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既非大國,也非強國,世界大戰後,版圖為何急劇擴大?

2020-11-30 劉紀堯說史

兩次世界大戰,是20世紀時期世界秩序的兩次大幅度重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在德意志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來,英、美、法成為世界秩序的主導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雅爾達體系在歐陸的硝煙中橫空出世,蘇聯和美國成為主導歷史走向的兩大超級強國。當然,大國通過戰爭獲利,一些小國也趁戰爭崛起。有一個歐洲小國,雖然勝仗較少,但是卻也靠戰爭獲取了大片領土,收穫頗豐。

這個國家就是羅馬尼亞。若以現代國家的標準來看,羅馬尼亞的歷史並不算長。這個國家,在經歷了奧斯曼帝國長達5個世紀的統治後,在1877年方才實現獨立。不過,獨立之初的羅馬尼亞,領土遠不及現在這麼大。現代的羅馬尼亞,其版圖由瓦拉幾亞、特蘭西瓦尼亞、巴納特等地區組成。而羅馬尼亞在獨立之初,僅據有瓦拉幾亞一隅之地,特蘭西瓦尼亞等地,則為奧匈帝國等大國所佔有。

一戰前,羅馬尼亞版圖面積相對較小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則給了羅馬尼亞以領土擴張的機會。一戰期間,羅馬尼亞原本持中立態度。可是,隨著戰爭的天平發生傾斜,羅馬尼亞產生了參戰的想法。1916年夏,俄軍在東線發起「布魯西洛夫攻勢」,大敗奧匈軍隊。眼見戰局變化,早已覬覦奧匈領土的羅馬尼亞,隨即於當年8月27日對奧匈帝國宣戰。當時,英俄法協約國集團優勢明顯,而德奧同盟國集團疲於應戰。因此,羅馬尼亞自以為很快就能取勝。

奧匈軍隊的潰敗,促使羅馬尼亞參戰

然而,羅馬尼亞明顯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參戰後,羅馬尼亞軍隊在戰場上屢戰屢敗,參戰僅三個月,就喪失了一大半國土,以及25萬軍隊。1916年12月6日,德奧軍隊開進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政府被迫流亡到比薩拉比亞(俄佔),靠沙俄的庇護勉強存續。1916年末,德國已經控制了羅馬尼亞的大部分地區,並且源源不斷地從羅馬尼亞境內掠奪糧食和石油。當年,因糧食短缺,羅馬尼亞有30萬人被餓死。

20世紀初期的羅馬尼亞鄉村

不過,隨著德國、奧匈帝國在整體戰場上的失敗,羅馬尼亞獲得了重振旗鼓的機會。1918年,多民族的奧匈帝國被戰爭拖到解體,羅馬尼亞趁機插手中歐事務。1920年,因幹涉匈牙利革命「有功」,羅馬尼亞在《特裡亞農條約》中獲取了特蘭西瓦尼亞全部地區,以及巴納特三分之二的地區。與此同時,趁俄國內戰的有利時機,羅馬尼亞又佔領了俄國控制下的布科維納、比薩拉比亞,領土面積急劇增加。

羅馬尼亞從匈牙利手中奪取了大片國土

由於獲取了諸多土地,所以在20世紀20~30年代期間,羅馬尼亞版圖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峰。但好景不長,蘇德戰爭前夕,蘇聯為了防範德國的侵略,同時為了向羅馬尼亞報仇,而再次奪走了比薩拉比亞和布科維納。蘇聯的武力要挾,軸心國勢力的連連勝利,都加劇了羅馬尼亞的親德傾向。1940年11月,羅馬尼亞安東內斯庫政權加入德意軸心國集團。次年,羅馬尼亞派軍參加德國入侵蘇聯的戰爭。

羅馬尼亞軍隊

1941年6月,羅馬尼亞派遣30多個師近百萬人參加對蘇作戰。然而,參戰的羅馬尼亞軍隊,除了在敖德薩、克裡米亞等局部戰場上偶有亮點外,在其他大部分戰場上也是敗多勝少。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羅馬尼亞軍隊在負責側翼掩護時被蘇軍打垮,更是導致德軍全軍覆沒。而與此同時,德國對羅馬尼亞的態度也並不算好:1940年維也納裁決,德國強迫羅馬尼亞向匈牙利割地,令羅馬尼亞叫苦不迭。

羅馬尼亞軍主要配合德軍南方集團軍群

二戰後期,蘇軍在東線發起全面反攻。1944年的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後,德軍在東南歐的軍事力量基本被摧毀。在此情況下,羅馬尼亞人審時度勢,及時推翻了安東內斯庫政權,退出了軸心國集團。這一舉措,意義非凡,由於及時改變陣營,羅馬尼亞得以保住一戰後所佔有的諸多區域。1945年二戰結束時,羅馬尼亞雖然失去了比薩拉比亞,但重新拿回了特蘭西瓦尼亞全境,領土相較於一戰前仍明顯增加。

