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場買回的魚骨頭呈綠色 市民懷疑塑料製成

2021-01-16 溫州新聞網

  【溫州網·原創報導】樂清市象陽一市民在菜市場買了一截魚後,回家煮熟後發現魚骨頭竟然呈淡綠色,且肉眼看像是塑料做的.「魚刺,魚骨頭全部是塑料的,太恐怖了!」

  前天傍晚,當事人鄭先生給本網新聞熱線88817266打來投訴電話,並郵發來含有綠色骨頭的魚肉照片。


魚骨頭呈現淡綠色

魚肉中的魚刺也呈現綠色

  骨頭呈綠色 很難切下 

  鄭先生是樂清象陽本地人,前天中午他在荷盛菜市場以15元一斤的價格買了半條不知名的魚。「切的時候那攤主費了好大力氣。當時也沒在意,回家燒熟後發現魚肉味道不對,平常的魚肉感覺紋理比較細膩,而這魚肉像豆腐乾一樣,鮮味也差很多。仔細一看發現魚骨頭是綠色的,像是塑料做的。」

  當場實驗 燒焦未有塑料味

  在鄭先生家中,記者看到了那盤已經被燒熟的魚.魚塊中確實有一條條綠色的魚刺,且魚骨也呈現淺綠色。除此之外,煮熟的魚肉手感僵硬,但毛細血管還是清晰可見.且氣味也是正常的魚味.

  記者從魚肉取出一根魚刺用打火機點燃,並未聞到塑料燒焦的特有氣味,而是一股類似羽毛燒焦的氣味。鄭先生回憶說,當天買來的這半條「綠骨魚」,還未燒熟時骨頭就已經呈綠色。據其家人介紹,該魚土話稱為「長嘴guan」。

  尋訪菜市場  並無發現「綠骨頭」魚在大量銷售

  這種「綠骨魚」是否在市場上大量銷售?

  隨後,記者來到鄭先生購買該魚的荷盛菜市場.經尋查,並未在各類販魚攤上看到有魚骨呈綠色的魚類在出售.當地的攤販告訴記者,他們的魚都是從柳市鎮第三人民醫院旁的菜市場進購的.記者隨即趕往那裡,也未在柳市進貨菜市場發現綠骨的魚。

  質檢工作人員:骨頭造假不划算 可能性不高

  魚骨和魚刺為何會是綠色的?是否含有有毒成分呢?為此,記者將該魚帶回,並先後致電溫州市疾病控制預防中心、溫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等部門,希望能對這些「綠骨」進行相關的成分檢驗,但被告知因為技術標準不同、檢測項目不明確、程序繁瑣、耗時長等等原因而無法進行。

  此前,曾有媒體曝光「手工合成魚」,為了利潤,黑心商家不惜造假魚肉。本起事件是否又是如此呢?

  溫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李曉明主任說:「魚肉造假是有案例的,但是要是連魚骨也一起造假,成本高,且可能性也不大。我個人認為,也許是該魚類受到汙染或者其魚種就是如此。」

  為此,記者聯繫到市海洋與漁業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部門只負責魚類初級的安全問題。已處於流通環節的魚類安全問題還是要工商部門處理。

  昨天中午,記者已將此事告之樂清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柳市分局。該局表示,在源頭不明確的情況下,還是希望質監部門能有相關的成分鑑定出來,在做下一步工作。

  漁業專家推斷:這種魚學名叫「頜針魚」,魚骨就是綠色的

  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一名姓單的漁業專家解釋說,據他的經驗判斷,鄭先生買到的魚應該是頜針魚,又叫青針魚、長嘴魚,主要分布於黃海、東海、南海、渤海;國外分布於朝鮮、日本。

  它是一種暖水性兇猛上層魚類,生活在近海淺水水域,以小蝦和幼魚為食。當溫度、鹽度適當時,每年5~6月在沿海各海口均能產卵,盛期為5月中、下旬。它可以食用,魚肉白色,魚骨部分為翠綠色,魚刺較硬,魚線部內有一排橫刺,魚腹含成排斜刺。其體形和帶魚相象,呈長圓柱形,稍側扁,體長1米左右,體重在150克-300克,最明顯的特徵是上下頜伸出,又尖又長。(記者:趙樂韻 )

