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後的月球南極很熱鬧:盤點中美俄歐的月球基地計劃

2020-12-05 澎湃新聞

自阿姆斯特朗走出「人類的一大步」後,地球人的登月史上並未增添足夠輝煌的新篇章。隨著阿波羅計劃的最後一次任務在1972年落幕,太空人與月球的緣分更是被暫時塵封。

近日,隨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高調慶祝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多個國家月球基地計劃的細節相繼浮出水面。這次,人類將不再滿足於蜻蜓點水的逗留,志在發展真正的月球據點。

在選址問題上,各國紛紛瞄準人類從未涉足的月球南極:這裡有豐富的水資源,可以產生氫氣和氧氣;這裡長期黑暗,減少宇宙和太陽輻射的傷害;這裡遭遇微小隕石和極端溫度的風險也更小。

至於月球基地的具體怎麼建設,一個熱門思路是開採月球本地資源,在機器人的幫助下進行3D列印。

既然英雄所見略同,未來「月球村」競爭與合作並存的國際合作已現雛形。美國計劃重點打造的「深空門戶」月球軌道中轉站已經吸引了歐、俄、日、加等國,而中國已與歐洲和俄羅斯航天局達成初步合作意向,聯合論證國際月球科研站。

從遠景來看,中國目前透露的計劃較為務實和保守,著眼於機器人長期駐守、太空人短暫停留的基地,主要目的是科學研究。未來條件成熟時才會考慮太空人長期居住。

美國和歐洲則希望以月球基地為跳板和試驗場,劍指火星和更遙遠的深空。只是,NASA在川普明確的政治口號下排出了詳細而密集的時間表,囊中羞澀的ESA則停留在概念的層面,呼籲國際合作的達成。

美國:藉助「深空門戶」擺渡

7月20日是阿波羅11號登月的紀念日,NASA選在這一天公布了「阿爾忒彌斯」計劃的正式LOGO。阿爾忒彌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兼狩獵女神,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姐姐。此名的寓意,無疑是要阿爾忒彌斯計劃接棒阿波羅計劃的探月之路,並發揮荒野開拓的精神。

根據NASA官網上的時間表,阿爾忒彌斯計劃將在2024年前讓太空人重返月球,史上第一位登月的女性也會從中誕生。登陸地點選在月球南極。

隨後,在2028年前,NASA會在月球上建設一個可持續的人類據點,用以發現新科學、展示先進技術,並鼓勵私人企業發展月球經濟。

阿爾忒彌斯計劃的第一大特點是給登陸火星做鋪墊。自川普喊出「重返月球」的口號開始,月球在NASA的藍圖中就已經是路徑,而非目標。這一點也明確地體現在阿爾忒彌斯計劃的LOGO中:代表 「阿爾忒彌斯」的銀色「A」字母形如狩獵的箭頭,紅色的火箭軌跡從藍色的地平線出發,一直衝向月球。但月球並不位於A的箭頭頂點。女神張弓瞄準了更遠的目標。

「阿爾忒彌斯」計劃的正式LOGO

第二大特點則是以漂在月球軌道上的「深空門戶」作為中轉站。NASA計劃在月球軌道上設計一座小型的飛船,距離地球約25萬英裡,作為探月的中轉站。

目前,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歐洲航天局(ESA)、加拿大航天局(CSA)等機構都明確表示考慮加入該計劃。

2022年,首批光組件會由商業火箭運抵「深空門戶」,提供太陽能發電、推進和通信系統。

小型艙和人類登陸系統則分別在2023年和2024年運達。至此,「深空門戶」已經具有擺渡功能。

「深空門戶」,前往火星的跳板

2024年,阿爾忒彌斯3號的太空人將成為首批經「深空門戶」過渡後登月的人類。隨後,NASA及其合作國家的太空人會頻繁往返月球軌道和月球表面,在月球車和機器人的幫助下充分開發月球本身的資源,通過3D列印等方式在月球上建造可持續的據點。

目前進展

美國副總統彭斯在7月21日宣布,用於阿爾忒彌斯計劃首次任務的獵戶座乘員艙已經準備就緒。此外,委託歐洲空客公司建造的服務艙也已運抵美國,等待與乘員艙接合。無人的阿爾忒彌斯1號定於2020年在甘迺迪中心的39B發射臺發射。唯一能承載這一重任的,是NASA寄予厚望但研發一再受挫的新一代超重型火箭SLS。

