中課題組在《Joule》發文揭示比玻璃更絕熱的新材料用於熱電...
    裴豔中課題組在《Joule》發文揭示比玻璃更絕熱的新材料用於熱電能源轉換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7-10-09  瀏覽:
  • 愛情促使多巴胺分泌以緩解疼痛
    實驗結果顯示,愛情和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均可緩解疼痛且程度相近,但二者經由不同途徑緩解疼痛。 利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經由大腦認知渠道緩解疼痛。「愛情止痛藥」作用於大腦的獎勵中心,刺激大腦深部組織,抑制疼痛感。
  • 裴豔中課題組在《Joule》發文揭示最高效熱電材料
    裴豔中課題組在《Joule》發文揭示最高效熱電材料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8-03-13  瀏覽:
  • ...陳立功課題組合作在《免疫》發文揭示代謝分子肌酸的免疫調節功能
    清華大學醫學院胡小玉與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合作在《免疫》發文揭示代謝分子肌酸的免疫調節功能清華新聞網8月7日電 2019年8月6日,清華大學醫學院胡小玉課題組聯合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在《細胞》(Cell)子刊《免疫》(Immunit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 《Slc6a8介導的肌酸轉運和積累通過調控細胞因子應答來重編程巨噬細胞的極化》(Slc6a8
  • 航院陳常青課題組發文揭示可控局域化變形靜態孤立子
    航院陳常青課題組發文揭示可控局域化變形靜態孤立子清華新聞網12月9日電 12月6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陳常青教授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目為「力學超材料中可編程靜態拓撲孤立子」(Programmable and robust static topological solitons in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自然·通訊》發文揭示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自然·通訊》發文揭示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機制 清華新聞網6月21日電 6月16日,《自然》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長文發表了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與德國科隆大學分子醫學中心Jay Gopalakrishnan博士課題組的合作論文《CPAP-微管蛋白互作在中心粒
  •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腹側蒼白球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
    人類的生存活動離不開動機、運動、獎賞和學習等行為,而這些行為高度依賴於覺醒狀態的維持。目前,關於整合覺醒與動機行為的神經環路和分子機制不明。近日,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腦科學研究院教授黃志力課題組聚焦腹側蒼白球對覺醒與動機行為的作用,在該領域取得新突破。
  • 醫學院向燁課題組在《分子細胞》發文揭示細胞代謝影響細胞信號...
    醫學院向燁課題組在《分子細胞》發文揭示細胞代謝影響細胞信號傳導新機制  清華新聞網9月10日電 9月4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向燁研究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iochemistry of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