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海鵬陳冬今天準備撤離天宮二號 神舟十一號即將返回

2021-01-12 觀察者網

據中新網11月17日報導,兩位中國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已經在太空工作近一個月,他們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任務已近尾聲。今日,他們將開始進行撤離天宮二號的準備工作,並將返回神舟十一號飛船,之後將返回地面。

17日,兩名航天員將回到神舟飛船,之後飛船將返回地面。完成組合體飛行後,神舟十一號將撤離天宮二號,並於1天內返回至著陸場,天宮二號轉入獨立運行模式。

回家前,兩位太空人在天宮接受「天地採訪」

為確保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任務「萬無一失,圓滿成功」,從9月26日進場至今,主著陸場系統不斷優化方案預案,開展訓練演練,截至目前,已完成了7次空、地協同綜合演練、14次模擬機位演練和30餘次跟蹤捕獲、醫監醫保、醫療救護、安全保衛等專項訓練。

目前,主著陸場區各類方案預案齊全,參試設備狀態良好,物資器材保障到位,人員精神飽滿,各項工作準備就緒,已經建立了執行任務的狀態。

回家前,接受「天地採訪」

部分設備無法播放視頻請點擊這裡觀看

新華社全媒報導平臺值班副總監李柯勇:景海鵬指令長、陳冬,你們好!受新華社領導委託,我代表全社同志向你們兩位特別的同事致以特別的敬意和感謝!這些天來,你們發回的「新華社特約記者太空日記」的網絡閱讀量累計已超過1億人次。這也是歷史上航天員首次以新聞記者的身份從太空發回報導。面對全國、全世界的受眾,你們想說點什麼嗎?

景海鵬:到目前為止,神舟十一號進入太空整整30天(截至11月15日)。這30天期間,在緊張的工作之餘,我們也通過舷窗瞭望,看看世界各地的風景風光,特別是飛船經過祖國上空的時候,我們倆非常激動。說心裡話,在茫茫太空,時刻感受到祖國和親人的牽掛,感受到全球華人對我們的關心鼓勵和支持。藉此機會,我們也向全國人民表示感謝,向全球華人表示最美好的祝福。

李柯勇:再過幾天,你們就將返回地球了。在即將告別太空的時候,能否描述一下你們的心情?

景海鵬:這些天來,領導、同事、戰友們都在地面上支持我們,他們連軸轉地值班,為我們加油鼓勁,所有的飛控人、航天人都在為我們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後面還有兩天時間,我們會把各個細節做得細而更細、嚴而更嚴,確保載荷的安全。

陳冬:現在的心情有一點留戀和不舍,但也有高興和興奮。留戀和不舍主要是因為馬上就要離開天宮二號。在這裡我們生活工作了30天,這裡就像是我們在太空的家,所以還是有些不舍和留戀。高興和興奮是因為我們就要回到我們的「大家」,回到我們的地球,回到我們的祖國。我們也會把後面的工作做好,安全順利圓滿地完成這次任務,返回到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家。

李柯勇:返回之前,你們要進行哪些工作?

景海鵬:這幾天各項工作還在如期進行,並要為返回做些準備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在軌產生的實驗數據的回收,二是艙內環境的整理,三是離開天宮之前進行狀態設置。

關於數據收集、樣本回收,目前大部分實驗都已經做完了,相關的數據基本上有一小部分已經下傳到地面,其他部分數據量太大,只能就存儲到卡上,由航天員帶回地面。另外,在太空栽培的生菜、結繭的蠶都是要帶回來的。還有在太空中採集的尿液、唾液等樣本,還有離軌前採的大氣微生物樣本,也要帶回地面來分析。

陳冬:艙內環境整理,一項任務是搬東西,就好比打包行李。最開始進入天宮二號的時候,我們搬了很多東西進去,包括生活用品、實驗用的東西等,大大小小的都有。包括鍛鍊用的自行車,也是在軌展開的。那就是在布置太空中的一個家,現在相當於要搬回地球了,回來之前要把帶過去的那些東西再挪回到應該放的位置。有些東西要在天宮綁一下,綁的工作也比較費時。