相關焦點

  • 菜場買回怪魚被疑是食人魚 實系淡水白鯧與食人魚是近親
    東方網10月21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我在菜場買回一條怪模怪樣的魚,回家一看嘴巴裡面有鋒利的牙齒,上網一查竟然像極了南美洲的食人魚。」昨天,讀者林小姐給晨報熱線打來電話,反映買到的魚疑似食人魚。專家鑑定後認為,該魚是食人魚的近親,名為淡水白鯧,系一種可食用魚類。
  • 男子菜場買回河豚 朋友吃後險丟性命
    朋友在菜場買回河豚 他吃完回家卻中毒了 去年8月,原告王某因食用從被告林某攤位購買的河豚活魚而導致中毒,繼而向被告林某及其妻子索賠各項損失2.4萬餘元。被告林某是市區某農貿市場的攤販,長期在該市場銷售水產品。
  • 春節市民鍾愛塔菜 節日部分菜場蔬菜品種豐富
    春節賣菜人返鄉過年,魔都市民要麼節前囤菜或節日裡去飯店吃飯,要麼外出旅遊,去菜場買菜的市民明顯減少了,賣菜人和買菜人稀疏,菜場裡顯得格外的清靜。但由於不能過多過久儲藏,馬大嫂們還是會從初二或初三開始,適當補充蔬菜和鮮活水產品。
  • 台州:「限塑令」升級 部分菜場超市提供可降解塑膠袋
    「白色汙染」的危害眾人皆知,塑料汙染治理也早已提上日程。然而舊版「限塑令」執行十餘年,困難重重,效果也打了折扣。近期,浙江省加強了塑料汙染治理力度,「限塑令」升級,無疑會對我們生活帶來影響。   在椒江界牌農貿市場的門口,設置了可降解塑膠袋購買點,提供4種規格的降解環保袋,售價從1毛到5毛錢不等。
  • 塑料或將由二氧化碳製成
    新聞報導更多的是這類塑料成品造成的環境汙染,但實際上,從塑料製作的起始,汙染就已經開始了。人類消耗的石油當中,有4%的石油會被用來製成塑料的原材料:烯烴。然後人們會用烯烴來製作能夠製成塑料的有機聚合物。
  • 鱖魚、鯽魚、黑魚、草魚……菜場門前滿地是魚,攤主、保安、市民都...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鱖魚、鯽魚、黑魚、草魚......近日,浙江嘉興海寧一菜場門前滿地是魚,顧客們紛紛掏錢搶購。  為啥在菜場門口賣魚?背後的故事讓人感動  商戶成立「愛心魚攤」幫忙賣魚  在海寧市區中心菜場一樓,60歲的老趙經營著一個水產攤位。
  • 市民買回豬網油 下鍋飄出塑料味
    ,擔心從市區砂子嶺買回來的這袋油有問題  ■他將這袋油送到相關部門檢測,但檢測結果需15天後才能出來  湘潭在線7月21日訊(湘潭晚報記者 李克西)擔心在市場上買到「地溝油」,一些人選擇了自己動手煉食用油,但湘潭縣射埠鎮的馮先生卻沒想到,買來煉油的豬網油也出了問題,「我把兒子買回來的一袋網油放到鍋裡煉油,竟煉出了一股塑料臭味
  • 白鱘滅絕了為什麼菜場有售?專家:這是美國匙吻鱘
    菜場裡賣的匙吻鱘和白鱘很相似 胡先生 攝白鱘滅絕的消息,牽動著眾多市民和讀者的心。「新聞裡說白鱘滅絕了,但為什麼在菜場見到了它們的身影?」武漢市民胡先生給長江日報記者發來照片,照片中魚的體型與滅絕的長江白鱘很相似,都有一個長長的嘴巴。
  • 膠州市民在五常常星大米裡吃出大量疑似塑料顆粒物 廠家懷疑有人...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偉豪 報導膠州市民劉女士在膠州市李家河社區某商店購買了一袋黑龍江五常市常星米業出品的大米,打開後發現裡面摻雜著不少疑似塑料顆粒的東西。10月19日,劉女士撥打半島膠州新聞熱線「83982811」反映了此事。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 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情況調查報告
    B、塑料餐盒(39.7%)C、塑料杯(47.3%)D、塑料吸管(43.5%)E、塑料瓶(17.6%)F、塑料碗(22.9%)G、保鮮袋(9.9%)H、塑料盆(6.1%)I、塑料箱(3.8%)9、您去菜場買菜時,會自帶裝菜的包嗎?
  • 白鱘滅絕了為什麼菜場有售?專家這樣說……
    菜場裡賣的匙吻鱘和白鱘很相似 胡先生 攝白鱘滅絕的消息,牽動著眾多市民和讀者的心。「新聞裡說白鱘滅絕了,但為什麼在菜場見到了它們的身影?」武漢市民胡先生給長江日報記者發來照片,照片中魚的體型與滅絕的長江白鱘很相似,都有一個長長的嘴巴。
  • 白鱘滅絕了為什麼菜場有售?專家:是美國匙吻鱘
