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8月12日,我市經歷了今年以來平均降水量最大的一次降雨過程,但對於早已做好下暴雨準備的市民來說,卻並沒感覺這次降雨有想像中那麼大,為什麼會存在感覺上的差異,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盧煥珍分析,主要是因為此次降雨持續時間長,且下在夜間所致。
    降雨情況如何,有什麼特點?
    8月12日,京津冀地區出現區域性強降雨天氣過程。具體到天津,昨天午後到夜間,大部分地區出現大到暴雨,個別站大暴雨。特別是在北部薊州區、寶坻區、武清區和靜海區一帶,出現了暴雨,個別站為大暴雨。
    此次降雨過程具有持續時間長的特點,且如預報主要降雨過程出現在夜間。全市24小時累計降雨量達到大到暴雨量級。全市平均降水量為39.0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現在靜海區的王口鎮,降水量為127.2毫米,為大暴雨量級。
    12日7時至13日7時,市區平均降雨量33.2毫米,為大雨量級,各區平均降雨量分別為:和平區41.6毫米,河西區38.8毫米,南開區31.1毫米,河東區32.6毫米,河北區28.6毫米,紅橋區23.5毫米,東麗區26.6毫米,西青區43毫米,津南區31.1毫米,北辰區22.4毫米,濱海新區26.1毫米,靜海區65.5毫米,薊州區59.1毫米,寶坻區40.7毫米,武清區39.9毫米,寧河區23.7毫米。
    市民為何感覺降雨量級有偏差?
    氣象意義的降雨量級,是按照24小時累計降雨量劃分的。其中:24小時累計降雨量達25到50毫米為大雨,38到75毫米為大到暴雨,50到100毫米為暴雨,100到250毫米即為大暴雨。
    在12日的降雨過程中,市區、東麗區、津南區、濱海新區均達到大雨量級,西青區、寶坻區、武清區均達到大到暴雨量級,靜海區、薊州區則達到暴雨量級,其中靜海區的王口鎮降水量為127.2毫米,達到了大暴雨量級。
    在生活中,市民往往會認為,下得很大很急的才是大雨,而綿綿細雨就是小雨。其實則不然,降雨強度與降雨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不論是傾瀉而下的雨,還是淅淅瀝瀝的雨,只有滿足了24小時的累計雨量達到25毫米以上,才是大雨量級;達到50毫米以上,才是暴雨量級。(津雲新聞編輯付勇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