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科學,就會支持科學了嗎?

2020-12-08 果殼網

​​科學界和科學傳播界似乎有這麼一種潛在的共識——了解科學,公眾便會支持科學。他們一再宣傳香菸或者肥胖的危害,希望能夠讓更多人有所行動。他們一再闡釋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希望能夠消除公眾的恐慌。他們一再論述氣候變化問題,希望民眾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這便是在科學傳播中廣泛流行的 「缺陷模型」 (Deficit Model)——假設公眾對於科技的誤解與反對,源於他們缺乏科學知識、無法處理晦澀的科學概念。當他們了解科學後,自然就會像科學界自己一樣擁抱科學的觀點。

可是,調查發現,公眾對科學的了解程度和他們對於科學的態度,呈現出一種弔詭的趨勢——總體而言,公眾對科學的了解程度和對科學的正面態度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是具體到某些特定的科技產品,如核能和轉基因食品,知識和態度要麼沒有關聯,要麼就表現出負相關。還有的研究發現,對某些領域的認識程度和態度強度 [注] 相關,但不能預測態度是正面還是負面。

科學知識,究竟有多大的力量?傳播科學,到底有沒有用處呢?
 

無力的事實

誠然,「缺陷模型」符合直覺,然而,這一方法論有一個脆弱的前提——它假定傳播的對象都是一張嶄新的白紙,會不加選擇地接受得到的所有信息。但實際上,受眾常常篩選媒體中的信息。他們腦海中已經生根的經驗與觀點,他們對於自身的身份認同,就像濾鏡一樣為呈現給他們的內容增添效果,以維護自己已有的價值體系。譬如,在美國,氣候變化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高度政治化的議題。一般而言,民主黨人或者自由主義(Liberalism)者,會更關心氣候變化問題,並支持相關的環境政策;而共和黨人或者保守主義(Conservatism)者,不僅會反對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舉動,甚至否認全球變暖現象的存在。

【圖說】左邊的兩幅圖表展示了從 2001 年到 2010 年,在美國民眾中相信全球變暖事實的人數變化趨勢。上圖是自由主義者(藍線)和保守主義者(紅線)的對比,下圖是民主黨(藍線)和共和黨(紅線)的對比。來源:Andrew J. Hoffman,via Nature Climate Change

在美利堅大學的傳播學者菲利普•索爾哈特(Phillip. Sol Hart)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埃裡克•尼斯比特(Erik C. Nisbet)的一項研究中,240 名成年人閱讀了一則關於氣候變化的科學報導。報導中寫道,氣溫升高會促進蚊子和蜱蟲的繁殖,從而加劇西尼羅河熱和其他蟲媒傳染病的流行。這個知識理應讓受眾對全球變暖問題更加關切,但實際效果卻讓受眾發生了極化:民主黨人確實變得更加支持緩解氣候變暖的政策;但是共和黨人在看到這則消息後,反而產生了逆反效應,比對照組更不支持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

受眾熱愛生動而充滿情感的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分析與數據。在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約翰•德•威特(John B. F. de Wit)和他的合作者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通過網站招募了118名男男性行為者,告訴他們,性交讓他們容易感染B型肝炎病毒,注射疫苗是唯一有效的預防手段。接下來,研究者採用了兩種不同的說服方式。第一種客觀闡釋,通過流行病學數據,論證男男性行為有很高的感染風險。第二種則讓一個感染者現身說法,講述了自己因性行為感染病毒的經歷。也許在科學工作者看來,孤立不證,第二種方式中的個例恐怕並沒有說服力。然而偏偏是這樣的論述比客觀的數據更能讓這些被招募來的人意識到風險的存在,並產生接種B肝病毒疫苗的想法。

