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肥胖率10年增2倍,國務院發文力促「減糖」,強制食品增加「糖...

2020-12-06 每日經濟新聞

少兒肥胖率10年增2倍,國務院發文力促「減糖」,強制食品增加「糖」標識,你支持嗎?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22 23:41:35

上周,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礎。針對一般人群、特定人群和家庭,聚焦食堂、餐廳等場所,應當加強營養和膳食指導。鼓勵全社會參與減鹽、減油、減糖,研究完善鹽、油、糖包裝標準。按照權威專家的解讀,到2030年,我國人均每日添加糖攝入量應當不超過25克。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每天一杯果汁,補充礦物質和維生素;飯後來杯酸奶,助你快速消化……

你是不是經常聽到類似廣告或者宣傳?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些素來披著「健康食品」外衣的飲品,其中所添加糖的含量可能超乎你的想像,長期食用可能造成多種後患。

上周三,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在國家衛健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我國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為蔗糖即白糖和紅糖等)攝入量約30克,其中兒童、青少年攝入量過高問題值得高度關注。

由此帶來的超重、肥胖問題也日漸突出。根據國家衛健委披露的數據,我國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9.6%,肥胖率為6.4%,與10年前相比分別增加了1倍和2倍。

哪些食品是添加糖的重災區?食糖過度會帶來哪些後果?怎樣才能減輕這些後果呢?

圖片來源:新華社

有研究指含糖飲料每年致全球近20萬人死亡

果汁、酸奶……這些在大眾眼裡十分健康的飲品,在營養師看來卻是高糖食品。

中國註冊營養師、復旦EMBA醫療健康產業協會特約營養師田雪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常見的高糖食品還不止這些含糖軟飲料,乳酸菌飲料、含糖酸奶、果凍等大都是高糖食品。

她給記者簡單列出了常見含糖食品每100克的含糖量,事實上,像大果粒酸奶、果汁等大多數消費者眼中的健康食品,其含糖量竟與可樂相當,令人大跌眼鏡。

不僅如此,田雪表示,現在一些面點,像饅頭、包子,尤其在南方,幾乎都會添加糖,卻很少有人在意。「另外還有一些吃起來不太甜的東西,其實主要成分也是澱粉、麥芽糊精,它們的消化吸收速度非常快,可以算作隱形糖。」她舉例說,像米粉、糯米粉所製作的腸粉、湯圓、米糕,以及各種西米、水晶粉、紅薯粉,都算是隱形糖。

「大量添加糖吃進來後,會快速進入血液,身體會迅速分泌胰島素使血糖快速回落。而在胰島素的作用下,這些多餘的糖分更容易轉化為脂肪囤積起來,增加肥胖風險。同時,大量添加糖的攝入還會加重痘痘發炎,加快衰老進程,甚至威脅心血管健康。」田雪說,這些主要由澱粉精製而成的深加工食品,消化速度堪比白砂糖,也會造成一定的健康危害。

除了超重和肥胖,田雪強調,對於兒童來講,食糖攝入過量還會帶來蛀牙風險,年紀小的時候可能不太明顯,但隨著年齡增長,蛀牙對孩子整個面部發育、咀嚼功能都會產生嚴重影響。

對成年人而言,除了肥胖之外,還面臨高血糖的風險。「因為糖對慢性疾病的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目前最常見、最直接的是糖尿病,除此之外糖對於整個心腦血管有加速老化的作用,所以會有損於身體健康。」田雪舉例說,比如對女性來講會造成皮膚老化、起痘,一般都說祛痘不吃辛辣,其實少吃糖才是關鍵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事實上,許多食品安全專家、營養學家都在全球頂級期刊撰文,論證「添加糖」和多種慢性疾病的關聯。

國家圖書館立法決策服務部館員廖迅在一篇《美國食品營養標籤改革評述》中提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所屬網站總結了近年來關於添加糖致病風險的重要研究成果,這些臨床試驗或研究結果顯示,含有人工添加糖的食品和飲料往往會提高消費者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肥胖症、類風溼性關節炎等風險。此外,塔夫斯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含糖飲料導致全世界每年近20萬人死亡。

圖片來源:新華社

到2030年人均添加糖日攝入量應不超25克

正是由於高糖食品會促成諸多慢性疾病,加之目前我國居民鹽、油、糖攝入過高,兒童青少年過多飲用含糖飲料、添加糖攝入量等問題突出,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三減」行動。其中在「減糖」方面,按照丁鋼強的解讀,到2030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攝入量應當不超過25克。

