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被「3·15」點名的電子菸將何去何從?)
記者 李雪峰
今年央視「3·15」晚會點名電子菸,引發了行業震動,交易所也啟動了緊急問詢,相關公司紛紛回應。
電子菸將何去何從?
回溯近幾年電子菸行業發展歷程,呈現三個特點:一是國內電子菸行業尚處於起步階段,截至目前並無一家頭部企業,包括數家涉及電子菸的上市公司;二是不少創投機構看好電子菸行業,多家上市公司也對電子菸產生了濃厚興趣,認為電子菸可以抗衡乃至部分取代傳統菸草,未來發展空間巨大;三是電子菸政策前景不明朗,在全球多地遭遇禁令。
很顯然,電子菸行業面臨的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發展環境,而國內電子菸行業則總體偏悲觀,即便央視「3·15」晚會不點名,電子菸行業也並沒有太多值得樂觀的因素。目前主要有兩組數據支持國內電子菸行業,分別是歐美超過250億美元的消費規模及國內約3.5億的菸民,前者客觀上令國內市場產生了看齊預期,後者則為電子菸行業提供了需求預期。據了解,國內電子菸消費額在菸草總消費額中佔比極低,而國內生產的電子菸主要用於出口。
實際上,與歐美電子菸消費額的巨大差異並不足以成為國內電子菸行業前景向好的支撐因素,菸民結構、社會結構及消費結構都不盡相同,不能簡單類比。此外,國內3.5億菸民一年消費的電子菸僅為傳統菸草消費額的零頭,本身說明電子菸在國內遇到了較為嚴重的瓶頸。一個存在明顯瓶頸的產品和市場,在較長時期內只能成為小眾產品,無法形成對傳統菸草的突圍。
無法突破政策監管,這是國內電子菸行業面臨的最主要瓶頸。據了解,目前主管機關對電子菸的監管政策並不比傳統菸草更松,而且電子菸行業是新興行業,比傳統菸草業要應對更多的不確定性。深圳正在考慮將禁菸令升級,電子菸首當其衝,這都是電子菸行業需要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再如,電子菸的工藝標準並不完全統一,可能隨時會修訂、變更。
此外,電子菸本身無法完成邏輯自洽,即無法自證在危害性方面明顯低於傳統菸草,只能在口味方面做文章,而口味從來都不是菸草消費的最主要考量因素。但是,在時尚與流行的掩蓋下,來自尼古丁的危害卻是一致的。
不妨將「3·15」晚會視作第三方對電子菸行業提出的警示,從業者可以此為契機,思考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方向。如果一個行業確有發展空間,就只是時間的問題。當晚,確有不少人針對電子菸行業提出了自己對行業的見解和建議,這都是積極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