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 雲無心
在各種保健品中,葡萄籽提取物極具號召力。廣告中的功能從降血脂、降膽固醇、抗癌到美容、抗衰老等等,幾乎是各種時髦的功能都貼在它身上。廣告做得再熱鬧,也代替不了科學事實。葡萄籽提取物的那些「功能」,靠譜程度有多高呢?
葡萄籽提取物的出現是葡萄酒行業廢物利用的結果。葡萄酒行業希望從廢棄物葡萄籽中淘弄點錢出來,於是對它進行研究,發現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類黃酮、亞油酸以及一類叫做「低聚原花青素複合物(簡稱OPCs)」的成分。除了亞油酸資質平平之外,其他這些都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現在一般認為,「氧化應激」與衰老以及多種疾病的發生有關。雖然轉了幾個彎,但「抗氧化」似乎能與衰老和疾病搭上關係。於是乎,各種「抗氧化劑」保健品應運而生。
直接吃葡萄籽難以下咽,且「活性成分」很難吸收。於是,把活性成分提取出來,做成保健品,「葡萄籽提取物膠囊」就此誕生。實驗發現,葡萄籽提取物中的抗氧化成分,的確可以被人體吸收。
「能夠被吸收」,可以讓更多的人掏錢了。法國人喜歡美食,吃的高膽固醇高脂肪的食物不少,得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卻比其他國家要低——這個現象被稱為「法國悖論」。對這個悖論的一種解釋是法國人喝葡萄酒很多,其中含有的類黃酮成分有助於降低血脂和膽固醇,從而保護心血管。不過,把「法國悖論」歸結於葡萄酒本身就不靠譜,因為和葡萄酒一樣含有類黃酮就說它能夠「保護心臟」,就更不靠譜了。
當然,除了類黃酮,葡萄籽提取物中有其他抗氧化劑。有過一些很初步的動物實驗,僅僅只能是「沒有否定這種可能」,完全不能作為證據。
抗癌自然是最有吸引力的。在一些體外細胞實驗中,葡萄籽提取物或者其中的OPCs對某些種類的癌細胞展示了更好的抑制作用。但「體外實驗能夠抑制癌細胞」跟「吃了能抗癌」之間,還有著遙遠的距離。一方面,它只是對某些特定的癌細胞有效。另一方面,體外細胞實驗只能作為一種篩選工具,「有效」只是說明它沒有被淘汰。各個製藥公司和癌症研究機構,每年都會發現大量「體外細胞實驗有效」的物質。越往後研究,被淘汰出局的就越來越多,最後能夠通過臨床試驗證明「確實有效」的,實在是鳳毛麟角。
保健品喜歡宣稱的一類功能是「輔助治療」。2006年,英國學者發表了一項葡萄籽提取物輔助癌症病人的二期臨床研究。66位早年進行過乳腺癌放療、有中等或者明顯乳房硬結的志願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44人服用葡萄籽OPCs,每天三次,每次100毫克。另一組22人服用安慰劑。12個月之後複查,檢測乳房硬結和乳房外觀,並由志願者自己描述乳房硬度和疼痛感。結果是:兩組沒有差別。
除此之外,各種美容、護膚、抗衰老之類的功能,都是「美好的願望」,沒有科學證據的支持。葡萄籽提取物成分比較複雜,也沒有經過系統充分的安全性研究。從謹慎穩妥的角度出發,孕婦、產婦和孩子,還是不要服用的好。
來源:果殼網(Guokr.com)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