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有什麼用——以航空航天科學的創立與發展為例

2020-11-26 光明網新聞中心

  【科技隨筆】

  作者:張聚恩(中國航空學會常務理事、研究員)

  筆者退休後,常受邀出去講座,常常會被人們問到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科學有什麼用?

第五十八屆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觀眾通過虛擬實境設備體驗綠色洗衣技術。新華社發

  其實,從古代直到19世紀,作為知識的科學同哲學密切相連。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本質特徵之一,就是善於思考。人類對世界的思考所產生的思想與觀點,即為哲學,包括自然哲學和社會哲學。在西方,「自然哲學」曾包含了與今日科學有關的眾多研究領域,如天文學、物理學等。古代中國人也提出過對宇宙、自然和物質世界的樸素哲學認知。

  在科學的發展進程中,逐漸興起用實驗觀察方法來認識世界,以可測試的解釋和預測的形式構建與組織知識體系。從中國老子的樸素辯證法、亞里斯多德的形式邏輯三段論和思辨的傳統自然觀,逐漸發展到「普遍的真理可以通過推理和歸納而得知」、強調「實驗和不同程度的量化」,直到達成科學研究的一般性原則。

  現在,讓我們回到「科學有用嗎」這個問題。回答是,當然有用,而且是重大的作用。但有時候,人們察覺不到它的作用。如果過分強調實用性,許多科學的原理無法被發現。

  其實,「作用」不等同於「實用性」,而科學的作用要遠比實用性大得多。以航空航天領域為例,一項又一項似乎無用的科學發現,壘建成現代航空航天大廈的基石,在此基礎上,宏偉的建築終於露出地表,並日臻壯觀。

  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德,在諸多領域為人類文明做出偉大貢獻,他的《論浮體》是世界上第一部流體靜力學專著,阿基米德原理揭示了流體的浮力規律,成為千年之後出現的各色浮空器的理論基礎。

  義大利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通過觀察和分析鳥類翅膀的運動,寫下科學文獻《論鳥的飛行》,他還繪製了大量的飛行器草圖。

  1738年,瑞士物理學家、數學家丹尼爾·伯努利出版《流體動力學》,提出著名的「伯努利方程」,揭示了「流速增加、壓強降低」的伯努利原理,奠定了流體動力學的基礎。就此,也為百餘年後出現的現代飛機的升力之源的詮釋做好了科學準備。

  但阿基米德和伯努利的發現,並未自然地產生航空應用科學與實用技術。流體靜力學並未直接催生浮空器,流體動力學也並未立即促成飛機的出現。達·文西的研究成果在19世紀後期才被發現,也沒有對航空發展產生實際影響。直到1809年,英國喬治·凱利發表《論空中飛行》,這一切才得以改變,現代航空學就此誕生。

  基於空氣動力學的一般原理,喬治·凱利對空氣的阻力與升力進行了定量研究,他利用自己設計和製造的裝置,研究得出了關於升力和速度間的關係。他勾勒出了現代飛機的輪廓,指出飛行器應有垂直舵面和水平舵面,對其操縱性、安全性和穩定性做出了分析。他的「現代飛機不應模仿鳥類振翼、而應採取固定翼加推進器模式」的論斷,振聾發聵,使長期以來陷入仿鳥飛行迷陣的人們茅塞頓開。說凱利的科學理論,撥正現代航空的船頭、開啟了現代航空紀元,絕非誇張。

  一個真正的航空時代到來了,喬治·凱利成為公認的航空科學之父。此後,在凱利科學思想的指引下,又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才有了1903年萊特兄弟的世界首例載人、有動力、可控飛行的成功。

  航天領域呈現獨立發展的形態稍晚於航空。其最重要的科學基礎是火箭推進原理。不同於航空器,要藉助大氣,獲得升力,以維持飛行,太空飛行器在達到一定高度後,將要遵循軌道運行原理。而要達到足夠的高度,必須獲得足夠高的速度,以擺脫引力。獲得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飛行器,才可能繞地球軌道飛行、繞太陽飛行和衝出太陽系飛行。

  在回答「如何獲得高速」這個對於航天帶有根本性的科學問題中,俄羅斯的齊奧爾可夫斯基和法國人埃斯諾·貝爾特利各自進行了獨立研究,做出了奠基性貢獻。齊奧爾可夫斯基在1898年完成、1903年發表論文《利用噴氣工具研究宇宙空間》,指出,必須依靠火箭這一反作用機械飛離地球,並給出了火箭運動的基本公式。埃斯諾·貝爾特利1912年發表論文《關於無限減輕發動機重量的可能性的結果的思考》。二人分別導出了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

  航空航天的本源是一致的,都以滿足人類離開地面的願望而生,故有共同的科學基礎,最重要的基礎是力學。力學又稱經典力學,是研究通常尺寸的物體在受力下的形變,以及速度遠低於光速的運動過程的一門自然科學;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們與固體、液體及氣體的平衡、變形或運動的關係。力學源於物理學,隨著彈性力學和流體力學基本方程的建立,逐漸從物理學中脫離而成獨立學科,反成為物理學以及天文學和諸多工程學的基礎。

