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為什麼總能成功?多關注目標,少糾結條件

2020-09-11 探秘與研究2

馬斯克為什麼總能成功?多關注目標,少糾結條件

AC加速器 8月27日

以下文章來源於何加鹽 ,作者何加鹽

何加鹽

專門研究牛人

圖:埃隆·馬斯克

剛剛過去的5月,發生了一件值得被歷史銘記的大事:

瘋狂的馬斯克,把兩名太空人送上了太空。

在他之前,人類也曾多次幹過這事。只不過,當我們翻開歷史時,只會看到:美國把太空人送上太空、俄羅斯(蘇聯)把太空人送上太空、中國把太空人送上太空……

在人們的認知中,載人航天飛行,是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才有能力做的事情。

而馬斯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完成這一壯舉的民營企業家。

但這並不是馬斯克第一次震驚世界,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在此之前,他曾經用Paypal重新定義了支付方式;用特斯拉重新定義了電動車、甚至重新定義了汽車;用自己控制的民營火箭公司,向太空發射了獵鷹重型火箭。

而在此之後,他還想修建時速1000公裡的超級高鐵;想用4.2萬顆低空衛星組成「星鏈」讓wifi信號覆蓋全球;尤其是,他還想在火星上建立一個百萬居民的人類城市……

也許,很多人會對這些宏偉的計劃將信將疑。但是,看慣了馬斯克創造奇蹟,我卻傾向於相信,也許他真的能成功。

因為,馬斯克有一種能扭曲現實的力場,總能把看起來像天方夜譚的事情變為可能。

馬斯克,並不是一個人。他其實代表著一類人。這類人的名字還包括玄奘法師、毛澤東、賈伯斯、馬雲等等。

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1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這句話由於馬雲到處宣揚而出名。馬雲的成功,也給這句話做了最好的註腳。

而當初他以英語老師出身,投身於網際網路行業,做電子商務先驅的時候,有幾個人認為他能夠成功呢?

大多數人,都以為馬雲是個大忽悠,還有人認為他是搞傳銷的。我們看到,在記錄馬雲早期創業歷程的視頻裡,他滿臉都是被人拒絕和質疑的無奈。

但是馬雲堅定不移地朝這條路走下去,吸引了一批人跟隨他,無數的資源向他聚攏,漸漸地有越來越多的客戶和消費者開始相信他,直到今天發展成無比龐大的阿里帝國。

如果我們不了解馬雲的創業歷程,就很難理解這句話,更別說去踐行。

大多數人的思維是:一個見都沒見過的東西,如何能讓人相信?

這個思維模式,決定了大多數人的做事方法:先看自己擁有什麼,然後再根據現有條件去設定目標。

這樣做,能夠讓人獲得確定感,因為所有事情都在自己現有資源和能力能掌控的範圍之內。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只有這樣才能安心。

但也正因為如此,這樣能達到的成就,天花板實在是太低了。原因就在於,個人現有的資源和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以此來設定目標,這個目標就高不到哪兒去。

馬雲、馬斯克這類人做事的習慣是:先看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再去創造條件實現這個目標。

他們想要的東西,可能很大很大,大到普通人無法想像。所以當他們說出那個目標時,總是會遭到質疑,甚至嘲笑。因為人們從現有的資源和條件出發,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可能性。

當那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和尚乘著一匹白馬從長安城出發時,沒有人能相信他可以走到天竺,取回真經。

當那群衣衫襤褸的革命者在井崗群峰中躲避著一次又一次的圍剿時,沒有人相信他們可以奪取全國政權,推翻三座大山。

當那個性情古怪脾氣暴躁的叛逆者回到他曾被趕出的蘋果公司時,沒有人相信他能通過一款小小的手機,為人類開創一個全新的時代。

但最後,他們都成功了。

儘管出發之時他們一無所有,但在路上,他們不斷地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不斷地提升自己和團隊的能力,不斷地整合各方面的資源……

