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圖保持大一統究竟有多重要?深度分析歐洲和亞洲的地緣對比

2020-12-03 家國視野

作者:張文木

原載:《太平洋學報》2016年第一期

世界有影響力的國家多集中於北半球,它們分別是歐洲、亞洲和北美洲,不同的歷史形成不同的地緣政治版圖,不同的版圖形成不同的政治結果。

國家的版圖基本上是它長期外交政策的「活化石」。國家與人一樣,多大身板幹多重的活。國家的「身材」就是它的版圖,其存在形態對國家外交政策有重大影響。

01

我們先看歐洲。

歐洲的特點是什麼?

歐洲的特點是中間碎小,周邊龐大,這樣的版圖對其中的國家發展最為不利。它這個破碎是從中間開始,與亞洲正好相反。亞洲是中間龐大周邊碎小,破碎地帶在中國四周,與中國不對稱共存。地區最怕的是歐洲式的對稱性分裂。物理幾何學有個原理叫做「兩個矢量的夾角越大合力越小」,歐 洲可不是一個矢量而是好幾個矢量對衝,義大利和德國對衝,法國和德國對衝,西班牙和法國對衝,這幾個對衝實際上是零和遊戲,誰都起不來,由此造成中心國家越吵周邊國家獲利越大。

19世紀初,法國和英國衝突。拿破崙想統一歐洲,他認為英國就是利用歐洲的破碎來操縱歐洲的,英國不倒,歐洲實現不了統一。為此, 拿破崙在英國的西面再扶持了一個大國,這就是美國,造成兩面牽制的形勢。1803年英法開戰,拿破崙把路易斯安那一次性地賣給了美國,此後美國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大國。

此前美國才十三個州,比以色列大一點,美國中央政府沒有權威,稅收沒有權,組建軍隊沒有權,總統什麼都權沒有。但自從購得法屬路易斯安那,版圖大幅擴張,總統權力也大了起來,政府權力也更加集中了,隨後美國就迅速向西推進至北太平洋東岸。1853年至1856年,俄國和法國、英國在克裡米亞又打仗,俄國打輸 了。俄國為了報復英國,與拿破崙的考慮一樣,1867年又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這些為美國後來成長為世界帝國奠定了比較好的地緣政治基礎。美國在大國成長的道路上如此幸運,全仗歐洲的分裂,以至傑出的美國外交史學家塞繆爾·弗拉格·比米斯1926年寫的《平尼克條約——對歐洲災難和美國機會的研究》一書中 就將「歐洲的災難」當作「美國的機會」。同樣的道理,中國要想保持大國地位,就絕不能讓歐洲分裂的悲劇在亞洲重演。

02

歐洲的歷史告訴我們大陸版塊國家和島國的政治關係是一個反比關係:如果大陸版塊有一個像中國這樣相對主體國家,或乾脆就是像美國這樣一個絕對主體國家,島國就被邊緣化;如果大陸版塊是一堆破碎的國家群,島國就是地區中心。這是一對結構性且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島國不希望大陸是一個整體版塊,希望大陸是破碎的。

理解這一點,也就理解2015年2月份在烏克蘭召開的明斯克會議上法國和德國兩家為什麼不找英國和美國,而直接找普京;他們知道,島國與大陸國家的矛盾是結構性且不可調和的,英美本能地不希望大陸國家團結和好。結果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德法俄三家直接把烏克蘭給分了。可以說,2015年的明斯克會議 是1938年慕尼黑會議的再版。這說明,今天的國際鬥爭、國際政治跟二戰時期沒有大的變化。目前烏克蘭主權名義上還在,但東部已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西部則是德法控制著。這又是20世紀東德西德模式的在21世紀的再現。

東烏克蘭與母國分離已勢成騎虎。克裡米亞多是平原,平坦的道路對於坦克的運用,對於大部隊作戰是非常有利的,而陸軍正是俄羅斯的強項。默克爾明白這一點,烏克蘭這一地區,歷史上許多時候都是俄羅斯控制的,假如德國和法國能在烏克蘭取得軍事勝利,那他們就不會在明斯克會議上與普京妥協。

