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天!NASA歷史學家講述人類太空探索史|Nature書評

2021-01-15 Nature自然科研


原文作者:Elizabeth Gibney


Elizabeth Gibney帶你走進這部充滿插圖的編年史,訴說著人類探索太空的徵程及其背後的宇宙學根源。

《太空探索史:從遠古世界到地外未來的發現》(The History of Space Exploration: Discoveries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Extraterrestrial Future)作者:Roger D. Launius;Thames & Hudson出版社 (2018)


從國際空間站俯瞰地球(2015年)。來源:EO/NASA


61年前,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Sputnik 1)發射升空。科學的高速發展讓我們驚覺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不過才61載而已。


美國宇航局(NASA)前歷史學家Roger Launius在《太空探索史》一書中,憑藉豐富翔實的資料,化繁為簡,讓這風雲變幻的幾十年躍然紙上。一張又一張圖片不僅捕捉到了太空令人敬畏的一面,也記錄下了人類為太空探索做出的不懈努力。從令人愉悅的書呆子式細節中,讀者可以洞悉從第一批火箭發動機到太空人配件的所有一切。尤其介紹了流行文化中的太空元素。


這部作品內容豐富,以一種樂觀的筆調敘述了人類的太空探索史,讀來令人手不釋卷。從古代人類理解宇宙的初步嘗試,到夢想遨遊太陽系,在外星球建立家園,人類在太空探索徵途中邁出的每一步都在書中得到回顧。

來源:Wellcome Coll.


宇宙觀的轉變 

這張圖出自英國天文學家Thomas Digges 1576年的著作《天體軌道的完美描述》(A Perfit Description of the Coelestiall Orbes),描繪了行星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這張圖以波蘭數學家哥白尼的日心說為模型,挑戰了當時的地心說。


來源:NASM/Smithsonian Inst.


第一枚火箭 

戰爭催生了現代太空探索的先祖:有史以來最聲名狼藉的一件武器——納粹V-2火箭。圖為V-2火箭於1942年在德國佩內明德火箭研製基地首次成功發射,作為第一枚彈道飛彈,它的設計幾乎影響了後來所有的火箭設計。


來源:Sputnik/Alamy


太空時代的開啟 

1957年蘇聯發起太空競賽,它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Sputnik 1)震驚了全世界。斯普特尼克1號發射僅一個月後,流浪狗萊卡(Laika)成為第一隻進入太空的動物。這個大膽的任務持續了將近200天,充分顯示了蘇聯當時力爭『第一』的決心。人類也緊隨其後——1961年,太空人尤裡·加加林(Yuri Gagarin)成為進入太空第一人。只不過,那隻具有開拓功勞的狗狗可能僅在太空中存活了幾個小時。


來源:NASA Commons


巨星太空人

1965年,愛德華·懷特(Edward White)(如圖)成為首個在太空行走的美國人,比蘇聯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Alexey Leonov)晚了3個月。隨著太空競賽日趨白熱化,美蘇這兩大種子選手在短時間內完成了一系列震驚世人的壯舉。1963年,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Valentina Tereshkova)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女性,但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女性才逐漸成為太空人隊列的常規成員。


來源:NASA/JPL/USGS


開疆拓土 

繼1969年NASA完成首次登月後,更多國家加入了探索太空的行列,更多科學力量開始研究太陽系。為了尋找地外生命的跡象,最早一批探索任務將目標指向金星,但是時運不佳和惡劣的環境令許多努力紛紛折戟。直到1989年,NASA的「麥哲倫號」探測器才發回了首張金星表面的高解析度地圖(如圖所示),地圖顯示金星的地質活動曾一度活躍。


來源:JPL/NASA


火星召喚 

火星一直被視為是月球之外人類的第二個探索目標,人類對火星探索一直充滿興奮和期待。NASA的火星探路者號於1997年登陸火星,引發巨大公眾關注,探路者共傳回1萬多張火星表面圖像。這張泛濫平原的圖片暗示火星過去較為溫暖、潮溼。目前,至少有一輛NASA火星車仍在執行任務,中國等國家正在計劃開展火星樣本返回任務。


來源:NASM/Smithsonian Inst.