羅馬尼亞版圖變化

同一戰前相比,如今的羅馬尼亞,領土增加了一倍多,成為歐洲近代史少數疆域面積大幅度增加的國家。總體來看,同德國、奧匈帝國、蘇聯等大國相比,羅馬尼亞的整合國力較為孱弱,整體戰鬥力也存在不足。然而,由於在戰爭的關鍵時期站隊及時,加之大國間存在利益博弈,所以羅馬尼亞仍可以趁歐洲格局發生變化的有利時機,獲得大片領土。

參考資料:《羅馬尼亞史》

相關焦點

  • 第二人口大國,國土面積排名第七,因何成不了世界強國?
    但印度自獨立到現在,既沒有成為經濟強國,也沒有成為工業強國,而且在西方人眼裡是民主大國,但國家依然有許多不民主的現象,至今還是三流國家,那麼作為一個南亞大國來說,印度為何成為不了一個世界強國呢?即使北方遊牧部落佔領後,面對這種分散的邦國,他們也沒立足之地,因為再向南就跑到印度洋了。
  • 二戰時日本落後歐美一大截,為何能成為世界第五強國
    文/寂寞的紅酒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之一,是二戰時的世界第五強國。二戰中,日本在亞洲和太平洋猖獗一時。太平洋戰爭中,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差點被日本聯合艦隊一波流幹掉。那麼二戰時的日本落後歐美那麼多,為何卻能成為世界第五強國?其實,很多人有個誤區,總是認為只有國家發達,國家才會強大。事實上,國家的強大與否雖然和發達程度有關,但並不完全成正比,發達程度只是決定國家強大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不是決定性因素。就像非洲的奈及利亞,GDP和軍事力量比歐洲很多小國高的多,但發達程度遠遠比不上歐洲那些富得流油的小國。
  • 1946年之前,世界有5大強國,先後走進了歷史墳墓
    在20世紀的歷史上,先後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戰爭對國家的影響是嚴重的,在兩次世紀大戰期間,在世界上,先後有5大強國走進了歷史的墳墓。不得不說,這些國家曾經都威風赫赫,甚至不可一世。但是到了戰爭結束之後,一個個都成了歷史。那麼,這些國家有哪些呢?
  • 歷史上最著名的蝴蝶效應:一顆子彈造成的世界大戰
    德意志帝國雖然打敗法國卻不能將其消滅,開始採用孤立法國的政策防止其它歐洲大國與法國結盟。(普法戰爭後,法國對德國的仇恨、奧俄兩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勢力爭奪、殖民地拓展帶來的列強競爭),各國只好尋求同盟、擴充本國軍事能力來確保自身的安全,軍備競賽除了狹義的升級軍事裝備和擴充軍隊數量外,也包含戰略計劃的準備、軍事指揮架構的重組、發展鐵路/公路網/運河/擴大商船隊伍加強補給能力等等。
  • 歐美大國中,為何德國的海岸線最憋屈?
    在歐美的主要大國中,海洋形勢最不利的是哪個國家?歐美大國中,美國的海洋形勢最為優越,西鄰太平洋,東鄰大西洋,北(阿拉斯加)鄰北冰洋。英國位於大西洋與北海之間,進出非常自如,更何況英國在各大洲還有面積不大卻地理位置優勢的海外領地。
  • 「齒輪大國」如何走向「齒輪強國」
    據了解,近30年來,我國齒輪行業經歷了三個增長周期,現階段正處於第四個增長周期中,我國齒輪產值已超3000億元,成為世界第一齒輪製造大國,下一階段將突破5000億元。隨著全球製造、消費模式、物聯網的發展重塑,「齒輪+」的概念正以產品的形式井噴。物聯網末端的執行器:控制+電機+減速器,構成的智能傳動系統將形成海量市場。未來30年,中國齒輪行業可達8000億!
  • 浴火重生:兩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重建之路
    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人們總是會用影響深遠一詞來描述和形容,單就從二戰對於國際形勢與全球格局所施加的改變來看,這個詞就是無比合適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讓全球事物的話語權發生了轉移,此後的時代不再以歐洲命名,此後的風光也不再獨屬於歐洲列強。
  • 世界超級大國和世界強國這個概念,是怎麼劃分的呢?
    世界超級大國和世界強國這個概念,是怎麼劃分的呢?聽我一言,秒懂原委!大家好阿,我是小志,就是林志穎的那個志!儘管目前我國的國力比起美國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崛起,指日可待;然後是日本,二戰後的日本,其實算是一直在美國的眼皮子下面成長的,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只允許成立自衛軍的日本,在1956年~1990年,一直保持了持續長達30年的高度增長,也不愧是被譽為「日本戰後經濟奇蹟」,多強裡確實應該有他!
  • 小戰爭演化成世界大戰,導致一大國被瓜分,這是怎麼回事?
    眾所周知,兩次世界大戰是影響當前世界形勢最深遠的因素之一,幾乎一切都是戰後重建的。我不敢說我們從戰爭中受益,但至少沒有這兩次持久戰,我們現在的生活會完全不同。那麼,作為世界人民,我們應該了解那些對我們社會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即使這些事件已經過去了很多年。