受眾常常根據親身經驗形成自己的判斷,儘管這種個體經驗,可能在科學上並不嚴謹。在一項研究中,紐約大學政治學家派屈克·伊根(Patrick J. Egan)和天普大學梅根·穆林(Megan Mullin),分析了美國民眾對於全球變暖的態度和民眾所在地氣溫的關係。他們發現,調查前一段時間的氣溫,較平時異常升高,會增加他們對於全球變暖這一現象的信念。來自公共醫學的研究同樣證實了個體經驗對於人們的科學行為的影響。在決策是否接種流感疫苗時,之前是否經歷過流感病狀,是否接觸過相關疫苗,是否有熟人接種過相關疫苗,都是重要的預測指標。

我不必舉更多的研究來說明這一現象——在形成自己的觀點與態度時,公眾並不會乖乖地從事實出發。他們在認知上太懶惰,在維護既有觀點時太頑固。在情感的鼓動、個體的經驗、價值觀的博弈面前,理智的分析似乎只是一個無力的下下之策。科學傳播工作者希望提供給公眾準確、客觀的科學信息,幫助他們理性地決策。然而,完全理性的公民,只存在於學者烏託邦的幻想之中。
 

可趁之機

值得慶幸的是,公眾在認知上的缺陷,又給科學與環境傳播者一些「可趁之機」。正因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 「缺陷模型」在增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與支持方面成效有限,傳播學者在反思之餘,也在提出新的解決方法,希望可以繞過知識層面,直接作用於人的態度甚至行為。

針對價值觀來傳達信息

正如我在之前提到的,保守主義似乎與全球變暖格格不入。相比於自由主義者,保守主義者有更高的「系統公正化」(System Justification)傾向。他們更願意認為現有的社會系統是合理的、公正的,更想要維護它,而不是讓它發生改變。保守主義者也有更高的國家認同感,為自己的國家辯護。而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和其他環境友好政策,通常需要對現有的經濟、社會體製做出改革,因而常常會遭到保守主義者的反對。

不過,紐約大學伊琳娜•費吉納(Irina Feygina)和她的合作者發表的一項實驗發現,可以利用保守主義者「因循守舊」的價值觀,來促進他們做出環境友好的行為。實驗把保護環境詮釋為一種維繫美國的生活方式,保護國家自然資源的愛國舉動。這樣一種解釋方式自然能贏得保守主義者的人心,於是他們系統公正化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就消除了。

利用情感來傳播

恐懼、憤怒、羞恥、內疚……這些蘊藏在我們原始大腦中的情感,似乎比理智的分析更具有力量。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醫療政策學者麗薩•高德曼(Lisa K. Goldman)和斯坦頓•格蘭茲(Stanton A. Glantz),分析了各類型戒菸廣告的效果。他們得出結論,無論是呈現菸草對健康短期或長期的危害,或是強調吸菸的成癮性,在減少香菸使用量上都沒有多大成效。相反,一種指控菸草產業的宣傳手段,反而比宣傳健康知識有效。這種策略告訴人們,菸草公司利用具有欺騙性、操控性的手段誘騙人們上當,讓他們成癮,從而達到盈利的目的。

這便是利用了情感的力量。對於成人來說,很多菸民雖然已經意識到了菸草對自己和他人的危害,卻無法戒除,只能感到沮喪甚至內疚;這種宣傳手段將他們內心的無力感,轉換為對菸草行業的憤怒。而對於青少年來說,吸菸本來帶著叛逆情緒,是為了抵抗社會規範和父母的約束;而這種宣傳手段讓他們意識到菸草行業的「陰謀」,從而促使其努力擺脫菸草公司的控制,爭取行為上的獨立。

用行為影響態度

我們常常以為是態度決定了行為。但社會心理學早就證實——行為也可以影響態度。如果把某一種價值觀念轉換為社會規範,潛移默化地影響公眾的行為,等到公眾親身參與到其中之後,他們的態度自然會「跟上」他們的行為。芝加哥大學的行為學家諾亞•戈爾茨坦(Noah J. Goldstein)等人曾經做過這麼一個實驗,他們選擇了一家酒店,在毛巾架上擺上卡片,鼓勵房客重複使用毛巾。第一種情形下,卡片告訴人們,重複使用毛巾可以保護環境。而在第二種情形下,卡片寫道,75%的房客都參與了這項通過重複使用毛巾保護環境的能源節約項目,這種標語,讓毛巾的重複使用率顯著提升。這種情形悄然中樹立了社會規範,無形中有一種約束的力量,讓人不得不遵守。