航天員中心總體室副主任設計師張建麗解說:有些東西在發射狀態中是安裝好的,在軌打開用了,解開的過程比較複雜,再裝起來過程也比較複雜。實際上,一些實驗項目結束得早,打包工作也比較早就陸續開始了。

陳冬:在太空打包很費勁,人和繩子都是飄的,系上一邊,另一邊就飄起來。而打包不能馬虎,包綁成什麼樣、放在哪個位置,帶子是斜著打結還是順著打結,都是有明確要求的。

景海鵬:我們離開之前要把天宮打掃得乾乾淨淨,該收的東西收走,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垃圾放在天宮上是比較危險的,為了保證天宮後續任務,必須帶走。殘餘食品垃圾、衛生用品垃圾,還有在軌實驗產生的一些垃圾,比如電池、電極,都打包後放入軌道艙,然後隨軌道艙墜入大氣層銷毀。

和地球上把垃圾丟進垃圾箱不一樣,我們需要把廢棄物放入壓縮袋,這有點類似於平時家裡打包被子用的真空袋——中間有個單向閥,把骨條拉上後,再用抽氣筒抽氣。

張建麗解說:對廢棄物的體積進行簡易壓縮、分類處理,可以保證廢棄物不會佔用航天員太多的活動空間。另外,垃圾如果暴露在空氣中,很快會產生異味。以後空間站會有類似壓縮機這樣的垃圾處理器,也有可能設置大垃圾桶和垃圾區。

陳冬:臨行狀態設置,有點類似於長期離開一間房子之前要斷水斷電。天宮二號今後還要被長期管理,和貨船對接,我們要保證整個電、水、氣、通信都設置到位。總共大概有四五十項狀態設置。

張建麗解說:天宮二號在後續執行無人任務的時候,可以通過此前的狀態設置,向地面傳輸有效參數。

陳冬:這次任務,全國人民、全世界華人都很關心我們,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關心和支持!希望大家能夠繼續關注航天,關注我們載人航天的發展。

(翻頁繼續閱讀 無緣飛天的我國首批航天員,訓練曾經歷-50℃中生存48小時)

他們是我國首批航天員,卻無緣飛天,幕後到底經歷了什麼?

據解放軍報11月17日報導,10月17日,我國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之後順利與天宮二號實現交會對接。根據計劃,兩名航天員在軌時間預計為一個月左右,如今返回的時間已經越來越近。今年除了發射神舟十一號之外,長徵五號大型火箭首飛成功。

在航天事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幕後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艱辛?在這些為公眾所熟知的航天員背後,又有多少先驅?實際上,我國的首批航天員曾經經歷過在北極圈-50℃生存48小時的極地考驗,但因為各種原因他們卻無緣飛天。而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和積累,才成就了今天航天員成功飛天的夢想。一起往下讀,看看他們的故事↓↓

「聯盟」號飛船資料圖

1997年11月,從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主任克裡姆克中將手中接過「聯盟」號飛船指令長證書的那一刻,吳傑激動地說:「我現在拿的是『聯盟』號飛船指令長的證書,回去以後再拿中國自己的證書,然後駕駛著我們中國的宇宙飛船飛向太空,與你們的和平號空間站對接,行嗎?」

這拋出的一問,投擲於看似光明的未來,在2001年3月23日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墜毀於地球大氣層時,成了最後的絕唱。

赴俄羅斯訓練要在-50℃中生存48小時

吳傑是我國首批航天員隊伍中的一員,他比中國其他航天員更早知道這一點。1996年,在中國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以前,吳傑和另一名戰友李慶龍作為中國提前選拔出的兩名航天員教員,前往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接受基礎性科目訓練。

1961年4月12日,蘇聯「東方號」宇宙飛船將世界首位太空人尤裡·加加林送入太空。

自加加林飛天之後的數十年間,世界上因探索太空而犧牲的航天員累計達到20多位。也就是說,航天員是一個有著極高風險性的職業。

一次訓練,李慶龍和吳傑被拉到北極圈的一片雪野,在-50℃的低溫中生存了48個小時。訓練方提供的全部食物,僅僅是很少的壓縮餅乾等救生食物。「兩天兩夜很少合眼,感覺異常痛苦。」李慶龍說,僅這一次訓練下來,體重足足掉了4斤。