他們把一個想像中的、看起來遙不可及的未來,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來了。

2

從「我能做什麼」到「我想要什麼」,是一個很大的轉變。

如果你以前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話,你的人生可能已經走了很多彎路。

如果今天意識到了,卻仍然不能轉變,你的未來可能還要再走很多彎路。

當你每天想的只是「我能做什麼」時,你可能會錯過那些對你的人生真正重要的東西。

談戀愛,你只會找你認為自己「配得上」的,而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最後和一個條件湊合、但是卻沒感受過激情的人過一輩子。

買東西,你只會挑選你認為「划算」的,而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你可能吃了二三十年的蘋果,卻從來都不知道一個真正美味的蘋果,應該是什麼味道;你可能穿了二三十年的內衣,卻從來都不知道一件真正優質的內衣,穿上去有多麼舒適。這固然取決於財富實力,但也取決於你的消費觀念——例如,很多人情願用5塊錢買5個味道一般的蘋果,而不願意用10塊錢買一個味道很好的蘋果,因為他在乎的是「我能負擔什麼」,而不是「我想要什麼」。

找工作,你只會選自己的專業和證書限定的那一些,而從來不問自己真正想幹什麼。最後,你幹了一輩子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從來沒有從工作中享受到任何樂趣,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被你用來體驗痛苦、吐槽公司、埋怨老闆。

創事業,你只會做自己的能力和資源範圍內能做的那些,如果運氣好,家境富一點,資源好一點,你也許能賺一點錢,但是你永遠感受不到幹事創業的真正樂趣,永遠無法把事業做大。

而如果你想的是「我想要什麼」時,事情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談戀愛,你會大膽追求內心真正喜歡的人,並努力提升自己的才華、形象、氣質、能力和實力,去匹配他/她。

買東西,你會擯棄「什麼最划算」的思維,節省很多因為貪小便宜而浪費的錢,用於嘗試能給自己帶來美好體驗的物品,並以此為激勵,讓自己更加努力去掙錢,以便有資格更好地享受生活。

找工作,你會首先確定一個自己喜歡的職業,並且努力學習這個職業所需要的知識,結交這個圈子裡的人脈,最終具備了進入這個職業的能力和資源,把心儀的工作收入囊中。

創事業,你會想好公司的使命和願景是什麼,然後去招納相關的人馬、學習相關的知識、開拓相關的人脈,充滿熱情地創業。由於你的強烈信念和激情,員工、客戶和投資人,都更容易被感染,成功的要素會自動向你聚集,你會更容易把事業做大。

所以你看,這個世界,從一開始就分為兩類人。一類人天天想的是「我能做什麼」,另一類人天天想的是「我想做什麼」。

而人生的殘酷就在於:如果你不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奮鬥,就會有人僱傭你為他想做的事情而奮鬥。

3

也許你會說:「誰不願意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是失敗的概率很高啊。追喜歡的女孩可能會追不上,買想要的東西可能買不起,找喜歡的工作可能找不到,創夢想的事業可能創不成。」

這個問題確實存在。誰也無法保證,你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能得到。況且,有些東西本來就非人力所能及。

例如:時間倒流,超光速飛行,中國足球獲得世界冠軍等,那已經超越目前人類對宇宙物理規律的認知邊界,不是本文說的可以成為我們人生目標的那一類事情。

我們說的是,通過自己提高能力,尋找各種幫助,整合各種資源,在理論上可以達到的彼岸。

追喜歡的女孩、買想要的東西、找喜歡的工作、創夢想的事業,這些都是人力所能及的範圍。古往今來,無數人都做到了。

既然別人可以做到,為什麼你不能?為什麼你一開始就認為自己會失敗?

如果嘗試都沒有嘗試,努力都沒有努力,你就這樣想,是不是有點對自己的人生太不負責?

本來你的人生可以有無限可能,但就是因為害怕失敗,因為不願努力,所有的可能全部變成了絕無可能。

那你有什麼好抱怨命運不公,有什麼好羨慕別人功成名就的呢?

在一開始,你就已經選擇了結局。

當然,我也不是說,一個目標在理論上可以實現,在現實中就一定能夠實現。

如果你是一個好高騖遠的人,定了一個誇誇其談的目標,每天也不為此投入什麼,然後看了何加鹽這篇文章,拍著大腿說,「講得太好啦!我就是不管現實條件,只管我想要什麼的人!我的夢想終有一天會實現!」

我只能說,你想得太美了!

