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專家解讀2020年最大降雨為何沒有想像的大

2020-11-23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8月12日,我市經歷了今年以來平均降水量最大的一次降雨過程,但對於早已做好下暴雨準備的市民來說,卻並沒感覺這次降雨有想像中那麼大,為什麼會存在感覺上的差異,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盧煥珍分析,主要是因為此次降雨持續時間長,且下在夜間所致。

&nbsp&nbsp&nbsp&nbsp降雨情況如何,有什麼特點?

&nbsp&nbsp&nbsp&nbsp8月12日,京津冀地區出現區域性強降雨天氣過程。具體到天津,昨天午後到夜間,大部分地區出現大到暴雨,個別站大暴雨。特別是在北部薊州區、寶坻區、武清區和靜海區一帶,出現了暴雨,個別站為大暴雨。

&nbsp&nbsp&nbsp&nbsp此次降雨過程具有持續時間長的特點,且如預報主要降雨過程出現在夜間。全市24小時累計降雨量達到大到暴雨量級。全市平均降水量為39.0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現在靜海區的王口鎮,降水量為127.2毫米,為大暴雨量級。

&nbsp&nbsp&nbsp&nbsp12日7時至13日7時,市區平均降雨量33.2毫米,為大雨量級,各區平均降雨量分別為:和平區41.6毫米,河西區38.8毫米,南開區31.1毫米,河東區32.6毫米,河北區28.6毫米,紅橋區23.5毫米,東麗區26.6毫米,西青區43毫米,津南區31.1毫米,北辰區22.4毫米,濱海新區26.1毫米,靜海區65.5毫米,薊州區59.1毫米,寶坻區40.7毫米,武清區39.9毫米,寧河區23.7毫米。

&nbsp&nbsp&nbsp&nbsp市民為何感覺降雨量級有偏差?

&nbsp&nbsp&nbsp&nbsp氣象意義的降雨量級,是按照24小時累計降雨量劃分的。其中:24小時累計降雨量達25到50毫米為大雨,38到75毫米為大到暴雨,50到100毫米為暴雨,100到250毫米即為大暴雨。

&nbsp&nbsp&nbsp&nbsp在12日的降雨過程中,市區、東麗區、津南區、濱海新區均達到大雨量級,西青區、寶坻區、武清區均達到大到暴雨量級,靜海區、薊州區則達到暴雨量級,其中靜海區的王口鎮降水量為127.2毫米,達到了大暴雨量級。

&nbsp&nbsp&nbsp&nbsp在生活中,市民往往會認為,下得很大很急的才是大雨,而綿綿細雨就是小雨。其實則不然,降雨強度與降雨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不論是傾瀉而下的雨,還是淅淅瀝瀝的雨,只有滿足了24小時的累計雨量達到25毫米以上,才是大雨量級;達到50毫米以上,才是暴雨量級。(津雲新聞編輯付勇鈞)

