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原創報導】樂清市象陽一市民在菜市場買了一截魚後,回家煮熟後發現魚骨頭竟然呈淡綠色,且肉眼看像是塑料做的.「魚刺,魚骨頭全部是塑料的,太恐怖了!」
前天傍晚,當事人鄭先生給本網新聞熱線88817266打來投訴電話,並郵發來含有綠色骨頭的魚肉照片。
魚肉中的魚刺也呈現綠色
骨頭呈綠色 很難切下鄭先生是樂清象陽本地人,前天中午他在荷盛菜市場以15元一斤的價格買了半條不知名的魚。「切的時候那攤主費了好大力氣。當時也沒在意,回家燒熟後發現魚肉味道不對,平常的魚肉感覺紋理比較細膩,而這魚肉像豆腐乾一樣,鮮味也差很多。仔細一看發現魚骨頭是綠色的,像是塑料做的。」
當場實驗 燒焦未有塑料味
在鄭先生家中,記者看到了那盤已經被燒熟的魚.魚塊中確實有一條條綠色的魚刺,且魚骨也呈現淺綠色。除此之外,煮熟的魚肉手感僵硬,但毛細血管還是清晰可見.且氣味也是正常的魚味.
記者從魚肉取出一根魚刺用打火機點燃,並未聞到塑料燒焦的特有氣味,而是一股類似羽毛燒焦的氣味。鄭先生回憶說,當天買來的這半條「綠骨魚」,還未燒熟時骨頭就已經呈綠色。據其家人介紹,該魚土話稱為「長嘴guan」。
尋訪菜市場 並無發現「綠骨頭」魚在大量銷售
這種「綠骨魚」是否在市場上大量銷售?
隨後,記者來到鄭先生購買該魚的荷盛菜市場.經尋查,並未在各類販魚攤上看到有魚骨呈綠色的魚類在出售.當地的攤販告訴記者,他們的魚都是從柳市鎮第三人民醫院旁的菜市場進購的.記者隨即趕往那裡,也未在柳市進貨菜市場發現綠骨的魚。
質檢工作人員:骨頭造假不划算 可能性不高魚骨和魚刺為何會是綠色的?是否含有有毒成分呢?為此,記者將該魚帶回,並先後致電溫州市疾病控制預防中心、溫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等部門,希望能對這些「綠骨」進行相關的成分檢驗,但被告知因為技術標準不同、檢測項目不明確、程序繁瑣、耗時長等等原因而無法進行。
此前,曾有媒體曝光「手工合成魚」,為了利潤,黑心商家不惜造假魚肉。本起事件是否又是如此呢?
溫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李曉明主任說:「魚肉造假是有案例的,但是要是連魚骨也一起造假,成本高,且可能性也不大。我個人認為,也許是該魚類受到汙染或者其魚種就是如此。」
為此,記者聯繫到市海洋與漁業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部門只負責魚類初級的安全問題。已處於流通環節的魚類安全問題還是要工商部門處理。
昨天中午,記者已將此事告之樂清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柳市分局。該局表示,在源頭不明確的情況下,還是希望質監部門能有相關的成分鑑定出來,在做下一步工作。
漁業專家推斷:這種魚學名叫「頜針魚」,魚骨就是綠色的
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一名姓單的漁業專家解釋說,據他的經驗判斷,鄭先生買到的魚應該是頜針魚,又叫青針魚、長嘴魚,主要分布於黃海、東海、南海、渤海;國外分布於朝鮮、日本。
它是一種暖水性兇猛上層魚類,生活在近海淺水水域,以小蝦和幼魚為食。當溫度、鹽度適當時,每年5~6月在沿海各海口均能產卵,盛期為5月中、下旬。它可以食用,魚肉白色,魚骨部分為翠綠色,魚刺較硬,魚線部內有一排橫刺,魚腹含成排斜刺。其體形和帶魚相象,呈長圓柱形,稍側扁,體長1米左右,體重在150克-300克,最明顯的特徵是上下頜伸出,又尖又長。(記者:趙樂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