要履行「我想做什麼」的人生哲學,不是空想一下就行,你需要付出與之匹配的努力,承受與之相應的苦難。

你需要把自己的整個生命都投入到上面,每時每刻想的都是這件事,做的都是這件事。

你需要不斷地在腦海中構建事情成功以後的樣子,越清晰越好。稻盛和夫認為,當你把願景在腦海中描繪得越清晰,實現它的路徑也就會越清晰,你的動力也會越強。他就是這樣創辦了京瓷和KDDI兩家世界500強企業,並讓日航起死回生。

你需要不斷地在目標和現實之間構建連接的路徑,越具體越好。兩點之間,必有一條路徑相連,你要做的就是把這條路找出來。

你需要不斷思考要達到目標,還欠缺什麼條件,從而去不斷地創造條件。如果是缺能力,你就去鍛鍊能力;缺人脈,你就去開拓人脈;缺資源,你就去尋找資源。如果你已經萬事具備,只是欠缺一個機會,那你就不斷查漏補缺,做好萬全準備,等待機會到來。

更重要的是,你需要馬上行動,而不是讓這件事一直停留在腦海中。想得再好,不行動都等於零。

在行動過程中,你還需要百折不撓地朝著目標前進,碰到困難不退縮,不逃避,咬著牙堅持下去。就像馬雲說的,野豬來了,普通人是打光了子彈掉頭就跑,而企業家是拔出柴刀繼續撲上去拼命。

如果你想做的事情是一個偉大的事業,那麼你還需要找到足夠多、足夠牛的人來幫你,並且善於聚攏大量的、關鍵的資源為你所用。而要找到這些人,要靠你自己堅定不移的信念,以及已經付出的努力和已經得到的成績,讓別人可以和你一起相信。

如馬斯克所說:「你說服別人最主要的不是去遊說,而是你需要真的相信這件事情,並做到一個臨界點讓大家能看到希望。」(見《我們該跟 Elon Musk 聊些什麼?》,張鵬,極客公園)

只有做到這些,你才算是真正地在「我想做的事」,而不僅僅是「做那一件事」。

真正做到這些的人,哪怕最終沒有成功,整個過程他也是無比享受的,他們更容易感受到充實與幸福,不會覺得虛度了光陰。

4

馬斯克的下一個目標,是在2050年之前,把100萬人送到火星上去生活。

你可以認為這是一個荒唐的幻想。但是他心中有自己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當然,世界存在偶然性。也許他會失敗。

但是又如何呢?

他的人生並不需要那個最後的結果才圓滿,實際上,在前往那個結果的路上,他每一天都過得無比充實。就算他失敗,他開創的路也還會有人走下去。

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古往今來,凡是成就非凡事業的人,無一不是先有一個偉大目標,然後再為實現目標去創造條件。

而就算是普通人,那些過得幸福和充實的,也都是在生活中有明確目標,能夠朝著自己想要的目標前進的人。

不管是想成就一番偉業,還是想過幸福的小日子。如果你能多問問「我想要什麼」,而不是一直糾結於「我能做什麼」,人生就會截然不同。

這個世界,絕大多數人是都是糾結於條件。

只有少數人能專注於目標。

也許正是這一個區別,造就了平庸與卓越、迷茫與充實的分野。

你選擇走哪一條路呢?