心理隔離訓練:10㎡密閉空間內3天不能睡覺

楊利偉在天空拍攝的作品

太空看似美妙夢幻,實則類似於「黑洞」。置身太空,喪失了時間與空間定位感的個人會面臨巨大的孤獨,那種遠離人類文明的窒息感甚至可以讓人崩潰。

訓練中有針對這種孤獨感的心理隔離訓練,一個人被封閉隔離在10平方米的小屋內,整整3天不能睡覺,並且要按照訓練程序24小時做規定工作內容。

「在凌晨四五點鐘最難熬了,人這時候特別想閉一會兒眼,困得非常難受。但只要你閉一下眼睛,監視的警鈴就會大響,把你從瀕臨睡眠的狀態拉回來,如果堅持不下來,在第3天睡過去是很容易的事,但這項訓練就算是失敗了。」吳傑回憶說。

困得受不了的時候,他扯著嗓子,一遍又一遍唱《鍘美案》。這項訓練主要是對個人在長期極端環境條件下進行心理篩選和工作效率的評判,有些脾氣暴躁、心理容忍度低的人很難經過這一關。

1年時間完成了4年課程學成後歸國

彼時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不久,舉步維艱,許多航天員訓練所需的特殊環境要求只有加加林中心能提供。

吳傑和李慶龍像是兩個懷揣秘密北行取經的人,用1年時間完成了4年課程,再運用一身所學返回自己的國家言傳身教,很有些北雁南歸銜枝築巢的意味。

學滿一年後,出生於1963年的吳傑獲得了「聯盟」號飛船指令長證書。擁有這張證書,意味著他有資格駕駛任何一艘「聯盟」號飛船,完成所有職業航天員內心最為夢想的目標——探索廣袤的太空。

毫不誇張地說,當時身處俄羅斯的吳傑和李慶龍,是整個中國離飛天夢想最近的兩個人,可以用4個字形容他倆當時的狀態:蓄勢待發。1998年1月,兩人以航天員教練員和航天員的雙重身份編入中國航天員大隊。

不少人準備了30年卻在載人航天啟動時抱憾退休

在吳傑和李慶龍被派往俄羅斯學習之前的幾年間,從1991年到1996年,航天發射經歷了驚人的失敗,有人講是50%的成功率,載人航天到底搞不搞,敢不敢搞,在當時都是令決策者困惑的難題。

最終的結論是:航天醫學工程系統被命名為航天員系統,為「921」工程7大系統之一。「921」工程作為載人航天工程歷史上多番嘗試的結果,終於取得成功,航天醫學與工程研究所(簡稱「航醫所」,後改名為航天員中心)隨著工程上馬可以公開招兵買馬,壯大隊伍。

從我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曙光號」到「921」,航醫所中的多位工作人員見證了整個過程,為飛天的千古一夢做了長達30年的準備。當載人航天真正要開始啟動的時候,他們卻到了退休的年紀,許多人心有不甘,壯志揮淚。

吳傑以為自己的命運會有不同。他所說的「趕上了好時候」,是指他和他的隊友們能參與到載人航天的實質發展階段中來。如果把這個過程比作一場勇敢者遊戲,那麼這場遊戲在骰子每一次的投注中都不可避免地產生出局者。

首批航天員14人零淘汰率但不是每人都有機會進入太空

我國首批航天員之所以招募人數為14名,是因為借鑑了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員選拔經驗,原則上航天員訓練過程中淘汰率一般為50%。

2003年7月,在楊利偉首飛之前,14名航天員集體參加考核,這對他們來說相當於生死一戰。考評委員會通過覆核試卷、回放錄像、計算訓練5年多來的各項考試等級和訓練成績,綜合各界意見,最後給每個航天員打出總分。

7月3日,評選結果揭曉:14名航天員全部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任務的能力,予以結業,並同時獲得三級航天員資格。這意味著中國第一代航天員正式產生,標誌著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世界上第3個能夠獨立培養航天員的國家。並且,這個成績還打破了世界航天界的一項紀錄:中國航天員大隊的訓練,淘汰率為零。

