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承父情!曾拒絕美方邀請回國,他是第一位到河南高校任教的全職院士!

2020-07-09 鄭州大學招生辦公室

今年83歲的鄭州大學教授霍裕平是一位在新中國成長起來的物理學家,多年來,他始終堅持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在我國物理學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非凡成就。他在58歲時紮根中原大地、躬身實踐,以滿腔的熱情投入教學科研,引領鄭州大學物理學科夯實基礎、提升實力乃至發展壯大,在鄭大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子承父情!曾拒絕美方邀請回國,他是第一位到河南高校任教的全職院士!

霍裕平,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鄭州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研究工作,重要論文有&34;、&34;、&34;等,並出版專著《非平衡態統計理論》。自1982年起,長期領導中國科學院核聚變研究工作,並參與領導國家的核聚變研究。領導和組織了我國大型超導託克馬克HT-7的建設,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HT-7U計劃的主要建議者。

鎏金歲月,他的每一步都踏實堅定

在每一個人的人生歷程中,總有那麼關鍵的幾步決定了事業和生活的方向。霍裕平人生之路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實而堅定。

子承父情!曾拒絕美方邀請回國,他是第一位到河南高校任教的全職院士!

霍裕平1937年8月生於北京,1954年考入北京大學物理學系物理專業。1959年被分配至中國科學院北京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被中國科學院破格提升為研究員,同年被推薦參加全國科學大會。1979年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一年,並辭謝美方續邀,於1980年毅然回國。1982年被中國科學院任命為合肥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兼合肥分院院長,主要負責等離子體物理所的大型核聚變研究工作,並參與領導國家核聚變研究。1993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子承父情!曾拒絕美方邀請回國,他是第一位到河南高校任教的全職院士!

1997年,霍裕平受命參加&34;專家顧問組,作為能源小組召集人,三次領導起草了能源領域基礎研究規劃,全程參加立項、評審、檢查等工作。2002年受命領導&34;專家委員會,被任命為首席科學家。科技部委託他領導一個9人小組在技術上全面負責國內聚變界的組織和協調,還負責技術方面的國際談判,最後順利完成談判。2007年,國務院批准中國正式參加&34;。

子承父情!曾拒絕美方邀請回國,他是第一位到河南高校任教的全職院士!

從2002年至2007年,霍裕平任&34;中國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負責我國有關技術工作。他領導和組織了我國大型超導託克馬克HT-7的建設,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HT-7U計劃的主要建議者和推動者。他還首次系統地解釋了稀土離子對鐵磁共振的影響,推動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子承父情!曾拒絕美方邀請回國,他是第一位到河南高校任教的全職院士!

霍裕平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研究工作,是我國理論物理界的權威之一,長時間擔任國家&34;計劃能源領域專家委員、國家學位委員會物理評審組成員、國家&34;計劃專家委員會委員、能源領域召集人等。他在國內外主要刊物上發表近50篇論文,並出版專著《非平衡態統計理論》(科學出版社),受到國內外高度重視。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4年獲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獎,1986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獲國家&34;勞動獎章,1989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00年獲河南省科技功臣榮譽稱號。

子承父情!曾拒絕美方邀請回國,他是第一位到河南高校任教的全職院士!

霍裕平的重要論文有《稀土離子對鐵磁共振的影響》、《用光學方法實現任意線性變換》、《等離子體靜態穩定性》等。他站在物理學科發展戰略上思考的結晶至今仍熠熠閃光,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他曾經表達過這樣的心聲:&34;

承繼父親教育情,紮根中原獻赤誠

1996年,霍裕平辭去中國科學院所有職務來到鄭州大學,成為第一位到河南省高校任教的全職院士。他選擇鄭州大學是人生經歷的必然,在這個必然因素裡,飽含著一份對鄭州大學特殊的感情。霍裕平的父親霍秉權先生是著名的物理學家、教育家,也是鄭州大學創辦人之一。鄭州大學是父親工作過的地方,這種情結也浸染在他的血脈裡。他說:&34;

從事30 多年的物理研究,霍裕平深刻理解物理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當年他敏銳地感受到物理學科如此重要,但物理教學卻常被忽視,於是他想改變這種現象。1996至2001年,他強調地方院校的科學研究應主要與國家和地方發展的重大需求相聯繫。

子承父情!曾拒絕美方邀請回國,他是第一位到河南高校任教的全職院士!