  • 海洋的「死亡地帶」正急劇擴大
    大量海洋生物因「深海大洋最小含氧帶」擴大而死亡。「海洋死亡地帶」擴大到700處「深海大洋最小含氧帶」(OMZ)通常指大洋水體中氧含量缺乏的水層, 一般在水深200~1000米之間, 其形成主要與厭氧細菌降解有機物導致的溶解氧消耗有關。其分布主要區域包括東北太平洋、東南太平洋、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等海域。
  • 民航局:我國基本實現從民航大國向單一航空運輸強國的跨越
    報告指出,我國基本實現從民航大國向單一航空運輸強國的跨越。這是極具裡程碑意義的重大標誌,是我國民航自2005年運輸總周轉量成功躍居世界第二、成為名副其實的民航大國之後,又一個新的歷史性跨越。2002年民航局提出民航強國目標,從2005年始,中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位列世界第二,標誌著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航空運輸大國。
  • 世界強國俄羅斯,領土的總面積,為何能夠擴張170多倍?
    不過,與歐洲強國相比,此時的沙俄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伊凡四世之後,沙俄出現了連續幾十年的動蕩局面。17世紀初期,也就是明朝天啟、崇禎交替的同時,羅曼諾夫王朝開始管理沙俄。沙俄曾經是一個標準的內陸國家,北歐強國瑞典控制了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了黑海沿岸地區。
  • 印度為何總是夢想成為世界第三強國呢?太小看人家印度了
    導讀:印度為何總是夢想成為世界第三強國呢?太小看人家印度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軍事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弱國悲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波蘭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敗的德國被迫割讓大片土地,但澤被劃歸波蘭闢為自由市,通往波羅的海的「但澤走廊」將原本連成一片的德國領土分成了兩塊,位於「但澤走廊」之東的東普魯士成了遠離德國本土的「孤島」。
  • 位居世界八大強國之列的奧匈帝國在一戰時為何連塞爾維亞都打不過
    我們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索是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在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爾維亞人槍殺,事後奧匈帝國以此為由向塞爾維亞宣戰從而正式拉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序幕。當時奧匈帝國在歐洲可以說是一個大國其國土面積排在俄國和德國之後位居歐洲第三,奧匈帝國不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而且國境內的軍工業也排名世界第四,在當時的奧匈帝國和英、法、德、美、俄、意、日並列為世界八大強國。而我們反觀塞爾維亞只是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一個內陸小國,從國力上來講和奧匈帝國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交戰卻損傷慘重。
  • 萬衛星院士:從深空探測大國邁向行星科學強國
    國科大官微今日特轉發《中國科學院院刊》2019年7月發表的由萬衛星院士領銜撰寫的「從深空探測大國邁向行星科學強國」,以此沉痛悼念和深切緬懷萬老師、萬師兄。圖片源自sohu.com興衰互鑑:蘇聯深空探測的衰落與美國行星科學的繁榮本文第一部分主要談論美國的情況,美國不僅是經歷了兩次深空探測熱潮的深空探測大國,更是當仁不讓的深空探測強國和行星科學強國。深空探測的第一次熱潮在 20 世紀 60—70 代,即通常所稱的美蘇爭霸時期。
  • 中國版圖保持大一統究竟有多重要?深度分析歐洲和亞洲的地緣對比
    美國在大國成長的道路上如此幸運,全仗歐洲的分裂,以至傑出的美國外交史學家塞繆爾·弗拉格·比米斯1926年寫的《平尼克條約——對歐洲災難和美國機會的研究》一書中 就將「歐洲的災難」當作「美國的機會」。同樣的道理,中國要想保持大國地位,就絕不能讓歐洲分裂的悲劇在亞洲重演。
  • 亞洲戰略位置最好的大國,為何卻註定無法崛起呢?原因主要是三點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世界能夠崛起的大國,其實基本上都有一個很好的戰略區位,這是發展的基礎。最典型我國之所以古代一直強大,其實也跟我國位於亞洲東部的戰略區位有關,因為老祖宗佔據了東亞地區最好的一塊大陸,使得我國的發展,那是又了很好的基礎。除此之外,俄羅斯,美國等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