計劃在2022年發射的阿爾忒彌斯2號將開始搭載太空人,並採取和1號不同的路徑抵達月球軌道。

中國:長期基礎科研平臺

一邊是古希臘的「阿爾忒彌斯」,另一邊中國也有自己的月亮女神「嫦娥」。7月19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月球與深空探測研究部主任李春來等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發文闡述了中國探月工程的現狀和未來。文章提到,繼嫦娥工程「繞、落、回」三期任務的啟動與實施之後,2015年中國提出了2030年前將開展「勘、建、用」的後續任務規劃。「勘」,勘察月球環境和資源;「建」,建立長期基礎科研平臺;「用」,開採可利用資源技術驗證。

嫦娥四號  中新網 資料圖

在具體時間表上,中國初步規劃了2030年前在月球南極地區開展嫦娥六號月球樣品自動採樣返回,嫦娥七號月球極區環境與資源綜合勘查、嫦娥八號驗證月面「3D列印」房子等關鍵技術等三次任務,建成具備科學探測、科研試驗和資源利用技術驗證的綜合功能月球機器人科研站,完成月球資源開採和利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等技術驗證。

2030年後中國後續月球探測將繼續朝著機器人探測和載人探測兩個方向發展。出於技術跨度、火箭選型、經濟可承受性、效費比等方面因素考慮,機器人探測將成為後續月球探測任務的首要發展方向,通過深化月球科學探測並驗證資源開發與利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等技術,最終實現機器人長期駐留工作、短期可容納太空人造訪的月球基地。

在未來條件成熟時,將向載人探測方向的發展,實現載人登月,最終實現可容納人類太空人長期駐留的月球基地。

國際聯合論證

7月22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在珠海舉行的第四屆月球與深空探測國際會議上表示,經過與俄羅斯、歐洲航天局以及其他國際同行的充分交流,正在提出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合作倡議。

據介紹,中國將以探月工程四期為基礎,與國際上已經提出的探月計劃展開合作,共同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論證工作,評估長壽命、長時間在月球工作的問題。

國際月球科研站建成後,將為月球起源與演化、月球表面環境、宇宙起源與演化、地球宏觀特徵演變等關鍵科學問題研究提供支持。

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表示,將成立國際月球科研站政府間協調委員會,並組建國際科學家聯合研究團隊和國際聯合規劃論證團隊,通過2-3年的共同工作,形成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方案。

歐洲:邀請中國共建月球村

歐洲航天局局長揚·韋爾納早在2015年走馬上任時就迫不及待地拋出了「月球村」的概念。相比起一個具體的計劃,「月球村」更像是歐空局對未來國際航天合作理念的寄託。

據韋爾納描述,月球村既不是一個單一的項目,也無明確的時間表,而是一個開放性架構的願景,一個國際社區的倡議。它的關鍵元素不是房屋、商店和社區中心這些細節,而是共享利益和能力的社區。

在此種情景中,月球村向所有國家和群體開放,機器人和太空人都被需要。月球村中不僅有科技活動,還有採礦業和旅遊業。

韋爾納進一步暢想人類未來會探索太陽系中更遠的空間,月球村可因此是個完美的跳板和試驗地。比例,在月背上放置射電望遠鏡,在不受人類信號幹擾的情況下觀測深空。也可以利用月球當地資源開發3D列印。

韋爾納隨後在2016年訪華時邀請中國共建「月球村」。 「太空無邊界,所有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貢獻。對於中國來說,現在就可以開始行動。」韋爾納說道。

他同時表示,月球村的地點選在月球南極,可能在2030年前投入使用。

俄羅斯:2034年啟動建設

根據2018年年底披露的一份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與俄羅斯科學院學部委員會太空聯合會議的決議草案,俄羅斯計劃在2036年至2040年期間在月球上建成一個全方位的基地,並在基地周圍建造戰略天文臺,用於射電天文學、宇宙線研究和其他任務。

該基地計劃部署在月球南極地區,未來的宇宙飛船和升降艙將在對接「深空門戶」 後登陸。

當然,俄羅斯首先要完成載人登月的目標。從具體的時間表上看,俄羅斯預計將於2031年完成首次載人登陸月球;2032年將一個能夠搭乘航天員的重型月球車送抵月球,並將第二批航天員送上去負責測試月球車;2033年令航天員乘坐月球車完成長距離行駛,開展科學研究和測試;2034年著手建立首個月球基地;2035年繼續施工。