國家衛健委食品司副司長張志強近日在發布會上闡述了「三減」的具體要求,其中第一條便是政府要制定並實施相關標準,充分發揮食品營養標籤的警示標識作用。

那麼,目前我國食品營養標籤對含糖食物的標識是如何要求的呢?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11年11月,原國家衛生部在組織實施《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規範》的基礎上,制定發布了我國第一個食品營養標籤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GB28050-2011),指導和規範營養標籤標示,並於2013年1月1日起實行。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介紹,這幾年看來,營養標籤發揮了很大作用。我國的食品營養標籤強制性標識是能量和4個核心營養素,即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另外也有營養聲稱、功能聲稱、含量聲稱。

「目前我國的標準下,碳水化合物下沒有添加糖這一項,所以不能區分出食品中到底添加糖有多少。」田雪說,國外有不少食品在營養標籤中會將添加糖(suger)單獨標註出來。而在國內,有些品牌為了增強產品的競爭力而把膳食纖維單獨分出來,但一般產品都不敢把「添加糖」單獨拎出來,「因為這樣大家一看就會特別明白」。

據悉,2016年5月,美國頒布《美國食品營養成分標籤新規》,其中最受關注的規定就是要求標籤上標示「添加糖」的具體數量,並要明確標明所推薦的每日最高攝入量百分比。

「添加糖」是指在食品加工過程中或食用時所添加的糖分,包括蔗糖、高果糖玉米糖漿、麥芽糖、糖蜜、濃縮果汁和其他甜味劑。廖迅在文章中提到,此前美國的食品公司只是標識了「糖」,添加糖未單獨列出,而是和食品中天然含有的糖分一起列出。食品公司將形形色色的糖添加到產品中以使其更加美味,從而提升銷量。如今美國人平均每天從添加糖中所攝入的熱量佔總熱量的16%。

標示「添加糖」的新規一直受到美國政府及消費者組織的支持,但也受到食品和飲料公司及行業協會的強烈反對。他們聲稱,根本沒有必要將天然與添加糖進行區別對待。一旦新規實行,食品業將承擔更改標籤所產生的大額費用,並可能面臨銷量下降、利潤下滑的局面。

與美國相比,我國的營養成分標籤規定標記的營養素種類較少,也缺乏詳細的分類標準。我國除強制規定4種最基本營養素的含量值以外,還規定食品配料含有或生產過程中使用了氫化和(或) 部分氫化油脂,在營養成分表中應當標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但對碳水化合物的具體分類、鉀的含量值標識均未作強制要求。

表格由記者整理

建議營養標籤單獨標註「添加糖」含量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希肯國際文化藝術(集團)公司董事長安庭曾呼籲,在食品包裝尤其是兒童食品包裝上標註糖分含量及警示語,別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間攝入過多的糖。

有數據顯示,超過98%的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會注意食品營養標籤上的內容,有約75%的消費者會在閱讀食品營養標籤後適當調整或改變自己原先的消費選擇。

楊月欣也提到,營銷標籤首先讓消費者有了知情權,可以知道購買食物的廠家、重量以及它所含有的成分。此外,對於生產企業來說,這也是引導其不斷進行產品優化升級的好措施,有了營養標籤,生產企業在從事生產時就不得不考慮它的成分。

田雪對記者表示:「希望國家能立法做一些強制性規定。比如要求營養成分表像國外一樣單獨標註『添加糖』含量,這樣消費者一看就明白了。」

「同時也希望商家能夠多開發一些無糖、低糖品類,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她補充說。

令人欣慰的是,丁鋼強表示,在減糖方面,健康中國行動特別提出,政府要加快研究制定標準,限制高糖食品的生產銷售;同時將加大宣傳力度,推動低糖或無糖食品的生產與消費。

另一方面,還要加快修訂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增加蔗糖等糖的強制標識,鼓勵企業進行「低糖」或者「無糖」的聲稱,積極推動在食品包裝上使用「包裝正面標識(FOP)」信息,幫助消費者快速選擇健康食品,加強對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的監督管理。研究推進位定特殊人群集體用餐營養操作規範,探索試點在餐飲食品中增加「糖」的標識。

除此之外,還要儘快研究制定我國兒童添加蔗糖攝入的限量指導,倡導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飲料替代飲用。要鼓勵消費者減少蔗糖攝入量。倡導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用食品安全標準允許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取代蔗糖。科學減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提倡城市高糖攝入人群減少食用含蔗糖飲料和甜食,選擇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替代蔗糖生產的飲料和食品。

楊月欣表示,「目前,我們第二版營養標籤的修訂工作正在進行當中,已經快兩年了,並且有了一個初稿。這次修訂更加符合時代需要,包括『三減』的需要、人民大眾健康的需要。」

