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服自然》 一部人與自然交戰啟示錄

2021-01-15 新京報電子報

  今天的萊茵河,山水相映,航運暢通,兩岸的德國城鎮獨有風情。在這風光旖旎之中流連忘返的行人,大概想像不到,一個多世紀前,萊茵河所經之處竟是一片沼澤縱橫、泛濫頻繁的夢魘之地。歷史的今昔對比,讓我們不禁發問,到底是什麼力量馴服了萊茵河?事實上,對萊茵河的馴服只是過去兩百多年來德國人改造自然環境、拓寬生存空間的歷史畫卷中的一個片段。

  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的大衛·布萊克本教授,在《徵服自然:水、景觀與現代德國的形成》一書中,從環境史的角度,描繪了18世紀以來德國人改造水文、移民墾殖、與自然相生相剋的歷史場景,將鐵與血交織、戰爭與和平交替、詩歌與槍炮交響的德國歷史,置於河流、沼澤、海灣、運河、水壩等實際的地理環境之中,為我們生動地展現了現代德國之地理景觀的形成過程,揭示出德國地理變遷與德意志民族歷史之間的交互影響。

  人與自然互動的歷史全貌

  布萊克本認為,僅專注於文獻研究並不能發現人類歷史,空間和時間都是歷史的基本要素,「總會有一個時間點具備切實可感的空間。」

  在書中,他試圖克服「俯瞰」這種只見輪廓全景、不見地面上生活之人的視角,力求靠近真實的歷史。在其筆下,無論是默默無名的農民、河工、漁民、淘金者和墾殖移民,還是名垂青史的工程師與王侯將相,都出現在「水的戰爭」場景之中。人類活動既改變了自然環境,也受困受惠於自然環境的變遷。他藉助植物學、動物學和生態學的研究成果,將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失衡等都納入了研究視角,以儘可能地呈現人與自然互動歷史的全貌。

  本書是一部空間維度的德國史,用六個章節詳細介紹了德國地理景觀的改造與變遷,所選案例東起奧得河西岸的奧德布魯赫沼澤,西至縱貫德國南北的萊茵河,北達北海沿岸的亞德灣,還有遍布各地的水壩區域。在東歐的普裡皮亞特沼澤,化千裡澤國為萬畝良田的拓荒墾殖,不僅喚醒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識,甚至還助長了德意志人的種族偏見。本書還探討了戰後兩德所面臨的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尖銳矛盾,以及它們所選擇的不同道路。

  從駕馭自然管窺人類統治實質

  「從人類對自然的駕馭,可以管窺人類統治的本質。」普魯士徵服奧德布魯赫沼澤的歷史即是例證。對普魯士王國而言,改造蠻荒之地、解決河堤之患,既是吸取三十年戰爭的歷史教訓,也是出於開拓土地、為騎兵提供給養的現實需要。

  18世紀,荷蘭人排水造田、墾殖土地的技術福澤歐洲各國,也為普魯士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持。治理奧德布魯赫的重任,就落到荷蘭血統的水利工程師西蒙·萊昂哈德·黑萊姆的肩上。然而,沼澤地帶疾病肆虐,冬季冰封、夏季洪水,施工條件極其惡劣,沼澤排水工程進展十分緩慢。腓特烈二世就對工程實施了軍事管制。在他看來,這項工程是一場和平的徵服,是對自然的徵服,也是對野蠻的徵服,但在同時代人看來,無處不在的暴力與殘酷的自然環境倒使其更像是一場「靜悄悄的七年戰爭」。

  在政府的呼籲下,大批移民滿懷希望遷徙至奧德布魯赫,定居墾殖。然而,迎接他們的卻是繁重的勞作、肆虐的疾病與無情的自然災害。移民當中流傳的諺語「第一代死,第二代窮,第三代才能富」,道出了他們為新土地的墾殖與繁榮所付出的高昂代價。對於統治者而言,煥然一新的奧德布魯赫象徵著千秋偉業,至於一兩代人為之所做的犧牲,不值一提。

  德國人對萊茵河的馴服與法國大革命在時間上是重合的。拿破崙建立的「萊茵同盟」,重塑了萊茵河流域的政治版圖,支離破碎的小政權為形成中的現代疆域國家所取代。這既節省大規模整治萊茵河的外交成本,也催生了有能力擔此重任的政治力量。「19世紀前,萊茵河沒有固定的河床」,而「自然狀態下的河流根本無法確立起固定的邊界」,整治萊茵河也是邊境問題的解決方案。

