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煜祺:基建投資轉熱 平衡風險是關鍵

2021-01-07 和訊網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

  一方面,上半年我國內需有所下滑,債務問題風險不斷暴露,使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另一方面,貿易摩擦導致外需環境短期難有改善,為今年我國經濟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如何破解當前經濟發展困局已然成為重中之重。

  在這種關鍵時期,7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下半年我國經濟定調「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其核心要義就是確保穩定今年我國經濟增長。

  而實現穩增長的重大政策之一就是在下半年將加大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政治局會議提出,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

  而就在此前一周的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明確提出,圍繞「補短板、增後勁、惠民生」推動有效投資措施,包括以下幾點重要調整:一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二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三是加快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出資到位;四是堅決出清「殭屍企業」,減少無效資金佔用。

  層層遞進的政策變化顯示,以穩定增長、活躍市場、促進內需、集聚社會資源加大投資為目標的各種政策微調,將會逐步出臺、落地,並付諸實施。市場普遍認為,下半年積極財政將加大力度,基建、減稅雙管齊下。因為扶持基建不僅能幫助穩定經濟,本身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的重要內容之一。

  種種跡象顯示,我國新一輪基建投資已經逐漸啟動。目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開始部署預調微調的情況下,在穩中求進總基調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行業政策等將綜合發力。綜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宏觀經濟部委對政策調整密集發聲所釋放的信號,「穩投資+補短板」將是下半年穩增長的關鍵點。我國有望很快出臺更多舉措,來增加對投資的信貸支持,以緩解投資放緩給經濟前景蒙上陰影的擔憂。

  從全國角度來看,在「強內需」和「松基建」預期之下,「交通扶貧」、「鄉村振興」等投資項目躍躍欲試。

  以鐵路投資為例,在鐵路機車車輛投資增長和基建潮加速推進的雙重刺激下,2018年鐵路固定資產投資額有望重返8000億元以上。按照中國鐵路總公司2018年工作會議作出的原計劃安排,2018年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為7320億元,其中國家鐵路7020億元;投產新線4000公裡,其中高鐵3500公裡。這一投資額也是自2014年以來最低的一年,較上一年減少8.5%。

  而最新信息表明,鐵路實際投資額有可能較原計劃一舉增加近10%。2018年上半年以來,鐵路總公司客、貨運量大幅提升,機車車輛投資計劃不斷追加;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和國務院常務會議重提基建投資,鐵路基建工程項目也有望加速推進。

  數據顯示,2018年前7個月,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750億元,進度比去年增長3.5%。前7個月中鐵總已完成全年投資額任務的51.23%,而對比2015年至2017年,前7個月分別完成全年任務的39.93%、46.22%和47.56%,這說明2018年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加速推進步伐已相當明顯。

  從慣例上看,鐵路投資在年度中呈前低後高走勢。近幾年來,鐵路下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一般佔到全年任務的60%甚至是70%。隨著2018年下半年一批新基建項目的開工建設,鐵路建設投資有望繼續回暖。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至2020年,中國鐵路總裡程將達15萬公裡;而遠期規劃到2025年,中國鐵路總裡程將達到17.5萬公裡,其中高鐵營業裡程將達3.8萬公裡。

  從地方角度來看,全國各地對政策向基建發力也抱有很高熱情。

  近期,多地相繼召開重點項目投資工作推進會,不少省份還發布補短板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比如廣東省發改委發布九大類18個項目,總投資額超過1.9萬億元;江蘇省在6月底發布了補短板投資計劃,要求確保年底投資3600億元以上;還有湖南省永州、山西省運城、河南省駐馬店等地區無一例外地提出在交通基礎設施上大做文章。

  從今年地方兩會披露的2018年基建投資計劃來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今年基建的預期投資已超過了4萬億元。需要注意的是,7月以來,僅13省市發布的重大工程和重點工程半年報就顯示,上半年完成投資達到34175.27億元。由此可見,下半年基建投資大概率將出現反彈。

  毋庸諱言,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投資,在經濟高速增長期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生力軍」。去年我國經濟增長的樂觀表現,就與基礎設施建設維持較高強度有關。

  今年以來,在降低債務、防範風險的大背景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面臨與以往有所不同的環境,上半年同比增長7.3%,增速比今年1至5月和去年同期分別回落2.1和13.8個百分點。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放緩、有效投資不足的現狀,決定了仍有必要繼續保持一定規模的基建投資。實際上,國內基礎設施建設仍有許多需要補短板的地方,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和廣大農村地區。即便是在經濟發達地區,不少基礎設施也需要補充、完善,比如城市管網、海綿城市等。而從中長期來看,我國基礎設施投資仍然有巨大的空間和潛力。