03

我們再來看中國,中國跟歐洲剛好相反,這是我們的幸運。我們在歷史上有好多次差點被分成歐洲那樣的版圖,比如1900年《辛丑和約》籤訂後西方人一起動手來分中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他們在中國力量被調回國打仗,我們就有了機會,到1926年北伐,中國大部分地方就接近統一了;20世紀上半葉日本藉助西方的力量,利用西方把中國打碎的形勢,繼續挑撥中國內亂,到40年代,已把中國還分成四五塊了。東北已經分了,河北間接地分了,緊接著汪精衛一塊, 四川一塊,新疆一塊,外蒙古一塊,陝北又是一塊,如果這幾塊固定下來,那今天世界就很難說了。

明白這一點,就能明白日本為什麼在1937年向中國全面開戰。因為中國在1936年12月12日國共兩黨實現了合作,日本等不到明末李自成和崇禎龍虎相爭、兩敗俱傷的結果了,在「西安事變」後的第二年即1937年便全面向中國開戰。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美國、蘇聯、英國又背著中國秘密搞了個「雅爾達協定」,美蘇兩家沿長城將中國一分為二。如果當時中國沒有像毛這樣的人頂住史達林的壓力,堅決過江的話,今天中國就不可想像了,那今天的臺海分裂,基本上就移至長江,在長江南北兩邊存在的就是所謂的天主教中國和北方的儒教中國或者紅色中 國,長江弄不好還會成了「國際航道」。如此一來,時間長了,長江兩端所謂的「國家」就會越分越多了,經過三四十年後,中國就會成了象奧地利那樣得用放大鏡才能找到的國家。最後,中國可能還在,在哪呢?在河南,又回到黃帝舊居之地。歷史上一些關鍵時刻我們中國人很幸運,有比較好的領袖,還有我們有好的機遇。不然,中國一旦被日本或西方國家肢解,就會虎落平川,一點辦法都沒有。

04

研究歐洲版圖的地緣政治意義,有利於認識中國和日本的關係。日本之於中國的地緣政治位勢相當於英國之於歐洲。與英國之於歐洲大陸比,日本右翼分子更想分裂中國。他們知道,日本要想要實現所謂的大東亞帝國或者由日本主導亞洲的幻想,就得分裂中國,造成中國內鬥,最終導致亞洲大陸碎片化。

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已被他們弄成四五塊,當時這種形勢如果固定下來,今天的日本就會成為亞洲中心國家。近代以來的中日之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大陸分裂還是統一的鬥爭。所以,只要日本不棄帝國野心,日本和中國之間的關係,那就是結構性的矛盾。對日本來說,做一個瑞士那樣的國家,它最幸福。他的版圖北邊是俄羅斯,東邊是美國,西面是中國,都是大版塊國家。它長得像蝦米一樣,在大國之間想搞出點名堂來真是不容易。

政治家的本領不在打架,而在擺積木即謀篇布局,在擺出積木結構中讓對方動彈不得而自己則可以自由行動。東條英機就是那種只會打架的「政治家」。他一上來兩年 就把日本折騰完了。如果日本當年不過多地佔地,不要走很遠的話,事情也就很難說了。日本國力這根皮筋,在東條英機手裡迅速拉到菲律賓,拉到緬甸,到此基本就拉斷了。戰爭結束後,日本成了「權力被關在籠子裡」的國家。

日本的悲劇源於它近代崛起之初無哲學的戰略設計。它在起步階段就不守「福」道。明治維新後日本雄心勃勃,可第一步就踩錯了點。甲午戰爭後它佔了臺灣,這等於讓日本在青少年時便穿上的「高檔皮鞋」,接著就要為其根本擔負不起的那一身翻倍加碼的昂貴「行頭」而打拼。這為1945年日本大毀滅埋下了伏筆。

20世紀初日本國勢飆升,與德國俾斯麥時期不同,這時的日本的戰略思想尚顯年輕。俾斯麥兵抵維也納城下而撤回,就是因為他知那是俄法可以容忍的底線;日本甲午勝利後直取臺灣,這也就觸動了當時英國及後來美國遑論中國可以容忍的底線。因為臺灣是整個亞洲的樞紐,特別是西太平洋的樞紐。誰佔了臺灣,誰就得了黃海,得黃海的人就能佔南海。為了保住臺灣,日本的防禦半徑就必須劃到整個南太平洋,這樣在傷害中國之後又要得罪美國。由此也就有了中日戰爭,繼而太平洋戰爭。以及 1945年日本的玉碎式戰敗。

