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通量緊湊型聚變體積中子源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FDS鳳麟核能團隊,在高通量緊湊型聚變體積中子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High-field
-
強流中子源HINEG產生十二次方氘氚聚變中子—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
-
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啟動氘實驗擬實現核聚變發電
原標題: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啟動氘實驗擬實現核聚變發電 據日本共同社3月7日報導,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核聚變科學研究所7日啟動以等離子體高性能化為目的的氘實驗,並舉行了紀念儀式。該研究所力爭利用與太陽能量生成機制相同的核聚變來發電。
-
美核聚變研究開啟「氘—氚」新時代
其所需的原料——氫的同位素氘從海水中就可以提取,據估測,1升海水中提取出的氘若完全參與聚變反應,放出的能量相當於300升汽油燃燒釋放的能量。而氫的另一種同位素氚,又名超重氫,半衰期為12年,極為珍貴和危險,但它與氘之間的聚變卻最為容易,遠遠勝於目前常見的氘—氘聚變。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開建 核聚變的發展方向會是啥?
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核聚變燃料——氫的同位素「氘」。一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所含的氘完全聚變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燃料340升汽油的能量。海水中氘的總量約40萬億噸。按目前世界消耗的能源計算,海水中氘的聚變能可用幾百億年[1]。聚變能清潔、安全。
-
日本科學研究所啟動氘實驗 擬實現核聚變發電
中新網3月7日電 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核聚變科學研究所7日啟動以等離子體高性能化為目的的氘實驗,並舉行了紀念儀式。該研究所力爭利用與太陽能量生成機制相同的核聚變來發電。 據悉,核聚變是指構成原子的原子核與電子在超高溫下分離迴旋的「等離子體」狀態下,原子核互相撞擊成為另一重原子核的反應。核聚變發電則利用反應時產生的能量。
-
世界最強輻射源:美開啟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
(原標題:美核聚變研究開啟「氘—氚」新時代)
-
人類研究可控核聚變使用的是氚–氘,可以使用其他元素嗎?
理論上任何低於鐵的元素都可以進行核聚變反應,並釋放大量能量,但是目前人類引發核聚變的手段,主要靠提高溫度,在所有核聚變當中,氫元素的核聚變反應所需溫度最低,其中又以氘-氚的聚變最容易實現。目前人類使用託卡馬克裝置,能穩定且持續達到的極限溫度是2億度,而且還是在壓力不高的情況下,根本無法點燃重元素的核聚變反應;如果不考慮反應溫度,那麼人類世界就能像《流浪地球》中的那樣,燒石頭就能獲取源源不斷的能源。為何是氘-氚,而不是氫的其他同位素組合?
-
美國啟動氘-氚受控核聚變
核聚變研究進入全新階段。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
-
美開啟「氘—氚」核聚變研究 能量將放大500倍
核聚變研究進入全新階段。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 受控核聚變若能成功,幾乎能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困擾。
-
科學家發現將氘策略添加到苯中的一種新方法
Dean Harman領導的團隊與Oak Ridge國家實驗室的散裂中子源的王小平一起工作。Wang成功地驗證了使用單晶中子衍射法對苯分子進行選擇性氘化後產生的氘原子的確切位置。「由於中子對氫及其氘同位素的高度敏感性,我們不僅可以定量分配氘原子在原子水平上的位置,而且可以精確地確定在苯分子的每一側添加了多少。」王說。「這對設計新的治療藥物很重要。」
-
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9年度申報指南項目答辯評審...
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9年度申報指南項目答辯評審專家名單公告 單以銀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10 張肇西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
人類歷史上最大核聚變項目邁出第一步
英國《衛報》稱,這標誌著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進入到了新的階段,這一過程完成後,第一個超熱等離子體預計將在2025年底產生。不過,這一項目仍存在一些技術挑戰。 最大的核聚變工程 據報導,多個項目參與國代表參與了當日的安裝啟動儀式。
-
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指南項目啟動會陸續召開
2019年3月1日,科技部核聚變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指南項目」專項啟動會。根據安排,專項啟動會之後,各項目牽頭承擔單位陸續組織召開項目啟動會。
-
...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alpha粒子...
alpha粒子過程對等離子體約束性能影響的理論模擬研究」和「聚變堆金屬材料中子輻照計算模擬」項目,以及指南中設立的專門面向人才培養的「面向聚變堆的高Z雜質輸運與等離子體約束性能相關性的研究」、「環形磁約束等離子體中電磁湍流特性及其對輸運過程影響的研究」、「強磁場等離子體輸運與約束相關問題的理論與模擬研究」、「QH模形成的物理機制及不同高約束模式間的轉換機制」等6個項目啟動會於22日和23日在北京召開
-
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
」和「聚變堆金屬材料中子輻照計算模擬」項目,以及指南中設立的專門面向人才培養的「面向聚變堆的高Z雜質輸運與等離子體約束性能相關性的研究」、「環形磁約束等離子體中電磁湍流特性及其對輸運過程影響的研究」、「強磁場等離子體輸運與約束相關問題的理論與模擬研究」、「QH模形成的物理機制及不同高約束模式間的轉換機制」等6個項目啟動會於22日和23日在北京召開。
-
我國率先突破國際核聚變研究核心技術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首獲...
2006年,包括我國在內的7個國家和地區籤訂協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正式啟動,這也是我國參與的規模最大的國際科學合作項目。專家表示,隨著ITER項目的推進和各國自主的核聚變項目研究,人類有望在未來50年內,讓這種能量巨大而又清潔安全的能源進入千家萬戶。
-
可控核聚變材料提取和環流器均有新突破
可控核聚變,是全世界公認的未來綠色潔淨能源,而且不產生核廢料。可控核聚變是核領域專家普遍認可的,可以實現清潔無窮能源的有效途徑,其將讓全球能源短缺問題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可控核聚變反應最基礎的原料就是氘原子和氚原子。氚通過中子和鋰反應就可以大量獲取。而氘在大氣中含量不多,主要是在海水中提取。每升海水中蘊含的氘含量是0.03克,其完全核聚變反應中爆發的能量可以媲美300升汽油。
-
人造小太陽之磁約束核聚變 | 中國工程院院刊
我國正式參加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的建設和研究,同時正在自主設計、研發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 ITER裝置運行第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建設一個氘、氚燃燒能產生5×105kW 聚變功率、聚變增益係數Q=10、脈衝維持大於400 s 的託卡馬克聚變堆。在ITER 裝置中將產生與未來商用聚變反應堆相近的氘、氚燃燒等離子體,供科學家和工程師研究其性質和控制方法,這是實現聚變能必經的關鍵一步。
-
聚變裂變一體式,科學家提出了混合式核反應堆,安全性更高
該項目是在託木斯克理工大學(TPU),全俄技術物理科學研究所(VNIITF)和SB RAS的Budker核物理研究所之間密切合作應用的。計劃的混合反應堆與當今的核反應堆的區別在於功率適中,尺寸相對緊湊,操作安全性高且放射性廢物含量低。 「在初始階段,我們使用特殊的等離子槍獲得相對較冷的等離子體。我們通過注入氘氣來保持一定的等離子量。