  現在,不管飛行器如何發展,其本質是機械裝置,飛行的本質則是機械運動,其運動規律符合經典力學原理。飛行器設計必須以經典力學為基本依據,聲障、熱障等重大航空航天現象的解釋與解決也離不開力學。當然,隨著力學的不斷發展,和對物質運動的深入研究,其他形式的物質運動,如熱運動、電磁運動、原子及其內部的運動和化學運動等,日漸受到重視,而其中大部分也與航空航天密切相關。

  至此,我們大體看到了科學的作用,科學不特定於某一具體的產品開發,科學也不會自然地導引出實用技術,但科學揭示規律,科學指明道路。科學從基礎研究開始,經過持續積累,逐漸形成體系。那些學科學、懂科學的聰明人,將會在某一時刻,迸發出創意與靈感,產生新技術的突破,也終於可以研發出一個又一個造福人類的新產品。

  面對我們當前基礎研究薄弱、原始創新乏力的現狀,需要從深入思考科學的本性、科學的本源、科學的特質出發,營造寬容而富有活力的創新氛圍,充分尊重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和科學工作者,對尚無法理解的基礎研究,不能輕易斥為「偽科學」。但同時,科學具有邏輯性和連貫性,擁有實證特徵,科學的方法論也大體明晰,假大空的科學騙局雖時有出現,但終究沒有市場。隨著全民科學素養的不斷提高,科學精神與民主自由精神融為一體,全社會尊重科學和科學家蔚然成風,充分認識科學的作用,正確識別科學成果的價值,也將成水到渠成之勢。

  《光明日報》( 2018年09月13日 13版)

[責任編輯:王麗媛]