    菜場裡賣的匙吻鱘和白鱘很相似 胡先生 攝白鱘滅絕的消息,牽動著眾多市民和讀者的心。「新聞裡說白鱘滅絕了,但為什麼在菜場見到了它們的身影?」武漢市民胡先生給長江日報記者發來照片,照片中魚的體型與滅絕的長江白鱘很相似,都有一個長長的嘴巴。胡先生說,照片是上月15日在古田三路拍的,當時看到一家路邊菜攤上有小販在賣魚,而魚的品種並不常見,就隨手拍了幾張照片。白鱘滅絕的消息,讓胡先生想起了之前拍的照片。他問:「這是白鱘嗎?」
  • 武漢菜場商戶明目張胆賣野生青蛙,25元一斤 市民:不敢吃
    8月28日,湖北武漢天聲街菜場、長春路菜場,有多個商家在販賣野生青蛙。一商家表示,野生的25元一斤,家養的15元一斤,野生的不好賣。另一商家則在門口擺放家養的青蛙,野生的放在後面。市民表示,現在疫情形勢還很嚴峻,不敢吃野生青蛙。
  • 魚肉脂肪呈綠色 專家闢謠
    近日,本報接到市民報料,指其遇到「鱸魚發綠」的情況。不過記者採訪有關水產養殖專家和食品檢驗專家了解到,初步判斷市民所描述的情況不是因孔雀石綠而致。孔雀石綠不會在魚體內如此明顯不均勻分布,若魚內臟有肉眼可見的高濃度情況,魚可能早已死亡。
  • 塑膠袋裝高溫多油食物有隱患 遇熱可能「放毒」
    「我在小攤上買了點油炸食物帶回家吃,攤主把食物炸好後,迅速地塗了醬就放入塑膠袋裝好給我帶走,結果回家一看,塑膠袋都燙得縮在一起了。」市民張小姐說,她很擔心這樣的塑膠袋有毒,吃了這種塑膠袋包裝的食品會對健康有害。記者調查了解到,塑膠袋包裝食品尤其是一些高溫多油食品,應用的非常普遍。
  • 湖北荊州市寶塔河江邊魚市熱鬧 價格普遍比菜場貴2倍
    湖北荊州市寶塔河江邊魚市熱鬧 價格普遍比菜場貴2倍2014-10-24 11:1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荊州晚報        瀏覽量: 4225 次 我要評論 &nbsp  現在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重視,隨著物質的豐富,人們越來越講究飲食,綠色安全無公害食品就得到青睞。長江裡的野生魚口味鮮美,慕名來此買魚的市民也很多。
  • 科學家研製出利用回收廢物製成的新型塑料
    一種由回收廢物製成的新型塑料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會降解。這種物質名為聚羥基丁酸酯,不久將被主要用於生產和分解一次性產品,對環境友好。這種創新材料可以通過弗勞恩霍夫生產系統和設計技術研究所IPK及其合作夥伴開發的新工藝進行工業規模生產。日常生活中沒有塑料是很難想像的。
  • 我們是如何做成塑料的?聚合物又如何製成呢?
    我們已經看到塑料是由聚合物製成的,但聚合物是怎麼製成的呢?它們以碳氫化合物(由氫和碳原子構成的分子)為基礎,而碳氫化合物主要來自石油、天然氣或煤炭等物質。從陸地或海洋中開採的原油是一種黏稠的混合物,含有數千種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我們必須將它們分離出來才能使用。
  • 大批冬青根部包著「塑料殼」被移栽綠化帶 市民:這影響苗木生長
    大象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張曉冬 視頻報導 萌友 孫先生近日,有鄭州市民反映,位於桐柏北路與煤倉北街附近綠化帶內,剛種植在路邊的大批冬青苗木,根部均包裹著黑色的塑料殼,十分影響苗木的生長。移栽至此的大批冬青苗木的根部,連同著包裹它的黑色塑料殼,一同被栽進了綠化帶裡。由於個別冬青已顯枯黃,大家都懷疑是塑料殼阻礙了根部的營養吸收,其長勢受到了影響。經桐柏路巡防員查看發現,的確如居民所說,位於該路口東南側大約百米長的綠化帶中,大批移栽過來的冬青基本都是根部連這黑色塑料殼一同種下的,約有數千棵之多。
  • 花了300元買回的藥材竟是百合
    早報訊(記者蔡立榮林澤貴)花300元買回1.5公斤治頭疼的藥材,回家後卻被告知那是每公斤18元左右的百合,感到受騙的早報讀者黃女士想通過早報提醒廣大市民別再被騙了。  記者在黃女士家見到,那是一些白色藥材,看樣子很像百合。據黃女士稱,12月15日,她路過廈門市眼科醫院門口時,看到一堆人圍在一起,便好奇地上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