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為一名來自湛江的3歲小朋友做了腋下小切口房間隔缺損手術,這名患兒家屬是慕名而來,因為我所在醫院原來是軍隊醫院,說軍隊出身醫生不會騙他們,我看了這個小孩,3歲了只有12公斤,發育延遲,體重明顯未達標。因為她有房間隔缺損,而且是雙孔型,如果要封堵,至少要植入二個封堵傘,孩子心臟不大,直接放二個封堵傘可能對小兒以後有影響,術前談話時候雖然介紹二個治療方案,但是我推薦腋下小切口,因為這二種手術我都在做,我根據小兒具體情況解決問題,而且這個還是是個女孩,腋下切口非常隱蔽美觀,以後體內沒有封堵器,別人不會知道她曾經得過先天性心臟病,對她以後融入正常社會生活非常重要。
術後4小時脫離呼吸機,5天就出院了,媽媽都不敢相信。偏要在醫院周圍租個房子住下,自己觀察一下,觀察一周發現孩子越來越好,今天來拆線才高興坐動車回湛江了。祝賀她們。讓大家看一下切口,只有1個半大小(口袋裡沒有硬幣,只有這個)
又有一個主任介紹過來3歲小萱萱,是一個典型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第一胎第一個,但是父母親和姥姥都沒有發現患兒這個問題。最近才發現。我再次向患兒家屬交代這二種方式。目前有超過80%患兒家屬都選擇封堵手術,因為大部分患兒家屬首次就診都是在心內科門診,心內科醫生只能介入治療,只能封堵手術。
我希望給家屬更多的選擇,需要家屬了解不同手術方式對小孩的以後的影響。我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因為可吸收封堵器仍然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因此目前市場上仍然以鎳鈦合金封堵器為主,那就涉及到它在體內長期存在,如果孩子長大了,升學體檢或者單位體檢,不可能不發現心臟內的金屬影,如果解釋。因為中國人的生活習慣跟老外又不一樣,老外非常尊重隱私,國人對於這類事情非常感興趣。
可能是我想太多。
前幾天遇到一個56歲老年女性,心內科封堵沒有成功。患者身高152cm,體重80.5公斤。還是一個心內科兄弟的熟人,心內科醫生採用最大的房間隔缺損封堵傘都沒有封堵成功。轉給我。說句實話我看到她時候,非常痛苦,因為如此肥胖的患者體外循環手術後肺功能恢復非常困難,在手術室裡我首先請超聲醫生再次評估這個缺損,為中央型房間隔缺損,只是大了一些,估計18mm。我決定採用經右側小切口封堵,使封堵傘輸送鞘垂直於整個房間隔,選擇26mm封堵傘,一次封堵成功。使患者避免了開胸手術,避免了體外循環手術。即使這樣,經過氣管插管的她術後3天才轉普通病房。這樣患者及家屬都是接受封堵器的,因為她自己孫子都大了,又不擔心什麼問題,只要治好,什麼方式安全就來什麼。
這都是近期我遇到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治療過程,希望能夠給仍然困惑的家屬一點提示,手術方式有很多種,主要看患者及家屬對手術的要求及未來可能遇到情況處理方式來決定。祝所有患者均有一個明亮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