在新的營養標籤尚未出臺前,為了儘可能選擇含糖量少的食品,田雪建議,消費者需要學習去看配料表來識別添加糖,除了白砂糖,預包裝食品常用到的添加糖還有果糖、蜂蜜、果葡糖漿、玉米糖漿、高果糖玉米糖漿、麥芽糊精等。

「另外要知道一些常見食物的基本屬性,比如要知道酸奶正常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再根據標示的數值,通過計算就能得出添加糖的含量。」田雪說。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相關焦點

  • 專家:兒童、青少年糖攝入量需高度關注 帶來超重肥胖問題日漸突出
    &nbsp&nbsp&nbsp&nbsp國務院發布《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中指出,合理膳食行動是要針對全人群加強營養和膳食指導。此外,重點鼓勵全社會減鹽、減油、減糖,包括食品產業、企事業集體食堂、家庭。
  • 健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減糖核心信息
    >「減糖」核心信息1、減糖應減「添加糖」 各人群均應減少「添加糖」(或稱游離糖)的攝入,但不包括天然水果中的糖和主食中的天然碳水化合物。2、認識「添加糖」 「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類,具有甜味特徵,包括單糖和雙糖。常見的有蔗糖、果糖、葡萄糖等。
  • 減肥成國家行動 2030年人均每日攝入鹽油糖要減到一定目標
    《意見》明確指出,合理膳食行動是要針對全人群加強營養和膳食指導;重點鼓勵全社會減鹽、減油、減糖,包括食品產業、企事業集體食堂、家庭;要求政府部門制定並實施相關法規標準,實施貧困地區重點人群營養幹預。明確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長率持續減緩,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分別低於7%和5%,貧血率分別小於12%和10%,孕婦貧血率分別小於14%和10%,成人脂肪供能比下降到32%和30%。
  • 2020新數據:身高體重、油鹽糖、三高、癌症比,與每個人相關
    我國18-44歲:男性平均身高169.7釐米,比2015年增加1.2釐米。女性平均身高158.0釐米,比2015年增加0.8釐米。18歲及以上超重率34.3%,肥胖率16.4%;也就是說成人有50%的人超重,2個人就有1個超重!
  • 你每天吃的鹽、油、糖可能都超標了!
    鹽油糖攝入量超標 超重肥胖漸突出調查顯示:我國居民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為10.5克,遠超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5克數值;居民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的攝入量為42.1克,也超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薦的世界衛生組織鼓勵人均每日添加糖的攝入量控制到5%以下,或者不超過25克,但目前我國人均每日添加糖的攝入量約為30克。3至17歲常喝飲料的兒童、青少年,僅從飲料中攝入的添加糖提供的能量就超過總能量的5%。由此帶來的超重肥胖問題也日漸突出。
  • 可口可樂3年重塑1000種飲料的配方!減糖大作戰仍在進行時
    來源:小食代由於消費者對飲食中的糖分攝入越來越謹慎,食品飲料巨頭們紛紛加入了「減糖大作戰」,全球最大飲料公司可口可樂也不例外。「從2017年開始減糖到2019年,這期間我們改進了近1000種飲料的配方。」
  • 萊山區實驗小學開展「你我行動,科學減糖」活動
    膠東在線11月26日訊(通訊員 董海龍) 近年來,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慢性病發病、患病和死亡人數不斷增多,究其原因,可能與日常生活中攝入過多的鹽、含糖飲料、碳酸飲料等包裝食品和快餐食品有很大關係。研究發現,兒童、青少年時期的血壓偏高、超重、肥胖不僅影響正常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成年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等慢性病的根源。  為響應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山東省人民政府的號召,煙臺市萊山區實驗小學三年十班舉行了「減油、減鹽、減糖」健康教育主題班會,進行「你我行動,科學減糖」健康生活知識的宣傳教育。
  • 一瓶飲料含幾勺糖辣醬也含糖 你一天究竟吃了多少糖?
    >>新聞背景  為了減少泰國人的糖量攝取,泰國政府2017年9月起對含糖飲料徵稅,政策實施兩年後,第二階段將從10月1日起加倍徵稅。泰國也是亞洲第一個對含糖飲料徵稅的國家。  泰國政府在2015年曾調查發現,泰國人平均每天攝取26茶匙的糖,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攝取量的4倍,且多半來自含糖飲料。因此,泰國政府從2017年9月16日開始對含糖飲料徵稅,以降低泰國人的糖分攝取量。泰國政府把徵稅分為四階段,逐段調漲,低糖飲料可以免徵含糖稅,而越來越多的產品製造商會在商品標籤列出含糖量。