  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國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出現持續放緩,既與同比基數相對較高有關,也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有關,是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使然。但我國實際基建投資需求依然很大也是客觀的現實。

  環視全球,我國仍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管網等基礎設施領域仍然存在不少短板,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比較突出。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基礎設施人均資本存量只有西方發達國家的20%~30%,而西部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存量只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約一半。

  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全國擬建投資項目新增13.3萬個,同比增長15.6%。擬建投資項目投資額新增27.3萬億元,同比增長11.1%。現在看來,下半年政策或從兩個方面穩基礎設施投資:

  一是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今年前7個月,我國地方政府共發行專項債超過5000億元,相比全國人大批准的全年1.35萬億元的額度,尚有約8000億元規模有待年內釋放。

  二是穩定融資平臺貸款來源。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了基建項目的資金來源側重於地方盤活存量資金,同時「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的融資需求,對必要的在建項目要避免資金斷供、工程爛尾」。據悉,針對小微三農的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已於7月底正式落地,初期註冊資本661億元。其中,財政部持股比例高達45.39%,其餘還有20家銀行、保險等機構入股。

  基礎設施投資可分為經濟和社會兩個層面,在一般意義上,指的是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服務系統都是基礎設施,比如交通、郵電、供水、供電等,而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和文化教育也是基礎設施。

  在我國,與經濟增長緊密相關的基礎設施投資,主要是「鐵公基」。為了確保經濟增長率,在關鍵時刻「保增長」,最重要的基礎設施項目就是「鐵公基」。不可否認,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濟能取得巨大成績和進步,無疑是得益於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但以「鐵公基」為代表的大量基建投資,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確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不過基於防範風險的考慮,當前期待財政政策在扶持基建方面更有所作為的時候,也需要切實處理好幾個現實問題。

  第一,基建投資的資金來源。

  一般來說,基建投資資金來源分為國家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利用外資、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其中,自籌資金是基建最主要的資金來源,近年來自自籌資金佔比均超過60%,對基建投資影響較大。

  隨著7月資管新規細則落地,以及寬信用的政策轉變,將令城投債融資環境大幅好轉,城投債發行有望加快。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當前一些地方經濟面臨著發展困境,比如缺資源、缺手段、缺人才。在資源方面,主要是缺錢、缺土地空間、缺好的企業;在手段方面,主要是缺融資渠道;在人才方面,城市化背景下大家都在搶人,很多基層地方人才奇缺、勞動力短缺。如何解決基建投資的資金來源,亟待各地創新思維。

  第二,對基建投資規模要適度控制,合理布局基建投資分布。

  最好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和經濟發展程度「因地施策」,梯次推進基建為好,在有需要的時候才推基建。此外,需要高度關注基建投資的負債方式和負債規模,如果債務擴張太大、太快,風險也會迅速累積。

  第三,基建投資會佔用資源,而我國的經濟轉型也需要有大量資源來配合,也要求資源使用方式的轉型。

  鑑於此,積極的財政政策也必須發力諸如科技創新、生態環保以及社會人力智力投資、醫療、扶貧等一些關鍵領域和環節。這些領域仍存在著不少短板亟須彌補,相關投資需求體量巨大。這實際上也反映出投融資體制改革、投融資效率和投融資風險問題,反映出政府投資結構還需要進一步優化。

  第四,基建投資應重點聚焦在「補短板」上。

  這一方面要求全盤考慮區域發展平衡以及城市群的發展策略,另一方面還應與三大攻堅戰中的精準扶貧和汙染治理兩大重點任務相結合,增加貧困地區的交通網絡設施、水利防災設施、城市地下管網和環境汙染治理等領域投資,加大鄉村振興等領域建設投入力度。

  第五,應注意發揮民營企業的作用。

  事實上,從多個方面來看,導致我國經濟當前問題的並不是去槓桿,而是因為政府主導的經濟力量大幅上升,導致了資金大量流入國企和政府部門,而民企獲得資金較少。

  比如在融資領域,國企一般比較容易而民企相對更難。目前我國的廣義貨幣M2總量(存量)已接近180萬億元人民幣,銀行的總資產超過250萬億元,這說明目前我國的存量貨幣總量足夠大。目前企業部門融資難,不是融資總量問題,而是融資結構的問題。此外,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飆升,使得信貸資源主要流向政府主導的國企,而製造業投資佔比下滑,使得民企缺乏信貸資源。