需要說明的是,此間日本至少在在戰役層面基本是贏的,隨著戰役性戰果的遞增,最終卻在戰略上輸了;比較而言,在世界歷史上,日本還是一個輸得最慘的國家,挨了原子彈。挨原子彈不是個小事,若不一根筋走到極點,人家也不會恨到如此以至向日本扔原子彈。為什麼呢?日本放棄不下臺灣,而臺灣就象前述那雙青年穿的高檔皮鞋,使它戰線越拉越長,防衛半徑及其成本不斷飆升,最終將日本壓垮。拉皮筋與戰略設計遵循同一道理,原則是皮筋不能拉得太過,不能拉得回不來。近代日本失敗的問題就出在這,今天的日本仍不悔悟,還要走老路,這說明日本沒有反思。沒有反思能力的日本在這個問題上還要翻船。

05

作為學術意義上的「小日本」的概念是一個叫石橋湛山的日本政治家提的。石橋在大學的專業是哲學,在上世紀20年代就提出「小日本」理論,石橋大學畢業後,一開始在東京《每日新聞》工作,後來進入《東洋經濟新報》。在日本軍部不斷擴大對華侵略時,石橋以《東洋經濟新報》為陣地,反對幹涉中國內政,1911年就明確提出了「小日本主義」。從1912年開始,他先後執筆撰寫了《欠缺智慮的國民》、《放棄滿洲論》等社論。他在社論中寫道:「我們對發動甲午戰爭時沒有一個人主張反對戰爭至今都感到遺憾。同樣,在日俄戰爭前夕,也沒有就反對戰爭展開充分的議論,這太讓人遺憾了。」

「小日本主義」的核心是放棄滿洲。日本在取得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勝利後,開始有了要吞併朝鮮、滿洲的要求,石橋用「小日本主義」來反對當時的這種社會思潮。石橋以大量的統計資料證明,擁有殖民地在經濟上沒有價值,大日本主義只是個「幻想」。1920年,石橋撰寫了《日美衝突的危險》一文,認為日美兩國不斷朝帝國主義的方向發展,如果在中國迎頭相撞,肯定會導致衝突,戰爭難以避免。」今天看來石橋用「小日本主義」代替「大日本主義」是符合日本國情,但日本人就是不聽。1956年石橋出任為時不長的日本首相,毛接見了石橋湛山。能受到毛接見,說明這個人有哲學;周、陳毅也接見了他。但日本到現在許多人都不知道他。

日本確實不合適有「大日本」的思想,這是日本的地緣政治特點所決定。與英國一樣,日本做所謂「大日本」的前提必須就是亞洲大陸的破碎化,要達到這樣的目標, 對日本而言幾乎是老虎吃天。李登輝鼓勵日本向中國挑戰,他在《臺灣的主張》一書裡鼓吹分-裂-中國。李登輝提出自己的方案:「最理想的狀況,是中國大陸擺脫大中華主義的束縛,讓文化與發展程度各不同的地區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如臺灣、西藏、新疆、蒙古、東北等,大約分成七個區域,相互競爭,追求進步,亞洲或許會更安定。」 李登輝知道只要中國統一,「臺毒」就是不需太複雜推論,只用幾何物理學就可計算出是不可能有前途的。為此,李登輝只有藉助日本。他始終拉著日 本右翼在亞洲興風作浪,搞得日本人民痛苦至極。目前日本的和平力量較弱,我們中國要做好防止日本右翼鹹魚翻身的準備。