相關焦點

  • 馬斯克為什麼總能成功?多關注目標,少糾結條件
    但是,看慣了馬斯克創造奇蹟,我卻傾向於相信,也許他真的能成功。 因為,馬斯克有一種能扭曲現實的力場,總能把看起來像天方夜譚的事情變為可能。所以當他們說出那個目標時,總是會遭到質疑,甚至嘲笑。因為人們從現有的資源和條件出發,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可能性。 當那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和尚乘著一匹白馬從長安城出發時,沒有人能相信他可以走到天竺,取回真經。
  • 「火箭狂人」馬斯克為什麼總能成功?
    那麼,馬斯克究竟憑什麼能做到這些呢?一、目標感首次載人飛行之後,馬斯克向全員發布了內部信,不是慶祝,不是感嘆,而是一封「不忘初心」的提醒,告誡他們「戒驕戒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這就是馬斯克:偏執,永不滿足,眼裡只有目標。用馬斯克的話說:「如果我們前進的道路上堆滿了屎,那就把屎吃掉。」為了完成目標,沒有什麼艱難是不能解決的,沒有什麼困苦是不能承受的。
  • 你的痛苦總是來自猶豫和糾結嗎?《象與騎象人》助你找到幸福秘訣
    這本書特別適合以下三類人群:1、常愛糾結,容易後悔的群體。為考研還是找工作常糾結?2、常有負面情緒的群體。為什麼失戀的總是我?3、希望提升幸福感的群體。我怎麼總是不幸福?為什麼我們總愛這麼糾結、猶豫呢?心理學家稱人類的心理常常有四種自我分裂形式:1、心靈和身體。2、左腦和右腦。3、理性和感性。4、控制化和自動化。
  • 對機械能守恆條件的深入理解
    一、問題的緣起        很多老師反覆糾結一個問題:        粗糙水平地面上一個物塊在水平恆力作用下勻速運動
  • 十分鐘讀完《成功,動機與目標》提高2019年度目標的成功率
    3 表現目標和進步目標出色「表現」 目標 :證明現在自己的能力成長「進步」目標 :關注自己成長和遠期收穫你選擇的目標會影響你追求目標之路的興致和趣味,能決定你的動機有多強大,還能決定你在面對困難時能堅持多久。
  • 目標是成功的根基,根基牢了,才有成功之花的驚豔
    老教授收起笑容,說:「你們怎麼就沒人問問自己,到底為什麼砍樹呢?雖然我的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果取決於你們最初的動機。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就砍紅松。你們當然不會無目的地提著斧頭上山砍樹了!」從故事中明白:一個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標,做事的時候才會心無旁騖,不被各種條件和現象迷惑。
  • 三十而已,選擇多卻依然單身,奧卡姆剃刀破解少即是多的博弈怪圈
    她心目中的完美形象是個集有顏有料有才的青年才俊,如果用奧卡姆剃刀原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來分析,安吉每增加一個擇偶條件,就少了一種可能性,再加上別人還有挑她,這樣算來,她是找不到男友的。所以有時選擇太多反而不利於做出明智選擇,會迷失自己的真正訴求所在,會變有利為不利,今天就分析下太多選擇下人們所面臨的博弈怪圈。
  • 二本大學本科畢業,成功考上復旦研究生,何必糾結哪裡讀的本科呢
    考上復旦研究生,已經是一種非常成功的標誌,為什麼還要糾結於」二本「的本科學歷的出身呢?如果一定要計較,也只是說明了這是一位積極向上,有志氣,有才氣的學生。考上復旦研究生本身就是對學生本科階段學習成果的檢驗,也是對學生智力程度的肯定,更說明了這位學生的意志品質,這也長處也許是許多本身就是一本的學生所不具備的。
  • 盧曼華參選北愛爾蘭議員 華人籲多接觸關注華社
    盧曼華參選北愛爾蘭議員 華人籲多接觸關注華社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0日 15:16 來源:   中新網12月20日電 據歐洲《星島日報》報導,北愛爾蘭華人福利會總幹事盧曼華,將代表第五大政黨參選明年3月7日的北愛議會選舉,成為首位參選北愛議會的華裔及少數族裔候選人。
  • E=mc,質能方程中為什麼會出現光速平方,而不是立方呢?
    也許有一些朋友又要反駁了,你把單位制轉換成幾何單位制,從國際單位制轉換成幾何單位制,雖然樣子變了,但少了的光速卻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現在我想知道,為什麼質能方程會出現光速,為什麼在國際單位制中出現光速平方?