  可見,要擺脫我國經濟的現實困局,實現穩投資的預期目標,必須調動國有企業和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其他各類所有制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國企民企之間不應該是「誰進誰退」「此消彼長」,而應該是共同做大蛋糕。只有國企民企齊頭並進,經濟總量更大、發展質量更優,人民才能從中得到更多實惠。

  (作者系資深財經評論員)

(責任編輯:趙豔萍 HF094)

相關焦點

  • ...一文看懂新基建七大關鍵領域有哪些發展機會|新基建深度研究報告
    2020 年,從中央密集部署,到資本市場熱捧,「新基建」正式站上風口。相比傳統的基建,「新基建」是立足於高新科技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 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領域。
  • 風險平衡策略:讓投資超越時空,持盾前衝
    常言道「投資無常勝將軍」,因為投資既有時間的屬性(跨經濟周期),又有空間的屬性(跨資產類別),即便是譽滿全球的投資大師巴菲特也無法屢戰屢勝。那麼,有沒有一種可以超越時空、在長期投資中獲取穩健且較優收益的投資策略呢?答案是:有的——基於風險平衡策略的資產配置方法。
  • 理論動態|徐洪才:推動「新基建」投資需要新的思路
    推動「新基建」投資需要新的思路□ 徐洪才【導語】3月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即所謂「新基建」,主要包括: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G基站、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領域。
  • 張軍:中國經濟承壓時,為何總是呼籲基建刺激
    尤其是2008-2010年緊急出臺的「四萬億」刺激計劃中,追加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被認為嚴重過度,給後來的經濟造成債務拖累,更使得基建名聲大跌。三是,基建需要巨量的資金投入,特別是銀行信貸支持。過量投資搞基建造成地方政府的顯性和隱形債務居高不下,也使得中國經濟的信貸密度過高,隱藏巨大金融風險。
  • 民生加銀基金何江:投資領域也需要「新基建」 關注四大層面發展
    來源:中證網作者:張煥昀近日,「新基建」概念如火如荼。日前,民生加銀滬深300ETF基金經理何江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在投資領域,同樣需要呼喚「新基建」。在何江看來,投資領域的「新基建」和量化投資密切相關,主要有四個層面的發展值得關注:一是大數據技術;二是人工智慧技術;三是投資組合管理技術;四是交易的智能「高速路」建設。
  • 如何避免投資風險 投資風險是什麼意思
    投資風險是指對未來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在投資中可能會遭受收益損失甚至本金損失的風險。為獲得不確定的預期效益,而承擔的風險。那如何避免投資風險呢?關於如何避免投資風險,下面小編就跟大家講一下如何避免投資風險的技巧。
  • 何謂新基建中的「新」「基」「建」
    此書對新基建的論述全面而具體,通讀全書,感覺最突出的還是把握好三個字,即以新領域為牽引龍頭的「新」,以補齊新領域配套資源的「基」,以多措並舉籌集資金的「建」。    新,緊盯引領未來的新引擎    有新基建就有老基建。2008年,為應對肇始於華爾街的金融危機,國家及時啟動4萬億元基礎設施建設計劃。
  • 騰訊5000億,阿里2000億,新基建的「食物鏈」上還有哪些機會
    國科嘉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合伙人陳洪武如此評價。無論最終投資規模如何,新基建無疑正在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正在形成一條全新的「食物鏈」。投資:關鍵角色是誰?數據中心:政策與需求共振除了5G、AI等熱詞外,在新基建推進過程中,數據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 新基建,是什麼?
    黨中央密集部署之下,市場開始熱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迎來風口。據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中旬已有13個省區市發布了2020 年新基建相關重點項目投資計劃,其中 8 個省份公布了計劃總投資額共計 33.83 萬億元。2020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在新聞發布會上首次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
  • 如何理解「新基建」的意義?
    2018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兩者結合起來,狹義的「新基建」應該包括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和物聯網。
  • 樊綱:新基建決定城市發展競爭力,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