中國版圖能保持大一統,是整個亞洲的穩定所在,如果中國內部分裂了,按照歐洲的經驗,中國整個周邊小國都要變大,尤其日本,那樣的話,周邊海域國家就起來了,中國的形勢就跟歐洲一樣了。歐洲這種形勢是打仗的形勢,兩次世界大戰都在這裡爆發。這說明歐洲的內耗是結構性的,一旦陷入其中,再加外力幹涉,誰也沒有辦法。在亞洲,中國與周邊國家處於不對稱的破碎狀態,這增強了亞洲國際關係的靈活性但不影響亞洲的穩定性。這是中國能長期保持大國地位的重要的地緣政治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亞洲以中國為主體的版圖是亞洲之福。

相關焦點

  • 新疆西藏雖然荒涼,但是對中國地緣戰略卻極其重要
    我國西部邊疆的兩個大省雖然地處西部邊陲,但是對中國的整個地緣戰略卻是極其重要的存在。在新疆和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這幾百年中,始終屏障著我國的西部。甚至可以這樣說,一旦歷史上中國失去西域,那麼中原王朝馬上會因為穩定的後方而陷入被動。
  • 青藏高原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由於地殼運動、滄海桑田,亞洲的樣貌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變化。對中華先民生存環境影響最大的就是距今8000萬年的「燕山運動」和距今1000萬年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從赤道以南俯衝過來的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相撞,導致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脈迅速隆起。
  • 我們國家為什麼能大一統,歐洲人是否羨慕中國的大一統?
    我們能夠大一統,根本原因是我們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意識。 西漢疆域 歐洲的情況像極了中國東周時期,也就是春秋戰國(嚴格說是春秋其實,不包含戰國)。
  • 被外族蹂躪多次,中國能維持「大一統」,為何印度就支離破碎了?
    對於當今的中國來說,南亞始終是一個需要面對的重要區域。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和南亞次大陸的主要國家—印度之間尚存在著邊境爭端,更是因為中國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對印度洋航線的倚重程度越來越高。因此,無論是從陸權還是海權的角度,我們都需要對這片土地的地緣結構做一個分析。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是一個整體性的詞彙。大多數人對於這個詞彙,都是單純地認為是地域上的統一,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理解較深的人們,則會想到歷史上,古代中國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高度統一。黃帝時代定都有熊,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新鄭附近。夏商周三代,控制河南並定都於此,是一個國家政權是否合法的標誌。這個特定的區域被稱為「中國」,即佔據了中原,才具有正統地位。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國家觀念進一步發展。「大一統」的標誌就是海內為郡縣,這個政治理想在秦始皇手裡得以實現。同時,秦始皇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政治措施,使得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
  • 西晉的大一統和秦朝的大一統,有什麼不一樣?
    中國的歷史雖然綿延了五千多年,但是真正的大一統時間卻不多!比如結束了長期的分裂的秦朝,被史書大寫特寫,而結束了三國時期的分裂狀態的西晉,為何卻經常被遺忘呢?同樣是結束長期分裂的大一統朝代,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 中國與美國相比,誰的地緣環境,地理位置更好?
    今天和大家說一個比較高大上的話題,中國和美國在地緣上比較,哪個國家更有優勢?那首先來了解一下這個高端名詞「地緣」,地緣及地理緣由,分析某地的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外交等方面,時常需考慮地理緣由,而不是單一的地理環境。
  • 「大一統」:概念、範圍及其歷史影響
    「大一統」理念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深刻影響了幾千年來中國人對國家命運的思考,不僅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也是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一個重要標準。    翻開中國歷史,我們發現有一種理念,歷經數千年的風風雨雨而長盛不衰,始終貫穿其中,那就是儒家的「大一統」思想。直到今天,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中國人對中國歷史和國家前途的思維模式。
  • 歐洲地緣與公考備戰的「高度」(上)
    全文字數|1.6千閱讀時間|6分鐘圖片來源|網絡今天從歐洲地緣簡單分析下怎樣從「高度大學生和中學生相比,應當建立起成熟的世界觀,對於很多事物應有深入分析能力——這也是公考的考察重點。西瓜在之前曾多次強調在公考備戰時不要死記硬背,要學會串聯知識點並舉一反三,但可能由於說的比較虛,很多小夥伴還是有疑問。今天就結合前段時間推送的「地緣看世界」這一知識點,從較為淺顯的角度來談談怎樣從本質上來分析事物。