任何美好的事物背面都難免有陰影。這樣的成績也暗示了另外一個事實:並不是每一名航天員都有執行飛行任務的機會。

20年光陰奉獻給載人航天事業沒上太空成遺憾

從1996年到2016年,是吳傑的個人年表中定位在中國航天員中心的20年。這20年間,他看著戰友慢慢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軌跡。

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號」,我國首批14名航天員中已經有8人的名字為公眾所熟知,他們是: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劉旺、張曉光。其中聶海勝兩次執行過飛行任務,景海鵬更是三度飛天。

神舟十號的三位太空人: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

吳傑說:「我們大部分是60後,經歷過大變革,沒有名利雙收的功利心,卻有為祖國、家庭和個人爭創輝煌的榮譽感。我們趕上了好時代,搞載人航天也許是我們彰顯人生價值的最好途徑。載人航天發射100%的成功率,但也沒想到還有上不了太空的遺憾。」

這遺憾註定伴隨他終生。依照後來的形勢判斷,這也可能是首批航天員隊伍裡特有的現象。首批的14名航天員某種程度上更像是孤膽探路者,他們把人生中最寶貴的壯年獻給了載人航天事業,而這項事業自發軔之始就顯示出它複雜而微妙的特質。

從崗位上平淡退休人生輝煌卻不為人知

第一個把名字留在中華民族史冊上的航天員是楊利偉。「神舟一號」返回艙運回北京的第二天,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曾到北京航天城視察,激勵在場的航天員們:你們是英雄,你們的名字將留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

吳傑(資料圖)

2013年12月,吳傑50歲。他始終沒能駕駛著中國的宇宙飛船飛向太空,他的戰友李慶龍也是如此。這之後,吳傑繼續留在航天員中心工作,直到2016年6月,他由於個人身體原因,從科技處處長助理的崗位上退休。退休前,處裡給他舉辦了簡單的告別儀式,肯定他在載人航天方面的成就。他在會上做了發言,對組織多年的培養表示感謝。

時至今日,在網際網路上輸入這2位航天員的名字,會有上百條互無關聯的新聞同時湧現。細細篩選下來,可以零星發現關於他們篇幅不長的報導,外人很難從這些隻言片語的縫隙中倒推出他們過去幾十年輝煌卻又單調的光陰,但也正是他們的探索和努力為今天的輝煌打下了基礎。

(翻頁繼續閱讀 神舟十一號任務回顧)

10月17日,航天員景海鵬(左)、陳冬在出徵前揮手

新老搭檔「飛天」一月全回顧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9月15日發射升空,神舟十一號則在10月17日成功升空,將景海鵬、陳冬兩名航天員送入太空。

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環接觸,在順利完成一系列技術動作後,兩個飛行器形成組合體。航天員成功進入天宮二號。

10月20日,航天員開展太空養蠶實驗,完成首次太空跑臺訓練以及在軌眼手協調、聽力等身體機能的測試。同日,天宮神舟組合體由倒飛狀態轉為正飛。

10月21日,兩名航天員進行在軌腦力負荷、在軌情緒特徵研究等實驗和測試。

10月22日,航天員通過筆記本電腦收發郵件、實時下傳實驗數據。

10月24日,景海鵬50歲生日,接受了工作人員來自地球的祝福。當日,天宮神舟組合體首張合影圖像傳回到地面。

11月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指揮中心,同景海鵬、陳冬通話。

11月17日,景海鵬和陳冬將開始進行撤離天宮二號的準備工作,並進入神舟飛船,之後將返回地面。

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組合體飛行模擬畫面

太空生活盤點:可「挑食」 泡茶 種菜 養蠶

一個月時間裡,兩位航天員在天宮二號的生活如何?開展了哪些空間科學實驗?