相關焦點

  • 航空航天、衛星發射...一批科學大咖要來諸暨了
    航空航天、衛星發射......一批科學大咖要來諸暨了 2020-10-15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發飛行仿真系統 培養航空航天複合型人才
    十年前因為技術問題,為國內大飛機配備的飛行仿真系統幾乎都需進口,而如今國內已可以實現該系統的研發。這背後的智造團隊,就來自四川大學空天科學和工程學院。   「走進佔地十幾平米的飛行模擬系統內部,就如同進入一個真實的飛機操作艙。前方有虛擬場景,飛行員不戴VR眼鏡就可以『觀察』到艙外的晴雨變化。
  • 航空航天、衛星發射,一批科學大咖要來諸暨了
    從事航天新聞出版工作30多年,長期研究航天發展歷史,多次參加飛彈、火箭、衛星研製發射的新聞報導,全程參與載人航天工程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飛船研製發射的採訪,策劃組織中國火箭發展歷程、載人航天工程和嫦娥工程的科普圖書編寫,擔任「錢學森與中國航天」課題研究組組長,見諸書、報、刊近千萬字,寫作航天科普圖書近30部,多次獲得國家圖書獎和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
  • 航空航天、衛星發射......一批科學大咖要來諸暨了
    從事航天新聞出版工作30多年,長期研究航天發展歷史,多次參加飛彈、火箭、衛星研製發射的新聞報導,全程參與載人航天工程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飛船研製發射的採訪,策劃組織中國火箭發展歷程、載人航天工程和嫦娥工程的科普圖書編寫,擔任「錢學森與中國航天」課題研究組組長,見諸書、報、刊近千萬字,寫作航天科普圖書近30部,多次獲得國家圖書獎和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
  • 嫦娥四號任務獲選《大眾科學》雜誌航空航天類年度「最佳創新獎」
    2019年底,美國《大眾科學》雜誌評選出「2019年度最偉大的100項創新」,嫦娥四號任務獲選航空航天類年度「最佳創新獎」。巡視器自此並沒有停下來:在著陸後沒多久,玉兔2號巡視器就行駛了約390英尺,沿途分析了地質物質,為我們了解月球背面的演化提供了更好的認知。它攜帶了一個最令人驚訝的載荷:月球微生態系統,在一個微小的生態環境中讓棉花種子發芽。這個試驗持續了整整9個地球日。  美國《大眾科學》雜誌於1872年創刊,受眾甚廣。該雜誌每年進行多種獎項的評選,包括「十大發明」、「科學才子」等獎項。
  • 航空航天有什麼區別?中國的航天技術都來自國外?乾貨全在這裡……
    視頻來源:青蜂俠一時間舉國歡騰,在歡呼雀躍的同時,廣大網友也產生了諸多疑問:航空和航天的區別是什麼?在航空和航天領域廣為流傳的「我鈦難了」到底有多難?我們何時才能坐上國產大飛機?我們航空航天的很多核心、尖端技術都來自國外?
  • 上海交通大學第二屆航空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國際會議在莫斯科成功召開
    2018年7月31至8月2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二屆航空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國際會議(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選擇航空航天領域的專業 未來發展都是香餑餑「金飯碗」
    選擇航空航天領域的相關專業,未來發展都是香餑餑「金飯碗」。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相關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國內對航空航天宇航科學與技術類專業人才十分需求,尤其是航空航天經營管理首先我們來看看航空航天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評估情況,看看哪些高校學科建設最強。
  • 出臺國家太空戰略 提升自主研發能力 阿聯大力發展航空航天工業
    目前,阿聯正加速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希望借發展導航衛星項目提升本國航空航天工業整體實力。 本報阿布達比電 記者王俊鵬報導:近日,阿聯政府宣布,計劃於2021年完成開發並發射一顆導航衛星,並將在此基礎上於2022年發射一顆更高版本的導航衛星。該項目由阿聯航天局出資,成為阿聯AIT(總裝集成測試)衛星中心執行的首個項目。
  • 科學教學法類比(3)以「波」為例,解析科學理論發展中的類比思維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ID:xxkx-j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發表說明】本文為系列文章的第3部分。本文中所涉案例,來自於一本既非常易讀、又具有深刻啟發性的專著,三、科學發展中的「類比」思維——以「波」為例3.1 初創時的波:水波水波、或是麥浪,是一種常見的生活現象。人們逐漸從中看出了波具有起伏、擺動的本質,並成為後世物理學中各種波的類比之源。
  • 航空、航天、臨近空間 如何區分, 你用對了嗎?
    航空、航天、臨近空間……最近幾年,這些詞語頻頻出現在報刊雜誌、網絡媒體上,它們的發展日新月異,時不時就能看到相關報導。但若問什麼叫航天?什麼叫航空?什麼叫「臨近空間」?近幾年,在和朋友聊天過程中、在相關報導詞語使用上、在一些演講、訪談節目中,發現很多人對這幾個概念還沒有真正理解,經常用錯,可以說用錯的現象非常普遍了,有孩子、有大人……今天,「航天面面觀」就跟大家聊一聊這幾個詞語的由來、區別,希望大家看過此文後能正確區分、運用這幾個詞語,希望「航空航天」傻傻分不清楚的狀況不再出現,以後,當你的朋友用錯時,你還能「炫耀」一下呢,哈哈
  • 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專業介紹:鷹擊長空,報效祖國
    航空航天工業是本世紀發展最快的新興工業,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的高科技領域。航空宇航科學和航空航天工業發展的程度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科學技術、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現代化的水平。我國建有航空航天學院的高校約有30所,各有特色,比如南航的直升機、哈工大的衛星、西工大的飛機製造,都是業內翹楚。
  • 商業航天30強丨航天仿真軍轉民,愛太空航天科學教育助力航天大眾應用
    從商業航天衛星運用發展的角度來看,其要進一步發展就離不開有一群既懂航天技術、又懂其它領域專業知識的跨界型複合人才,如此方能整合多領域知識,將航天科技整合運用,形成跨界創新。在商業航天跨界發展的這一過程當中,航天科學教育對於推動其它領域人士快速了解航天意義重大。
  • 澳大利亞衛星站將停止服務中國 VR航空航天為科技助力
    澳大利亞衛星站將停止服務中國 曾為中國神舟10號飛船提供服務 根據路透社的報導,瑞典空間研究中心的澳大利亞分部(SSC)所擁有的這處衛星站,位於澳大利亞的西澳大利亞州。自2011年以來,這個為名Yatharagga的衛星站開始與中國籤約合作,並曾在2013年時給中國神舟10號飛船提供過技術支持。
  • 大學本科,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專業簡析,大學現身說法篇
    宇航指太空飛行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動,包括衛星、火箭、航天飛船等。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是以數學、物理學以及現代技術科學為基礎的高度綜合的學科體系。對學生的數理基礎,計算機軟體及實踐能力有較高要求。它綜合應用許多其他學科和工程技術的最新成果。
  • 戚發軔:航天科學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是有很大作用的
    戚發軔:航天科學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是有很大作用的2017-08-24 15:39 來源: 科普中國 航天科學要去做的,當然它不是今天就為老百姓的生活創造財富,但是對人類的社會的進步是有很大作用的,中國人不能不幹。
  • 新時代公民科學素質每日十問(20)
    陸地地形主要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五種。05 什麼的發明促使人類進入了工業時代?A 蒸汽機B 汽車C 計算機D 飛機【答案】A【解析】科學的發展改變著人們對自然界各種事物的認識,人類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逐漸提高。
  • 有深度有廣度!濰坊與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籤約合作
    1月7日下午,濰坊市政府與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舉行。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薛惠鋒,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惠新安出席儀式並致辭。市領導劉建國、劉國偉出席。
  • 雲遊科學殿堂、 放飛青春夢想,帶你體驗別樣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分營
    >郭萬林: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納米科學研究所所長為緬懷功業,為傳承精神,亦為更好的前行,學校於2018年決定將此樓闢為永久性校史館, 2019年10月18日校史館正式落成並開館。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位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明故宮校區,1992年正式創建並對外開放的「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
  • 聽院士講述流體力學與新中國航空航天的故事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餘闖)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近日舉行「祖國,我愛你」主題活動,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春作「身邊的流動」主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