為此,霍裕平親自領導將凝聚態物理學科調整為材料物理學科,建設以研究鋁合金為主的金屬物理方向,研究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並由此提出了一條在我國普遍提高鋁合金性能的可行途徑。他還領導將物理系核物理學科轉向為主要面向農業和醫學的核生物學,指導了離子束生物技術實驗室的建設,以及小麥的離子束誘變育種和轉基因等工作。

子承父情!曾拒絕美方邀請回國,他是第一位到河南高校任教的全職院士!

在霍裕平的帶領下,鄭州大學物理系獲批凝聚態物理國家重點學科、物理學一級博士授權點、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物理系組織教師和研究隊伍,建成材料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河南省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及河南省離子束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霍裕平給別人的印象始終是謙和儒雅,眼神裡泛著和善慈惠的光芒。他淡泊名利,永葆知識分子的本色。他曾經收到世界各國給他寄來的《名人錄》邀請書有二三十個,他卻一個也沒有回覆。他說:&34;

子承父情!曾拒絕美方邀請回國,他是第一位到河南高校任教的全職院士!

追溯霍裕平的科研治學之路,他一直覺得做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讓自己出名或者發表幾篇有影響的論文,而是希望能讓中國參與世界科學的發展,並在某一領域起到推動作用。一代物理學家的精神風範至今仍令人敬仰,感召後學。

在學術領域,霍裕平推動中國物理學的發展進程,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在教學領域,他有力地提升了鄭州大學物理學科水平,培養了大量創新人才。執著追求理想,堅守家國情懷,他的拳拳之心感人至深。

霍裕平一直以來非常關注、關心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以及鄭州大學的發展,積極提出意見與建議。鄭大人崇仰其境界,傳承其精神,感恩其情懷,懷揣著這份敬佩與感動,在一流大學建設的徵程中闊步前行。

歡迎關注&34;頭條號,獲取更多關於國家&34;重點建設高校、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鄭州大學的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鄭州大學高層次人才工作辦公室官網、鄭州大學官微、科學網新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官網、中國科學院官網