11月4日,景海鵬介紹了航天員在太空的夥食,包括6大類近100種食品。據景海鵬介紹,科研人員在前期制定食譜時,還徵求過自己意見。這次帶上來的食品,本身就是自己和陳冬愛吃的,所以不會感到單調,甚至還可以「挑挑食」。除了一日三餐,航天員還有許多點心和夜宵來補充能量。除了帶夠了水,還帶了各種飲料,甚至還能自己泡茶喝。

天宮二號裝備了跑步機、動感單車、拉力器等健身器材。據陳冬介紹,在天上蹬自行車的感覺和地面不一樣,有點像是躺著蹬的感覺,不太容易使勁,還挺累的。兩位航天員剛開始使用跑步機時,都跑不起來。到第三天,景海鵬終於跑起來了,還一下子跑了一小時。

工作方面,進入天宮二號的第三天,航天員就做了一項在軌實驗——失重心血管研究實驗,主要用來在軌檢查航天員身體的一些指標。

天宮中的太空人,此次上天有一項「種菜」的任務。景海鵬和陳冬就在30天的時間裡,栽培了生菜這一生活中十分常見的蔬菜。景海鵬在日記中寫道:「在我們親手照料下的生菜,已經長得很好了。我們看著它們一天天成長,很有滿足感。」

在這次太空飛行任務中,與航天員一起進駐天宮的還有幾位特殊的乘客,它們是六隻可愛的「蠶寶寶」。這六條蠶寶寶是科學家培育改良的品種「秋豐白玉」。他們住在用航天材料打造的「太空屋」,「食堂」、「衛生間」齊備,房間的內壁還做了粗磨砂處理,並粘貼了無紡布,蠶寶寶在失重環境下也能行動自如。

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兩名航天員景海鵬(右)和陳冬在完成對接後豎起大拇指相互祝賀(攝於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幕)