最遠的距離 

人類歷史上飛得最遠的探測器是1977年進入太空的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在對太陽系內全部4顆氣態巨行星完成革命性研究後,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飛出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目前仍在向地球傳回數據。作為連接地球與地外世界的信使,每個探測器都攜帶了一張金色唱片(如圖),上面有來自地球的音樂、圖片、問候以及一張描述地球所在位置的地圖。


來源:NASM/Smithsonian Inst.


想像未來 

幾個世紀以來,人類一直夢想在地球之外安營紮寨,書中隨處可見對外星殖民地的生動描述。航天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的這張宣傳海報被認為是對建立月球基地的一次真實倡議,不免讓人想起類似的科幻場景。最近幾年,人類對於建立月球基地的興趣越來越濃,許多私人公司也希望利用新一代低成本火箭技術實現地外資源的開採。


原文以Starry visions, lunar dreams: space exploration in pictures為標題

發布在2018年9月28日的《自然》書籍與藝術版塊上


Nature|doi:10.1038/d41586-018-06837-9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英文原文


關注了Nature自然科研這麼久,了解了許多科學前沿與科學出版的動態,現在有一個機會讓你在上海零距離接觸自然科研編輯團隊,你想來參加嗎?

點擊下方圖片了解詳情並報名參加我們的線下之約~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Chinapress@nature.com。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2018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焦點