  接受了新思想洗禮的約翰·戈特弗裡德·圖拉,主持一系列的「裁彎取直」工程,縮短河道長度,加快河流流速,以衝刷河床,加深河槽,從此,萊茵河不再是水網密布的水沼之地,而成為一條浩蕩奔騰的大河,人們得以在從前的泛濫平原上開墾土地,精耕細作。然而,硬幣的另一面卻不那麼振奮人心——整個生態系統與社會結構都隨之改變,加速的流水衝走了大量泥沙,也帶走了萊茵河畔的淘金者的希望;沒有了淺灘,許多魚類也失去了生存繁衍的樂園,漁民不得不收網上岸,轉行做小農或僱工。萊茵河上遊的安寧是以下遊增加的洪水威脅為代價的,航運發展又對河流的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19世紀中後期,崇尚科學的黃金時代,德國人並不甘於只做「詩人與哲學家」,而是大力建設威廉港、開發酸沼、大興航運、築造水壩。無數工人忍受著簡陋的生活條件與瘧疾流感的侵蝕,在潮溼惡劣的環境中艱苦勞作多年,才建成這座見證普魯士與德意志帝國興衰榮辱的威廉港。航運蒸蒸日上,蒸汽與柴油帶動大宗貨物的運輸,客輪與火車一道都被民眾視為進步和解放的象徵。與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帝國主義相呼應的,是德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

  無數的人工水壩逐漸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成為現代德國景觀的重要元素。然而,在德國景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同時,改造自然、工業化建設的副作用也逐漸凸顯出來,人們逐漸對物種滅絕、物種入侵和生態失衡有了概念。

  從徵服自然到保護自然

  在奧得河以東,德意志民族既體驗了民族自豪感的無限膨脹,也經歷了丟失故土後的流離失所。德國人的拓荒範圍一度擴展至波蘭與蘇聯交界的普裡皮亞特沼澤。德國人把這片沼澤視為試金石,以「證明技藝精湛的德國人遠勝懶惰的斯拉夫人。」

  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大都視德國人為「文化的使者和承載者」,而視斯拉夫人和猶太人為劣等種族人口。地理景觀有了種族屬性,「真正的德國景觀是生機勃勃、特性鮮明、整齊有序的,最重要的是它將是繁榮的。」二戰時期,德國人對生存空間的渴望、自命不凡的民族意識與極端種族觀念在此交匯,最終,普裡皮亞特沼澤在一場東歐的「印第安戰爭」中成為了殺戮之地,而沒有成為德國人的「新邊疆」。

  二戰後,德國人為丟失東部故土而心痛,卻也不得不接受現實,在廢墟之上重建家園。西德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蹟」,但在經濟奇蹟的背後,卻是人們對自然環境巨大而深刻的開發與改造。為拯救「沒有生存空間的民族」,所有原生態的泥沼都被開發殆盡。人類的行為必然引起大自然的逆反,魚類減少、河流汙染、水資源濫用的問題日益突出。70年代之後,環保主義逐漸成為西德政治中的重要力量,西德逐步實現了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到經濟與環保並重的轉型。

  然而,東德卻沒有這麼幸運。在70年代西德進行轉型之時,東德一方面繼續極端的蘇聯式計劃經濟模式,大刀闊斧地改造自然,另一方面,面對富裕的西德,它不得不將滿足東德人民的物質需要視為重中之重,大力補貼能源消費和公共政策,既無心力也無財力顧及自然環境,未能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在秘密警察的擾亂之下,環保運動也沒能發展成氣候,更沒有催生出與西德相匹敵的環境思想和組織。

  兩德統一之後,德國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又進入了一個新時期,純天然的景觀成了一個獨特賣點。無論在規劃奧德布魯赫的前景的時候,還是在對抗洪水的自然力的情況下,德國人都不再堅持18世紀時「徵服自然」的雄心壯志,而選擇了一條保護自然的道路。縱觀現代德國之景觀的形成歷程,「徵服自然」跟「徵服他人」密切交織在一起,對照18世紀普魯士軍事化開墾奧德布魯赫的歷史,如今德國、波蘭和捷克在歐盟庇護下共同治理奧德布魯赫的政策,足以使人感到欣慰了。