相關焦點

  • 神舟十一號飛船撤離天宮二號 航天員踏上返回之旅
    神舟十一號飛船撤離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航天員即將踏上返回之旅
  • 神舟十一號飛船航天員是誰?景海鵬陳冬資料介紹
    神舟十一號飛船太空人:景海鵬、陳冬  10月17日7時30分,搭載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徵二號F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575秒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景海鵬、陳冬2名航天員送入太空
  • 神舟十一號飛船後天對接天宮二號 兩航天員駐留30天
    新華社甘肅酒泉10月17日電 天宮遊太空,神舟赴星河。17日7時30分,搭載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徵二號F 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於2天後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牽手」太空,景海鵬和陳冬開啟中國航天員迄今最長太空駐留。
  • 神舟十一號返回艙順利著陸 33天太空之旅全回顧
    中新網11月18日電 神舟十一號返回艙於今日(18日)下午順利著陸。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則將繼續在軌運行、開展有關實驗。神舟十一號任務是中國第6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33天,是中國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
  • 神舟11號什麼時候返回?神舟11號航天員明天回家!
    =====推薦閱讀=====  【長徵五號11月將首飛】世界重型火箭最新排行榜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神舟11號航天員艙內私房話首次曝光  =====全文閱讀=====  至誠財經網(www.zhicheng.com)11月16日訊  10月17日一早,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搭乘神舟十一號飛船進入太空
  • 神舟十一號,歡迎回家!
    北京時間今天(11月18日)14時03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身體狀態良好。
  • 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
    中國網: 2016年11月17日12時41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施分離,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踏上返回之旅。景海鵬:已順利返回,景海鵬感覺良好。 陳冬:感覺良好。2016-11-18 14:37:30中國網: 中央軍委委員、任務總指揮長、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張又俠宣布: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神舟與天宮成功對接 航天員已進入天宮二號
    神舟十一號是於10月17日清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生升空,將景海鵬、陳冬2名航天員送入太空。今天凌晨,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實現了成功交會對接。今天的交會對接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包含一系列的步驟,讓兩個8噸多的「大傢伙」在太空中以每秒7.9公裡左右的飛行速度下完美對接在一起,過程無異於是在太空中穿針引線。
  • 中國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明日將發射
    7點30分將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我國已在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而即將在2016年10月17日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按照規劃,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載人空間站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官方確認飛行乘組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
  • 神舟天宮對接成功-神舟十一號成功牽手天宮二號
    在凌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經多次變軌,成功尋找到了天宮二號,並在自主導引控制下來到距離天宮二號5公裡的地方。
  • 天文歷史上的今天: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於北京時間2016年10月17日07時30分31秒409毫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九十一號發射陣地發射升空,返回時間為2016年11月18日13時59分38秒896毫秒,返回地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任務時間為33天(30天駐留+3天飛行),載人成員為2人。
  • 天宮二號航天員首次同步收看《新聞聯播》
    兩位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已經在天宮二號生活了近4天,他們已經開展了多項太空實驗。「很憧憬從太空看我們的地球,我們的祖國。」陳冬說,把任務完成好之餘想「拍拍照,多看看窗外的風景」。景海鵬說,他第一次執行太空任務時忘了拍照,第二次才得以如願。這幾天他們在太空生活怎樣?經歷了哪些事情?有沒有看到外星人?
  • 揭秘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新老搭配 幹活不累
    9月27日,北京,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員景海鵬(左)、陳冬步入會場,準備接受記者採訪。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陳劍/攝本報北京10月16日電10月16日,隨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舉行,航天員飛行乘組終於揭曉。已執行過神舟七號、九號兩次飛行任務的景海鵬第三次「出徵」,擔任神舟十一號的指令長,這在中國航天員中尚屬首次,景海鵬以50歲「高齡」上天也創造了中國航天員的紀錄。景海鵬的搭檔是38歲的航天員陳冬。
  • 神舟十一號今日返回地面 無人機首次投入航天搜救任務
    ,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踏上返回之旅。截至目前,他們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工作生活了30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  在軌期間,他們還專門為全國青少年小朋友錄製了一堂「太空科普課」,與地面上的航天員王亞平一起客串「太空科普老師」,這種天地航天員聯手講課的方式以前還沒有過。  組合體分離前,航天員在地面科技人員的配合下,撤收了天宮二號艙內的有關試驗裝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中。
  • 「天宮二號」伴隨衛星成功釋放 重約47千克
    2016年9月15日,這顆伴隨衛星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入軌,經過了約40天在軌貯存。釋放過程中,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利用手持攝像機從艙內拍攝到了伴隨衛星從天宮二號下方百米之外掠過的視頻。據研製者介紹,天宮二號伴隨衛星重約47千克,尺寸相當於一臺印表機,具備高效軌道控制、靈活姿態指向、智能任務序列處理和天地測控通信高速數傳的能力。
  • 神舟十一號今日返回地球 進入大氣層將被火焰包圍
    昨天中午12點41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施分離,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即將踏上返回之旅。截至目前,他們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工作生活了30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按照計劃,在結束33天太空遨遊後,兩名航天員將於今日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區返回祖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則將繼續在軌運行、開展有關科學實驗,於2017年4月接受天舟一號飛船的訪問。
  • 神舟十一號太空之旅
    隨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總指揮張又俠宣布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神舟十一號飛船將在未來的一個月內,與等候多日的天宮二號完成一系列任務。19日凌晨,神舟十一號將和天宮二號交會對接。  出徵儀式簡短熱烈  東風航天城一夜未眠,今天凌晨,氣溫逼近零度,但圓夢園廣場道路兩側圍滿了熱情群眾。  凌晨4時,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航天員出徵儀式舉行。
  •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據了解,航天員景海鵬參加過神舟七號、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此次是第三次飛赴太空,而航天員陳冬則是首次參加載人飛行任務。在這一個月中,要保障航天員的生活健康,也要保證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飛船在駐留、應急、返回方面的保障能力就比過去增強了。 此次神舟十一號發射任務的主要目的是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
  •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明天發射!航天員首次亮相
    據央視新聞報導,今天上午,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宣布,瞄準10月17日7時30分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乘組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據了解,航天員景海鵬參加過神舟七號、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陳冬是首次參加載人飛行任務。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出徵 將實現太空中期駐留
    &nbsp&nbsp&nbsp&nbsp光明日報酒泉10月17日電(記者溫慶生 見習記者章文)17日上午4時許,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出徵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圓夢園廣場舉行。此次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景海鵬和陳冬從問天閣受命出徵,開啟令全體國人自豪的「飛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