必須認識到,受眾並非一張白紙,可以由傳播者任意塗抹。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既有知識、成長經歷、價值取向和思維模式。他們篩選、解讀媒體中信息的方式也千差萬別。正因為這樣,科學傳播者的工作才顯得艱巨甚至悲壯。在充滿既有觀點,甚至是敵意的受眾中傳播科學事實,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技巧。然而,倘若繞過知識,「操控」公眾的想法,又會陷入倫理上的質疑。

是秉承傳播事實的準則,希冀科學最終能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影響公眾的既有態度,還是選擇靈活變通,在必要時用一些技巧和手段推廣科學的觀點? 這仍然是一個值得不斷探索的問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不讓信息暢通無阻地在政府、公眾和學界之間流通,不讓媒體健康地履行它本應承擔的社會角色,只會導致雙輸局面。

 

 

內容注釋:

[注] 態度強度(Attitude Strength),指態度具有堅持性和抵抗性的程度及其對信息加工過程和行為產生影響的程度。

參考文獻:

  • Egan, P. J., & Mullin, M. (2012). Turning personal experience into political attitudes: the effect of local weather on Americans』 perceptions about global warming.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1(1), 1-14.
  • Goldman, L. K., & Glantz, S. A. (1998). Evaluation of antismoking advertising campaigns.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79(10), 772-777.
  • Goldstein, N. J., Cialdini, R. B., & Griskevicius, V. (2008). A room with a viewpoint: Using social norms to motivate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hotel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5(3), 472-482.
  • Hart, P.S, & Nisbet, E. C. (2011). Boomerang effects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How motivated reasoning and identity cues amplify opinion polarization about climate mitigation polici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XX(X), 1–23.
  • De Wit, J. B., Das, E., & Vet, R. (2008). What works best: objective statistics or a personal testimonial? An assessment of the persuas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message evidence on risk perception. Health Psychology, 27(1), 110-115.
  • Feygina, I., Jost, J. T., & Goldsmith, R. E. (2010). System justification, the denial of global warming, and the possibility of 「System-Sanctioned Change」.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3), 326-338.​


