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是20世紀時期世界秩序的兩次大幅度重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在德意志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來,英、美、法成為世界秩序的主導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雅爾達體系在歐陸的硝煙中橫空出世,蘇聯和美國成為主導歷史走向的兩大超級強國。當然,大國通過戰爭獲利,一些小國也趁戰爭崛起。有一個歐洲小國,雖然勝仗較少,但是卻也靠戰爭獲取了大片領土,收穫頗豐。
這個國家就是羅馬尼亞。若以現代國家的標準來看,羅馬尼亞的歷史並不算長。這個國家,在經歷了奧斯曼帝國長達5個世紀的統治後,在1877年方才實現獨立。不過,獨立之初的羅馬尼亞,領土遠不及現在這麼大。現代的羅馬尼亞,其版圖由瓦拉幾亞、特蘭西瓦尼亞、巴納特等地區組成。而羅馬尼亞在獨立之初,僅據有瓦拉幾亞一隅之地,特蘭西瓦尼亞等地,則為奧匈帝國等大國所佔有。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則給了羅馬尼亞以領土擴張的機會。一戰期間,羅馬尼亞原本持中立態度。可是,隨著戰爭的天平發生傾斜,羅馬尼亞產生了參戰的想法。1916年夏,俄軍在東線發起「布魯西洛夫攻勢」,大敗奧匈軍隊。眼見戰局變化,早已覬覦奧匈領土的羅馬尼亞,隨即於當年8月27日對奧匈帝國宣戰。當時,英俄法協約國集團優勢明顯,而德奧同盟國集團疲於應戰。因此,羅馬尼亞自以為很快就能取勝。

然而,羅馬尼亞明顯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參戰後,羅馬尼亞軍隊在戰場上屢戰屢敗,參戰僅三個月,就喪失了一大半國土,以及25萬軍隊。1916年12月6日,德奧軍隊開進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政府被迫流亡到比薩拉比亞(俄佔),靠沙俄的庇護勉強存續。1916年末,德國已經控制了羅馬尼亞的大部分地區,並且源源不斷地從羅馬尼亞境內掠奪糧食和石油。當年,因糧食短缺,羅馬尼亞有30萬人被餓死。

不過,隨著德國、奧匈帝國在整體戰場上的失敗,羅馬尼亞獲得了重振旗鼓的機會。1918年,多民族的奧匈帝國被戰爭拖到解體,羅馬尼亞趁機插手中歐事務。1920年,因幹涉匈牙利革命「有功」,羅馬尼亞在《特裡亞農條約》中獲取了特蘭西瓦尼亞全部地區,以及巴納特三分之二的地區。與此同時,趁俄國內戰的有利時機,羅馬尼亞又佔領了俄國控制下的布科維納、比薩拉比亞,領土面積急劇增加。

由於獲取了諸多土地,所以在20世紀20~30年代期間,羅馬尼亞版圖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峰。但好景不長,蘇德戰爭前夕,蘇聯為了防範德國的侵略,同時為了向羅馬尼亞報仇,而再次奪走了比薩拉比亞和布科維納。蘇聯的武力要挾,軸心國勢力的連連勝利,都加劇了羅馬尼亞的親德傾向。1940年11月,羅馬尼亞安東內斯庫政權加入德意軸心國集團。次年,羅馬尼亞派軍參加德國入侵蘇聯的戰爭。

1941年6月,羅馬尼亞派遣30多個師近百萬人參加對蘇作戰。然而,參戰的羅馬尼亞軍隊,除了在敖德薩、克裡米亞等局部戰場上偶有亮點外,在其他大部分戰場上也是敗多勝少。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羅馬尼亞軍隊在負責側翼掩護時被蘇軍打垮,更是導致德軍全軍覆沒。而與此同時,德國對羅馬尼亞的態度也並不算好:1940年維也納裁決,德國強迫羅馬尼亞向匈牙利割地,令羅馬尼亞叫苦不迭。

二戰後期,蘇軍在東線發起全面反攻。1944年的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後,德軍在東南歐的軍事力量基本被摧毀。在此情況下,羅馬尼亞人審時度勢,及時推翻了安東內斯庫政權,退出了軸心國集團。這一舉措,意義非凡,由於及時改變陣營,羅馬尼亞得以保住一戰後所佔有的諸多區域。1945年二戰結束時,羅馬尼亞雖然失去了比薩拉比亞,但重新拿回了特蘭西瓦尼亞全境,領土相較於一戰前仍明顯增加。

同一戰前相比,如今的羅馬尼亞,領土增加了一倍多,成為歐洲近代史少數疆域面積大幅度增加的國家。總體來看,同德國、奧匈帝國、蘇聯等大國相比,羅馬尼亞的整合國力較為孱弱,整體戰鬥力也存在不足。然而,由於在戰爭的關鍵時期站隊及時,加之大國間存在利益博弈,所以羅馬尼亞仍可以趁歐洲格局發生變化的有利時機,獲得大片領土。
參考資料:《羅馬尼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