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影響輸血安全的關鍵因素-一氧化氮

2020-11-27 生物谷

    美國研究人員星期一說,對大多數病人來說,接受輸血可能弊大於利;該組研究人員指出,人們捐出血後,那些血很快開始流失一種關鍵的氣體——一氧化氮(NO)。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有幫助紅血球將氧氣轉給生理組織的功能,但是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兩項研究發現,一氧化氮在離開人體的三小時內就開始流失。杜克大學心血管和肺部醫學教授施塔姆勒說:「輸血可能變得有害,這是美國醫學面對的最大問題之一。」他還說:「原則上說,我們有解決的辦法,就是把一氧化氮添加回去,但這需要臨床實驗來證明。」

    施塔姆勒小組已在實驗中證明,在給缺氧的狗輸血時,先在庫存血中添加一氧化氮,結果顯示那些狗的心臟血流量增加了。下一步要看這種技術對人類是不是有效。多項研究發現,輸血病人發生心臟病、心力衰竭、中風甚至死亡的風險較高,施塔姆勒小組的研究現在率先找出了個中的可能原因。

    施塔姆勒說:「一氧化氮幫助打開小血管,讓紅血球通過和輸送氧氣。」他還說:「如果血管不能張開,紅血球積在脈管裡,生理組織無氧運作,可能引發心臟病甚至死亡。」

    一氧化氮也影響血細胞的彈性、當一氧化氮水平降低時,紅血球會變得粘稠,難以通過小血管。施塔姆勒小組已將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學報》上。

相關報導:

靜脈輸血法

輸血的併發症及其防治

輸血的適應證、途徑、速度和注意事項

輸血與血製品的治療病人標準護理計劃

The Lancet:使輸血更安全的過濾技術

附二:塑料貯血袋輸血法

輸血傳播病毒母嬰感染的前瞻性研究

輸血傳播病毒母嬰感染的前瞻性研究

輸血用2號抗凝液藥品質量標準查詢

何謂成份輸血?有何優越性?

