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ris
2017年,港股牛市及港交所擬推行的上市新政著實為香港金融市場吸睛不少。隨著香港與內地聯繫更為密切,「滬港通」、「深港通」等逐步普及,一批中資券商也在香港快速布局,佔據一席之地。特別是近一兩年,在部分領域中資投行已顯出超越外資投行之勢。
依靠香港這一國際樞紐的天然優勢,許多香港的內地券商子公司都自詡為國際金融機構,然而其中不少都還止步於中資的圈子,他們離摩根史丹利、高盛這樣的國際投行還有多遠?國際化的這盤大棋又該如何走?
內地券商赴港博弈戰果各有不同
從目前在香港上市的各中資券商已公布的2017年業績來看,各主要券商都已經將海外業務納入公司的核心業務結構中,其中不少券商已在香港設立了子公司。據不完全統計,在目前已有的2017年業績公告中,有6家港股上市中資券商公布其在內地以外市場的經營數據。其中,中金公司的年報中並未單獨列出其在港業務的數據,在此姑且將其中國大陸以外地區業務的收入情況納入對比。
數據來源:各公司年報
通過總收入對比不難發現,2017年海通證券的香港子公司海通國際實現營業收入71.95億港元,佔母公司總營收比例最高,達20.43%,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4.5%,進一步查閱2012至2017年的記錄可發現,在此期間其收入的年複合增長率達44%;其次是中金公司的境外業務,實現總營收28.97億港元,佔中金總營收比例15.2%;中信證券國際以63.81億港元為其母公司中信證券貢獻11.80%的總營收,位列第三。
數據來源:各公司年報
在淨利潤方面,海通國際依舊領先。去年,海通國際淨利潤為30.3億港元,在同業中也稱佼佼,佔母公司淨利潤的28.16%,2012年至今淨利潤年複合增長率高達60%,可謂是母公司的一棵「搖錢樹」。再看它2017年的派息比率,高達約50%,周息率6.12%,可以說海通國際對股東是相當的豪爽,把淨利潤的一半拿出來作為股東的分紅,再次坐實了「搖錢樹」的美稱;接著是國泰君安國際,去年實現國際業務淨利潤13.36億港元,佔總淨利潤的10.84%;而華泰金控國際海外淨利潤達到7.71億港元,佔總淨利潤的6.64%。
目前看來海通國際在各中資券商的在港金融機構中表現最為搶眼,總收入及淨利潤均位列第一,其中淨利潤竟比在列的國泰君安國際、中信證券國際及華泰金控國際的淨利潤相加還要多。
以全球視野辨析真假「國際」
在香港中資中獨佔鰲頭的海通國際,若是放在大陸甚至國際市場上看,又會得出怎樣的結論呢?
既然名字裡都冠了「國際」二字,就先來看看這些在港中資投行在香港以外的國際市場是如何布局的吧:
圖片來源:iStock
中信證券已藉助旗下的中信裡昂證券在亞洲、澳洲、歐洲和美國等地的20個城市設下網點;中金公司也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在香港、紐約、倫敦、新加坡、舊金山五個國際金融中心設有分支機構。海通國際的運營網點目前也已涵蓋了香港,東京,新加坡,孟買,紐約,倫敦等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其母公司海通證券在全球範圍內的14個國際和地區均有布局,是目前全球撒網最廣泛的中資券商。
再來看看公司體量和運營效率:
就海通國際目前的體量而言,已相當於一家國內中型券商。若考量其運營效率的話,海通國際目前的ROE為12.8%,已超過國內一流券商及國際投行:
數據來源:各公司年報
從海通國際近年的年報可以看到,這幾年其資本擴張速度極快,從2015年的919億港元,一年間迅速增長至2016年底的1315億港元;到了2017年,其總資產較上一年減少了1%,然而營收及淨利潤卻雙雙錄得大幅增長,由此可見其資本運作能力之強。
最後來對比一下業務線和收入結構:
過去這些年許多中資投行業務能力都在提升,不過與外資還有些差距。外資投行的優勢除了公司體量大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多年來形成的成熟的業務架構及流暢的聯動體系。
以香港為例。與A股市場不同,港股是個機構投資者佔絕對份額的市場,因此這裡的投行業務結構應該更多元,更綜合。要想抓住機構客戶,就必須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務。