文章圖片:
Nature Climate Change;(小圖)Gordon Studer​,via  m.pinterest.com

相關焦點

  • 國家政策支持 國產科學儀器的春天來了嗎
    國家政策開始支持國產,國產科學儀器的春天來了嗎    跨過2020,進入嶄新的2021年。
  • 對於科學,你真的了解嗎?
    科學是什麼?提到科學,我們可以想到很多很多,在生活中小到一枚針,大到一棟高樓大廈,這些無不與科學有著密切的聯繫,但是我們對科學的了解卻很淺薄,只能懵懵懂懂地說科學是什麼?科學就是科學,物理是科學,化學是科學,生物是科學…………電視機是科學造的。
  • 水中科學—通過科學小實驗「會飛的桌球」了解水的浮力
    //水中科學//冰可以化成水水可以結成冰水可以變為水蒸氣水蒸氣也可以變為水這些看似簡單的自然現象中蘊含著豐富的實驗資源讓我們一起在「水中科學」中探索神奇的現象吧……01今天我們通過一個小實驗「會飛的桌球」來了解什麼是浮力?浮力: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液體對其產生一個豎直向上的託力,就叫浮力。產生原因:液體對物體上下表面壓力差。02.科學小實驗小朋友們,大家都見過桌球吧?把球輕輕一拍,桌球就會彈得很高。那如果把桌球放在水裡會怎麼樣?相信很多小朋友都會認為肚子空空的桌球會漂浮在水面上,那麼一定會是這樣嗎?
  • 科學傳播的科學,真的科學嗎?
    從認知規律到形成科學態度提倡「科學傳播的科學」的學者們指出,人類的心理認知機制並不能支持人們主動關注和學習科學。多年來,傳播學和認知心理學已經對這些因素進行了很多研究,很遺憾,主流科學傳播工作似乎並沒有把這些傳播和認知規律納入到我們的視野中。都有一些什麼傳播和認知規律呢?
  • 科學的限度:社會科學是科學嗎?
    我們似乎默認了「科學」的含義,但它具體所指為何,似乎並不清楚:中醫是科學嗎?鍊金術是不是科學?與之密切相關的是,科學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科學能夠解決我們的人生困惑嗎?答案也不清楚。蒂姆·盧恩斯(Tim Lewens)《科學的意義》一書就從科學哲學的角度,試圖回應這些問題。
  • 科學學習,你了解大腦是「如何記憶」的嗎?
    大腦是非常神秘的人體器官,對大腦的研究一直是備受關注的,那麼大腦到底是怎樣工作的,我們了解這些科學,對於我們有效的學習,科學的學習,準確記憶,記憶輸出都至關重要。第一,大腦是如何存儲記憶的呢?大腦中,記憶系統的核心部位有三個:內嗅皮層、海馬體和新皮層。我們把大腦的記憶系統假想成一個具有自我思想的電腦。
  • 中科院支持創建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長江科學城勢在必行
    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助於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顯著提升中國基礎研究水平,強化原始創新能力。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離不開硬核科學技術,中國科學院作為我國智力資源最為集中的最高學術機構,充分發揮智力資源優勢,將為創建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供有力支持。
  • 科學無法解釋的經受得起科學驗證嗎?不要相信沒有證據的結論
    作者:太空生物學·黃媂科學,一聽到這個詞心裡多多少少都會產生一種信任感,說起某件事情來一旦聽到有人說,這個事非常的科學,那麼心裡就會產生一種踏實感,比如說你站在高臺之上往下一看,挺高的挺嚇人,下面有一個緩衝的氣墊床,如果愛因斯坦站在你的身邊跟你說,你跳下去就會落到氣墊床上,無論你用什麼姿勢都不會有任何的問題,因為我們經過科學的計算,在這個高度之下氣墊床可以給你提供足夠的緩衝
  • 公民科學素質,你達標了嗎?
    公眾科學素質是公眾對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的了解程度。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9月17日開幕,根據中國科協數據,截止到2018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眾比例達8.47%,正接近2020年底達到10%的目標。
  • 只要科學還在,這本書就會在世間流傳
    說起達爾文,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你知道他其實是一個被命運特別眷顧的幸運兒嗎?還好,達爾文收到了許多讀者和朋友忠誠的支持,比如他的好友赫胥黎,一直堅持和他站在同一邊全力相助。終於,達爾文的作品首版發售1250冊,當日即宣告售罄。他成了19世紀知名暢銷書作家,連恩格斯、魯迅讀過之後都成了他的粉絲,馬克思也稱自己是達爾文「忠實的仰慕者」。
  • 普通人並不了解,科學對於我們生存的重要性,究竟什麼是科學呢?
