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幼兒園必須「減糖」。近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印發文件提出,要開展「減糖」專項行動,結合健康校園建設,中小學校及託幼機構限制銷售高糖飲料和零食,食堂減少含糖飲料和高糖食品供應。
部分學校和家長早已嘗試
和高糖飲料零食「劃清界限」
然而,現實中的多個因素
給孩子「減糖」帶來了不少的挑戰
現狀:學生偏愛奶茶可樂等飲品
國家衛健委印發的《健康口腔行動方案(2019-2025年)》提出,要開展「減糖」專項行動,結合健康校園建設,中小學校及託幼機構限制銷售高糖飲料和零食,食堂減少含糖飲料和高糖食品供應。
實際上,當課間時間一到,三五成群的學生便訂起了外賣,或者去學校周邊的便利店、士多等買零食,奶茶是很受歡迎的飲品。一杯奶茶加零食,成了不少中小學生課間的一部分。
但也有不少學校已開始對高糖食品進行限制,海珠區、越秀區、天河區、黃埔區的部分中小學不僅小賣部已經不賣碳酸飲料和膨化食品,一些小學還會建議學生僅攜帶酸奶、飲用水、麵包回校。
高糖概念模糊不清 應加強科普
啟動「減糖」專項行動的背後是近年來國人對糖的消耗量居高不下,吃糖的危害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
世界衛生組織曾調查了23個國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得出的結論是嗜糖之害,甚於吸菸。這項調查還提示,長期嗜高糖食物的人,平均壽命比正常飲食的人要縮短10至20年。
辣條、薯片、雞翅、餅乾、可樂、雪糕、奶茶、快餐面、烤串和各種糖果等零食,學生大多消費得起,也喜歡買來吃。
然而,什麼樣的食品才算高糖分?許多人知道吃糖多有危害,但對於吃多少算高糖並沒有直觀的概念。同時,目前許多街頭飲品店出品的奶茶、果汁等飲品,並沒有標示糖含量。
廣州市營養師協會一級公共營養師楊麗介紹,確實目前行業還沒有「高糖」的定義,而現在倡導的「限糖」,主要是指限制添加糖,不是指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控制添加糖的攝入,成人每天添加糖提供的能量不超過總能量的10%,最好控制在5%以內,即成人每天添加糖攝入量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5~8歲兒童則建議每天攝入糖不超過35~40克,最好控制在20克以下。
《中國兒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建議學齡兒童課間適量加餐,優選水果、奶類和堅果;少吃高鹽、高糖、高脂肪零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而在更早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中國營養學會將零食分類為「可經常食用」「適當食用」「限制食用」3個推薦級別。
其中膨化食品、過甜的糖果、油炸類、罐頭水果、煉乳、添加各種食品添加劑的食物都被列入限制食用範圍,建議最好每周不超過一次。
其實就現在中國的中青年群體而言,對於「少糖」食物、零食的追求正在不斷提高,而「少糖」行為有必要「從娃娃抓起」,一方面能有效杜絕兒童肥胖,另一方面可避免不良飲食習慣的養成。
專家:警惕「隱形糖」攝入
添加糖是純能量食物,過多攝入添加糖的危害不容小覷,可增加兒童青少年發生齲齒的風險,還可引發超重肥胖問題。長遠來看,食糖過量者罹患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也會上升。
因此,要嚴格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日常生活中要學會看食品營養標籤,警惕「隱形糖」的攝入,烹調用糖儘量控制到最小量。
不少家長以為不讓孩子吃糖果就能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實際上,飲料、果汁、甜點等都是它的常見「藏身之處」。對於兒童青少年來說,添加糖的主要來源是含糖飲料。
但近年來,喝飲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數據顯示,近幾年,我國人均年飲料消費量快速上升,由2010年的75公斤上升到2013年的110公斤。
飲料好喝,須有節制。圖為市民在街道上喝果汁。(資料圖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黎旭陽 攝
糖含量在5%以上的飲品即為含糖飲料,一般的含糖飲料含糖量為8%~11%,有些含糖量甚至超過13%。喝一瓶500毫升的含糖量10%的飲料,糖的攝入量就達到了50克。再加上從日常烹調飲食中攝入的糖,很容易超標。因此,建議含糖飲料要儘量少喝。
同時,還要警惕無糖飲料的「障眼法」。有些飲料標識著「無糖」,很多人便放心飲用。夏燕瓊指出,有些飲料可能是沒加蔗糖,卻可能加了木糖醇等其他糖類替代品,這樣很容易混淆視聽。木糖醇雖沒有蔗糖熱量高,但長期食用也不利於人體健康。
支招:學看食品營養標籤
如何快速知道自己喝的飲料中含了多少糖呢?看碳水化合物含量,糖是碳水化合物中的一種。根據相關規定,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是營養標籤中必須標識的成分。
比如,牛奶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在5%左右,一般不含添加糖,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計算。也就是說,100毫升碳水化合物含量為15%的酸奶一般包含10克添加糖,而其他飲料中標示的碳水化合物的量基本都屬於添加糖。
食品標籤中的配料表也很關鍵,是否有添加糖以及添加糖的具體種類一般都可在其中看到。
要想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首先要做的就是少喝含糖飲料。可以逐漸減少飲料的飲用量,或者用飲茶等其他健康飲品替代;在不得不吃含糖食品的情況下,建議吃完用水漱漱口,可降低蛀牙的發生率;儘量選擇蒸、煮等烹調方式,少食紅燒、糖醋口味,儘量將烹調用糖控制到最小量。
除了不能攝入過多的糖
飲食還要注意以下這些方面
攝入過多、危害不少
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塗端玉、蘇贊、王婧 通訊員林惠芳
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宇
部分素材來源:央視新聞、視覺中國
編輯: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依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