相關焦點

  • 湘潭為何突降冰雹?聽聽氣象專家怎麼說
    湘潭市氣象臺氣象專家作出專業解讀。這次對流性天氣過程具有兩個特點:強度大,短時強降雨、雷暴大風、冰雹都出現了;範圍廣,覆蓋了湘潭全市,其中湘潭縣易俗河鎮最大降水量達62.9 mm,韶山市瞬時極大風速達到18.6 m/s。此外,5月5日凌晨1點左右,湘鄉市慄山鎮、毛田鎮和虞唐鎮觀測到有冰雹發生,湘潭縣譚家山鎮棠霞村也觀測到冰雹,最大直徑約1.5cm。2點46分後,湘潭市強對流天氣結束。
  • 為何颱風今年尤其中意黑龍江?聽聽氣象專家的解讀
    據黑龍江省氣候中心氣象專家介紹,颱風鍾情東北地區,不如說是颱風在大尺度環流下的被迫之舉。颱風的移向主要受副熱帶高壓、西風帶槽脊、颱風內力(β效應)、高層系統等因素的影響,其中最有決定權的是副熱帶高壓。此前的「巴威」和「美莎克」都是受副熱帶高壓的引導不斷北上,進而影響我省。現在「海神」也在經歷著類似的安排。
  • 聽聽氣象專家怎麼說
    氣象專家解析京津冀地區強降雨天氣特點——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大、影響範圍廣、強對流天氣重  新華網北京6月21日電 中央氣象臺21日18時發布暴雨黃色預警。預計,京津冀地區最強降雨將出現在21日夜間至23日,河北中部、北京及天津累計降雨量級可達暴雨,局地大暴雨,短時雨強較大。  網上流傳的「六年來最大冷渦暴雨將光臨京津冀」,是真的嗎?北京會有超過2012年「7·21特大暴雨」的「特大狂風暴雨」嗎?記者連線氣象專家,一一為你解答。
  • 北京迎入汛以來最大降雨 市民可實時查詢積水情況
    根據市氣象部門預測,此輪降雨將持續至20日夜間,大部分地區累計降雨量將達到60-100毫米,是本市入汛以來的最大降雨。此次降雨期間,百度、高德首次推出「積水地圖」,市民可實時查詢積水情況,規劃出行路線。  19日早7時30分,市氣象局發布了暴雨藍色預警信號。19-20日兩天有較強降雨,過程累計雨量將達「暴雨量級」,局地可達「大暴雨量級」,提示市民減少戶外活動,尤其山區要防範地質災害。
  • 聽氣象專家解讀為啥多地遭極端低溫?
    風大,吹得皮膚疼。這麼多年一直都沒有這種感覺了,今年特別冷。確實比較少見,好像小的時候經歷過,這些年應該基本上沒有了。 外賣小哥: 今年冬天這是最冷的一天了。 市民: 必須得戴口罩保暖了。 這次降溫後的低溫程度有一定的極端性,一些地方氣溫之低可能是歷史同期少見,那麼,為何多地會出現如此極端的低溫?我們再來聽聽氣象專家的解讀。
  • 重慶昨晚為何下冰雹?聽聽氣象專家怎麼說
    原標題:昨晚為何下冰雹、明晚還會大降溫?聽聽氣象專家怎麼說2020年3月25日凌晨,渝中半島上空電閃雷鳴。華龍網記者 王珏 攝昨日白天還是豔陽高照宛若初夏,夜裡重慶主城卻迎來一場強對流天氣,電閃雷鳴大雨如注,部分片區還下起了彈珠大小的冰雹。三月裡這樣的天氣算正常嗎?
  • 秋季降雨偏少!象山將實施人工降雨等抗旱措施
    秋季降雨偏少!象山將實施人工降雨等抗旱措施 2020-11-18 18: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聽聽氣象專家怎麼說……
    Q:為何廣州的天氣如此任性,專挑上下班時間下雨? 廣州市氣象局專家解釋說,最近廣州經常有上班雨和下班雨,是有氣象上的原因的。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之所以經常出現上班雨,與下半夜和早晨下雨比較多有關。
  • 記者解讀為何處於「颱風眼」反而風平浪靜
    浙江省氣象臺預計,颱風「燦鴻」最大可能將於今天後半夜到明天中午在瑞安到象山一帶沿海登陸。  颱風登陸點如何確定?浙江省氣象臺副臺長樓茂園表示,「這需要技術結合衛星、雷達、自動氣象站等,通過衛星雲圖、大氣環流分析,再根據附近颱風資料的變化,如氣壓、風速等,來確定颱風具體的登陸點。」  每當颱風發生,其登陸點總會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 記者解讀颱風:為何處於「颱風眼」反而風平浪靜
    浙江省氣象臺預計,颱風「燦鴻」最大可能將於今天後半夜到明天中午在瑞安到象山一帶沿海登陸。颱風登陸點如何確定?浙江省氣象臺副臺長樓茂園表示,「這需要技術結合衛星、雷達、自動氣象站等,通過衛星雲圖、大氣環流分析,再根據附近颱風資料的變化,如氣壓、風速等,來確定颱風具體的登陸點。」每當颱風發生,其登陸點總會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 中國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它為何能給美國帶來降雨