世衛組織強調輸血安全

我國輸血傳播新病原微生物研究取得進展

相關焦點

  • 松樹皮提取物能促進人體內一氧化氮產生
    發表在10月的Hypertension  Research上的文章表示,Pysnogenol(碧蘿芷)-一種法國海松樹皮中提取的抗氧化物-能提高體內一氧化氮(NOI)的產量,從而幫助增加血流量和肌肉的供氧。     NO是體內一種關鍵的心血管化學物質,能增加向肌肉輸送氧氣和養料的血流,幫助肌肉應對活動的增加。
  • Mol Cell:一氧化氮或會影響心臟病藥物的療效
    文章中,研究人員重點對當前最常用的藥物靶點GPCRs(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進行研究,該受體位於細胞表面,其幾乎是三分之一被FDA批准的藥物的作用靶點;當諸如β-受體阻滯藥等藥物吸附到GPCRs上時,其就會影響細胞內的蛋白質通路,其中一種激活G蛋白的通路就具有治療效益,而第二種通路則會激活抑制蛋白(arrestins)從而產生副作用,本文研究結果表明
  • 獻血、輸血和骨髓捐獻,這些都安全嗎?
    但在疫情期間,面對血液緊缺,一方面要增加血液來源,另一方面要保障血液的安全供應。那麼,獻血、輸血與骨髓捐獻真的安全嗎?有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中國老年學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常委景紅梅給大家講解。 獻血會影響健康嗎?
  • 一氧化氮是否真的有效?
    一氧化氮與肌肉增長工作肌肉中的血液積累會導致肌肉細胞的急性腫脹,這種腫脹被認為可以促進肌纖維生長,但是有一樣關於瓜氨酸的研究並沒有發現類似的腫脹效應。也有證據表明一氧化氮會直接促進衛星細胞的分化,這是肌肉生長中的關鍵進程。
  • 【NO系列講解】健康的信使——一氧化氮
    在未來的幾天和幾周內,預計病例數目、死亡數目和受影響國家數目將繼續上升。面對疫情,人們不禁想到健康對於我們是如此的重要,然而人體的健康是需要方方面面的因素來保證,而在這眾多的因素當中有一個神奇的因子在各個方面促進人類身體的健康。它就是人體健康信使—一氧化氮(NO)。
  • 新藥研發關鍵是啥?「偉哥」理論發明人:一氧化氮!
    從科研成果到治病藥品最關鍵是什麼?「一氧化氮」可能是關鍵詞。5月9日,(2019)第二屆天府國際生物醫藥商業化高端對話會在成都召開。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多位哈佛大學教授等專家學者匯聚成都,暢談生物醫藥行業趨勢。
  • 研究揭示肝上皮細胞調節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新機制
    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南卡羅萊納醫科大學(MUSC)的肝病研究團隊揭示了肝臟上皮細胞調節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的新機制,研究表明,表明β-arrestin2(β-Arr2)作為激活eNOS的支架蛋白,會導致NO合成增加。
  • 一氧化氮與人類心腦血管健康
    就人類心血管系統疾病而言(如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尤其如此。因此,保持心血管系統功能正常是一項非常重要而又艱難的工作。現代科學研究證實冠心病的發生與發展,除了與先天遺傳因素相關外,還與人類生活環境中的很多因素有關。其中生活方式的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過程。比如肥胖、吸菸、不良飲食結構等。另外一些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脂代謝異常等也會加重冠心病的發生及進展過程。
  • 誰是從一氧化氮到「偉哥」 的關鍵先生
    其生平最大成就是發現了一氧化氮(NO)是一種重要的生物信息分子。那麼他老人家是怎樣解決這一重大科學問題?又是怎麼和偉哥扯上關係?  1980年,美國藥理學家佛契哥特以其精妙的實驗在Nature上發表論文,指出乙醯膽鹼(ACh)的舒血管作用依賴血管內皮釋放的某種可擴散物質。
  • 生命信使 NO(一氧化氮)
    >1、1864年,瑞典著名的化學家諾貝爾以硝化甘油為原料製成了安全炸藥,從此諾貝爾聞名於世。2、人體內存在基礎量的一氧化氮。健康人體的內皮組織能產生一種強有力的血管鬆弛劑——一氧化氮,內皮產生的一氧化氮成為了機體抵抗心臟病發作和抵禦中風最強的自身防禦系統。但是因年齡、體質、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血管內皮組織、神經元損傷,使自身產生一氧化氮的能力下降,一氧化氮的缺失是產生心腦血管等疾病的總根源。3、一氧化氮是很難實現外源性氣體補給的。
  • 一氧化氮與免疫
    勇敢對病毒說「NO」 1998年諾貝爾獲獎專題的一氧化氮為抗病毒,增免疫做出有一巨大貢獻。 1.一氧化氮(NO)與免疫 TripartiteP1.
  • 一氧化氮,年輕你的心腦血管
    衛生部曾統計,我國有260餘萬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平均每12秒就有1
  • 血型與輸血的傳說
    此書影響非常深遠,在中外醫藥史、科技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其中貫穿的「不聽陳言只聽天」的求實求真的科學精神,至今仍然熠熠閃光,值得發場光大。1616年英國醫學家Harvey用動物實驗的方法闡明了血液在體內的循環方向或運行途徑,並於1628年和1651年分別了發表了兩篇關於血液循環的論文,才使人們知道血液在體內是流動的。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揭示肝上皮細胞調節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新...
    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南卡羅萊納醫科大學(MUSC)的肝病研究團隊揭示了肝臟上皮細胞調節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的新機制,研究表明,表明β-arrestin2(β-Arr2)作為激活eNOS的支架蛋白,會導致NO合成增加。  當肝損傷時,上皮細胞中β-Arr2的表達水平降低,導致NO合成中斷和門靜脈高壓升高。
  • [血液百科] 血型與輸血
    血型是人類20世紀的重大發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人類已經發現輸血可以挽救生命,但成功率很低,1900年,卡爾•蘭德發現了血型
  • 科學的認知一氧化氮
    直到20世紀80年代,斐裡德·穆拉德等幾位科學家經過不斷的探索研究,確定一氧化氮有益於人體健康的一面——它作用於人體中含有血管的各個方面——登上諾貝爾獎的舞臺,使人們廣泛認識到一氧化氮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健康信使」。特別是在人類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方面,一氧化氮正在開啟新的裡程碑。一氧化氮有強大的鬆弛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因此具有強大的調節血壓的作用。
  • [NO科研]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及基因多態性的改變都影響著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關鍵詞 一氧化氮;心血管疾病;動脈粥樣硬化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 )是親脂性氣體分子,由3種不同亞型的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c syn-thascs,NOS)催化生成,分別是神經源性NOS、誘導性NOS,內皮性NOS。
  • 輸血界的諾貝爾獎你知道幾個?
    這一發現為抗擊血源性肝炎做出了關鍵性貢獻,增加了從世界人口中根除C型肝炎病毒的希望,同時也為輸血安全築起了防護牆。這一划時代的發現,為以後安全輸血提供了重要保證,為此,他獲得了193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並贏得了「血型之父」的美譽。Q3哈維·J·阿爾特(Harvey J. Alter)、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查爾斯·M·賴斯(Charles M.
  • 一氧化氮與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因為生活方式不健康而引起的疾病,首要危險因素是體重超重,即使超重5公斤也不是好事。吸菸也很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在25年前的研究過程中發現,一氧化氮在體內的運作可以避免心血管疾病。因為這個小分子,可以讓細胞相互之間得以溝通,可以減少冠心病和腦中風症狀發生的機率,還可以防止其他的細胞發生功能障礙。所以,如果有少量到中等程度的鍛鍊,就可以幫助我們增加一氧化氮的生成,一氧化氮可以保護我們的心血管系統,它在人體中生成的過程是非常複雜的過程。它實際上是由精氨酸共同生成的。
  • PNAS:揭秘男性生殖衰老的關鍵機制,可人工幹預推遲
    先前,大部分有關男性生殖衰老的研究都集中在年齡對精子的影響上,但非精子精液對於生育也很重要。不過,對於不同年齡,非精子精液的影響可能會有所不同。 近日,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果蠅揭開了介導男性生殖衰老的機制以及射精與壽命之間潛在聯繫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