  • 英國學者: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為何他們能大一統,歐洲卻不可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陸遊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得國家,在這幾千年的歲月當中,我們經歷了無數的戰爭和分裂,但是,每一次的群雄割據時代都以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所告終。
  • 為何歐洲無法真正走向大一統?從地理發生學角度看東西方文明差異
    問題來了,歐洲有著名的羅馬帝國,按理說也有大一統的,怎麼很多人說他們沒有呢?既然大一統這個思想和詞語來自中國的觀念,這個問題也是我們提出的,所以先得解釋清楚我們這邊的大一統是怎麼回事,理解了自己這邊的大一統定義以及為什麼發生,我們才能講清楚歐洲為什麼沒有大一統。地球上的土是從哪裡來的?
  • 為什麼全世界,只有中國可以長期維持大一統!
    為什麼只有中國可以長期維持大一統?要強調一下,這裡說的大一統,是長期維持大一統,一段時間的大一統,歐洲也曾做到過,比如羅馬帝國,不過羅馬帝國分裂之後,就再也沒能統一起來。之後,個別強人也短暫地做到,比如近代的拿破崙和希特勒,但很快大一統的局面就會瓦解掉。
  • 17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東方主義與地理建構中的亞洲與中亞
    航海大發現使得歐洲對於世界體系的認知走在前列。地理作為描繪新世界的重要方式和技術手段,歐洲學者建立了一套基於「西方—東方」的二元結構體系,並以此劃分歐洲與亞洲。歐洲列強為獲得地緣政治的優勢,特別是俄羅斯在亞洲腹地的巨大利益,通過科學考察,描繪出精確的地表、地貌等地理要素,將原來歐洲認為的「韃靼利亞」構建為「亞洲俄羅斯」,又從中建構出「中亞」,切斷了與中國的共時性聯繫。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需要重新反思「中亞」地理觀念背後的東方主義和文化建構,中國亟待建立超越東方主義的世界史。
  • 臺灣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從地圖中了解臺灣地緣價值
    臺灣島的地理位置到底有多重要,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國第一大島臺灣島地處我國大陸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臨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臨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臺灣省由我國第一大島臺灣島及澎湖列島等島嶼組成,總面積約3.6萬平方公裡,人口約2360萬。
  • 地中海沿岸有四大半島,每個半島都產生了一個地跨三大洲的帝國
    數千年來,亞歐大陸上分布著四大文明區域,即中國、印度、中東、歐洲,而在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分別為中國和歐洲。中國和歐洲,二者面積相當,地形卻迥然不同,如果說中國是海中地的話,那麼歐洲歷史上的中心便是地中海。
  • 中國與歐洲文化遺產管理制度對比分析
    內容摘要:西方(歐洲)遺產管理模式中主要有法國「去國家化模式」、義大利的威尼斯模式兩種類型。從組織結構、權力配置、法律法規、經費籌集、公民參與、經營機制等6個方面對中國與歐洲文化遺產管理體制進行對比分析。結論:第一,東西方文化遺產管理中面臨共同的困境。
  • 中國能維持2000多年大一統,全靠秦始皇一道命令,而歐洲不行
    肖明說娛樂 舉報   從古到今,我國一直都是趨向於統一的,直到現在,我們也是一樣,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 中國崛起正面臨「安全困境」
    2015年,我們要在自身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更加重視各種風險和挑戰,善於化危為機、轉危為安。習近平主席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上強調:「當今世界是一個變革的世界,是一個新機遇新挑戰層出不窮的世界,是一個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深度調整的世界,是一個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變化並朝著有利於和平與發展方向變化的世界。
  • 春秋大一統:中國獨有「天」的認識
    春秋公羊傳大一統的主張是春秋時期的多家主張,現在有人認為它屬於法家,根據「道法同源」,那麼是不是認為道家也有這種思想?荀子也是主張大一統的,孔子也有說法「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可見儒家也是堅持大一統的。而縱橫家的各種道術,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大一統。
  •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上的「華夷」與「大一統」
    中國歷史上各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緊密聯繫,為多民族的「大一統」觀念和格局奠定了基礎;而在「大一統」觀念和格局下多民族之間的互動與治理方式的借鑑吸收,則成為中國歷史上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發展鞏固、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