相關焦點

  • 曾拒絕美方邀請回國,他是第一位到河南高校任教的全職院士!
    霍裕平,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鄭州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研究工作,重要論文有"稀土離子對鐵磁共振的影響"、"用光學方法實現任意線性變換"、"等離子體靜態穩定性"等,並出版專著《非平衡態統計理論》。自1982年起,長期領導中國科學院核聚變研究工作,並參與領導國家的核聚變研究。
  • 哈佛第一位大陸終身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國,支援母校北京大學的建設
    在哈佛接受冰桶挑戰的謝曉亮 哈佛大學第一位大陸終身教授哈佛大學是世界第一高校,能在哈佛大學被聘為終身教授是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夢想,謝曉亮,1962年出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8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作為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哈佛冠名講席教授,他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化學和生物物理界最高獎獲得者、是獲得美國生命醫學大獎——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的第一位華人。
  • 錢學森回國後,就再也沒去過美國,美方多次邀請都被拒絕
    正是因為錢學森的優秀,讓當年美國也不願讓他回國,而錢學森的回國之路也非常坎坷。但在錢學森回國後,就再也沒踏入美國國土,即便美方多次邀請依舊被拒絕。而錢學森的回國之路的困難,也正好說明了他的能力有多強大,甚至美國海軍次長丹尼金布爾還曾評論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 個師的兵力。事實證明,錢學森的價值遠遠不止5個師。
  • 三位科學家受施一公邀約毅然回國,加入西湖大學任教
    施一公畢業於清華大學,之後,又去霍普金斯大學深造,並於2008年婉拒美國聘請,毅然回國在清華大學全職任教,又於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如果說有那麼些中國學子在國外學業有成,卻又心繫祖國發展,放棄國外更加豐厚的報酬和更加完善的科研條件而回國效力,那施一公便是這些人中的典型代表。
  • 國內人才爭相赴美發展,他卻全職回國任教清華,連美國國籍都不要
    但也有一部分人,他們自身相當有實力,但卻義無反顧地捨棄了國外的高薪待遇,堅定不移地回國搞建設,著實令人敬佩。原清華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就是這麼一個有著高尚情操的人。他本科畢業於清華,後深造於美國霍普斯金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是萬中無一的精英學霸。因為實力強悍,他被美國名校普林斯頓大學聘為終身教授,還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5年引進了5名全職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全職加盟南京大學
    「TOP小編」統計來看,這是自2016年引進許志琴院士和陳顒院士、2018年引進沈樹忠院士、2019年引進楊經綏院士後,南京大學在5年內引進的第5位全職院士。與此同時,這也是南京大學連續第三年引進的全職院士,這一連續引進院士的數據在「華五高校」中位列第一,無校可撼動。
  • 哈佛第一位終身教授,毅然回國任教,曾說這不是簡單的決定
    >2017年求是科學基金會評價他:謝曉亮是學科交叉研究的踐行者,從物理化學、生物物理到生物化學,再到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及臨床醫學,他無畏探索,不斷創新,他是單分子酶學的創始人、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顯微成像技術和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在單分子生物物理和
  • 曾經的北大數學天才,回國任教六年後出走,離開時三句話耐人尋味
    都說北大是一所偏向於文科類型的高校,臨近的清華大學則是偏向於理科型高校。但如果從北大數學系的發展史開始追溯的話,我們就可以了解到北大的數學系有多厲害。那些說北大是文科型高校代表,清華是理科型高校代表的話,實際上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誤解,北大可是盛產「數學天才」,也是國內高校裡當之無愧的翹楚。
  • 向錢學森看齊,美國人視其為國寶,他回國效力,只因有顆中國心
    而美國之所以擁有這些高科技是因為他們有著世界最頂尖的科研高校以及龐大的科研人員團隊,據統計,1989年-1990年,在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工作的外國學者超過4.6萬人,1997-1998年超過6.6萬人,美國720多個聯邦研發實驗室很多都曾招聘引進國外著名科學家來參與項目開發。
  • 他是「大師中的大師」,曾拒絕哈佛大學邀請,晚年為何淪為乞丐?
    其中,有許多科技優秀人才,為新中國的發展建設貢獻了極其重要的力量,比如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李政道。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科學家,事實上在他們之中還有許多擁有突出貢獻,卻不為人知的人才。子淵即將提及的這位大師,12歲就考上清華大學,22歲遠赴哈佛深造,是名副其實的少年天才。他一生致力於教育,為國家培養出79名院士,終生未娶。
  • 29歲成為中科大博導,發表11篇頂級論文,如今他全職回國工作!
