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衛星發射......一批科學大咖要來諸暨了

2020-10-15 諸暨發布

10月,諸暨市科學技術協會邀請

中科院的科學家們

將深入諸暨的中小學,

開展多達16場科普報告。

那麼,先讓我們來一睹

這8位中科院科學家的風採吧~

8位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

成員簡介

航天技術、科學精神

石磊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副團長。

中國航天報社原總編輯,高級記者,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科普作家。現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國防科普委員會副主任。從事航天新聞出版工作30多年,長期研究航天發展歷史,多次參加飛彈、火箭、衛星研製發射的新聞報導,全程參與載人航天工程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飛船研製發射的採訪,策劃組織中國火箭發展歷程、載人航天工程和嫦娥工程的科普圖書編寫,擔任「錢學森與中國航天」課題研究組組長,見諸書、報、刊近千萬字,寫作航天科普圖書近30部,多次獲得國家圖書獎和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

心理學

吳瑞華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參與國家教育科學重點課題關於「自學輔導研究」的「七五」「八五」「九五」規劃研究項目,並主持了「十五」規劃課題研究項目,對培養中學生自學能力、改善學習方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現任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學院和全國少工委組織的「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科普活動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心理研究所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心理研究所心理諮詢師培訓學校校長。

航天技術、科學精神

孫保衛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原黨委書記。曾多次參加我國載人航天飛行控制任務和衛星發射任務。作為航天事業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以親身經歷宣傳輝煌的航天成就,詮釋偉大的航天精神,分享感人的航天故事。

力學、國防與

軍事科學、科學精神

張德良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兼任北京大學工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學院和南京理工大學動力學院兼職教授。曾任中國力學學會爆炸力學和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曾先後多次應邀赴加拿大、日本和德國,以及我國臺灣等地工作、講學和授課。主要從事爆炸與安全、高溫氣體動力學等方面研究工作,長期參與航空航天和軍工領域重大項目,並發表論文200餘篇。多次獲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級獎勵。

微生物學與生物技術

孫萬儒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原教授。從事與微生物有關的生物技術研究,參與我國北方生物工程中試基地籌備與建設,主持多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首先在國內開展手性化合物和手藥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發表論文90多篇,專著4本。獲多項國家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及中國科學院獎,以及北京市、中國科學院和全國科普先進個人獎。

天文學

何香濤

北京師範大學天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天文學會會員。曾任中國天文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天文學會理事長。當選第七、八、九、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主要從事類星體和活動星系核方面的研究工作。1984年首批被國家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曾獨自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三次獲國家科普創作獎,《追逐類星體》獲科技部2017年全國優秀科普圖書獎。曾被國家科委和國家教委授予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與美國國立基特峰天文臺臺長共同獲得美國天文學會國際觀測獎,獲中國天文學會張鈺哲獎。2019年榮獲國慶70年紀念章。

航空技術

傅前哨

空軍《航空雜誌》社副編審、《航空知識》雜誌社編委會委員、中國航空史研究會理事。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多個欄目特邀軍事專家。從事科研、科普工作30多年,發表論文和科普文章數百篇,撰寫主編書籍十餘套。參與和主持多型軍用飛機、無人機的研製,曾任某型軍機研製領導小組技術組負責人,獲得「飛機機身側板」等十多項專利。發明的翼尖渦輪技術獲第四屆中國專利技術博覽會、「尤裡卡」世界發明博覽會金獎。曾被評為空軍先進科技工作者、空軍優秀黨員、成績突出的國防科普作家。被全軍對外宣傳領導小組聘為「全軍常備外宣專家」。

古生物學、恐龍

李建軍

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博士,一直從事以恐龍為主的古脊椎動物學的科研、科普和展覽等工作。主要研究恐龍足跡,發表相關論文30餘篇,專著3部;並主持過大型野外恐龍化石的發掘工作,著有《生命的歷史與恐龍時代》等科普著作和科普文章;完成了國內20多個自然類博物館地質古生物展覽的內容設計和布展指導工作。2011年和2013年兩次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曾獲中國古生物學會頒發的首屆「楊鍾健科學傳播獎」,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個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科普報告會活動清單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在今年全國科普日活動期間,諸暨市科學技術協會廣泛組織各層次科技工作者開展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各類活動,切實提升我市公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科學素質。

10月,諸暨市科學技術協會又將邀請8位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員到諸暨16個中小學作巡迴科普報告。

諸暨市科學技術協會從2013年起每年邀請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員來諸作巡迴科普報告,累計已作巡迴科普報告120餘場,已經成為我市一項科普品牌活動。

這麼多厲害的科學家,

是不是也跟小編一樣覺得很ZAN呢?