參考高盛,美銀美林,摩根史坦利這三家綜合性外資投行的業務結構不難發現,儘管他們的業務架構和模塊不盡相同,可是業務的覆蓋範圍卻大體類似,都包括了企業融資,證券經紀、股票研究,資產管理、個人財富管理等。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海通國際不斷調整業務結構,正在逐漸向外資投行靠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海通國際CEO林湧在2017業績發布會上說到,現在國際投行來自孖展利息的收入已不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過去中資投行主要從事孖展融資這些較簡單的業務,但海通國際已早於同行進行相應調整,未來將進一步加強如投行及資產管理等高技術業務,並繼續做大資本中介業務。
觀察其業務結構可發現,海通國際旗下主要有企業融資,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機構客戶及投資業務五大板塊,其中財富管理佔據了總收入的大頭30%,其次是企業融資佔26%,第三名機構客戶業務佔比23%,且均在2017年取得全面增長,協同效應初現,在內部形成了一個良性閉環:
海通國際現已初步形成了貫通一級市場發售及二級市場做市交易的債券生態鏈,且目前看來該公司已在香港市場享有一定的定價權;同時不斷完善集投資、發行、銷售、交易於一體的股票生態鏈。這樣一來即有助於吸納更多的優質客戶,又通過交叉聯動拓寬銷售渠道,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圖片來源:iStock
要想真正與華爾街的投行巨鱷們比拼,僅僅複製粘貼他們的業務結構是遠遠不夠的,更要懂得錯位競爭,充分發揮自身特有的優勢。
海通國際作為一家中資背景的金融機構,牢牢鎖定了自己在吸引內地客戶,鞏固亞太市場上的優勢。以備受關注的投行業務為例,據Wind資訊,2017年共有50家內地企業在香港首發上市。其中海通國際所擔任的承銷中國公司港股IPO的數量最多,為9例。
數據來源:Wind資訊、彭博
金融科技時代到來全球投行搶灘AI
AI在全球掀起的科技創新浪潮已經波及金融界。現在高盛、摩根大通等知名華爾街投行都紛紛將自己重新定義為科技企業而非純金融機構。
據Pitchbook的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共有約218億美金與AI相關的併購案,這一金額是2015年的26倍還多。除了參與收購,華爾街投行還在內部增加金融科技的投入。摩根大通的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軟體COIN,幾秒內就能將原先律師和貸款人員每年需要36萬小時做完的工作完成。
一份《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評論》和波士頓諮詢公司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大約有85%的受訪公司認為AI可為他們帶來競爭優勢,但僅有不到5%的公司已開始大規模使用AI技術。相較於其他領域的公司,許多金融機構每天都有大量的數據生成,因此更需要先人一步,研發獨立的AI系統,來處理這些數據。有了AI的幫助,許多預測及判斷將不再依靠直覺和估算,可以更快捷智能地處理數據。
圖片來源:iStock
現階段大多數公司都傾向於購買第三方開發的AI產品或服務,但真正了解AI技術的公司往往會選擇獨立開發自己的AI系統。
儘管地球那一端的華爾街在AI方面已經動作頻頻,許多的中資投行仍對AI的應用保持觀望態度,甚至許多金融從業人士對於AI的認識都還停留在App階段,以為一切就像裝一個軟體那麼簡單。其實,要想有效地利用AI技術,需要完善的數據整理,深入的算法監測,以及大量的定製化細節。
對比幾家內地券商的海外子公司,只有海通國際專門在年報中重點提到了其業務在 AI 領域的具體應用和發展規劃,並率先獨立研發了一款電子交易平臺,專用於傳統交易,組合交易,算法交易和直接下單。目前這一平臺已覆蓋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包括香港、美國和日本等,預計將於2018年擴展到歐洲和亞太地區的主要證券交易所。
數據來源:公司資料
開弓沒有回頭箭。AI技術一旦廣泛應用,就無法再止步不前。據海通國際內部人士透露,該公司已為此專門成立了環球市場智能交易委員會,並將繼續加大對量化交易,算法交易和智能交易技術平臺的投入,計劃於2018年下半年舉行人工智慧專題論壇。眼下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論壇在內地已經屢見不鮮;相比之下,在香港舉辦的國際級別論壇還屬少見。據悉該論壇已經廣發英雄帖,中美兩國許多學界業界的意見領袖和創投界大咖屆時都將現身香港,探討AI的應用及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