    塔克拉瑪幹沙漠,屬於暖溫帶乾旱氣候,在酷暑時最高溫度能夠達到67.2度,晝夜溫差可達40度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最少降雨甚至可以達到
  • 2020年7月為何現史上首次零颱風?
    從常年來看,7月是颱風「高影響時段」,2019年7月底前,就有7個颱風生成。但今年颱風卻不按常理出牌,不僅「遲到」且「出勤率」很低。颱風究竟怎麼了?經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氣象專家。對於盛產颱風的7月來說,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無颱風生成的情況屬非常罕見。歷史上,該區域7月最多生成過8個颱風,最少也有1個颱風。為何今年颱風不露面?
  • 氣象專家解釋廣東省11月以來天氣反常原因
    11月出現範圍和強度如此大的雷雨,在歷史同期十分罕見。今年11月天氣為何如此反常?廣東省氣象臺專家說,今年冷空氣姍姍來遲導致氣溫偏高;而氣溫偏高、高空槽頻來導致的強對流天氣,又造成近來暴雨、冰雹頻襲。    節氣早已立冬天氣仍未入秋    今年立秋(8月7日)以來,廣東乃至整個華南地區氣溫反常偏高。
  • 氣象專家詳解:為何造成嚴重災害的颱風要被「除名」?
    氣象專家詳解:為何造成嚴重災害的颱風要被「除名」? 2016年第22號超強颱風「海馬」在菲律賓造成了嚴重的災害,颱風委員會第49次屆會議決定對「海馬」進行除名,並要求負責取名的中國提交新的颱風名字以補空缺。
  • 衛星氣象專家詳解:天氣預報為何經常不準?
    最近一期首都科學講堂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衛星氣象專家許建民介紹了天氣預報的相關知識。  許建民說,為天氣預報提供信息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氣象衛星。它所攜帶的拍攝鏡頭通常聚焦在地球上時是一個1平方公裡見方的「點」。隨著地球的自轉和衛星不斷地拍攝,一個個點逐漸連成線,經過25分鐘,整個地球的圖像都可以被拍攝下來。
  • 2020年為何災難不斷?
    為何今年地球頻頻出現災難,和人類有很大關係,該怎麼改變?年後,人類似乎發現今年出現自然災害頻率增高許多。    澳大利亞的山火最終是因為一場天然降雨才熄滅的,降雨過後又讓澳大利亞陷入了洪災,除了澳大利亞之外,非洲等熱帶地區經歷蝗蟲災難,這似乎意味著2020年註定不太平凡
  • 氣象專家解疑釋惑
    颱風 + 冷空氣 + 降雨,海南又降溫了  最冷都在西北角 why?  氣象專家解疑釋惑  南國都市報12月28日訊(記者 孫春麗)受冷空氣、南支槽、副高、颱風等天氣影響,海南又降溫了。27日夜裡開始降溫,最低13℃,經歷過上次2.7℃的最低溫,快來讓氣象專家告訴你,這次最冷地方在哪兒?
  • 為何今年高溫破紀錄,7月颱風不生成?氣象專家:太平洋高壓太強
    中央氣象局氣象專家表示,今年6-7月太平洋高壓異常的強勢,勢力範圍已經完全壟罩到臺灣、華南甚至南海一帶,西南季風難以吹送到臺灣附近,臺灣的梅雨季早在6月初就已結束,開始天天都是高溫酷熱的日子。氣象專家解釋為何今年高溫破紀錄、颱風不生成、季風來不了的原因。事實上,在正常情況下,太平洋高壓平均的勢力範圍大概在中緯度的洋面,低緯度讓出空間讓颱風可以發展,西南季風進入南海,梅雨鋒面則依照時節南北擺動。
  • 北京本次降雨為何雨量不均時間滯後
    全市及城區最大降雨量均為石景山站,降雨量為134.9毫米。記者了解到,根據降雨量等級劃分標準,24小時降水量大於等於10毫米的降水叫做中雨;24小時降水量大於等於25毫米的降水叫做大雨;24小時降水量大於等於50毫米的降水叫作暴雨;24小時降水量大於等於100毫米的降水叫作大暴雨。而隨著後半夜的降雨,北京城區降雨達暴雨級別是毋庸置疑的。
  • 為什麼2020年梅雨汛期南方降雨這麼強?專家分析
    每年6月,隨著梅雨季的開始,我國南方陸續進入降水集中期,但今夏汛情尤為特別,不僅天氣氣候形勢複雜,極端事件頻發,南方地區還出現多輪大範圍持續性強降雨,累積雨量大、極端性強、災害影響重。截至目前,由南方降雨導致的洪澇災害已造成廣西、貴州、湖南、四川、江西等10餘省份上千萬人受災。今年梅汛期南方降雨究竟有多強?雨水為啥這麼多?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