    他就是段路明,一個「隱形」的天才。雖然年輕時沒有被人熟知,但是如在量子領域的科研成果,卻是讓人很多前輩都佩服不已,世界各國的大學都想邀請他加盟。少年天才,樸實而而低調段路明出生於安徽的同城,18歲的時候,因為全國化學競賽獲獎而被保送至中科大。
  • 劉有成院士:作為高端人才被美國限制出境,回國後他撐起有機化學的...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位科學家,他的研究覆蓋了自由基化學、單電子轉移反應、輔酶NADH模型形式上負氫轉移反應機理等,幾乎囊括了有機自由基化學的各個領域。他曾在1987年、1995年兩次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並且在執教期間培育出了60多位研究生,為祖國的有機化學培育了大量人才。他就是有機化學家、化學教育家、中國自由基化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有成。
  • 他曾是中科大最年輕教授,現全職回國與姚期智合作量子信息
    同比他年長三歲的著名量子信息科學家潘建偉一樣,段路明出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人在本世紀初嶄露頭角,並被破格晉升為教授。如今,段路明做出全職回國工作的決定,與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創建清華大學量子信息中心息息相關。昔日中科大的學術新星,輾轉近20年後全職回國,能否迅速提升清華量子信息中心的實力和水平,與中科大在這一領域分輝?
  • 他比錢學森還厲害,美國曾攔截令阻止他回國,還被關到監獄裡
    說起近代的科學家,很多人都會想起錢學森,他當年在美國留學,掌握了很多先進的技術,回國之時,卻遭到了美國方面的強行阻攔。五年後,他才因為祖國的幫助勉強回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有一個比錢學森還牛的科學家,美國曾下達三道攔截令,想要阻止他回國,結果他卻突破重重封鎖回到了祖國。
  • 他北大畢業,加入美國國籍,成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回國發展引熱議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頂尖科研學者在國外學成後,選擇了回國發展,進入到我國頂尖高校,積極投身在祖國的偉大事業當中,為我國科研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貢獻出自己的才智。他身上擁有諸多頭銜:生物物理化學領域的行業專家;單分子生物學、無標記光學成像、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外號「四院士」學者,在全世界範圍內只有他一個人實現了這個成就;美國生命醫學大獎——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的第一位華人。
  • 美國科學院第一位女數學家:拒絕分享年輕人的榮譽
    1年前,54歲的朱莉婭主動邀請年輕人,合作研究丟番圖方程。在合作的過程中,朱莉婭找到了將丟番圖方程改寫成等價方程時,減少變量個數的方法。在馬蒂亞舍維奇完成這篇論文之前,改寫方程至少需要13個變量。1974年,馬蒂亞舍維奇把需要的變量數減到了9個。 他堅持認為論文應該署上朱莉婭的名字,因為沒有她的研究方法,也就沒有他這篇論文。
  • 河南首位!這位從孤兒院走出的院士,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錄》!
    走在鄭州大學校園裡,時常能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他精神矍鑠,雙眼炯炯有神,臉上總洋溢著親切的笑容。學子們很難想到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竟是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就是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
  • 施一公:從清華大學副校長到西湖大學校長,回國科研拒絕美國高薪
    說到施一公院士,相信很多人不會陌生。如今,施一公院士已經是西湖大學的校長,成為了中國高等教育方面的新希望。但是在背後卻有著太多的艱辛。雖然當時有人認為施一公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回到中國很不明智,多少人希望能夠留在美國,拿到美國國籍,但施一公院士卻通通放棄,也從沒有後悔曾經的選擇,因為中國有他的根,有他的親人,更有他深愛的祖國,因此,就算擁有留在美國的能力,即便是他國再好,但是他清楚中國才是自己的家。
  •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放棄哈佛終身教授,全職回北大任教
    他擁有四頂院士桂冠,是生物物理化學基礎科學研究的國際領軍人物;推動了無標記光學成像技術和新型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也是單分子酶學的創始人以及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開拓了相干拉曼散射顯微成像技術和單細胞基因組學,並且成為了首位獲得美國生物醫學最高類獎項——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的華人
  • 2020年985高校全職院士排行,哈工大進入前十,人大墊底
    不過,大概是從2000年開始,國內高校興起了一股「雙聘院士」、「共享院士」之風,一些高校在官網上寫著有十幾位甚至幾十位院士,實際上大部分都是兼職的,全職的沒幾個,水分非常大。由於工作量非常大,統計了39所985高校的全職院士,如下表所示: 2020年985高校全職院士統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