消息人士稱,基地建設將以月球塵埃或風化層作為原料進行3D列印,大部分工作由機器人完成。

今年6月,俄羅斯航天局局長德米特裡羅戈津稱已邀請中國合作夥伴共同參與建立月球站和地球遙感等項目。

目前,中俄已經在研發探月所需的重載火箭上達成了合作。俄羅斯計劃在2023年發射的「月球-26」號軌道探測器也會與中國未來的嫦娥七號聯合實施任務,可能擔當嫦娥七號的中繼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俄計劃2030年後建常駐月球基地 2050年開採礦物
    2030年後建常駐月球基地 2050年開採礦物俄羅斯《消息報》21日報導稱,俄羅斯航天集團公司的中央機械製造研究所新聞處處長奧莉加·扎羅娃表示,該研究所正在研究建立長期月球基地的計劃。實際上,月球基地計劃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開始,當時蘇聯對月球表面進行了長期調查。儘管目前月球計劃面臨財政困難,但在2030年後建立月球基地仍是俄羅斯航天戰略目標之一。目前俄羅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和中央機械製造研究所正在進行設計工作,長期月球基地的一些參數已經確定。報導稱,扎羅娃表示,俄準備在月球上建立一個可容納12人的基地。
  • 俄打算在月球建訪問基地 太空人計劃2030年首次登月
    中新網11月6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6日報導,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總裁羅戈津表示,俄羅斯計劃在月球上建造一個可供人類訪問的長期基地,並藉助人形機器人(robot avatar)研究月球。羅戈津說:「我們建造的長期基地,不適人類居住,但可以訪問。但這主要是向機器人系統轉化的一部分,未來人形機器人可以在月球表面解決任務。」
  • 中美俄探月計劃終止?中美或不再重返月球,俄方無力登陸月球
    01中美俄探月計劃終止?中美或不再重返月球,俄方無力登陸月球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各國對於探索宇宙更加的具有信心,從二戰結束後就已經有了探月計劃的出現,而美俄兩國更是為了實現此目標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之所以會從探月開始,主要就在於這顆星球是圍繞著地球旋轉的,自然是會對其好奇更大一些,從而希望可以通過對這顆星球的探索,從而找到更多適合於人類的資源。
  • 俄科學院院士:適合建月球基地的地方不多!中國人何時載人登月?
    不管是近月空間站項目以及「阿爾忒彌斯」重返月球項目,2024年都是重要的節點,在川普的計劃中,他第二個任期的最後時刻,月球計劃將會讓他的生涯達到最高光時刻,可惜的是,現在已成泡影,不可能在2024年實現。
  • 俄科學院院士:適合建月球基地的地方不多!中國人何時載人登月?
    羅戈津同時表示,因為美國重返月球計劃更多是川普推動的,因此當前狀況下,美國人很難獲得成功。  另外,必須指出的是,美國人近年來的尖端科技計劃一而再的出現問題,就拿重返月球計劃來說,2004年計劃2015年重返月球,2017年有說2024年重返月球,真的應了那句「計劃不如變化快」。
  • 月球建基地:星際「搬家」有多難
    核心提示:近日,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宣布,俄羅斯計劃在2030年登陸月球並建立永久基地。月球計劃的構想草案將由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航天局以及莫斯科大學共同起草。該計劃的目標是到本世紀中期在月球建立起有人居住、能開採月球礦產資源的基地和月球火箭發射場。那麼,俄羅斯真的有能力在2030年登陸月球嗎?在月球建基地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或者形象地說,從一個星球向另一個星球「搬家」到底有多難?
  • 玉兔二號頻傳喜訊之際,嫦娥六號發射時間也定了,將往返月球南極
    根據中法兩國達成協議,嫦娥六號將會攜帶法國的月塵分析儀抵達月球南極地區,預計會在2023年發射,完成取樣返回地球的任務。 在此之前,印度的月船二號探測器,也一度將目標放在月球南極地區,經過多次推延發射後,月船二號終於在今年升空,但卻在距離月表2.1公裡的高空偏離軌道,同時失去聯繫,儘管印度始終堅持探測器實施了硬著陸並未墜毀,但外界普遍認為2.1千米的高度和失去控制的因素,墜毀的可能性幾乎百分之百。而月船二號著陸月球失敗,也意味著印度醞釀多年的月球探測計劃宣告失敗。
  • 俄載人登月計劃:太空人首次登月預定2030年
    據《俄羅斯報》網站2020年12月31日報導,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總裁德米特裡·羅戈津在向國際空間站機組人員致以新年祝賀時,宣布制訂統一探月計劃,已經成立的專門機構將由他本人掛帥。他表示,新年前做出了「制訂統一專項探月計劃」的決定。為此,俄航天已成立專門機構。
  • 日本公布智能月球車計劃,登月進度領先中國
    新世紀以來,中美俄先後公布了自己的登陸月球計劃。實際上唯一擁有登月經驗的美國的計劃也是最激進的,「阿爾忒彌斯(Artemis)」計劃」計劃在在2018年到2024年完成探測前期的11次規劃,並計劃在2024年之前完成載人登月。
