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動圖]朱諾號將最終墜入木星 為防止出現人造外星生物)
7月7日消息,據科技內幕網站報導,當價值11億美元的木星探測器朱諾號不久前成功進入木星軌道後,它創造了新的裡程碑。可是當2018年2月份使命完成後,朱諾號將何去何從?科技內幕網站爆料稱,美國宇航局將故意毀掉朱諾號,以防人造外星生物存在。只有少數太空探測器能夠壽終正寢,被送到博物館中「頤養天年」,但那是因為它們從太空中帶回樣本。
有些無人探測器之所以能夠返回地球,只是因為它們擔負著將樣本送回地球的使命,比如日本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Hayabusa。
但是朱諾號可能無法享受這樣的待遇。事實上,它的命運要悲壯得多。在完成最後的木星探測任務後,朱諾號將進入美國宇航局所謂的「離軌階段」。實際上這是個委婉的說法,朱諾號將利用自己最後生存的5天半時間撞入木星大氣層。木星大氣層的條件十分惡劣,朱諾號將起火燃燒。
美國宇航局已經製作了動畫,顯示朱諾號「壯烈死亡」的場景。2003年,朱諾號的前任伽利略號在完成木星之旅後也遭遇相同的命運。那麼,為何這些價值10億美元以上的探測器最後以燃燒終結自己呢?
理由是防止外星人存在。科學家們近來發現,他們在地球之外最有可能找到活體有機生命的地方就是木星衛星Europa,其冰凍表面之下可能隱藏著地下海洋。美國宇航局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向Europa發射登陸器,以便更好地探測那裡是否存在生命。木星的另外兩顆衛星Ganymede和Callisto,也都是探測目標。
美國宇航局與其下屬行星保護辦公室對於太空汙染有十分嚴格的規定,特別是當探測器從我們認為可能存在生命的地方返回時。從邏輯上說,美國宇航局不想再花費10億美元建造探測器,目標只為尋找某些有機生物。
朱諾號撞入木星是為了確保木星的衛星不受汙染,因為通過木星大氣層和輻射著陸的過程中,朱諾號攜帶的任何細菌都將被殺死。行星保護協議也規定,探測器必須在乾淨的房間內組裝,而且組裝人員必須穿著防護服。
隨著我們對周圍世界的理解加深,這些規則也在改變。伽利略號的死亡撞擊實際上是計劃改變的結果,當時美國宇航局首次意識到,木星的衛星可能適合生命生存。而且朱諾號壯烈死亡也不會增加日益加劇的太空垃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