  本書為我們呈現了德國歷史與地理變遷之間的交互影響過程,相比於圍繞著「德國問題」的政治軍事史,此書令人耳目一新。用精微的筆法描述宏大的變革,是本書的一大特點。當沼澤、積水、泥炭、植被等自然事物和勞作、暴力等人的行為,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鬥爭與共處,一併出現在歷史場景之中時,種族主義等抽象的概念與大屠殺等扁平的史實,在我們腦中不再只是二維的黑白影片,而變成了有血有肉的彩色立體圖景。透過現代德國的地理景觀,我們所讀到的德國歷史,與德意志土地上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普羅眾生都息息相關。

  □範繼敏(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相關焦點

  • 《徵服自然》 一部人與自然交戰啟示錄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的大衛·布萊克本教授,在《徵服自然:水、景觀與現代德國的形成》一書中,從環境史的角度,描繪了18世紀以來德國人改造水文、移民墾殖、與自然相生相剋的歷史場景,將鐵與血交織、戰爭與和平交替、詩歌與槍炮交響的德國歷史,置於河流、沼澤、海灣、運河、水壩等實際的地理環境之中,為我們生動地展現了現代德國之地理景觀的形成過程,揭示出德國地理變遷與德意志民族歷史之間的交互影響。
  • 啟示錄:回歸信仰,敬畏自然
    2020啟示錄///回歸信仰 敬畏自然馬太福音的末日描述耶穌在橄欖山上坐著、門徒暗暗的來說、請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有這些事。你降臨這世界的末了、有什麼預兆呢。耶穌回答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最近在家再次拜讀《聖經》,夜深人靜之時,看至《啟示錄》中的千禧年及末日預言,聯想起這世界末日一樣的2020年,又知聖經記錄至真至善,心頭驀然被打動。關於信仰從我記事開始,奶奶便帶著我做禮拜,我的幼年是在一排排紅色禮堂,釘在牆上的十字架,禮堂院子裡的大樹以及教會每次發的水果糖,作為教會裡最年幼的信徒,姊妹們都把自己手裡的糖給我。
  • 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從崇拜、改造、徵服自然到謀求協調發展
    自然環境是指生物生存所處的自然區域及狀況,有多種自然地理要素來組成,包括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等,是相對於人文環境的一種表述。我們可以把整個地球看成是一個自然環境,是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任何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在和自然環境發生著物質和能量交換。
  • 「每日一習話」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習近平: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 這段話出自2020年9月30日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 《塵暴》啟示錄:人與自然,矛盾還是和諧?
    「它們是作為一種平和的力量到來的,雖然不能馴服自然,但卻緩和了它們的影響,從而為其他生命形式開創了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塵暴》書中講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因為過度開發,將草原變成了耕地,從而破壞了生態系統,造成人類歷史上三大生態災害之一的塵暴災害,每逢大風來襲,黑色風暴滾滾而至,很多人因為無法耐受這猛烈的自然災害,不得不背井離鄉、流離失所。
  • 人與自然:自然與科技該如何結合
    如何讓我國古老的農耕文化得以智慧性的傳承,需要充分考慮自然和科技的完美結合。大地上的村莊之美,既是農民祖祖輩輩繁衍生存的發展成果,也為城市人休養生息提供了一片廣闊的後花園。把握大地的自然生態美感的延續,是農民日常生活的現實需要,也是城市人對休閒家園的期待渴望。在傳統農業社會,農業多功能性以非常緩慢的速度發生著變化,這種緩慢,誕生了自然界讓人謳歌不已的美麗田園。
  • 成慶:自然的日常,日常的自然
    我們土家族是以白虎為圖騰,我童年時所感受到的那個自然的音樂是非常原始的擺手舞。我當時覺得很幼稚,因為它的動作非常簡單,但是它跟非洲早期舞蹈有一種相似性,就是它非常地自然,能夠解放你的身體,釋放你的自由度。按照文明史來講,其實我們是被文明化的。
  • 自然法則是生態文明的根本法則
    生態文明是大自然賦予全人類的根本文明,對於生態文明而言,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協調發展關係,實現人類與自然界關係的全面、協調發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就要遵循自然法則。因此,必須確立大自然法則觀,現代意義上的自然觀,真正視人類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的整體,從整體上研究和把握規律,以此作為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礎。
  • 你吃蒜了嗎——大蒜這種植物是如何徵服人類的?