其中走進浣江初中和江東小學

這兩場報告會還可通過

「1963法潤」直播收看

趕緊告訴更多的人吧~

來源:科協 | 供稿:嚴立平

審核:章柏江

責任編輯:沈雅妮

轉載請註明出處

<End>

相關焦點

  • 航空航天、衛星發射...一批科學大咖要來諸暨了
    航空航天、衛星發射......一批科學大咖要來諸暨了 2020-10-15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航空航天、衛星發射,一批科學大咖要來諸暨了
    那麼,先讓我們來一睹這8位中科院科學家的風採吧~8位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員簡介航天技術、科學精神從事航天新聞出版工作30多年,長期研究航天發展歷史,多次參加飛彈、火箭、衛星研製發射的新聞報導,全程參與載人航天工程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飛船研製發射的採訪,策劃組織中國火箭發展歷程、載人航天工程和嫦娥工程的科普圖書編寫,擔任「錢學森與中國航天」課題研究組組長,見諸書、報、刊近千萬字,寫作航天科普圖書近30部,多次獲得國家圖書獎和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
  • 10年29顆衛星成功發射,背後有個諸暨牛人
    同時,姜健也是上海衛星裝備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直接任命的系列衛星型號總指揮,兼任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試驗鑑定技術專家和科工局空間環境工程專業專家。在他的帶領下,研究所做到連續20年衛星不帶問題出廠、發射成功率達100%,尤其是近10年連續29顆衛星成功發射。
  • 「天問一號」來啦!揭秘航空航天的「山東力量」
    50年前,「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如今探測火星任務發布,正是一代一代航天人的努力,成就了今天中國航天事業的「高光時刻」。而這其中,少不了山東和山東人的付出和努力,他們見證了航空航天事業發展的「山東力量」。
  • 「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成功!諸暨這位老鄉,又給家鄉爭光啦
    我們諸暨老鄉,又雙叒叕給家鄉爭光啦!這次的目標是星辰大海!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火星車上熱控系統的關鍵組件要用到一種高科技材料。(魏建華)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而此次火星車上熱控系統的關鍵組件,太陽能集熱窗的結構正是由上海華誼樹脂有限公司生產的大尺寸高分子材料板所構成,材料的研發領頭人就是魏建華。
  • 煙臺高新區航空航天產業蓬勃發展
    堅定信念,不走「彎路」、不貪「捷徑」、不做「虛功」,經過一年的努力,煙臺高新區航空航天產業崛起了一批優質重點企業、打造了一批高質量平臺載體、落地了一批創新示範項目。「海上航天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對我區培育航空航天產業、聚集高質量發展戰略科技力量具有示範引領作用,將聚焦海洋智能裝備與航天發射交叉融合,系統研究解決海上衛星發射面臨的發射回收支持裝備、指揮控制系統、海上發射火箭適應性及衛星應用等關鍵共性及卡脖子技術,為海上高頻、常態化發射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打造海上航天產業技術需求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中樞。
  • 今早上天的神舟飛船,好多部件竟是諸暨製造!
    10月17日上午7點30分28秒,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二號F Y11運載火箭成功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浩瀚星辰的徵途已經開啟,太空,中國神舟十一號來了!另外小編得到的消息上天的不僅有諸暨的彈簧還有諸暨的渦輪增壓器、諸暨的空調裝置
  • 胖五發射成功 太空逐夢 VR體驗館航天航空主題引熱議
    胖五發射成功 太空逐夢 VR體驗館航天航空主題引熱議2019年12月27日,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將實踐二十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長徵五號立項於2006年10月。歷經十年攻關,2016年11月3日,長徵五號遙一首飛,但首秀之旅磕磕絆絆,點火發射多次推遲,不過最終還是成功將實踐十七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天津成全國航空航天產業基地 將形成400億規模
    、直升機、無人機、新一代運載火箭、衛星、空間站,天津市航空航天產業從無到有,成為全國重要的航空航天產業基地   ■預計到2011年,航空航天產業將形成400億元的規模   ■新一代運載火箭項目研製成功後,將滿足我國未來30至50年發展空間技術及和平利用空間的需要   天津網訊  隨著大飛機、直升機、無人機、新一代運載火箭、衛星、空間站等一批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航空航天項目兩年多時間先後落戶天津市
  • 西昌航天衛星發射中心!您了解多少?