  • 無法停止的糾結讓他痛不欲生
    為什麼學校要求那麼早起床?為什麼要檢查寢室?為什麼動不動就要開會?小曲的腦袋裡琢磨著一個又一個問題他知道自己又犯病了 好像從初中開始,他就對學校的各項規則極其反感,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擔心違反規則的害怕與糾結。
  • 宇宙的總目標是什麼?熱寂嗎?
    一個事物,無論怎麼百轉千回,無論遇到什麼阻礙,如果它一定要達到的那個最終狀態,其實就可以理解為它的目標。就像一條河流,最終都要流向地勢比較低的地方,我們就可以把百川歸海理解成它的目標。一束光有目標嗎?看起來沒有,向什麼方向發射,光就奔向哪個方向啊,它自己能有什麼目標?但是,你知道一個現象,光線射入水中會發生折射。光的路徑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個折線。
  • 越來越多專業女多男少,不僅是文科,理科女生也變多了,原因是啥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現在大學裡女多男少的狀況越來越明顯,以前覺得師範類和醫護類大學女生多,但是現在很多專業的男生都很稀少。不少人感嘆道:「如今在大學談個戀愛都比較難了,班級裡的男生都成為寶貝了!」
  • 80/20法則:少工作,多賺錢,多享受生活
    80/20法則運用在個人身上,可以做到少工作、多賺錢、多享受生活。 先給出適用於個人的80/20思想: 80%的成就和快樂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20%的時間裡,這部分時間還可以大幅擴展。 我們的生活深受某些或好或壞事件與決定的影響。
  • 啥陰曆日子出生的人,一路上貴人多,小人少,事業多能平步青雲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少助。在一定的發展條件下,誰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和支持,自然就有更大的成功機會。所以生活中任何時候都不缺朋友,也就是說不缺機會。他們之所以能在各個行業取得巨大的進步,不僅僅是因為他們運氣好,更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遇到過什麼反派。每個人都支持他們,就像他們總是照顧身邊的人一樣。時間長了,不僅資源越來越好,賺的錢也越來越多。陰曆17、29日出生的人,待人成熟穩重,不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他們對自己的職業也很樂觀,不會因為一些壓力而抱怨。
  • 無限糾結的肺小結節!
    下面借陳良安教授的幾張幻燈予以說明: 指南是針對大多數人的,制訂者的目的就是能讓患者做到最大受益,但也不能做到「萬無一失」,是在避免漏診和付出的代價之間權衡利弊。即便如此,「過度診斷」卻成了當前的普遍現象。
  • 小目標是什麼意思
    這段時間,「小目標」這個詞想必都要被大家玩壞了,作為一種網絡流行文化,「小目標」這個詞從開始出現,再到網絡流行,僅用了大約1天時間。如此火爆的詞彙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一下。「小目標」出處「小目標」一詞最早出現在某電視訪談節目中,訪談對象是王健林。
  • 平均速度為什麼是總路程除以總時間?
    平均速度為什麼是總路程除以總時間?
  • 溝通之道,貴於先學會少說話,有效的傾聽是邁向溝通成功的第一步
    有一位經驗豐富的溝通好手的建議相當詼諧又發人深省,他說:「溝通之道,貴於先學會少說話。」多聽少說,做一位好聽眾,處處表現出願意聆聽、接納對方的意見和想法的模樣。這時候,你會慢慢發現對方也比較願意接納你,並且提供你所需要的答案和信息,甚至把他的真正想法告訴你,讓你事事順心如意。
  • 飛魚科技CEO姚劍軍:做一款成功遊戲的5個條件
    《三國之刃》2012年底就立項了,最早是叫《亂世之刃》,《亂世之刃》做出來的時候就是一直過關一直過關,沒有培養系統,但是竟然有玩家一直玩,我們當時經驗少,做任何事情總覺得需要驗證一下,最開始我們的定義是說市場上沒有三國題材的格鬥遊戲,我們這些80後小時候都有一個記憶是我們喜歡玩街機的三國,我們就想在手遊上是不是可行,所以當時做了一個測試品,我們想玩家能不能玩一星期,結果有很多玩家第一天全部過了,跑來找我們說你們這什麼時候可以出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