    當你走進一家飯館,服務員會很自然地問你吃不吃辣,但很少會有人問你吃不吃蒜。雖然生活中也有對大蒜的味道很討厭的人,但這些人討厭的只是大蒜留在嘴裡的味道,而不是大蒜本身。可以說,大蒜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徵服了人類,就像小麥和水稻一樣。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認識一下大蒜。
  • 人與自然關係的「三個改變」
    改正觀念,牢固樹立人與自然構成生命共同體的意識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態度和意識。新冠肺炎疫情在敦促我們調整和改變對待野生動物行為的同時,也在敦促我們有必要重新檢視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關係。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在人類認識、利用、改造和適應自然的過程中不斷前進,不斷向前發展。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關係的歷史。
  • 敬畏自然 珍愛生命
    他們對人類社會的進步都做出了巨大貢獻,無論是思想啟蒙,還是對自然的探索、對新領域的開創,都體現了人類的偉大智慧,這實在是值得驕傲的事情!於是,人類憑藉這點智慧開始向自然進軍,要徵服自然。但在偉大的自然面前人類又顯得那麼渺小,人類的智慧是那麼微不足道。宇宙到底有多大?人類無法探測!時空到底有幾個維度?
  • 人與自然是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原標題:人與自然是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其中闡發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於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古代兩國交戰,斬了使者會是什麼後果?
    勞動力減少國家自然得不到發展,農業進展緩慢,糧食緊缺,隨之而來的就是國家衰落。因此,戰爭是所有國家都在盡力避免的事情,可還會有一種現象,兩國在某些方面存在明顯爭議。這時候,使者就非常重要了。古代的使者相當於現代的談判專家,使者必須是能言善辯、知識淵博的人才能擔任的職位,畢竟在某個程度上來說,這個職位掌握著國家的命運,他們代表各自的國家進行談判。
  • 《生化危機:啟示錄》首支演示 吉爾大戰變種魚
    德國媒體公開了預定於今年5月登陸PC、PS3、Xbox 360和Wii U平臺的《生化危機:啟示錄》(HD)首個實機演示。《生化危機:啟示錄》的故事發生在《生化危機4》和《生化危機5》之間,主角吉爾為了尋找失蹤的克裡斯而潛入了化為幽靈船的豪華遊輪「捷諾琵雅女王號」。
  • 《德謨克利特自然哲學和伊比鳩魯自然哲學的差別》的讀書筆記1
    序言部分闡明了卡爾馬克思自我意識和神學的觀點,也為其後面討論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差異奠定了基礎。馬克思的這篇博士論文當初首先是嘗試申請柏林大學的博士學位的,但時任教育大臣的艾希霍恩是一個頑固的基督徒,他不斷地打擊無神論,迫使馬克思將該論文送到了耶拿大學。
  • 科技異化: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直接動因
    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和科技異化作為哲學範疇的異化,其基本含義為,主體自我外化為客體,並演變成與自己相異的存在,反過來與自我相對立;異化也指統一整體外化出其部分,其部分與整體之間的疏遠、分離和對立。與自然維持一種和諧共存的關係是人的一種本質需求,因為無論從任何角度,沒有人能夠否定,人從本質上源於自然,內在於自然,同一於自然,人的所有的生存活動依賴於自然。
  •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會有什麼後果?看清朝的下場就懂了
    像「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也經常出現在歷史典故以及各類歷史小說當中,那麼兩國交戰的時候,使者被斬殺了,會有怎樣的下場呢?也許會有人說,如果使者在兩國交戰的同時被斬首了,那麼很有可能就是地球上少了一個人。但事情遠遠並不僅是這麼簡單,因為任何一場戰爭,它背後所涉及的政治因素都很濃鬱。所以這時候來使要是被斬殺了,自然會牽動政治問題。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有兩個前提。
  • 2020年成轉折點,地球生態失衡,人造物超過自然生物量
    而地球上只會存在由自然生態產生的所有生命,這包括我們看到的所有動物以及植物,這些東西將在地球上佔主導地位,屬於「自然生物質量」。但是真實的情況是,人類自從150萬年前開始掌握火的奧義,開始製作工具以後,地球上就出現了「人為質量」,也就是人為創造的非自然的東西。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 疫情之下和孩子談談人與自然的關係
    於是,有的人詆毀蝙蝠,有的人譴責那些吃野生動物的人······在許多禁止和指責的言論中,我們讀到是人們對自然的恐懼,以及徵服自然的野心。人類越來越把自己圈養於城市之中,人類和自然的脫節愈演愈烈。 然而,人和自然的關係自古以來就是敬畏和共生,古老的故事說盤古開天闢地,他呼出的氣息化成了風化成了雲、他的聲音變成隆隆的雷聲、他的肌膚就是我們遼闊的大地、他的血液幻化成江河、他揮灑的汗水是滋養世間萬物的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