    在「新基建」的推動下,中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正在掀起新一輪的熱潮,將會為政府和企業帶來全新的發展圖景,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應用場景,也將給市民帶來更多便捷的體驗。12月2日,「智數廣州·進而有為」華為廣州城市峰會2020上,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以《城市化、數位化和新基建》為題發表演講,為建設智數廣州出謀劃策。
  • 「新基建」應堅持科學思維
    以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為代表的「新基建」項目,其典型特徵就是「發力於科技端」,普遍技術含量高、應用要求強、融合壁壘堅、關聯範圍廣、管理難度大,與過去大興土木和堆砌鋼筋混凝土的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在技術屬性、投資方式和運行機制上都有明顯區別。
  • 【招商策略】「新基建」投資機會幾何?——宏觀策略聯合五大行業...
    從新基建的細分領域來看,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新基建」板塊,我們預計相關板塊將持續獲得政策支持。根據我們的測算,預計未來5年新基建七大投資領域的投資規模將達到5-7萬億以上的規模,未來兩年複合增速保持30%以上。直接或間接拉動的其他投資更大,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310328)。  ?
  • 國網「新基建」已經明確本年度電網重點投資方向 信息化及特高壓需...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輸配電網訊:北極星輸配電網獲悉,國家電網「新基建」第一次領導小組會議已經明確本年度電網重點投資方向——信息化及特高壓需加快推進。數字基建:最大的超預期所在,第一次作為重點方向納入國網新基建範疇,2020年投資額預計翻倍。
  • 2021年度宏觀策略報告:復甦中的再平衡
    從結構看,一季度對整體投資拖累大小排序為製造業>基建>其他>房地產,製造業投資受疫情衝擊最大;二季度逆周期政策加碼,基建和房地產投資對整體投資拉動作用均由負轉正,但製造業投資繼續拖累整體投資;三季度以來主要投資分項對整體投資的拉動均轉正,其中基建和房地產拉動作用趨穩,製造業拉動作用快速回升(見圖36)。因此,2020年投資拉動動力逐步由基建房地產向製造業轉換。
  • ...2020年度投資策略:通信「新基建」進入實施期,行業有望進入蜜月期
    來源:格隆匯機構:國聯證券投資要點:行業業績出現邊際改善2019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和營收已經匹配,行業淨利潤質量提升,行業毛利率和淨利率出現邊際改善。5G基建周期有望帶來通信設備和光模塊的景氣周期全球5G建設資本開支周期已經開啟,海外多個經濟體已經宣布5G商用,中國在11月1日也實現商用。中國在5G必要標準專利上佔據有利位置。通信設備是5G資本開支中佔比近四成,是佔比最大的板塊,在未來將長期受益5G建設。光模塊子行業也將迎來量價其升的良好局面,同時核心晶片的國產替代進程也將讓行業頭部公司享受估值溢價。
  • 新基建深度報告:七大領域十大龍頭分析
    傳統基建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 財政資金、銀行間接融資和 PPP 投資模式等,投資的規劃和實施以政府部門主導。但是 新基建由於具有技術升級需要持續大規模研發投入、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相對不成熟等典 型特徵,未來政府部門可能逐步轉變為動員發起方和戰略投資方。中國新基建相關產業依 靠市場化競爭不斷實現技術升級和進步,並依託境內外資本市場實現直接融資、投資收益 變現和持續擴張。
  • 「新基建」漲停潮!A股半日成交額超7000億
    東吳證券認為,主設備商作為「新基建」的重要抓手,是搶佔科技制高點的關鍵。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隨著5G商用部署的不斷推進,2030年主設備商的支出將超過5200億元,成為5G經濟產出重要來源之一。據中國信通院預計,到2025年,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僅網絡化改造一項,未來5年的投資規模就有望達到5000億元。另外5G網絡建設還將帶動產業鏈上下遊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預計到2025年將累計帶動超過3.5萬億元投資。
  • 許光建:防範圍繞新基建產生的非理性投資行為
    大力推進「新基建」,是最近媒體上討論比較熱的一個題目。其實,人們對什麼是「新基建」,「新基建」的「新」在哪裡的理解並不是完全一致的。根據有關文獻,「新基建」的概念是在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最早提出來的。在論述發揮投資關鍵作用時,提出了多項投資重點領域,其中就有「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之後,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合理擴大有效投資」部分指出,「緊扣國家發展戰略,加快實施一批重點項目」。
  • 每日風險投資速遞
    每日風險投資速遞 國內投資事件 1.今日宣布獲數千萬A+輪融資,由吉雲新基建基金領投,雲悅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此輪融資將用於新基建市場擴張、新產品研發,同時加強網絡平臺生態布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