  • 人類為什麼對探索太空如此執著?
    但是我們回顧一下人類文明發展史,會發現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幾乎從文明誕生之初就開始了,一直延續至今。很多探索其實和上述角度並沒有關聯,比如伽利略、牛頓等人的觀測,大多是個人行為。宇宙中到底有什麼東西在吸引著人類?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對人類的太空探索史做一個全面了解。美國作家瑪麗 • 凱 • 卡森的著作《探索太陽系》和《超越太陽系》,可以幫我們全面了解人類的太空探索史。這兩本書曾經獲得過美國兒童文學獎,圖文並茂,內容豐富。
  • 人類為什麼對探索太空如此執著?
    這是我國太空探索事業的又一次發展,很多人感到驕傲的同時,也有人提出質疑,「太空探索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不把這些錢省下來花在民生方面」?有很多人會從國家的科技發展、經濟產業、國防安全等角度來解答這個問題,這些角度都是對的。但是我們回顧一下人類文明發展史,會發現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幾乎從文明誕生之初就開始了,一直延續至今。
  • 重磅│給太空探索算算帳,NASA現在有多窮
    在可見的未來,這項使命無疑將是人類的火星之旅。因此,看起來NASA現在有必要集中全力(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來開展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特別是要有效地利用並不充裕的資金。在很多參議員看來,太空計劃與其說是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不如說是一門可以促進就業的「生意」——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要比選擇合適的研究項目重要得多。 比如說,參議院能在預算中要求NASA在一個名為RESTORE-L的衛星項目上投資1.3億美元,民主黨參議員芭芭拉·米庫斯基(Barbara Mikulski)背後的「努力」可謂「功不可沒」。
  • 核反應堆要上天了!!!
    未來能夠將太空人送往火星的核推進系統及居住艙概念圖川普離任前發布了一項新的太空政策指令,幫助NASA推動下一個「人類的一大步」(在月球上建造長期存在的基地並將太空人送往火星)。川普於12月16日發布的太空政策指令(SPD-6),即國家太空核動力與推進戰略(SNPP)。
  •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文化基因決定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 (英)克裡斯·英庇 浙江人民出版社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孫珺)《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講述了人類從走出非洲到飛出地球的史詩般歷程,揭示了冒險基因如何驅動人類的進化,以及人類將來如何在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中繁衍生息。
  • NASA 天才女數學家 | 手算阿波羅 11 號登月軌道 太空人等她點頭才上天
    Ins:nasa這其中,還包括 1 次有開創性意義的,史上第一次全女性太空行走。Ins:nasa美國首位太空人 Alan Shepard 的飛行軌跡也是她「手動計算」出來。1962年,更重要的 NASA 首次繞地飛行計劃,第一次用了計算機去計算軌道,航天員 John Glenn 信不過,點名要求必須是 凱薩琳 驗算之後才肯上天:「如果她說沒問題,那我就準備好了。」
  • 《我要月亮》:人類登月50周年,給孩子的詩意太空科普
    聯合低音曾出版了一本《月亮:從神話詩歌到奇幻科學的人類探索史》。作者貝恩德布倫納跨領域創作,將科學知識穿行於文化歷史之中,這本關於月亮的書,向人們講述了這個布滿巖石的寒冷小衛星是如何成為人類文化長河中浪漫而神秘的母題,又是如何引領科學步入太空,直至廣袤的星際。這種從文化角度切入天文知識、用詩意溫柔科普的方式大受好評。
  • 《我要月亮》:人類登月50周年,給孩子的詩意太空科普
    聯合低音曾出版了一本《月亮:從神話詩歌到奇幻科學的人類探索史》。作者貝恩德•布倫納跨領域創作,將科學知識穿行於文化歷史之中,這本關於月亮的書,向人們講述了這個布滿巖石的寒冷小衛星是如何成為人類文化長河中浪漫而神秘的母題,又是如何引領科學步入太空,直至廣袤的星際。這種從文化角度切入天文知識、用詩意溫柔科普的方式大受好評。
  • 從《2001》到《星際穿越》,人類如何在電影裡探索太空
    隨後又伴隨著人類一步步太空計劃的實現,進一步豐富了電影人對太空電影現實性的深度挖掘。如果要對市面上的太空電影進行粗略劃分的話,大致可分為兩類:現實風格和科幻風格。儘管是人科動物第一次進入太空,但漢姆卻沒有得到貝爾卡和斯特雷卡那般的待遇,並最終在動物園中度過餘生。不過漢姆的事跡還是給2008年的動畫片《太空黑猩猩》賦予了靈感,影片講述了漢姆的孫子漢姆三世和其它黑猩猩同伴再次為人類兩肋插刀,穿上太空服、駕駛飛船穿越蟲洞到達遙遠星系,尋找失蹤的船員。
  • 世界地球日,與NASA一起探索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