  • 港媒關注:中國推進建月球科研基地計劃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26日報導,隨著嫦娥登月行動的成功,中國推進在月球建立科研站的計劃。報導援引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的話說,未來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由運行在月球軌道和月面的多個探測器組成。他在周三表示,基本型將具備月球科學技術研究、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驗證的能力,並與國際同行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 月球南極為何受到世界各國關注?
    探索月球南極,印度走在了前面,但這並不意味著只有印度在關注它。其實,美、俄、中、歐等世界航天機構,都已經把月球南極當作了探測和研究的聚焦點。月球南極為何備受關注?而歐洲航天局計劃2024年在月球南極的沙克爾頓隕石坑打造首個月球基地,並稱之為「月球村」。月球村中不僅有科技活動,還有採礦業和旅遊業。
  • 港媒關注:中國推進建月球科研基地計劃
    參考消息網11月29日報導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26日報導,隨著嫦娥登月行動的成功,中國推進在月球建立科研站的計劃。報導援引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的話說,未來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由運行在月球軌道和月面的多個探測器組成。
  • 中國計劃2030年前著陸探測月球南北極
    中國科協供圖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記者屈婷 喻菲 餘曉潔)在北京召開的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中國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司長李國平透露:中國月球探測第四期工程初步計劃有4次任務,這些任務將在2030年前完成。李國平18日在上述大會的「太空探索與人類未來」專題論壇上介紹了未來中國航天的重點任務。
  • 港媒關注:中國推進建月球科研基地計劃_杭州網
    參考消息網11月29日報導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26日報導,隨著嫦娥登月行動的成功,中國推進在月球建立科研站的計劃。報導援引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的話說,未來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由運行在月球軌道和月面的多個探測器組成。
  • 登陸月球南極地區成為多國的焦點,南極到底有什麼吸引人?
    大家好,我是璀璨的猩猩相信近期,很多朋友都看到了關於月球南極的消息,也就是,印度的月船2號探測器,即將在9月初登陸在月球南極地區。如果順利登陸在南極地區,月船2號將會是第一個著陸在南極地區的探測器。往深處想,可能並不是為了一個象徵意義,月球南極,接下來會成為我們的著陸重點區域。繼阿波羅載人登陸月球之後,我們人類這麼多年來,都沒有再次登陸到月球表面。不過,美國即將在2024年實施載人登月計劃,而登陸點就是月球的南極地區。除此之外,俄羅斯也在為載人登月做準備。
  • 日本計劃在2030年代建造月面工廠,為往返月球太空飛行器提供燃料
    (JAXA)周一表示,目標在2030年代中期左右開始進行月球探測,並使用從月球冰沉積物中提取的水產生的氫作為燃料。雖然月球表面不存在液態水,但已經有研究表明,月球南極附近的隕石坑中可能存在冰,月球南極的那些地方從未暴露在陽光下。
  • 中美月球爭奪戰?月球版「八國聯軍」誕生,要和中國搶奪月球資源
    因為2020年中國附近的事情比較多,從臺海、南海再到印度洋,從美國、中國臺灣再到印度,在中美角逐的大背景之下,讓人有些眼花繚亂,也讓國內的許多人忽視了美國從另一個方向對中國的圍堵,那就是——月球。同樣也是在近日,美國終於敲定了《阿爾忒彌斯協定》的目標——在2024年將美國太空人送到月球,2030年在月球上建立月球基地,實現在月球上的常態化駐紮。
  • 今日嫦娥挖土,明朝月球基地!看看月球基地該怎麼造
    地球上人平均年宇宙射線輻射量為0.4毫希沃特。國際規定放射性職業工作者年全身輻射上限為20毫希沃特。如果太空人在月球呆上一年,200倍的月球輻射水平雖不至於致命,但顯然會遠超出安全值。但顯然不可能一天到晚都穿著太空衣,在基地內必然要脫去太空衣便於活動。專家計算後發現,需要至少0.5米厚的月壤來提供對輻射的防護。· 微隕石宇宙中大大小小的石頭,隨時都會落向地球和月球。地球的大氣層,能直接將10米以下的隕石燒毀,化成天空中美麗的流星,留下一道耀眼的光芒。
  • 今日嫦娥挖土,明朝月球基地!看看月球基地該怎麼造?
    作者:佰思科學|沈東旭 邱亞明 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號著陸器在月球表面成功登陸,並挖到了中國在月球的第一鏟土。完成挖土等科研任務後,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成功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
  • 俄媒稱俄有意同中國聯合建造月球科研基地:「他們是我們當之無愧的夥伴」
    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網站7月14日報導,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總裁德米特裡·羅戈津13日在接受共青團真理電臺的採訪時表示,他們與中國夥伴進行了有關建造月球聯合基地的談判,且對在月球項目上與美合作不感興趣。現將採訪內容摘編如下:共青團真理電臺問:我們將和誰一起飛向月球?羅戈津答:月球是亟待研究的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