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隨筆】
作者:張聚恩(中國航空學會常務理事、研究員)
筆者退休後,常受邀出去講座,常常會被人們問到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科學有什麼用?
第五十八屆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觀眾通過虛擬實境設備體驗綠色洗衣技術。新華社發
其實,從古代直到19世紀,作為知識的科學同哲學密切相連。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本質特徵之一,就是善於思考。人類對世界的思考所產生的思想與觀點,即為哲學,包括自然哲學和社會哲學。在西方,「自然哲學」曾包含了與今日科學有關的眾多研究領域,如天文學、物理學等。古代中國人也提出過對宇宙、自然和物質世界的樸素哲學認知。
在科學的發展進程中,逐漸興起用實驗觀察方法來認識世界,以可測試的解釋和預測的形式構建與組織知識體系。從中國老子的樸素辯證法、亞里斯多德的形式邏輯三段論和思辨的傳統自然觀,逐漸發展到「普遍的真理可以通過推理和歸納而得知」、強調「實驗和不同程度的量化」,直到達成科學研究的一般性原則。
現在,讓我們回到「科學有用嗎」這個問題。回答是,當然有用,而且是重大的作用。但有時候,人們察覺不到它的作用。如果過分強調實用性,許多科學的原理無法被發現。
其實,「作用」不等同於「實用性」,而科學的作用要遠比實用性大得多。以航空航天領域為例,一項又一項似乎無用的科學發現,壘建成現代航空航天大廈的基石,在此基礎上,宏偉的建築終於露出地表,並日臻壯觀。
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德,在諸多領域為人類文明做出偉大貢獻,他的《論浮體》是世界上第一部流體靜力學專著,阿基米德原理揭示了流體的浮力規律,成為千年之後出現的各色浮空器的理論基礎。
義大利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通過觀察和分析鳥類翅膀的運動,寫下科學文獻《論鳥的飛行》,他還繪製了大量的飛行器草圖。
1738年,瑞士物理學家、數學家丹尼爾·伯努利出版《流體動力學》,提出著名的「伯努利方程」,揭示了「流速增加、壓強降低」的伯努利原理,奠定了流體動力學的基礎。就此,也為百餘年後出現的現代飛機的升力之源的詮釋做好了科學準備。
但阿基米德和伯努利的發現,並未自然地產生航空應用科學與實用技術。流體靜力學並未直接催生浮空器,流體動力學也並未立即促成飛機的出現。達·文西的研究成果在19世紀後期才被發現,也沒有對航空發展產生實際影響。直到1809年,英國喬治·凱利發表《論空中飛行》,這一切才得以改變,現代航空學就此誕生。
基於空氣動力學的一般原理,喬治·凱利對空氣的阻力與升力進行了定量研究,他利用自己設計和製造的裝置,研究得出了關於升力和速度間的關係。他勾勒出了現代飛機的輪廓,指出飛行器應有垂直舵面和水平舵面,對其操縱性、安全性和穩定性做出了分析。他的「現代飛機不應模仿鳥類振翼、而應採取固定翼加推進器模式」的論斷,振聾發聵,使長期以來陷入仿鳥飛行迷陣的人們茅塞頓開。說凱利的科學理論,撥正現代航空的船頭、開啟了現代航空紀元,絕非誇張。
一個真正的航空時代到來了,喬治·凱利成為公認的航空科學之父。此後,在凱利科學思想的指引下,又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才有了1903年萊特兄弟的世界首例載人、有動力、可控飛行的成功。
航天領域呈現獨立發展的形態稍晚於航空。其最重要的科學基礎是火箭推進原理。不同於航空器,要藉助大氣,獲得升力,以維持飛行,太空飛行器在達到一定高度後,將要遵循軌道運行原理。而要達到足夠的高度,必須獲得足夠高的速度,以擺脫引力。獲得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飛行器,才可能繞地球軌道飛行、繞太陽飛行和衝出太陽系飛行。
在回答「如何獲得高速」這個對於航天帶有根本性的科學問題中,俄羅斯的齊奧爾可夫斯基和法國人埃斯諾·貝爾特利各自進行了獨立研究,做出了奠基性貢獻。齊奧爾可夫斯基在1898年完成、1903年發表論文《利用噴氣工具研究宇宙空間》,指出,必須依靠火箭這一反作用機械飛離地球,並給出了火箭運動的基本公式。埃斯諾·貝爾特利1912年發表論文《關於無限減輕發動機重量的可能性的結果的思考》。二人分別導出了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
航空航天的本源是一致的,都以滿足人類離開地面的願望而生,故有共同的科學基礎,最重要的基礎是力學。力學又稱經典力學,是研究通常尺寸的物體在受力下的形變,以及速度遠低於光速的運動過程的一門自然科學;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們與固體、液體及氣體的平衡、變形或運動的關係。力學源於物理學,隨著彈性力學和流體力學基本方程的建立,逐漸從物理學中脫離而成獨立學科,反成為物理學以及天文學和諸多工程學的基礎。
現在,不管飛行器如何發展,其本質是機械裝置,飛行的本質則是機械運動,其運動規律符合經典力學原理。飛行器設計必須以經典力學為基本依據,聲障、熱障等重大航空航天現象的解釋與解決也離不開力學。當然,隨著力學的不斷發展,和對物質運動的深入研究,其他形式的物質運動,如熱運動、電磁運動、原子及其內部的運動和化學運動等,日漸受到重視,而其中大部分也與航空航天密切相關。
至此,我們大體看到了科學的作用,科學不特定於某一具體的產品開發,科學也不會自然地導引出實用技術,但科學揭示規律,科學指明道路。科學從基礎研究開始,經過持續積累,逐漸形成體系。那些學科學、懂科學的聰明人,將會在某一時刻,迸發出創意與靈感,產生新技術的突破,也終於可以研發出一個又一個造福人類的新產品。
面對我們當前基礎研究薄弱、原始創新乏力的現狀,需要從深入思考科學的本性、科學的本源、科學的特質出發,營造寬容而富有活力的創新氛圍,充分尊重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和科學工作者,對尚無法理解的基礎研究,不能輕易斥為「偽科學」。但同時,科學具有邏輯性和連貫性,擁有實證特徵,科學的方法論也大體明晰,假大空的科學騙局雖時有出現,但終究沒有市場。隨著全民科學素養的不斷提高,科學精神與民主自由精神融為一體,全社會尊重科學和科學家蔚然成風,充分認識科學的作用,正確識別科學成果的價值,也將成水到渠成之勢。
《光明日報》( 2018年09月13日 13版)
[責任編輯:王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