    NASA具有獨特的太空優勢,讓我們能更好地了解地球系統間的相互連接,並利用這些知識讓人類在這顆星球上可以更好地、可持續地生活,保護世界上多種多樣的生命,不斷適應自然發展和人為帶來的變化。NASA與全世界一起慶祝世界地球日的第50個年頭,並在此重申理解地球的互聯繫統來幫助守護後代的決心。
  • 死也要上天?太空葬了解一下!100人骨灰被集體送入太空
    有的人死了都要愛,而有的人死了都要上太空。北京時間2018年12月4日02:31,SpaceX的一枚獵鷹9號火箭發射升空。這是人類史上首枚重複使用三次的火箭,同時還打破美國一箭多星的紀錄,實現一箭64星(目前的世界紀錄是印度的,一箭104星)。 一箭64星,載著一堆衛星到太空天女散花。這些衛星是來自形形色色機構的微小衛星,其中名為極樂星球2號(Elysium Star 2)的那一顆尤為引人關注。要知道,這顆衛星有著頗為特殊的用途——太空葬,將100名死者的部分骨灰帶上太空。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
    巴西《聖保羅州報》網站寫道,中國發起了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40多年來首次從月球表面帶走物質,這項任務可以增進人類對月球和太陽系起源的認識,「是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近日,歐洲航天局連續在社交媒體上為嫦娥五號太空之旅點讚,並在官網發表介紹文章。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
    巴西《聖保羅州報》網站寫道,中國發起了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40多年來首次從月球表面帶走物質,這項任務可以增進人類對月球和太陽系起源的認識,「是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近日,歐洲航天局連續在社交媒體上為嫦娥五號太空之旅點讚,並在官網發表介紹文章。
  • 古代人類為了上天曾做了哪些嘗試?
    藉助各種方法升入高空並在空中翱翔,一直是人類的夢想。最近,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了由原法國航空博物館館長、法國航空公司副總裁編寫的《人類飛翔史》,通過1700餘幅圖片再現了人類的飛翔史,書中的文獻大部分收集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來自於戰爭博物館和戰鬥機飛行員。
  • 斥巨資探索太空,人類會像破壞地球那樣毀掉火星嗎?
    本文講述了由奧斯卡獲獎團隊打造、耗資巨大的國家地理頻道迷你劇《火星》引發的社會對於火星探索的爭論。隨著人類對火星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對這顆紅色星球的了解也愈加全面。但是與此同時,人們對火星的關切也不斷增多。人類是否可以居住到火星上?是否能夠以負責任的態度利用火星上的資源?如果不能解決存在於地球上的、根深蒂固的利益衝突,人類是否會重蹈在地球上犯下的錯誤?
  • 人類太空探索的黑暗面,軍備競賽才是不能說的秘密
    自古以來,人類對於天空就充滿了各種奇妙的幻想,在沒有能力上天之前,人類用自己的想像為天空之上的世界賦予了各種可能的情形,西方有希臘神話宙斯眾神,東方有女媧造人嫦娥奔月。總之,人類世界有的一切,在雲端之上也一樣都不少。
  • DK用太空探索給孩子講述奮鬥意義:唯有努力,才能創造奇蹟
    有意思的是,這本書的英文版在2019年5月2日,被放在一個氣象球上送到33千米的高空中,成為了第一本進入太空的兒童科普書。這本書對我觸動很大。跟其他DK的書相比,它是一本充滿靈魂的書。不僅是展示人類從古到今,從無到有,一步一步探索太空的整個歷程。
  •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1970年NASA給出了答案
    今天這一期本來想發一個名為《一美元為什麼能換六人民幣》,我這兩天都在讀關於經濟方面的資料,但是感覺想要明明白白的講出來還是有一些困難的,所以這期就說說人類為什麼要向上飛,探索宇宙呢?這個問題在上個世紀乃至這個世紀都有很多人問,他們問題大致是這樣的:為什麼要要探索宇宙,地球上還有很多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食不果腹甚至是連食都沒有,有那探索宇宙的錢,為何不支援沒有飯吃的窮人們。這個問題我雖然知道如何回答,但我並不想用我的口來說緣由,省的有人又說我「妄議」了。
  • 講座︱張旭鵬:全球思想史的興起與作為「織工」的歷史學家
    洛夫喬伊曾提到要探索單元觀念出現於其中的全部歷史領域,不論這些領域是哲學、科學、文學、藝術、宗教或是政治學。除了觀念自身的歷史之外,還要看其文學、政治、經濟等領域的表現。比如對於「客觀性」問題,我們不僅要從史學角度去研究它,還要關注其在哲學、文學等等學科中的表現。這對我們全面理解某種觀念是很有幫助的,也契合了全球思想史所強調的宏觀、「大尺度」的研究方法。第三個特點是「跨民族」或「跨國」的。
  • 《去更遠的太空》:揭開太空神秘面紗,告訴你人類對太空探索歷程
    小侄女夢想長大後當一名太空人,所以對太空知識非常感興趣。作為長輩,我們都支持她的夢想。我尋覓好久,發現一本適合兒童了解太空知識的書——《去更遠的太空》。它講述了太陽和太陽系其他行星的關係、銀河系以及宇宙知識,以及空間技術發展歷程。作者西蒙▪泰勒是一位英國作家、插畫家和設計師。他致力於用圖像的力量解釋科學、地理和宇宙探索等。曾以昆蟲形態、行星運動、DNA結構、極地探險、恐龍進化和黑洞為主題,創作過海報和書籍。《去更遠的太空》圖文結合,語言簡潔,讓枯燥的太空專業知識變得有趣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