    如今我國各個領域的發展都是比較快速的,就是由於科學促進了人類的進步,但是人類進步的特別快,並不是特別好的一件事情,會讓人的心中出現更多的疑惑。那麼究竟科學創造的目標是什麼呢?是為了地球變得更好嗎?其實地球本身就完好無缺,只有地球上面的一些物種,經常會受到毀滅。
  • 普通人並不了解,科學對於我們生存的重要性,究竟什麼是科學呢?
    如今我國各個領域的發展都是比較快速的,就是由於科學促進了人類的進步,但是人類進步的特別快,並不是特別好的一件事情,會讓人的心中出現更多的疑惑。那麼究竟科學創造的目標是什麼呢?是為了地球變得更好嗎?科學研究根本就沒有任何的鏡頭,所謂研究科學就是做各種各樣物種的實驗。如今我們生活在大千世界的每一個人都能夠享受歷史的科學家為我們研發出來的一些東西,可能在那個年代他們根本享受不到,但是我們如今的生活卻越來越優越。不過也有可能科學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多種多樣的危害,那也是由於人類本身的問題,那麼究竟科學是什麼呢?
  • 通過科學小實驗,了解大氣壓是如何被發現的……
    由於空氣看不見摸不著,17世紀以前,人們對空氣的了解甚少,對大氣壓更是一無所知。那麼大氣壓在哪裡?是如何被發現的? 懸在空中的桌球 將一隻桌球放在打開的吹風機上,它就會懸浮在空中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嗎?別鬧,科學的盡頭只能是科學
    類似的言論還有多個版本,比如:「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哪那麼多盡頭……科學有盡頭嗎?看到這種言論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科學有盡頭嗎?」我看到很多人在面對這種略微反智的「科學的盡頭是xx」言論時都會說科學沒有盡頭。但科學真的沒有盡頭嗎?我個人並不認同這種觀點。
  • 什麼是科學?科學與變革以及科學與知識的關係是什麼?
    那是基於崇高原則的答案,它可能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以科學為職業。從務實的角度來看,人們也做科學來賺取薪水。期望大多數大學和許多學院的教授作為僱傭合同義務的一部分,進行能夠為知識做出新貢獻的研究。如果他們不這樣做,他們就會丟掉工作。
  • 羅蘭:假如我們停止科學的進步而只留意應用,就會退化成中國人
    但這些數字表明:慷慨給予是美國人最優秀的品質,這個國家所需要的將會在將來的資金中得到支持。我們必須要讓這個國家感覺到對研究和純科學的需求。如果有任何普通的因素會加入進來,那麼選出的人或者只是對科學有一定了解的人,或者就是在科學的邊緣有所涉獵卻會以最誇張的方式展示自己小小發現的人。我們所需要的是有深度的人,他對物質科學具有深刻見解,能夠分辨什麼時候能夠給科學進展以最關鍵的一擊。
  • 有科學背景的記者才能報導科學?
    起初約有57%的人認為報導科學新聞的記者至少應該有一定的科學專業背景才行。但最終的結果真會自始至終如此嗎?她認為,專業背景的缺失有礙於記者合理、準確、公平地報導科學,也不便於他們從批判性角度去評論科學本身存在的細微差別。這樣很可能會誤導公眾,因為大多數公眾對研究本身其實並不知情。 彌爾頓博士也以MMR(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的混合疫苗)疫苗的醜聞事件為例,提醒聽眾科學研究要對公眾負責的重要性。他認為,科學家和記者之間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關係,雙方都應擔負維持公眾信任科學的責任。
  • 《小精靈》通過科學小實驗,了解大氣壓是如何被發現的……
    由於空氣看不見摸不著,17世紀以前,人們對空氣的了解甚少,對大氣壓更是一無所知。那麼大氣壓在哪裡?是如何被發現的?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小精靈課堂中……活動體驗小精靈幼兒科學發現室「淘氣堡」去做客在淘氣堡裡有許多好玩、淘氣、有趣的事情發生,小朋友知道為什麼淘氣堡裡鼓鼓的,為什麼能在上面跳來跳去的?
  • 你知道什麼是生命科學嗎?聽過生命科學與智能探索嗎?
    生命科學就是要探索這個奇妙世界的奧秘。在現代科學發展過程中,生物學也是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生物學」這一傳統學科概念正逐漸被「生命科學」的名稱所取代。現代生命科學包括現代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神經科學等諸多學科。現代遺傳學的奠基人是奧地利生物學家孟德爾。
  • 科學也會有錯誤嗎?如何科學地認識科學?
    在現今,目前被認同的科學都是「在一定範圍內」是「正確」的,如果它不是「正確」的,那它就不能叫科學了。但是科學的這種「正確」卻是有範圍和時效的!也就是說,它既不是在所有情況下正確,也不是永遠正確的。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