    50年來,「北鬥」在這裡組網,「嫦娥」從這裡奔月,「風雲」自這裡升空……中國科技,中國航空!自1984年1月發射中國第一顆通信衛星以來,到2013年底已發射中國國內外衛星82次,為祖國爭得了榮譽。1990年4月7日,該中心成功發射了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
  • 中學生衛星將發射 衛星將運行在太陽同步軌道並服務全球
    中學生衛星將發射 衛星將運行在太陽同步軌道並服務全球時間:2016-04-24 22:00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學生衛星將發射 衛星將運行在太陽同步軌道並服務全球 ◆今年第四季度計劃發射的微小衛星2U立方星。
  • 一枚火箭載多顆衛星,汽車運輸發射,中國航天低成本發射或已來臨
    此次發射亮點很多,除了一次火箭發射搭載的衛星越來越多以外,還有一個亮點值得關注,那就是使用了移動運輸車發射,不再是龐大的發射平臺,而這個裝備的研發充滿了艱辛,如今成功使用在商業衛星發射上。也許未來15年內,我們就將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
  • 大工首顆衛星即將發射!面向全球大工人徵名!
    」,大連理工大學首顆科學衛星項目正式啟動。2021年將完成衛星正樣的製造與測試,2021年底前擇機發射。研製衛星(衛星正式名稱面向我校全體師生以及校友進行徵集)是世界首顆20kg量級亞米級高解析度遙感衛星。該星採用12U立方星結構,搭載我校自主研發的新型電推進裝置。
  • 航空航天有什麼區別?中國的航天技術都來自國外?乾貨全在這裡……
    這是中國最大火箭在2017年7月發射失利後的首次出徵。視頻來源:青蜂俠一時間舉國歡騰,在歡呼雀躍的同時,廣大網友也產生了諸多疑問:航空和航天的區別是什麼?在航空和航天領域廣為流傳的「我鈦難了」到底有多難?我們何時才能坐上國產大飛機?
  • 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航天發射從1次到300+
    50年來,中國航天事業走過了不平凡歷程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東方紅一號」躍然於世到「墨子號」飛向太空,從「兩彈一星」橫空出世到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服務全球、從「載人航天」到「嫦娥四號」傳回世界上第一張月背影像圖……一部新中國的航空航天發展史,就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自強不息的奮鬥史。
  • 印度創下航空世界紀錄!27億發射衛星上天,三天後卻消失不見
    隨著中國近些年來的科技發展,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中國在航天航空科技上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這一點是在世界上都有目共睹的,但是印度當地的人卻有一部分人仍然不承認中國科技進步所取得的成就!要知道中國的北鬥衛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定位導航系統了,但是印度人卻認為他們也行,於是印度便創下了航空航天的世界紀錄!27億發射衛星上天,三天後卻消失不見!
  • Space X「星鏈」,推動一場衛星網際網路革命,航天軍工迎來大機遇
    「星鏈」(Starlink)衛星的發射時間。此次發射成功後,使得該項目入軌衛星總數達到300顆。這將是SpaceX今年以來第三次發射星鏈衛星,也是該公司第五次(每次額定60顆)將衛星送入軌道。SpaceX預計,今年年底前會將1500多顆衛星送入低地球軌道,這將使SpaceX能夠為美國北部和加拿大提供網際網路覆蓋服務。但都要想使其服務覆蓋全球,SpaceX需要在太空中部署數千顆衛星。到目前為止,SpaceX已獲準發射12000顆星鏈衛星,並在尋求相關機構批准其另外發射30000顆衛星的計劃。
  • 不止火箭發射,海南航天產業或將在這些方面迎來大發展
    11月24日,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之際,2020年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在海南召開。論壇以「加快推進文昌國際航天城建設,打造國際交流合作新平臺」為主題,探討推進航天高端產品研發製造、航天發射及配套服務、空間科學技術服務與應用、航天大數據開發應用、國際航天交流合作以及「航天+」涉及的教育、金融、會展、旅遊、生命科學等產業融合發展。
  • 中國航空大動作來了,比華為5G範圍更大,比北鬥導航的衛星還多
    這些年來,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有著很好的發展,這完全得益於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我們都知道在我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然而就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中國航空又有一個大動作來了,比華為5g範圍更大,比北鬥導航的衛星還多。
  • ...明年要發射 該星是世界首顆20kg量級亞米級高解析度遙感衛星
    衛星模型圖。衛星採用12U立方星結構,體積為20cm×20cm×30cm,重量為21kg。能夠提供大於100W的電能,配備全新研發的某型電推進裝置。圖受訪者提供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大連理工大學首顆科學衛星項目正式啟動。2021年將完成衛星正樣的製造與測試,2021年底前擇機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