  • 你每天吃的鹽、油、糖可能都超標了!「小三件」用起來!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7月18日 10:01 A-A+   鹽油糖攝入量超標 超重肥胖漸突出  調查顯示:  我國居民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為10.5克,遠超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5克數值;  居民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的攝入量為42.1克,也超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薦的25
  • 甜食對健康不好,容易造成齲齒、肥胖,小孩子一定不能吃?理性點
    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發布的《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中指出:「在整個生命歷程中減少游離糖攝入量。成人和兒童游離糖攝入量應減至攝入總能量的10%以內。如能進一步將其降至低於攝入總能量的5%,會對健康帶來更多好處。」Q:什麼是游離糖?A:游離糖則可以理解為添加糖+果汁中的糖分。
  • 成人、兒童一天添加糖攝入量不超過...
    中小學幼兒園必須「減糖」。近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印發文件提出,要開展「減糖」專項行動,結合健康校園建設,中小學校及託幼機構限制銷售高糖飲料和零食,食堂減少含糖飲料和高糖食品供應。部分學校和家長早已嘗試和高糖飲料零食「劃清界限」然而,現實中的多個因素給孩子「減糖」帶來了不少的挑戰現狀:學生偏愛奶茶可樂等飲品國家衛健委印發的《健康口腔行動方案(2019-2025年)》提出,要開展「減糖」專項行動,結合健康校園建設,中小學校及託幼機構限制銷售高糖飲料和零食,食堂減少含糖飲料和高糖食品供應
  • 成年人的肥胖 竟和童年和少年時吃過的糖有關
    據統計,到1970年,15%的美國成人患有肥胖症,而到了2016年,美國成人肥胖率幾乎高達40%。 本特利和團隊成員認為,當下成年人肥胖率的暴漲跟幾十年前他們小時候吃過的糖有很大關係。
  • 全民減糖標準正式推出
    控糖:由來已久 給味蕾帶來甜蜜的糖,讓小孩欲罷不能的糖,幫大人找到快樂的糖,這些極富積極感情色彩的詞都被賦予在「糖」身上,可如今,它又為何成為部分人拒絕的對象? 其實,早在1989年,世衛組織研究小組就首次建議提出將游離糖的攝入量減至每天總能量攝入的10%以下。
  • 美國研究:吃糖多增肥肉!食物中的糖你都了解嗎
    1985-2005年20年間共評估了三次糖攝入量。  這項研究檢查了含糖飲料(如軟飲料、水果飲料、能量飲料)和添加到食物中的糖(例如烹飪或加工食品時),2010年通過CT測量了腹部和心臟周圍的脂肪體積。  研究發現,糖攝入量與20年的以後的脂肪量有關,尤其是含糖飲料和食物中添加糖的攝入增加與器官周圍脂肪儲存量增加有關。
  • 你每天吃的鹽、油、糖超標了嗎?這樣做遠離慢性疾病……
    國家衛生和健康委員會7月17日發布的調查顯示,我國居民的鹽油糖攝入量超標,存在不合理膳食現象。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理念,而實際生活中,不合理生活方式引發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已成為影響居民健康的大敵,居民慢性疾病負擔日益加重。
  • 抗糖=戒糖?抗糖真能抗衰老嗎?你以為的都是錯的!
    典型是如在很多食物中常見的「美拉德反應」,它是還原糖(如葡萄糖)和氨基化合物如蛋白質等在常溫或加熱時發生的反應,會生成棕色至棕黑色物質,同時產生獨特的風味。很多愛吃的紅燒肉、燒烤、麵包,都是它的功勞…… 實際上,食物也會在烹調過程中產生同樣的AGEs物質,而且數量比人體內產生的要多得多。動物食品當中,以及脂肪含量高的食品當中,都往往含有相當高水平的AGEs。
  • 困擾著超過一半中國成年居民的肥胖問題,你有嗎?
    肥胖已成為」新熱門「問題最近,有一個關於肥胖的新聞上了熱搜在12月23日,國新辦發布了《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其中報告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體重分別為69.6千克和59千克,與2015年發布結果相比分別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
  • 肥胖顯著增加多種癌症的風險
    2017年3月19日/生物谷BIOON/---世衛組織數據表明,目前全球20歲及以上成人中,超過14億人超重,其中2億多男性和近3億女性達到肥胖程度;美國以7800萬肥胖人口位居第一,緊隨其後的是中國和印度,肥胖人口分別為4600萬和3000萬。2010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公布,美國肥胖成人已佔總人口的35.7%。
  • 減鹽、減油、減糖,如何減?減多少?
    9月1日起,河南衛健委啟動2020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傳月活動,深入推進以「三減三健」為主題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進一步普及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並把9月份定位健康宣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